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复习七步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过程与方法自读古诗,初步感知;汇报交流,理解诗意;品读欣赏,理解悟情;指导背诵,拓展延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悲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曹植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板书课题,齐读。解题:“七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的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作者简介: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正确。根据注释理解诗的大致意思。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与同桌交流。三、汇报交流,理解诗意检查诵读情况。 个别读。教师根据时机进行范读。多种形式诵读。交流对古诗的理解情况。先说说注释中的字义解释,再补充。注释字义:持:用来。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漉:过滤。菽: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釜:锅。燃:燃烧。泣:哭泣。本:原本,本来。煎:煎熬。相煎:指互相残害。何:何必。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诗句之意: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茎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何必这样急迫呢?三、品读欣赏,理解悟情。品读前四句:这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的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什么自喻?用什么比作曹丕?(豆;萁。)“泣”是怎样的修辞?(曹植以“豆”自喻,拟人化的“泣”字,充分而又确切地表达作者的悲伤和痛苦。)品读后四句:这两句是谁在质问谁?(作者笔锋一转,集中书法了自己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想逼呢?写法领悟:借物抒情。前四句写物,后两句抒情。概括中心:七步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达诗人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悲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总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情。四、指导背诵,拓展延伸指导学生背诵。拓展:课外搜集曹植的诗并全面了解其人。2.鸟鸣涧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用文字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感知诗意;赏读诗文,体味清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流程 一、披题导入,激发兴趣 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古诗。这首诗就像的音乐一样,清新、雅致,恬静、幽美,题目叫鸟鸣涧(板书)。 齐读课题,解题。 涧就是指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题目之意:鸟儿在山中鸣叫。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大诗人,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人。开元九年以状元及第,任大乐丞,因故被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宰相,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太子中允,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深于佛学,熟悉佛教经典。有一部维摩诘经,是佛教中智者维摩诘和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钦佩维摩诘的辩才,故拆开了他的名字,给自己命名为维,而字曰摩诘。王维多才多艺,除作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有王右丞集,存诗400余首。 他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来品这首诗,赏这幅画。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多读几遍,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停顿。 指名读,读后点评。 齐读。 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春夜)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花、山、月、鸟、涧) 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静) 三、自主合作,感知诗意 学生自主感知诗的大体意思,并与同位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诗句之意。 字义: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闲:安静。空:空寂、空空荡荡。时:时而,偶尔。鸣:啼叫。惊:惊动,惊扰。闲:安静。 诗句之意:春天的夜晚,人们都安静下来,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春夜寂静无声,山中显得特别空寂。月亮出来了,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山涧中时而传出一阵阵清脆的啼叫。 四、赏读诗文,体味清幽 第一行:人闲桂花落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同学们看过桂花吗?长什么样子?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在地上声音响吗?声音小到都听不到,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听到了。 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不作答)我们写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让学生自由说,老师不评价)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 夜是这样的静,但不仅因为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静,所以,王维他还是感受到盛开的桂花悄然落地的声音。看看“人闲”两个字,它正是告诉我们王维的心静。是啊,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时隐居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 人闲。 指导朗读把桂花落地地轻柔、舒缓展现出来。(指名读) 第二行:夜静春山空 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这里风景如画,白天,山涧中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游人踏青,动物们自由自在真是热闹非凡。渐渐地,渐渐地,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了,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样,静静的,静静的如果此时,你也站在这座春山面前,你会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子来形容?(静)诗人是如何描述这静的呢?(静得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 指导朗读,读出这样的画面。 第三、四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薄薄的几片云)是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指名回答)(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 “时鸣”怎样叫呢?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幽”) 指名朗读,齐读。 朗读背诵整首诗 王维的诗如此之美,他只用了二十个字。这正体现了古诗语言的凝练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得时候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那屡屡桂香飘溢,悠悠鸟鸣传荡,齐 我们读的时候,要想到王维山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再齐读。 试着背一背。 归纳主题:鸟鸣涧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表达手法: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前两句重要写“动”,后两句主要写“静”。)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拓展:同样是歌颂明月,王维用“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经让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今天就让我们在来欣赏一首李白的月下独酌。自读,指名读,齐读。同样是月夜,同样是独自一人,李白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大概说诗的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孤独。) 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鸟鸣涧。 写一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情景。 芙蓉楼送辛渐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自主理解字义: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品读前两句诗 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品读后两句诗 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诗人想用他说明什么?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 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指导背诵。 五、拓展总结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总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江畔独步寻花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学古诗,初步感知;赏析品读,领悟情感;诵背诗文,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 春天是一个鲜花烂漫、充满生机活力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作者简介: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么?