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3001)一、培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把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2、掌握环境科学专业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所需的技能,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3、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崇尚科学精神,具备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术规范。增强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协作交流能力。4、具备基本的学术能力,包括能够系统地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集成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多种手段,能够熟练地运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分析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系统综合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的能力;学术鉴别能力;具有独立组织和从事本学科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和管理的能力;具备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开展创新研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学术交流能力等。5、身心健康,能够胜任艰苦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二、研究方向1、污染物环境行为与评价 2、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3、环境分析与监测4、环境功能材料5、绿色化学三、学制与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硕博连续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5年,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特殊情况下,经有关审批程序批准,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和硕博连续研究生的培养年限最长可延至6年;不能按期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应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上旬提交延期答辩的申请,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可延长学习年限。四、培养方式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可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确定副导师和协助指导教师。为有利于博采众长,提倡对同一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成立培养指导小组,对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和博士学位论文中的重要学术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名单在学院备案。博士研究生入学后2个月内,导师应依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生的个人特点拟定出博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要对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工作等项的要求和进度作出计划与时间安排,培养计划可在执行过程中逐步完善。五、课程设置1、课程设置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由学科点教授集体讨论决定(见附件1)。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至少修满16个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4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专业必修课按研究方向设置2门,选修课24门(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1门课程),每学年为博士研究生开设学术讲座35次。学分的计算一般为每学期的周学时数(每学期按18周计)。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博士研究生需补修本学科硕士生必修课12门,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2、课程教学大纲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由学科教授集体讨论,经主管院长审核,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确定(见附件2)。3、课程内容简介课程内容简介包括学时、学分、开课学期、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见附件3)。4、学术讲座学术讲座应体现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上的前沿性研究内容和成果,学术讲座一般由本学科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博士生导师主讲。5、任课教师每门博士研究生课程由专门任课教师授课,任课教师一般是从教学、科研经验较丰富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人员中聘任。6、开课学期公共学位课政治在第一学期开设,外语在第一学年开设;跨学院基础类课程原则上每学年开设一次,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原则上安排在第一学期开课。7、教材比较成熟的专业课尽量选用正式出版的教材(包括中文或外文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发展趋势,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经验自编教材,胶印使用。暂时没有自编(胶印)教材的课程,教师必须将详细授课提纲印发给研究生。鼓励任课教师采用双语教学方式给研究生上课,特别是研究生专业课的讲授。六、学分分配1、学位课(10学分)(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学时,2学分;(2)第一外国语:144学时,4学分;(3)专业必修课(2门,按方向设置)46学分。2、选修课(24门,48学分)3、必修环节(2学分):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2学分4、有关说明:(1)专业必修课:在学位专业必修课中至少选两门,修够6学分。(2)选修课:由导师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在学校开设的博士研究生选修课和本学科当年博士研究生课程中选择确定。可选择专业必修课替代选修课。(3)学位课为考试课程,选修课可为考试或考查课程。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后1学年内完成,特殊情况下不超过1年半。(4)在为博士研究生制定具体培养计划时,导师还可根据研究工作需要和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指定自选课程和补修课程。