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教学课件_第1页
《龋病》教学课件_第2页
《龋病》教学课件_第3页
《龋病》教学课件_第4页
《龋病》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龋 病 (dental caries),苏凌云,课程内容,龋病概述 基本概念 流行病学 龋病病因,基本概念,定义: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的感染性疾病,表现为个别牙体硬组织局部发生无机质脱矿,有机质分解,进而牙体硬组织崩解,是一种不可逆的、慢性进行性破坏,临床特征,牙齿硬组织发生色、形、质的改变,85%成人(18岁)患龋 70% 12-17岁有龋(美国),古今 中外 男女 老少 无可幸免 (时代)(民族) (性别) (年龄) 但在不同的时期、地区,可存在差异,特性(nature):普遍性,地区、民族差异: 应结合生活(环境)因素考虑 (以藏族为例) 同一地区(陕西38.7%,与汉族37.4%相似) 不同地区 (甘肃 67%,高于陕西) 同一地区 (西藏 ,农民高于牧民),在口腔医学中的地位 WHO:人类三大重点检测防治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癌肿、心血管病、龋病),继发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龋 病 的 危 害,破坏咀嚼器官的完整性 影响消化功能 影响美观、发音 影响社交 儿童时期影响牙颌系统的发育 引起其它脏器的疾病,人类患龋率变化,公元前8000,公元前4000,9世纪,18世纪,20世纪,患龋率,罹患率随国情而异 我国 (1995):,由于人类有乳、恒两套牙齿,因此, 龋患率虽基本规律随年龄而增加, 也并非一味同步,而是有两次高潮: 第一次:68岁 (乳牙幼儿) 12岁左右最低。 渐增25岁左右开始趋于平稳 第二次:50岁以上(老年),龋 病 病 因 (Etiology ),致病因素,细菌 饮食 宿主,牙菌斑 (Dental plaque) 生物膜 (biofilm ),牙菌斑是细菌黏附于牙面或修复体表面形成的微生态环境。 1、分布:不易洁净的部位。 如:合面窝沟 邻接面龈侧 牙颈部等,电镜下菌斑结构,2、结构、组成: 由基质与微生物组成 因人、因牙、因时而异 环境影响,细胞内、外多糖 - 细菌能量合成 - 细菌黏附和聚集 - 可发酵底物的储库,菌斑组成,80% 水,20% 固体,细菌和唾液蛋白 50% 糖类和脂质 20-30%,无机质 25%,Ca, P: 为唾液含量的数倍 决定釉质的再矿化 其它离子: K, Na, Mg, 和 F.,3、形成 最初由唾液蛋白于牙面形成获得性膜,然后有细菌的附着。,Biofilm,4、菌斑pH(Stephan曲线) 关键因素,取决于酸产生与清除速度的对比 pH 5.5 以下使牙脱矿 临界pH值,龋病是动态发展,Margolis HC. Enamel-plaque fluid interaction. Cariology for the Nineties, 1993,龋病与菌斑,菌斑组成 Na+ Mg2+ K+ Calcium P,酸 Lactic Acetic Propionic,pH,DS (enamel),14.2 + 3.5 2.0 + 0.4 59.9 + 4.9 16.2 + 5.2 13.9 + 1.9,无龋,有龋,16.5 + 5.4 2.6 + 0.4 71.4 + 11.3 6.9 + 0.4 15.6 + 3.6,1.8 + 0.7 19.9 + 3.5 5.8 + 1.5,2.6 + 1.2 20.3 + 4.6 5.8 + 1.5,7.02 + 0.05,6.79 + 0.12,7.11 + 0.66,5.42 + 0.68,*,*,*,低pH 维持时间愈长愈易患龋,与菌斑细菌组成、菌斑成分、滞留食物的种类、数量、食用频率和滞留时间、唾液组成和流速有密切关系。,5%葡萄糖漱口,菌斑PH,公认的致龋菌,1、变形链球菌属(Mutans streptococcus MS) 主要致龋菌 有 ah 8 种血清型 以 c、e、f 型多见,总检出率可达90%, 尤其 c 型检出率最高。