(交流杜甫资料)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创作背景: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解题: 江畔:江边。独步寻花: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题目的意思是:诗人在江边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二、自学古诗,初步感知朗读古诗:自读个别读齐读 结合注释同位间相互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交流理解情况。 字义: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小路。压枝低:把花枝压弯了腰。留连:舍不得离开。时时:时常。自在:自由自在。娇:可爱的。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啼:(某些鸟兽)叫。 诗句之意: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和谐动听,美妙无比。 三、赏析品读,领悟情感 赏读前两行句:黄四娘家花满螇,千朵万朵压枝低。 指名读,齐读。 读了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哪些词写出了黄四娘家的花多? 师:第一行点明了寻花的地点。“花满蹊”是说繁花将销路都盖住了,连成了片,“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的,把枝条都压弯了。第二行是对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赏读前两行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指名读,齐读。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诗人认为蝴蝶在为自己跳舞。) 师:第三行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末句是说诗人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因诗人心情愉快,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在为自己歌唱。这两行的写法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写法:前两行为静态描写,后两行由静转动,移情于物。 归纳主题: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四、诵背诗文,拓展延伸学生诵背。自画诗境。石灰吟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中“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朗读古诗,初步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赏析古诗,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石灰吟,齐读。 简介于谦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己说一说对作者的了解。老师概括小结: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6日)号节庵,字廷益,浙江钱塘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族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是永乐年间进士。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释题: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理解“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有吟咏、称颂的意思)师小结:题目的意思就是:吟咏石灰。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朗读古诗,初步感知学生自由读一读:读通读顺读出韵味。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 齐读。 借助注释,同桌间说说诗句的大体意思。 三、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自主朗读,弄懂字词的意思和诗句之意。 交流理解情况 字义: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锤,锤击。凿,开凿。焚烧:烧毁,烧掉。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等闲:平常。清白:指高尚节操。 诗句之意: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世间。 四、赏析古诗,升华情感 赏析第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表现什么?(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师: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赏析第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指导读。 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 师: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诗人于谦人生的追求。他不畏权贵的品格和清白高洁的节操永留人间,后人永远崇敬他、怀念他,这首石灰吟也因于谦而被传诵不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概括主题:石灰吟这首诗通过吟咏石灰,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情感呢?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篇。(前两句“状物”,后两句“喻人”。)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五、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古诗。 学了这首古诗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写。竹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学生自由谈,可以介绍有关故事) 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介绍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画擅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板书课题,齐读。 提问:是写“竹”还是写“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二、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自由朗读,读通读准,注意停顿,和节奏。 指名朗读,齐读。同桌交流: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理解,说说诗文所写。 三、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再读古诗。 理解字意: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破岩:破裂的岩石。磨:折磨,挫折。击:打击。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你。 理解诗句: 竹子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不拔,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四、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品读前两句 “咬”字极为有力,体会到什么?(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坚韧不拔性格) “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前两句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扎根牢固,暗语什么?(暗语作者坚守人生宗旨不改变。) 指导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品读后两句 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后两句写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又暗语什么?(暗语作者历经人生的磨难艰险而操守更坚定。) 指导朗读。 归纳主题:竹石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的坚忍不拔的性格,表现了诗人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表达手法:这首咏物诗,采用了借物喻人、咏物明志(也即借物言志)的写法。(前两行“状物”,后两句“抒情”。)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尤其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小结:诗言志)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古人有许多喜欢竹子的,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竹(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背诵、默写竹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 初读古诗,初步感知;再读古诗,理解诗意;赏析悟情,体会写法;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的热情。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悟中品读。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揭示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解题: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简介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自己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指名读一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请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地倾听。听后请同学们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师强调“即”不要读成“既”,“裳”是轻声字。“妻子”是指夫人和孩子,则“子”读为“z”。) 齐读。 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通过反复地读诗,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质疑。