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知识产权导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编知识产权导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编知识产权导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编知识产权导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编知识产权导论》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产权,参考书目: 1、知识产权法(第三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吴汉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8 2、 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精品系列教材), 冯晓青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02-01 3、知识产权法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刘春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编:知识产权导论,目录: 第一章:知识产权概述 第二章: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知识产法 第四章: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第一章:知识产权概述,目录: 第一节:知识产权的概念与范围 第二节:知识产权的属性与特征 第三节:知识产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第一节:知识产权的概念与范围,我国民法理论在20世纪7、80年代称之为“智力成果权”。 作为正式的法律用语最早出现在民法通则中。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利,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知识产权”的术语起源 1、关于知识产权术语的起源,我国目前有两种说法: 其一,认为知识产权最早起源于17世纪法国的大革命时代,主要倡导者为法国学者卡普佐夫(Capzov)。 其二,认为知识产权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2、直到20世纪60年代,包括法国在内的一些知识产权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并不使用“知识产权”这一概念,而多称“无形财产权”。 3、“知识产权”一词在1967年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WIPO)中使用后,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并逐渐形成具体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一、关于知识产权的概念 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知识产权是基于智力的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权利。” 近些年来,学者们比较重视从扩大概念外延的角度给知识产权下定义。主要表现在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法的论著或教科书中。如吴汉东的教材中的论述为“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一般地说,知识产权是指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工商等领域内,智力创造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或工商业经营活动中工商标志所有人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二、关于知识产权的范围 分为广义与狭义: (一)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邻接权 专利权 、商标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 目前已为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所认可。,在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中规定,知识产权包括以下项目的权利: (1)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 (2)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录音制品和广播节目; (3)在人类一切活动领域内的发明; (4)科学发现; (5)工业品外观设计; (6)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标记; (7)禁止不正当竞争; (8)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其他一切来自知识活动的权利。,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 (1)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 (2)商标权; (3)地理标记权; (4)工业品外观设计权; (5)专利权; (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 (7)对未公开信息的保护权; (8)对许可合同中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二)狭义的知识产权,即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 包括著作权(含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主要 组成部分。分为两个类别:著作权(Copyright)和工 业产权(industrial property)。,第二节:知识产权的属性与特征,一、知识产权的属性 (一)(客体)无形性(非物质性) (二)民事权利性(私权性) (三)法定性 (四)人身权与财产权的融合性 (五)社会性与人权属性,二、知识产权的特征 (一)专有性 1、专有权的涵义 也称排他性、垄断性或独占性,其基本含义是: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独占使用智力成果的权利,他人不得侵犯。 各类知识产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并不一致。,2、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与所有权的专有性的区别 (1)专有性的来源不同; (2)侵犯专有性的表现形式不同,保护专有性的方法不同; (3)专有性受到的限制不同。,(二)地域性 1、地域性的涵义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指知识产权的法律效力原则上只及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地域范围。 具体体现: (1)知识产权只能根据一定国家的法律产生,并且只能在其产生的地域范围内有效。 (2)知识产权相互独立,同一智力成果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获得的知识产权相互无关。 (3)知识产权可以分地域行使。,2、原因 (1)国家主权原则 (2)知识产权极易传播和由法律直接确认 3、地域性的削弱,(三)时间性 1、涵义 是指知识产权的客体只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法律保护,超出期限后,该智力成果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可以无偿使用。 各类知识产权的保护期不尽相同。,2、原因 (1)智力成果的利用与社会的繁荣休戚相关,由个别人无期限地垄断利用必然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2)智力成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周期,到了一定的期限也会自然丧失价值。