高考专题复习第3模块-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语文-新课标.ppt_第1页
高考专题复习第3模块-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语文-新课标.ppt_第2页
高考专题复习第3模块-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语文-新课标.ppt_第3页
高考专题复习第3模块-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语文-新课标.ppt_第4页
高考专题复习第3模块-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语文-新课标.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真题体验,第22讲 考点精讲,“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级。 概念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本质;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规定了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也影响着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成反比关系,即是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即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越多),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少(即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的数量就越少);反之,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多。概念间的关系按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第22讲 考点精讲,概念的相容关系有:(1)同一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这两个概念就是同一关系的概念。(2)从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的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教师”和“教授”这两个概念,前者的外延就包含着后者的全部外延。(3)交叉关系,是指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的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青年”和“大学生”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就具有交叉关系。,第22讲 考点精讲,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有:(1)矛盾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穷尽了它们属概念(大于这两个概念一个级别的概念)的全部外延。例如:“男人”和“女人”。(2)反对关系,是指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没有穷尽它们属概念的全部外延。例如“红色”和“黄色”。,第22讲 考点精讲,要明确一个概念,可以从把握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通过定义,可以明确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和本质。给概念下定义最常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即:概念要明确,不能任意扩大、缩小、转移、偷换。解答该类题目首先要看概念理解是否疏漏失当。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它要求语言简明、严密,适用的“范围性”“程度感”极强。因此有些概念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得很好,需要我们字斟句酌,找出理解转述中的疏漏之处。,第22讲 考点精讲,“文中重要概念”指的是论述对象或对论述的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概念的本质意义,或者对此概念的阐释或解说性内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一般涉及以下三点: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第22讲 考点精讲,“文中重要句子”指的是论述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包括论述中心、观点、思想的句子,体现论述意图、深层内涵、隐含意义、特殊意义的句子,概括段落或全文的句子,总领下文、收束上文、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的句子,结构复杂或者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落实到论述类文本来说:从地位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从作用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性作用的句子;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或是那些结构比较复杂,而对理解文章有直接影响的语句。“重要句子的含意”指的是这个句子本身表达、显现、具有的或隐含的深层、特殊的意义,甚至是言外之意、寓意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意义。,一、阅读、解题技法 1总体阅读六“要” 要正确认知该文章阐述、说明、分析、辩驳、介绍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中心意思是什么,是怎样表达和写作的,并标示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要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证明、阐发什么,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与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要关注文中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表示消息的来源或依据、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的插入语,并标注出来;要特别注意定语、状语和关联词语以及注释、说明等等。,第22讲 技巧点拨,第22讲 技巧点拨,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等)。 要注意信息间的各种关系:解证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本原与转折关系、前后照应关系、替代与被替代关系等。 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以下的标志性词语在读文本时要圈画出来: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如表时间、数据、概括、修饰限制、已然未然、或然必然的词语;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如表因果、转折、并列、递进或分类分层、举例的词语。,2解题步骤及示例 论述类文章的解题步骤主要有“读”“找”“比”三个方面: 通读全文。(一读)先总体浏览文章,整理一下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为下一步读做准备。以本讲2010年课标全国卷为例,先通读全文,理清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写了书法在中华民族有很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写字伴随着艺术、美观的要求;第二部分写了中国的书法是随着朝代的推进、体例的演变逐渐发展并成熟,从而变为一种艺术的;第三部分写了书法有许多方面的作用。 “精”读文段。(二读)读,基本上要突出一个“精”字,“精”才能准确吸纳判断;所谓“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最简单的解释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以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B项为例,选择需要“精”读的第1段来读。,第22讲 技巧点拨,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一找)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找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以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的B项为例,找到B项题干在原文中的对应句“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比较题干和选项,看选项是不是答非所问。