自选课程和补修课程计成绩,不计学分。(5)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在本一级学科范围内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研讨活动,记1学分;在学术研讨活动中做至少2次学术报告,介绍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阶段性进展,记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将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及学术报告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保管,并记相应学分。七、开题报告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填写开题报告表,开题报告表由教学秘书存入博士生个人档案袋中。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研究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一般应于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末完成,最迟应于第三学期开学后2个月内完成。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经导师审阅后,须公开答辩,接受检查,学科点或研究课题组组织包括导师在内的35位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进行审核。先由博士研究生做30分钟的口头报告,然后考核小组进行质询,着重审核论文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和可行性。对有争议的选题应提出书面改进意见和建议。如果开题报告未能获得通过,在第四或五学期重新举行一次,仍未通过作退学处理。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1)选题的科学依据;(2)国内外研究动态;(3)研究内容;(4)预期研究目标及其创新性;(5)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八、资格考试和中期考核博士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要参加资格考试,目的是考查博士研究生是否掌握本学科专业领域深厚、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相关研究方向学术前沿的动向,以及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考察该生是否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通过资格考试者,不能进行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博士学位论文开题之后,对博士研究生进行一次中期考核,对其科学道德、思想修养、学习成绩、研究能力等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考查,对其中不合格者,取消博士生资格,按有关规定进行淘汰、分流。中期考核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考核程序:(1) 考核小组组长宣读有关规定;(2) 研究生向考核小组汇报入学以来的思想品德、学习、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开题报告及论文进展情况;(3) 指导教师补充介绍研究生情况;(4) 考核小组提问;(5) 学生退场;(6) 考核小组充分讨论后做出考核结论。论文进展检查,由导师负责。九、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博士学位的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1. 资格要求:(1)按时完成本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并顺利通过课程考试,成绩达到毕业要求;(2)没有侵犯他人著作权行为;没有发表有严重科学性错误的文章、著作和严重歪曲原作的译作;(3)和导师一起在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协议上签名,并附在学位论文首页。2. 内容要求:(1)选题为本学科前沿,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研究工作有一定难度;(2)研究主题明确,问题集中,材料详实;(3)能反映出作者掌握了深厚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4)熟悉与论文有关的学术背景,了解与论文相关的前沿研究动态,论文没有遗漏重要文献,能反映出作者熟练检索、阅读、分析、评价和利用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的能力;(5)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有创造性成果,达到国内或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能表明作者具有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3. 技术规范要求:(1)自己的研究结果与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不相混淆,引用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注明来源。(2)独立完成论文。在准备和撰写过程中接受导师指导、采纳专家建议、获得他人帮助等应实事求是地表示感谢,但不能把未对论文提供帮助的名人等列入致谢之列。(3)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准确无误,所用概念、术语、符号、公式等符合学术规范,没有严重错译或使用严重错译的译文;对问题的论述完整、系统,推理严密,关键词得当。(4)语言精练,文字表达准确,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笔误和校对错误等总计不超过论文的千分之三(按排版篇幅计)。4. 学术成果要求:为保证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水平,本专业的博士生除满足河南师范大学规定的博士生毕业条件外,还须满足本学科的以下补充条件方可毕业。(1)在SCI或EI源期刊录用发表3篇(含3篇)以上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且其中一篇影响因子(SCI)需在2.0(含2.0)以上。若以第一完成人或第二完成人(导师第一)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专利可作为1篇EI对待。(2)若论文总影响因子达到4.0以上,其他论文可以是本学科指定的二级顶尖以上核心期刊论文,但发表的论文总数不能少于3篇(具体要求参见“河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生毕业条件补充规定”)。十、需阅读的主要期刊和著作见附件4附件1: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课内/实验学分开课时间备 注学位课程公共必修课11_B00000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2 第一学期修6学分09_B000003第一外国语1444第一二学期专业必修课09_B030602环境化学进展543第一学期至少选2门修6学分09_B030603水污染控制新技术543第一学期09_B030604 现代环境分析化学543第一学期09_B030605绿色化学543第一学期09_B030610 环境功能材料543第一学期选修课09_B030601 环境科学前沿362第二学期至少选2门修4学分09_B030606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362第二学期09_B030607现代环境生物技术362第二学期B0302008C 环境系统分析362第二学期必修环节09_B039999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2补修课根据研究方向,在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必修课中选择12门。