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指名再读,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借助注释,自主弄懂字词之意和诗句之意。 交流字词理解情况。 闻:听说。收:收复。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初闻:刚听说。涕泪:鼻涕和眼泪。这里指因喜极而泪下。却看:再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漫:随意地,胡乱地。漫卷:胡乱卷起。(唐朝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欲:将要,简直要。放歌:放声歌唱。须:须要。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即:就。巴峡:地名,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巫峡:地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襄阳:地名,在今湖北省襄樊市。洛阳:在河南省。(杜甫有田园在洛阳。) 交流诗句之意: 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我的涕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痛饮美酒,趁着这明媚的春光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于是,就放舟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一直奔回洛阳。 四、赏析悟情,体会写法 第一、二句是写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时的心情。“忽”字写出了喜讯来得突然。“涕泪”写出了什么?(惊喜的程度。从这泪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多么渴望国家的统一啊!) 第三、四句中告诉我们诗人和家人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情绪 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杜甫“喜若狂”的心情?(从“涕泪满衣裳”“放歌”“ 纵酒”“ 青春作伴”“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词句可以看出。)这抒发诗人怎样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无比欢快的心情。) 第五、六句是把诗人内心的狂喜之情进一步渲染和升华。“放歌”“ 纵酒”能让 你体会到什么?(写出了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不仅因为诗人自己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表达了作者深厚的爱国忧民之情) 第七、八句“即从穿”“便下向”写出诗人同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里用了哪些地名?(剑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有何作用?(因为贯穿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并不使人感到丝毫的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师小节:“放歌”“ 纵酒”写“喜若狂”的“狂”态;“还乡”则写“喜若狂”的狂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就出现了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从眼前一闪而过。诗人闻讯而喜,盼归急切的心情跃然纸上。 归纳中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忽闻叛军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补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讲究对仗。这里,“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慢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与“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仗十分严谨工整,又极其贴切自然。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己亥杂诗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己亥杂诗,指名读课题,解释诗题。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 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二、读好诗句,整体把握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汇报交流。 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九州:中国。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依靠。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喑(y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治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拘:拘泥,束缚。降:降生。 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要使中国生气勃勃,就得依靠像风雷激荡般的社会变革。社会政治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公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于一种规格,为人间降下各种各样有用的人才。 三、诵读赏析,领悟情感 指导诵读。 赏析第一、二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写出了都是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师: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赏析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师: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概括中心:己亥杂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感悟写作方法:“创景抒情”,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拓展:出示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业:诵读默写。浣溪沙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发 反复吟诵,讨论交流,品味赏析,领悟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齐读。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沙”或作“纱”),分上下两阕。 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二、读懂词文,理解词意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确,注意节奏。 检查朗读情况,评价指导。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弄懂大体意思。 集体交流对词文的理解情况: 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浸:泡在水中。潇潇:形容雨声。子规:布谷鸟。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尚:还。白发:老年。唱黄鸡:感到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游历蕲水清泉寺,清泉寺临近兰溪,溪水向西流去。山脚下兰草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清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布谷鸟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回到年少?门前流水还能向西奔流呢!不必烦恼叹年老感慨时光的流逝。 三、品读赏析,体会情感 指导诵读。 理解小序:词前小序,交代溪水的流向,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作铺垫。 品读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概括上阕的主要意思?(上阕描写清泉寺的幽雅风光和环境。)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品读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师: 中国的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东,因为西面地势高。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面说的是水,暗指时间,所以,下句就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也即苏轼见门前流水向西,突发奇想,觉得时间可以倒转,自己可以回到少年时期。 概括下阕主要意思?(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研学的工作计划
- 株洲市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综合经典测试题(培优)
- 四年级下册第22课教育课件
- 部门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高清
- 公司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试题附参考答案【培优】
- 班组三级安全培训试题及参考答案【黄金题型】
- 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试题及参考答案(模拟题)
- 纤维素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 湘艺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亚洲民族民间音乐(2)》
- 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试题及完整答案(有一套)
-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范文
- (完整版)垃圾自动分拣机构PLC控制毕业设计.doc
- 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 驾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
- 用电检查工作流程图
- 电动葫芦的设计计算电动起重机械毕业设计论文
- (完整版)学校安办主任安全工作职责
- PCR仪使用手册
- 传感器技术第八章
-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说课稿
- 最全的时间轴模板(经典实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