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 SM): c、e、f 远源链球菌(streptococcus sobrinus):d、g、h (茸毛链球菌),MS的致龋特点,对牙面具有强的黏附能力 形成菌斑基质 有过量糖时,细胞内糖原合成,营养受限时提供能量 产酸、耐酸 可利用多糖进行无氧代谢产酸,使菌斑pH减低,并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产酸,2、 放线菌属 (Actinomyces ) 粘性放线菌 (A. viscosus) 根面龋 (最多,最早粘附) 能高数量黏附于牙面 对牙本质、牙骨质黏附能力强 产酸、耐酸 能合成细胞内、外多糖,3、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对牙本质龋有促进作用,如何感染 Transmission,母亲孩子vertical transmission 口腔中大多数细菌 与婴儿密切接触者 主要通过唾液传播 感染窗口期 (6个月2岁),饮食因素 (diet),sucrose,Downer MC. Comm Dent Health 1999;16:18-21.,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aries experience and sucrose consumption over 50 years,饮食与龋病,不同碳水化合物与菌斑PH,作 用,细菌能量来源 细菌利用食物中的糖酵解产酸 细菌利用食物中的糖合成细胞外多糖,作为菌斑基质,利于细菌的黏附与聚集 合成细胞内多糖储存,利于细菌的生存及产酸 影响菌斑的细菌组成,促进唾液分泌,食物中防龋因子,多酚,木糖醇,促进再矿化,咀嚼口香糖促进唾液 清除碳水化合物 缓冲,单宁酸(可可、咖啡、茶) 影响葡糖基转移酶活性,刺激唾液分泌 影响葡糖基转移酶活性,钙、磷、蛋白质:奶酪、乳制品,至此,基本具备了致龋的必要条件,能否最后致龋,取决于牙齿状况 第三个环节(宿主),宿 主 (host),牙齿与机体,牙 齿,形态、排列菌斑与食物滞留,结构,成分抗龋能力,釉质发育不全,四环素牙,四环素牙,氟斑牙,机 体,1、发育直接影响牙齿发育 (孕期3岁) 2、唾液分泌牙的外环境 量 清洗、各类因子数量 质 粘稠度、抗酸、抗溶、抑菌 3、其它遗传等,病因学说,虫蛀学说,古 代,虫蛀:齿( )虫( )龋( ) 祖国医学认为,龋病是“肾气不足,骨髓不营,阳明脉虚”,使“虫”有了乘虚而入,破坏牙齿条件才形成,龋决非虫单一因素所能形成,现代,内源性理论 外源性学说 蛋白溶解学说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化学细菌学说 电化学理论(我院黄力子教授),四联因素理论,四联因素论,细菌 饮食 宿主,时间,三联因素论 (Keyes 1962),HOST Parasite(bacteria) Environment Complex 宿主 寄生物(细菌) 环境复合体 同时具备,始能生龋 (三环图解),四联因素论(Newbrun 1978),加时间因素(四环图解) Micro-organism (bacteria)Substrate(diet) Host Time Theory 微生物(细菌) 底物(口腔滞留食物)宿主 时间理论,Caries,社会地位,教育,行为,看法,知识,收入,生物膜,牙齿,唾液,微生物种类,饮食,流速 组成 缓冲能力,成分 糖 频率,时间,龋病是多因素疾病,当代观点,决定性生物因素,社会 经济因素,时间因素,与其它三因素综合作用的维持密切相关 1、慢性 平均 1.5 年 成洞 2、有利防龋 减少食物滞留 3、敏感年龄期 高峰期,龋病系多因素病变、四因素相互影响,必须同时存在,每一因素均须始终处于有利于龋病发生的状况始可发生。,四联因素小结,细菌 致龋的(cariogenic) 底物 适宜的 (suitable) 宿主 敏感的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