附件2: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1、环境化学进展课程名称环境化学进展英文名称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课程编号B030602学分54学时3课程类别公共学位课 公共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主干课 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环境科学适用类别博士 硕士 专业学位开课学院环境学院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主讲教师范顺利职 称教授联系方讲教师职 称联系方式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论文 实验设计 口试 其他: 课程简介“环境化学进展”是我院在本硕环境化学学习的基础上为博士生开设的拓展性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并不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以专题讲座形式为主。专题选取既立足于本院博士生研究课题的实际情况,又体现当前学科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适当结合国内某些研究方向和成果,旨在使学生在从事环境科学研究时能够开阔视野,熟悉本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动态,研究方向和方法,涉及的领域及增长点等,同时巩固其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科学研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涉及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污染修复、环境界面化学、绿色化学、有机物结构与活性定量化学、难降解有机物污染物光催化化学,文献解析7个专题,教学形式以电子课件讲授与互动讨论相结合进行。教学目的通过环境化学进展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环境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要求专题一 环境空气气溶胶化学(8学时)第一节 大气颗粒物组成特征与源排放分类(2学时)第二节 采样、处理及样品分析技术(2学时)第三节 气溶胶的化学成分谱(2学时)第四节 源解析技术及进展(2学时)系统讲述各章内容中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专题二 有机污染物土壤修复新技术与土壤-污染物不可逆作用(6学时)第一节 植物修复技术(1学时)第二节 深度氧化技术(1学时)第三节 湿式氧化技术(1学时)第四节 土壤-污染物不可逆作用(3学时)专题三 环境界面化学进展(8学时)第一节 污染物界面上的形态、活性和移动性(2学时)第二节 有机污染物在环境界面上的吸附解吸机理深度氧化技术(3学时)第三节 亚稳平衡吸附理论的发展(3学时)专题四 难分解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8学时)第一节 有机污染物半导体光催化降解(2学时)第二节 难分解有机污染物的photo-Fenton降解(2学时)第三节 金属配合物活化过氧化氢和分子氧光降解有机物(2学时)第四节 无机杂多酸光催化降解有机物(2学时)专题五 绿色化学进展与挑战(4学时)第一节 绿色化学理论基础(2学时)第二节 绿色化学进展与展望(2学时)专题六 有机物定量结构-活性关系(8学时)第一节 多环芳烃的结构与致癌机理(2学时)第二节 Hansch 分析法(2学时)第三节 分子连接性指数法(2学时)第四节 有机物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研究进展(2学时)专题七 文献解析(英文,12学时)1、Manufactured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sorption of Organic Chemicals(A Critical Review, 2010), 6学时2、Nonideal Binding between Dissolved Humic Acids and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s (Article of EST), 3学时3、TiO2-Photocatalyzed As(III) Oxidation in Aqueous Suspensions: Reaction Kinetics and Effects of Adsorption (Article of EST),3学时该部分为文献解析讲授,以学生预习,老师学生互动讨论方式进行。通过对论文的讨论解析,使学生逐渐确立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或思维模式,即如何提出研究课题(背景)、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方法,如何讨论实验结果,研究的创新性等。预修课程或预备知识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等专业课程知识外,学生还应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及英语应用水平。教材环境化学进展,戴树桂,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主要参考文献(书籍、期刊和网站)1、叶常明,王春霞,金龙珠,21世纪的环境化学,科学出版社,2004.2、王连生,有机污染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唐孝炎,张远航,邵敏.大气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张锡辉,高等环境化学与微生物原理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5、RP. Schwarzenbach et al,Environmental Organic Chemistry,John wiley, 20032、水污染控制新技术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新技术英文名称New Technologies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课程编号B030603学分3学时54课程类别公共学位课 公共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主干课 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环境学院适用类别博士 硕士 专业学位开课学院环境学院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主讲教师孙剑辉职 称教授联系方讲教师职 称联系方式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论文 实验设计 口试 其他: 课程简介水污染控制技术是环境科学学科重要的研究内容,在解决水环境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结合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水资源/水环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近20年来国内外在水污染控制方面技术的进步、工艺的创新、观念的转变和有关理论的更新。主要内容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纳米技术(半导体纳米颗粒的光催化技术、纳米材料的磁性吸附技术、纳米材料的磁性吸附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的联合应用(催化臭氧化、臭氧光催化氧化技术、超声/臭氧联用、超声/光催化联用、超声电化学联用、微波强化光催化氧化技术);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处理技术;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污水回收与再用技术;水污染治理的发展方向等。