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2例阴沟肠杆菌深部切口感染的防控体会.doc_第1页
骨科2例阴沟肠杆菌深部切口感染的防控体会.doc_第2页
骨科2例阴沟肠杆菌深部切口感染的防控体会.doc_第3页
骨科2例阴沟肠杆菌深部切口感染的防控体会.doc_第4页
骨科2例阴沟肠杆菌深部切口感染的防控体会.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骨科2例阴沟肠杆菌深部切口感染的防控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对骨科2例术后切口感染病例进行分析、调查、病原学检查,提出一些防控措施以便在临床工作中防范未然。结果: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正确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感染很快得到控制。结论: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果断采取正确、有效的控制措施,以控制感染暴发的发生。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部切口感染;防控体会 手术是救治病人恢复健康的重要手段。手术的成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手术后发生深部切口感染,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会危及患者生命和产生医患纠纷。我院骨科2010年4月20日-2010年4月30日先后发生2例手术后阴沟肠杆菌深部切口感染患者,通过积极的对症治疗,患者痊愈出院,现将防控体会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一;患者男41岁主因外伤致右胫腓骨中段骨折、右转子间转子下骨折。于2010年4月9日入院,4月10日、15日分别行两骨折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对症治疗,于2010年4月21日发现引流液每日达50-100毫升,血性,并有脓性分泌物。遂上报院感科进行病例讨论。 病例二;患者男42岁主因外伤致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于2010年4月20日入院,2010年4月22日行骨折固定术。术后抗感染对症治疗于5月1日发现切口处有长约3cm红肿,有脓性分泌物,遂切开引流持续冲洗,上报院感科进行病例讨论。 1.2方法 1.2.1采样:将两例感染患者的分泌物用无菌方法取样送检。 1.2.2培养:进行细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 1.2.3结果:两例分泌物均培养出同一种菌即“阴沟肠杆菌”,遂诊断为阴沟肠杆菌感染。 2病原学 阴沟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人和动物的粪便、水、泥土、植物中均可检出,是肠道正常菌种之一,但可作为条件致病菌。随着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阴沟肠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越来越重要的病原菌,其引起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常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等。由于阴沟肠杆菌能产生超广谱-内酰胺酶和AmpC酶,耐药情况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3发病机制 阴沟肠杆菌为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起着致病作用。该菌对消毒剂及抗生素有强烈的抵抗能力,这是逐渐增多的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其原因是它能很快获得对抗生素,尤其是对-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故引起足够的重视。 造成感染的原因 宿主防御功能减退: (1)局部防御屏障受损:烧伤、创伤、手术、某些介入性操作造成皮肤、黏膜的损伤,使阴沟肠杆菌易于透过人体屏障而入侵。 (2)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障碍或后天性受破坏(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影响),如放射治疗细胞毒性药物、免疫抑制剂、损害免疫系统的病毒感染等均可造成机会感染。 (3)各种手术留置导尿管、静脉穿刺导管内镜检查、机械通气等的应用使得阴沟肠杆菌有了入侵机体的通路,从而可能导致感染。 (4)广谱抗菌药物可抑制人体各部的正常菌群,造成菌群失调。 对抗生素敏感的菌株被抑制,使耐药菌株大量繁殖,容易造成医院感染细菌的传播和引起患者发病。 4易感人群 阴沟肠杆菌为条件致病菌。高龄、重症疾病、激素应用、抗生素使用、免疫功能低下、机械通气治疗、侵袭性操作是导致其感染的危险因素。 以上两例均为中年患者,手术时间长,创伤大,预防应用抗生素,故感染的机会存在。 5防控措施 5.1保证手术间的空气质量:手术间的空气质量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因为手术时患者的组织器官暴露于空气中,空气中的浮游菌随时可能沉降造成感染。具体要做到: 5.1.1清洁;每台手术前1小时对所有手术间的物品的表面、台面和地面进行湿式清洁,手术后再清洁一次,每周彻底大扫除一次,包括手术间所有的死角。 5.1.2消毒;术前30分钟消毒。对隔离患者、特殊感染患者、急诊患者术后做好终末消毒。 5.1.3隔离;不同切口类型在不同手术间进行手术,严格区分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不同手术间物品相对固定,清洁工具严格分开。 5.1.3监测;每月做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保证符合环境卫生学监测标准。 5.1.4管理;加强手术室的管理,把好人、门、鞋三关。具体要限制参观人数、控制人员流动、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 5.2术前诊断与准备; 5.2.1术前准备:基础疾病诊断、治疗如:糖尿病的控制、合并症如: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及时纠正 5.2.2患者准备;心里因素,配合程度。 5.2.3切口部位的准备;有效清洁、正确脱毛如:术前即刻退毛,减少组织划痕。 5.2.4抗菌药物应用;时间掌握(术前、术中、术后)。根据药敏试验用药。 5.3做好手术切口的保护;切口保护是避免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在手术操作的每一步都应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切口的人为污染。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5.3.1皮肤切开前的保护;如消毒时间、范围等 5.3.2皮肤各组织切开后的保护;切口整齐、动作轻柔、尽量压迫止血,以减少组织的损伤,从而影响切口的愈合。 5.3.3切口缝合时的保护;清除异物和积血、不留死腔、缝合密度和松紧度要适当,保证血液循环良好。 5.3.4术后切口的保护;术后3-4天或7天左右应密切观察切口渗出、引流液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并要无菌操作更换敷料。 6防控体会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院感染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医院感染我们可以实行“零宽容”。所以一经发现感染病例,及时上报院感科,及时进行讨论,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正确、合理、规范用药。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就会将感染消灭在萌芽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