(第一比)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它不是在回答题干所问的问题。(“的目的、原因、依据”的题目特别注意,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题和推断题可省略此步),第22讲 技巧点拨,比较选项和对应句。(第二比)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相对照,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仍以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的B项为例,选项“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意味着: “金”“石”“画”占有同样的地位。可是原文只说“书” 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的概念与“书与金 石画并称”的概念不同。在句意上,原文在表述书法的地位和影响时,按照先讲观点(结果)再讲证据(原因)的顺序,而B项颠倒了这个关系,也不正确。 比较选项和选项,选出最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第三比)对照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B项是错误的,就是答案要选的项。,第22讲 技巧点拨,二、答题注意事项 1解答能力突破两“注意”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要注意:在阅读论述文时,要辨别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同一、从属、交叉、矛盾和反对关系,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做准备;解答这一类题目要抓住阐释概念的文字,把握本质特征,明确概念的内涵;抓住分类解说的文字,把握分类标准和相关阐释,明确概念的外延;特别是要透过表象深入本质,明晰下定义和诠释这两个词语的意义,弄清楚它们在对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中的地位和作用。,第22讲 技巧点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注意:从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对复杂的语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确其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对于复句,要明确分句间的关系;确定句子所表达的中心或重点。要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分析;起统领作用的,要从它领起的那些内容上去看、去分析;起过渡作用的,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起总结作用的,要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有些重要句子,要从它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有些还须结合观点、中心思想去理解句意。,第22讲 技巧点拨,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错误点的设置 暗中更改,偷换概念。故意用其他概念置换原文中的概念,或混淆概念间的关系。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B项,原文并没有说“金”“石”“画”占有同样的地位,偷换了概念。 夸大或缩小事实(范围)。这既可以指“概念”,也可以指“句子”。故意以部分代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如2010年山东卷第6题D项,夸大了达到“审美境界”的作用。如2010年山东卷第6题C项说“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文中却说关注自我。,第22讲 技巧点拨,互相矛盾。文章中已经有一种明确的说法,可是在题支中又设置出一种与文章说法完全相反的表述。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题B项中“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与原文“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说法矛盾。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故意把没有某个意思说成了有某个意思。如2010年山东卷第5题B项,文章说“求知”“道德”两种境界几乎同时发生,题支却无中生有说成前者为后者产生创造了条件。,第22讲 技巧点拨,第23讲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真题体验,第23讲 考点精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所谓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所谓“文中的信息”是指文章传达出来的基本概念、最新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以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阅读一篇文章,要把注意力放到文章重要信息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思想情感的语句等。,第23讲 考点精讲,筛选信息,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整合信息,即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转换、归纳、综合、概括,进行一定的理性提升,以形成相对抽象的认识,组合成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筛选和整合”一是指能够识别材料中信息的正误,二是指能够从文章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要求的有关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获取信息的途径有: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论述类文本阅读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往往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以考查筛选、提取、整合信息为主要目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第23讲 考点精讲,整合信息一般考查以下方面:从名词概念出发,要求考生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抓住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要求考生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其中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从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要求考生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语句,要求考生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一、阅读、解题技法 1筛选信息的方法 审清题目,确定范围。正确理解题意,弄清要求,明确方向,再锁定检索区域,按考题要求从文中搜索提取信息,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 借助标志,筛选信息。在检索相关的信息区间时,抓住关键性词,如关联词语、表顺序词语、指代词语、插入性词语、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第23讲 技巧点拨,第23讲 技巧点拨,认真对比,掘隐辨伪。信息有显性信息,有隐性信息;有文中的真实信息,有题目选项作为干扰的“虚假信息”(相对题目要求而言)。要将选项和在文中锁定的信息进行比对,去伪存真,对信息做出正确判定。 摘录组织,整合表述。往往采用摘录法(摘相关的原词、原句)、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词句,有机地拼接起来)、分析法(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整合信息)等手段来整合选项信息,编制选项,我们也可以用这些手段来检查选项的真伪。对表述题,则可以用这些办法来拟写答案。,第23讲 技巧点拨,2整合信息的方法 分析题干要求,辨析材料性质。解题时,首先分析题干的要求,分析材料的性质,看是否符合考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是从什么角度照应题目的。 