教学目的水污染控制技术是环境科学学科重要的研究内容,在解决水环境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近20年来国内外在水污染控制方面技术的进步、工艺的创新、观念的转变和有关理论的更新。主要内容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纳米技术、膜技术、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污水回收与再用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当代废(污)水处理的最新技术及发展趋势。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要求第一章 高级氧化技术(6学时)臭氧氧化;高铁氧化;Fenton均相催化氧化;湿式氧化;超临界水氧化;光催化氧化;电催化氧化;光电催化氧化;超声空化氧化;微波氧化。第二章 纳米技术(6学时)半导体纳米颗粒的光催化技术;纳米材料的磁性吸附技术;纳米材料的磁性吸附技术。第三章 高级氧化技术的联合应用(6学时)催化臭氧化;臭氧光催化氧化技术;超声/臭氧联用;超声/光催化联用;超声电化学联用;微波强化光催化氧化技术第四章: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处理技术(6学时)强化曝气技术;UNITANK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氧化沟活性污泥法工艺;CASS活性污泥法工艺;AB活性污泥法工艺;LINPOR工艺;PACT活性污泥法工艺;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第五章 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6学时)膜生物反应器(MBR)的原理和分类;MBR工艺对污染物的净化效能;膜污染与膜清洗;影响膜生物反应器的控制参数;MBR工艺的应用和发展。第六章:厌氧生物处理技术(6学时)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第二代厌氧生物反应工艺(厌氧滤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厌氧流化床;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工艺(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滤层反应器:EGSB厌氧化应器:IC厌氧反应器);两相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固定化技术。第七章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6学时)废水生物脱氮机理;废水生物脱氮工艺;废水生物除磷机理;废水生物除磷工艺。第八章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6学时)人工湿地的类型;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机理;人工湿地的设计与计算。 第九章污水回用技术(3学时)水回用的污水处理技术;用于农田灌溉的污水处理技术;水回收工艺的运行期望值;污水回用处理工艺与回用对象;污水回用的应用实践。第十章 水污染治理的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3学时)2000年斯德哥尔摩水研讨会决议要点;城市污水治理的发展趋势;恩姆歇尔河治理的反思;污水海洋排放处置的反思;水污染流域综合治理与实践;我国水污染治理措施探索。预修课程或预备知识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化学教材苑宝玲编. 水处理新技术原理与应用M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主要参考文献(书籍、期刊和网站)1. 吕炳南,陈志强主编. 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2. 王宝贞,王琳主编. 水污染治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概念、新理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年3. 汪大恽等编. 水处理新技术及工程设计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年. 4. Mackenzie L. Davis;Susan J. Masten.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3、现代环境分析化学课程名称现代环境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Modern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编号B030604学分3学时54课程类别公共学位课 公共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主干课 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环境科学适用类别博士 硕士 专业学位开课学院环境学院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主讲教师樊 静职 称教授联系方讲教师职 称联系方式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论文 实验设计 口试 其他: 课程简介环境分析化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环境中化学污染物质的种类、含量、形态等信息和开展相关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课程在讲述环境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术以及痕量分析理论知识和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分析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新原理、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环境样品预处理技术;痕量有机污染物分析的预处理新技术(衍生化技术、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液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亚临界水萃取、微波萃取、加速溶剂萃取、膜分离技术、热解析技术等);流动注射分析;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快速应急分析;重大环境问题及相关分析技术;环境样品中微量离子浓度分析等。教学目的根据环境分析对象特点,学习痕量分析理论知识和处理方法,掌握环境样品前处理新技术和环境样品的痕量分析方法,了解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分析的发展近况和新原理、新方法。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要求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 绪论(4小时)介绍环境分析化学的任务、特点及要求,发展趋势;高效预富集、分离方法的研究;环境分析监测技术的连续自动化;各种方法和仪器。要求:掌握环境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环境分析化学与环境监测和分析化学的异同点和关系。第二章 痕量分析基础(8学时)痕量分析的基本概念、评价指标;空白值的测定与扣除;痕量分析中玷污与损失的控制;痕量分析中的不确定度;数据的统计处理;痕量分析质量的控制;痕量分析的标准物质。