,3、例外 商业秘密权、企业名称权、地理名称权、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权 等长期受法律保护 ,不受时间限制,第三节:知识产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一、知识产权的主体 即为权利所有人,包括著作权人、专利权人、商标权人等。 知识产权的主体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一)知识产权的原始取得,以创造者的身份资格为基础,以国家认可或授予为条件; (二)知识产权的继受取得,往往是不完全取得或有限制取得,从而产生数个权利主体对同一知识产品分享利益的情形; (三)知识产权法对外国人的主体资格,主要奉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原则”,以别于一般财产法所采取的“有限制国民待遇原则”。,二、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产品 (一)知识产品的概念 知识产品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营管理等智力活动领域所创造的非物质形态的产品。 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美国百科全书国际版将“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或者说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点被视为实证的知识。,技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现代汉语词典) 美国百科全书国际版将技术定义为:制造或做事的方式。 大英百科全书将技术定义为:人们用以改变或者操纵其环境的手段或者活动。,文学艺术是创造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或情感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等。“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二)知识产品的分类: 知识产品指创造性智力劳动创造的知识形态的产品(黄勤南); 知识产品指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刘春田); 知识产品分为创造性成果、经营性标记和经营性资信(吴汉东)。,2010年世界品牌500强的中国品牌 61.CCTV;69.中国移动;82.中国工商银行;86.国家电网;107.海尔;139.联想;221.中国银行;277.中国人寿;287.长虹;343.中国石油;348.华为;383.中国国际航空;401.中国石化;405.中国中化;411.人民日报;420.青岛啤酒;427.中国电信。(共17个),2010年亚洲品牌500强前20名 1、索尼;2、汇丰银行;3、三星;4、中国移动;5、中国工商银行;6、佳能;7、中国中央电视台;8、国家电网;9、LG;10、松下;11、本田;12、和记黄埔;13、中国石油;14、日立;15、联想;16、日产汽车;17、中国银行;18、东芝;19、塔塔;20、现代。,(三)知识产品的特点: 1、知识产品的非物质性 问题:如何区别知识产品和知识产品的载体? 物:动产、不动产。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物权法 2、知识产品的创新性(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作品的独创性、商标的识别性) 3、知识产品的公共性、可分享性 4、知识产品的永存性 5、知识产品的公开性和秘密性,啥配方?绝密!,三、知识产权的权利内容 (一)支配权 (二)使用权 1、自己使用 2、许可使用(独占许可;排他许可;普通许可) (三)处分权 (四)收益权,第二章: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目录: 第一节:知识产权保护的产生 第二节: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当代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新趋势 第五节: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第一节:知识产权保护的产生,一、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原因和条件 1、商品经济的发展; 2、科学技术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 3、知识产品价值被进一步发现、重视,普遍承认为一种主要的无形财产。,二、封建社会的“特权”与知识产权的起源 15世纪末,威尼斯共和国授予印刷商冯施贝叶在威尼斯印刷出版的专有权,它是西方第一个由统治者颁发的保护翻印的特许令。,三、知识产权在财产权地位中的确立过程 1、在古罗马时期,构建了以有体物为基础的物权制度,但也包括无形的制度产物(无体物),虽然没有保护精神产物的财产权制度,但是它所留下的私法原理和规则,为我们诠释知识财产法律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 2、英国工业革命后,不仅产生了无形财富的思想,而且由于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在客观上为智力因素参与分配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四、知识产品的制度设计 (一)关于知识产品的制度设计的根据 1、激励知识生产,增加知识产品的供给。 2、促进知识产品的传播、应用。,(二)关于知识产品的制度设计命题 1、产权化与非产权化 2、知识产品的保密与公开 体现在专利权与商业秘密权的区别,1、专利具有公开性,商业秘密具有保密性和秘密性。 2、专利权有保护期限制,而商业秘密没有保护期限制。 3、专利权的取得需要专利主管机关的审查批准,而商业秘密权利是自动取得的。 4、专利权取得的条件、范围和商业秘密权利取得的条件、范围有所不同。 5、专利权具有独占性,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项专利权,而商业秘密可以通过独立研制、逆向工程、善意取得等正当方式获得,在同样的商业秘密之上可以存在两个以上的商业秘密权利。,3、知识产品的垄断权与对垄断权的限制 4、知识产品的弱保护、强保护 和合理保护 2002年9月1日,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发表整合知识产权与发展政策,五、19世纪中后期,各国纷纷通过知识产权立法保护知识产权,第二节: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阶段,一、从19世纪末开始,有关知识产权的双边协定、地区公约或多边公约纷纷出台 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1886年(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二、进入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协调、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性组织也纷纷建立 1967年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三节:当代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特点,一、在维护私权属性基础上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公共利益 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趋于完备 1、国际条约确立的一些原则不断为各国国内法所吸收; 2、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数量增多、参加国增多、保护水平提高,以及国际保护组织日益健全。 