划分材料内容,概括材料要点。找到答题区间后,把区间内的内容有条理地分列成要点的形式,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简要梳理,分清有关与无关、主要与次要,舍弃无关的、并列次要的。 把握材料要点,按类整合表述。分析材料要点之后,注意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整合,把符合题意要点的内容按类别用一定的表述方式总结到一起。,二、“筛选并整合信息题”错误点的设置 1答非所问,毫不相干。尽管选项内容出自文章,但与题干毫不相干。如2010年辽宁卷第1题D项就犯了答非所问的错误,虽然D项所说的信息文中也有,但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2源流倒置,关系弄错。选项在时间上将原文内容提前或滞后,在因果或条件与结果关系上,将原文的“因(或条件)果 ”互换,在“源流”关系上,将“源流”互换。如2010年课标全国卷第1题B项题干设置就是将因果进行了互换造成了错误。 3以偏概全,超前肯定(推断)。故意把原文中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作出的分析、认识、评价、判断等用全称的词(都、一概、绝对等)来概括或将一些展望、推断、没有作出的结论变成一种现实。如2010年安徽卷第4题B项,第6题A项,都是说法过于绝对了。,第23讲 技巧点拨,4违背认知,混淆或然、已然和未然。故意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规律,打乱逻辑顺序,或者故意改变时间,即把将发生的(或然)、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已然”),或者相反。如2010年课标全国卷第3题C项就属于逆推错误。 5错位嫁接组合,颠倒(或重设)句间关系,强加因果。故意把两个时段的研究和事实杂糅在一起、嫁接到一块。如2010年山东卷第4题B项就是典型的乱“嫁接”,将“将年龄段划分”用到“人的每一个时期”上。又如2010年课标全国卷第3题C项就强加了因果。 6言此与言彼,主要与次要。故意混淆原文的此处意思与彼处意思,改变原文要说的意思,或者将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混淆。如2010年安徽卷第5题D项不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因为第五段是说传统的两面性及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第23讲 技巧点拨,7善于采用“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调”(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换说法,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点,断章取义)、“凑”(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的方式设误。如2010年山东卷第6题A项,在变换说法转化后,曲解了文意。又如2010年安徽卷第4题D项、第6题B项也设置成曲解文意。又如2010年山东卷第4题D项随意组合“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与“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以上(或前面一讲)仅是列举单一设置错误点的例子,事实上一个题支经命题者设置后,做题者思考出来的错误点往往并不唯一。如2010年课标全国卷第1题B项,从概念的角度思考,命题的题干属于偷换了概念;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思考,命题的题干又属于源流倒置,关系弄错。,第23讲 技巧点拨,第24讲 分析思路结构,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第24讲 真题体验,第24讲 真题体验,第24讲 真题体验,第24讲 真题体验,第24讲 真题体验,第24讲 真题体验,第24讲 真题体验,第24讲 真题体验,第24讲 真题体验,第24讲 真题体验,第24讲 真题体验,第24讲 真题体验,第24讲 真题体验,第24讲 真题体验,第24讲 真题体验,第24讲 真题体验,第24讲 考点精讲,“分析思路结构,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能力层级为C级。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层次安排,它包括线索与顺序、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等。“文章思路”是指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展开的线索,即按照一定的顺序,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在文章中体现为每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文章思路大致包含两方面:一是理清结构,应把握它的框架,看出作者“编织”文章的路数,弄清文意的来龙去脉。可以着眼于局部,也可以着眼于全篇,分析出层次间的关系。二是理清语脉。即分析语句间的意义关系,梳理行文的语意走向,把握语句顺序的安排及其根据。理清语脉可以借助对线索、过渡、照应等的分析,借助对关联词语所表示的语意关系的辨识,借助对指示代词或其他指代词语的指代内容的确认。本考点主要考查全文层次、语段结构、复位句子(将打乱的句子恢复成原来的顺序或将取出的句子放回原文)。,第24讲 真题体验,一、阅读、解题技法 1分析文章思路结构的方法 分析文章思路结构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形式方面: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掌握文章常采用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几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内容方面: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第24讲 技巧点拨,第24讲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思路结构的套路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情,以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一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将全文缩成几句话;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出文章清晰的层次。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和步骤 (1)方法: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的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经。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有概括性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的一些文章没有相应的概括性语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归纳概括的方法有“摘句法”处理,“合并法”整理,“提炼法”清理等。,第24讲 技巧点拨,(2)步骤:归纳和概括内容、中心的具体步骤可以分为四步:整体阅读分段总结归纳要义总结中心。其解题步骤与前面第22讲基本相同,即“读”“找”“比”法。 3简答题的答题窍门 (1)要明确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简答题的特点。简答题考查特点往往是以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阐述了何种观点、如何说明道理、怎样分析事实、如何辩驳旧说、介绍了什么新论等作为主要设题点,要求考生读懂文意,准确把握文章论点和思路,属于“来料加工”题,考查准确辨识、判断、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24讲 技巧点拨,(2)要注意提炼、概括和转换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信息的角度: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适宜的角度;有效利用文中重要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接、重组;把握好角度,理清思路,明确信息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确认主旨,高度概括。 (3)掌握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要点充足解题法。解答主观性阅读的简答题,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般来说,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这就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使答案完备。 依文解题法(亦作顺“意”答题法)。