要求:掌握痕量分析的基本概念、评价指标;空白值的测定与扣除;了解不确定度;痕量分析质量的控制;痕量分析的标准物质。第三章 环境样品的采集、制备与分解(4学时)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制备;环境样品的分解;微波溶样;其他分解法。要求:掌握环境样品的常规采集和制备、分解方法。第四章 环境样品预处理中常用的分离与富集方法(6学时)痕量物质分离富集的必要性和分离富集方法评价;沉淀分离法;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分离法;顶空、气提和蒸馏法;柱色谱法;平面色谱法。要求:掌握分离富集方法评价;了解样品预处理常用分离富集方法。第五章 痕量有机污染物分析的预处理新技术(10学时)环境痕量有机污染物分析的特点及方法;衍生化技术;各种分离新方法: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液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亚临界水萃取;微波萃取;加速溶剂萃取;膜分离技术;热解析技术。要求:掌握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液相微萃取原理及应用;了解其他预处理新技术。第六章 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10学时)化学形态概念;形态分析的特点;化学形态分析方法;汞、砷、铬、镉、铅、锡、磷、的化学形态分析。要求:掌握化学形态分析基本概念及形态分析方法,了解常见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第七章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4学时)基本概念;流动注射分析原理;流动注射分析仪器;流动注射分析技术;流动注射分析进展等。要求:掌握流动注射分析原理;了解流动注射分析仪器和分析技术。第八章 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快速应急分析技术(4学时)概述;气体快速应急监测仪;水体污染应急监测仪;其他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车载实验室。要求:了解常用应急监测技术和方法。第九章 重大环境问题及相关分析技术(4学时)消耗臭氧层物质及其分析;温室效应气体及其分析;酸雨及其监测;大气颗粒物及其分析;环境激素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要求:了解重大环境问题及相关分析技术。预修课程或预备知识要求预修以下课程:1. 分析化学2. 仪器分析3. 环境监测4. 无机化学5. 有机化学教材1. 但德忠著,环境分析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 陈玲,郜洪文等著,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科学出版社,2008年主要参考文献(书籍、期刊和网站)1. 江桂斌等编,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 韦进宝, 钱沙华编. 环境分析化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3. 孙宝盛,单金林编. 环境分析检测理论与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 齐文启,孙宗光,边归国编. 环境监测新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绿色化学课程名称绿色化学英文名称Green Chemistry课程编号 B030605学分3学时 54课程类别公共学位课 公共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主干课 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有机化学专业, 其他各各专业适用类别博士 硕士 专业学位开课学院环境学院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主讲教师渠桂荣 职 称教授联系方讲教师职 称联系方式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论文 实验设计 口试 其他: 课程简介绿色化学使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设计研制对人类健康、社会安全、生态环境无害的化学品及其工艺,它是从源头上阻止对环境污染的化学,从根本上确保化工清洁生产,从而使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本课程主要讲授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发展规律。主要内容包括:绿色化学基本理论与研究内容;原子经济性和改进途径;绿色催化;绿色溶剂技术;生物质化学化工;绿色分析化学;绿色纳米科学;微波辅助合成;超声波辅助绿色化学合成;微反应器用于绿色化学合成;计算机辅助设计绿色有机化学合成路线;绿色化学产品与绿色能源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要求;了解当今绿色化学中新发展动向;掌握如何从原子经济性、从革新反应步骤、从改变反应溶剂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展开绿色化学的学习与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科研及创造能力。也为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要求第一章 什么是绿色化学 (4学时)教学基本要求: 1、绿色化学的概念 2、绿色化学的定义、特点、及目标 3、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4、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 5、绿色化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第二章 对绿色化学的重视情况 (6学时)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国内外绿色化学发展现状 2、掌握绿色化学原理3、了解国内外绿色化学新成果实例 4、自我实践绿色化学第三章 绿色化学的原理 (6学时)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实现绿色化学的原理 2学会利用绿色化学原理设计化学试验方案重点:超临界流体、无溶剂、水溶剂反应 固相无溶剂反应第四章 优化化学反应 (6学时)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微波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方法 2、掌握声波、超声波在化学中的应用3、掌握不同的热源的使用方法与技巧重点:微波与超声波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第五章 催化反应 (6学时)教学基本要求:1、通过实例 掌握金属催化的原理 2、通过实例 掌握卡宾催化的原理3、通过实例 掌握小分子催化的原理4、设计一个用小分子催化反应的试验方案,并检查可性行重点:各种催化剂的催化原理 第六章 绿色化学应用实例 (8学时)1、通过实例 掌握绿色化学的实际应用2、设计一个综合利用绿色化学理念的研究方案,并论证其可性行教学内容:6.2绿色反应实例 6.2.1原子经济性与均相反应6.2.2核苷类化合物的水相合成 6.2.3核苷类化合物的无溶剂合成6.2.4无环核苷的水相合成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绿色原料科研替代的化学反应第七章 实践教学 (每人做20-30页的PPT)1、调查个人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2、查阅该研究方向绿色化学理念注入情况3、在绿色化学理念指导下设计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方案预修课程或预备知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合成。