1094年4月15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 三、地区性合作与协调在加强的同时也存在矛盾与冲突,第四节: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新趋势,一、知识产权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贸易关系日益密切 二、知识产权制度在保护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 知识产权扩张成为知识产权制度嬗变的直接表现 四、知识产权国际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第五节: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农业社会:土地所有权 工业社会:资本 知识经济社会:知识、信息,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微 笑 曲 线,第三章:知识产权法,目录: 第一节:知识产权法概述 第二节:知识产权交易 第三节: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和救济,第一节:知识产权法概述,一、知识产权法的概念、特征与调整对象 调整对象: 1、因确认知识产权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2、因转让知识产权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3、因行使知识产权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4、因保护知识产权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二、知识产权法的渊源与适用范围,三、知识产权法的地位与作用 (一)知识产权法的地位 是相对独立的部门法 (二)知识产权法的作用 1、是用以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2、是进行了国际科学和文化交流,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工具; 3、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还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节:知识产权交易,一、知识产权转让 二、知识产权使用许可 合同法第十八章:技术合同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技术开发合同 第三节技术转让合同 第四节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第三节: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归责原则和救济,一、知识产权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之争 1998年郑成思提出知识产权侵权认定的无过错责任,以及侵权赔偿的过错责任。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0条 主流观点:过错责任原则 1、从无过错原则的立法宗旨来看 2、从无过错原则的适用来看,二、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救济机制 (一)临时措施 1、诉前责令停止侵权 著作权法第49条:“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权利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 专利法第61条;商标法第57条,2、诉前证据保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3条 著作权法第50条 “为制止侵权行为,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 人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 商标法第58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16条,3、诉前财产保全 著作权法第49条:“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权利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 专利法第61条;商标法第57条,(二)管辖 1、地域管辖:对侵权行为地作扩大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 2、级别管辖:原则上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 著作权法第2条,(三)诉讼时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8条 “侵犯著作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著作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权利人超过二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继续,在该著作权保护期内,人民法院应当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 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二年计算。”,(四)举证 1、加重侵权人的举证责任。著作权法第52条: “复制品的出版者、制作者不能证明其出版、制作有合法授权的,复制品的发行者或者电影作品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出租者不能证明其发行、出租的复制品有合法来源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2、陷阱取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五)损害赔偿 1、损害赔偿额的界定方式 著作权法第48条 2、损害赔偿额的数额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和律师费用 著作权法第48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6条,第四章: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目录: 第一节:我国知识产权法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节: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第一节:我国知识产权法的建立和发展,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一)专利权法 1、 1898年清朝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2、1912年中华民国工商部颁布了第一部付诸施行的专利法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 3、194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可以真正称为的“专利法”的法律,(二)商标权法 1、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商标法商标注册试办章程。 2、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 3、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新的商标法。,(三)著作权法 1、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 2、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了著作权法 3、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著作权法及其实施细则。,二、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一)专利权保护 1、1950年政务院颁布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发明审查委员会规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试行的专利保护制度。这项制度实施到1957年。,2、1963年国务院颁布发明奖励条例,同时废止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以发明奖励制度代替专利保护制度。 3、“文革”期间,发明奖励制度也被废除,完全没有保护技术发明制度。,(二)商标权保护 1、1950年政务院颁布商标注册暂行条例。 2、1963年国务院颁布商标管理条例。 3、“文革”期间全国商标管理工作瘫痪。,(三)著作权保护 1、1950年,我国召开的“全国出版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改进和发展出版工作的决议 2、1953年,出版总署公布了关于纠正任意翻印图书现象的决定,强调“一切机关团体不得擅自翻印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图片,以重版权。”,3、1958年,文化部发布了关于文学和社会科学书籍稿酬的暂行规定,明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