近几年高考题中简答题的答案,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应“依文解题”。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保留有用信息的语句。如果无明文规定,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者摘录原文中的语词和句子作答。尽量顺着作者之“意”,顺着文章之“意”答题,裁取原词原句作答,这是获得分数的一个好办法。,第24讲 技巧点拨,归纳重组法。有的简答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者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归纳重组”转述,最后作恰当规范的表述就可以了。 整体把握法。这种解答方法需要整体阅读,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条件,将思路放开,做到瞻前顾后,认真寻求照应,以便迅速而准确地解答题目。注意寻求照应,或从前因找后果,或由结论溯前提条件等。 利用信息法。解答简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本题题干信息,充分利用其他相关题的信息,包括注解等,充分利用其他题的答案信息(先出现的问题还可以为解答后边出现的问题提供答案基础或思考线索,甚至有时前一题的问题本身就是后边问题的答案)。 序号分条答题法。答案要标明序号,分条答题,注意字数要求,要点答完备;同时,用语要规范化,简明有条理,要尽量用完全句,而且要避免语病。,第24讲 技巧点拨,二、答题注意事项 1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三“提示” 提示一:对文章或段落的层次的分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立足全篇,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关注题目或本段内容。 提示二:要防止误抓或漏抓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对文章或段落层次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善于抓住体现文章思路的重要语句。这类语句有两种,一种是起统领作用的,或引起下文,或收束上文;另一种是起承转作用的,或承上启下,或伏笔照应。再者是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等,都有助于文章层次结构的分析。误抓则是把句群或小层次表示领起、转折、过渡、结论的词句当做大层、大段的关键句来对待。 提示三:根据论述类文章的特点,要分清观点与材料,材料与材料,观点与分析性语句的关系,从而顺利地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第24讲 技巧点拨,2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六“注意” 摘句注意归纳概括。有些考生由于对材料内容理解得不完整,加上概括能力有限,在归纳时只能摘录原句,而不注意综合概括。概括注意别偏颇。由于对原材料既不能迅速形成整体认识,又缺乏深入分析理解,故而有些考生归纳概括的内容没抓住主要内容和实质,而显得偏颇或肤浅。运用内容要点注意不要重复或遗漏。有些考生在运用内容要点时不太注意,有的内容已经用过了又加以使用,有些该用的要点却弄丢了。注意不要所答非所问。由于审题不仔细,对题干的要求不注意领会,或者误解,因此在归纳时造成所答的内容不是题目要问的内容。注意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考生可以借助对文章内容层次的分析,来把握要解答的内容,如2010年山东卷第4题,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就能发现B、C项都错,就能顺利选出答案A。注意树立作答规范意识,不要频频出现错字语病。有些学生答主观题,往往不太注意规范,这就要考生严格规范意识,减少错误。,第25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25讲 真题体验,第25讲 真题体验,第25讲 真题体验,第25讲 真题体验,第25讲 真题体验,第25讲 真题体验,第25讲 真题体验,第25讲 真题体验,第25讲 考点精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题型包括两种:一种是对已经给出的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内容作出判断,另一种是要求考生根据某种要求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出分析概括。 “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此考点就是要理解并概括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文中涉及的人物、事物、事例或实例是赞扬歌颂还是讽刺批判,是喜爱同情还是厌恶痛恨。论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在整体阅读中可以通过寻找全文的中心句(包括首句和尾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表述,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集中,有的分散。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出作者对所说的事物的态度是逢场作戏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第25讲 考点精讲,所谓“分析概括”,具体有四层含义: 对作者明确表现出了自己的观点态度的文章,要准确地从中找出这种观点态度; 对蕴藏着包括作者观点态度在内的多种不同观点态度的文章,要能够辨别筛选,提取概括; 对于没有明显表现出观点态度、较复杂较含蓄的文章,要能够通过分析归纳,较准确地进行概括; 准确地叙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此考点主要考查: 辨析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发微,作出仔细的辨析。,第25讲 考点精讲,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题考查大量出现,一般要求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别人的观点。这就要求考生对不同人的观点结合语境作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的异同。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是比较复杂的,多数情况下不是简单赞成或反对;有时对问题的某一方面是肯定的,对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否定的,有时可能对问题的一些方面还是有所保留的,要在阅读中仔细辨析,这些内容往往在推断题中考查。,一、阅读、解题技法 1巧抓评价,探寻观点。论述类文章是分析阐释作者对某一事物、事件的看法,这类题目比筛选文中的信息类题目的概括性更强,难度更高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常常困惑的是,文中有时无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捕捉到作者的观点态度呢?其实,“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观点态度的流露,作者在文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讴歌什么,批判讽刺什么,同情什么,憎恨什么,往往可以从文章中作者遣词造句的方式上表现出来,不过这些观点是比较零散的,这就需要考生进行筛选、分析和概括。所以,只要抓住作者在文中阐述性、评价性的语句,便可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第25讲 技巧点拨,第25讲 技巧点拨,2读懂转述,明白观点。一般论述类文章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章的观点态度。具体到高考试题中,多数试题的选项是对文章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判断这些转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明了作者观点的一把钥匙。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性的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如2010年课标全国卷的第3题的A项题支表述就是概括式转述,将第一、二段中某些内容进行了概括转述。解题判断方法是:这一转述是否切合原文语意,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态度和结论的例证,有时候它也属于概念的理解层次。如本讲2010年湖南卷的第1题的题支A、B、C、D四项,全部采用具体式转述。解题判断方法是: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思考。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不作变更的转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