无机合成、药物化学教材绿色化学,2007年,闫立峰编著,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研究生教材)主要参考文献(书籍、期刊和网站)1、【美】P.T.阿纳斯塔斯. J.C.沃纳. 编著, 李朝军 王东 译绿色化学 科学出版社,2002年2、阌恩泽等著绿色化学与化工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3、纪红兵 佘远斌 著 绿色氧化与还原 中国石化 出版社 2005年出版 4、杨家玲主编 绿色化学与技术 2001年出版 中国石化出版社5、梁朝林等编著 绿色化工与绿色环保 2002年出版 中国石化出版社6、绿色化学,2007年,闫立峰编著,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研究生教材)5、环境功能材料课程名称环境功能材料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functional materials课程编号B030610学分3学时54课程类别公共学位课 公共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主干课 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环境科学适用类别博士 硕士 专业学位开课学院环境学院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主讲教师周建国职 称教授联系方式3328629辅讲教师职 称联系方式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论文 实验设计 口试 其他: 课程简介本课程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功能材料设计基础、高效电催化电极材料、高效光催化材料、湿式催化氧化材料、吸附材料、电磁污染控制材料、新型环境替代材料、能源技术与功能材料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功能材料理论、以及基本知识,了解环境功能材料的发展概况与发展动态,重点掌握各种环境功能材料的理论、设计、制备与应用,培养学生从事环境功能材料研究与开发能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要求第1章 功能材料设计基础教学要求了解功能材料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材料设计方法学时分配 4学时教学内容1.1材料设计的基本概念1.2材料设计的发展1.3材料科学基础知识1.4材料设计方法1.5环境功能材料及设计第2章 高效电催化电极材料教学要求掌握电化学水处理技术及电催化基本理论,电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电催化电极的制备与表征,电催化电极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学时分配 6学时教学内容2.1电化学水处理技术及电催化基本理论2.2电催化电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2.3电催化电极的制备与表征2.4电催化电极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与展望第3章 高效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教学要求掌握光催化基本理论、光催化材料的结构及性能、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方法学时分配 20学时教学内容3.1光催化基本理论3.2光催化材料的结构及性能3.3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与表征3.4光催化材料的应用与展望第4章 用于湿式氧化技术的功能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教学要求掌握湿式氧化用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应用学时分配 6学时教学内容4.1湿式氧化用催化剂4.2湿式氧化用催化剂的分类4.3湿式氧化用催化剂的设计4.4用于湿式氧化中催化剂的制备4.5催化湿式氧化动力学模型方面的研究4.6湿式氧化用催化剂的应用第5章 吸附材料及其在环境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教学要求掌握吸附的基础理论、吸附材料的一般性质与表征以及常用的吸附剂学时分配6学时教学内容5.1吸附的基础理论5.2吸附材料的一般性质与表征5.3吸附剂第六章 电磁污染控制材料教学要求掌握电磁污染控制材料设计、制备及控制技术学时分配 4学时教学内容6.1电磁波谱及危害概述6.2电磁波屏蔽材料6.3电磁波吸收原理及吸收材料6.4X()射线防护材料的设计及其制备6.5紫外辐射及其控制6.6红外辐射及其控制6.7电磁污染控制材料的应用第八章 新型环境替代材料了解并掌握各种新型环境替代材料的类型、特征及应用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内容8.1氟氯烃制冷剂的更新替代8.2无磷洗涤剂8.3石棉替代材料8.4绿色包装材料8.5生物可降解塑料8.6绿色建材第九章 能源技术与功能材料了解并掌握各种新型能源的理论,材料的类型及应用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内容9.1太阳能电池用功能材料9.2燃料电池用功能材料9.3极压抗磨材料与节能降耗9.4磁流体发电与纳米磁流体材料的设计与制备预修课程或预备知识环境材料学,材料合成与表征方法教材冯玉杰,孙晓君,刘俊峰 编著,环境功能材料 ,化学工业出,2010年主要参考文献(书籍、期刊和网站)1. 钱晓良,刘石明 编著,环境材料,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2. Advanced Materials3. Advanced Funtional Materials4. ACS Nano5.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6. RSC Advances7.Nature Materials8.Nano Letters6、环境科学前沿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前沿英文名称Frontie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编号B030601学分36学时2课程类别公共学位课 公共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主干课 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环境科学适用类别博士 硕士 专业学位开课学院环境学院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主讲教师周建国、樊静、孙剑辉、范顺利、刘国光职 称教授联系方讲教师职 称联系方式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论文 实验设计 口试 其他: 课程简介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环境在人类活动强烈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和为了保持这个系统的稳定性所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揭示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积累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探索其对生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本课程将介绍国内外环境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最新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阐述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及方法,内容涉及环境科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教学目的通过环境化学进展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通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领会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要求专题一 环境材料研究与应用(周建国,9学时)第一节 资源、环境与材料第二节 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与环境材料设计第三节 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研究与应用专题二 环境分析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术(樊静,9学时)第一节 环境分析的特点及挑战第二节 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第三节 环境分析研究实例专题三 典型污染物环境行为(范顺利,刘国光,9学时)第一节 无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第二节 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第三节 典型污染物环境行为研究实例分析专题四 水处理新技术(孙剑辉,9学时)第一节 生物水处理新技术第二节 物化水处理新技术饮用水安全与处理新技术预修课程或预备知识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及水处理等专业课程基础知识。教材无统编教材,根据国内外环境科学的发展热点和前沿选题,几位老师分别授课。主要参考文献(书籍、期刊和网站)由环境科学领域较新的专著和专题综述中摘取。7、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程名称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英文名称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课程编号B030606学分2学时36课程类别公共学位课 公共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主干课 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环境科学适用类别博士 硕士 专业学位开课学院环境学院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主讲教师王学锋职 称教授联系方讲教师朱桂芬职 称副教授联系方核方式笔试 课程论文 实验设计 口试 其他: 课程简介随着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矛盾日益突出,污染环境修复的任务也就变得十分紧迫。本课程通过对受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大气和污染固体废物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技术和工程内容的系统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污染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污染环境修复技术、工艺及工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本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成果。教学目的1、理解环境修复的核心概念及内涵;2、掌握污染环境的物理、化学及化学修复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特点;3、掌握污染水环境、土壤、大气及固体废物修复的技术方法与发展趋势;4、通过文献查找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了解污染环境修复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要求第一章 绪论(3学时)第一节 环境概述 第二节 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修复第二章 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原理(3学时) 第一节 物理修复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 物理修复的技术类型 第三节 物理分离修复 第三节 蒸气浸提修复 第三节 固化稳定化修复 第三节 电动力学修复 第三节 热力学修复第三章 污染环境的化学修复原理(3学时) 第一节 化学修复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化学淋洗修复 第三节 化学固定修复 第三节 化学氧化修复 第三节 化学还原修复 第三节 原位可渗透反应墙修复第四章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原理(3学时) 第一节 环境微生物修复机理 第二节 环境修复微生物生态学原理 第三节 影响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特性第五章 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6学时) 第一节 植物对污染物的修复作用 第二节 影响植物修复的环境因子 第三节 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 第四节 重金属、放射性核素及富营养化物的植物修复第六章 污染环境修复的生态工程技术(3学时) 第一节 生态工程概述 第二节 生态工程修复技术第七章 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6学时) 第一节 土壤污染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述 第二节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 第三节 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 第三节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第八章 污染水环境修复技术(3学时) 第一节 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 第二节 河流水环境修复 第三节 地下水水环境修复第九章 大气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3学时) 第一节 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 第二节 大气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第三节 天然无机矿物材料修复技术第十章 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废旧混凝土回收合同范本
- 魄罗皮肤管理项目介绍
- 雕塑保护方案模板范本
- 防爆柜使用规范
- 塑胶场地施工方案及合同
- 2025至2031年中国注射用氨苄西林舒巴坦钠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西安工商学院《商务谈判与销售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草原鹰巢安装施工方案
- 《经理的职责》课件
- 兰州钢结构阁楼施工方案
- 智慧消防建设售后服务方案
- 《实验室仪器管理》课件
- 2024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限责任公司人才招聘3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八年级国测数学试卷
- 2025年铸造工艺师职业技能鉴定模拟试题库
- 机器搬迁合同范例
- 追觅科技28题在线测试
- 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行业可行性分析报告
- 风光储储能项目PCS舱、电池舱吊装方案
- 小学语文中国诗词飞花令集锦
- 甲状腺结节射频消融治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