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答案.doc_第1页
产业经济学答案.doc_第2页
产业经济学答案.doc_第3页
产业经济学答案.doc_第4页
产业经济学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产业经济学问题2, 产业的概念: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3,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14, 三大产业的划分依据: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类:(1)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等;(2)资源供给结构,有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一国自然资源的秉赋状况;(3)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创新方向等;(4)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国资本及技术等因素。5, 先导产业:就是那些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很高,可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产业。它们对国民经济未来发展起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代表着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先导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作用,自然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产6,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7, 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8, 夕阳产业:夕阳产业是对趋向衰落的传统工业部门的一种形象称呼,指产品销售总量在持续时间内绝对下降,或增长出现有规则地减速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需求增长减速或停滞,产业收益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9, (先导,主导,支柱,夕阳产业之间的关系):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10, 对马歇尔冲突,克拉克有效竞争理论的理解:马歇尔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 “马歇尔冲突”适用于收益递增(成本递减)的行业; 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有效竞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JM克拉克(J.M.Clark)针对完全竞争概念的非现实性而提出来的。克拉克认为,虽然完全竞争被经济学家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和精心阐述,但它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且从来没有存在过,其应用的最大意义在于可以作为人们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或判别是非的行为标准。在克拉克看来,只要完全竞争的一个条件不具备,则合乎情理地会出现另外的条件也不具备的情形11, 产业演进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区别: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产业层次的高低主要根据生产对资源和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来说明。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又包括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主要以结构变化为核心,以产业结构优化为发展方向。因此,产业发展包括量的增加和质的飞跃,包括绝对的增长和相对的增长。12, 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一)需求结构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变动的影响最为直接。首先,产业结构变动取决于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其次,人均收入水平不同阶段上的个人消费结构。再次,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最后,投资结构。投资是构成现实最终需求、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实现产业扩张的重要条件。(二)供给结构的变化 首先,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其次,技术创新与技术结构变动是产业结构优化变动的决定性因素。最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农业、采掘业、轻纺工业的发展有不同程度影响。(三)国际贸易 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决定了一国贸易结构的水平,而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并引导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四)制度安排 经济体制模式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节或转换机制,并通过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变动。13, 产业演进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P171),指随着经济发展,就业人口开始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一步则转向第三产业,结果造成劳动力、经济收入也随之发生转移。 2、库茨涅兹法则,指随着时间推移,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在第一产业中不断下降;而在第二产业中国民收入比重上升趋势,劳动力比重则几乎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国民收入和劳动力比重在第三产业中上升不同步,但总体上是不变或略有上升。 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霍夫曼定理又被称作“霍夫曼经验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14, 产业发展模式:一、平衡发展战略与非平衡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全面发展来实现工业化或现代化的一种战略。2非平衡发展战略。非平衡发展战略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将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集中配置在某些产业部门和地区,首先使这些部门和地区得到发展,然后通过投资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间、地区间的联系效应与驱动效应,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和地区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经济的发展。进口替代是一种内向工业化战略。这种战略的实质,是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取代进口货,并通过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来逐步实现工业化。出口促进是典型的外向型工业化战略,也有人称为出口导向型战略。它的特点是,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并将其产品投放国际市场,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农矿初级产品的出口,以推动工业化进程。有些国家在积极扩充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进口替代的广度和深度,并逐步实行对外开放和鼓励出口制成品的政策,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产业发展的“雁型模式”。用来描述后起国某一特定产业(如19世纪日本棉纺工业)产生、发展的过程。该学说认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落后,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开放某些工业产品的市场。当这种工业产品的国内需求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为本国生产该种产品准备了基本的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国内逐步掌握了该行业的生产技术,并因资源和劳动力的价格优势占领国内市场,最终实现该产品的出口,达到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15 ,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1.劳动力因素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3.市场因素4,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产业转移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以及产业竞争是发生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然而即使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也并不必然会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发生还需要动力系统的推动。116,,所谓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为提高经济效益,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科学技术水平、消费需求结构、人口基本素质和资源条件,对起初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产业协调发展。衡量标准(1)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要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产业结构高度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脱离合理化的高度化只能是一种“虚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使结构效益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可见,合理化和高度化是构成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基点。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17,(1)产业关联的本质:产业关联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关联方式是指产业部门间发生联系的依托按产业间供给与需求联系分: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前向联系是指某些产业因生产工序的前后,前一产业部门的产品为后一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这样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产业的产品,即最终产品为止。后向联系是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作为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或基础,以及产业间相互依存的不同类型。(2)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记为aij。直接消耗系数,是指某一产品部门(如j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的各产品部门(如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依据投入产出表的数据,用j产品部门的总投入(Xj)去除该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Xij。其计算公式为:aij = xij/xj由直接消耗系数aij构成的nn的矩阵A,称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矩阵A反映了投入产出表中各产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和产品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直接消耗系数是建立模型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系数,是投入产出模型的核心。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Xj去除该产品部门(或产业)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ij,用公式表示为: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Aij越大,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Aij越小,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弱;Aij = 0则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没有直接的依赖关系。(3)关联效应较高的产业能够对其他产业和部门产生很强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并依次通过扩散影响和梯度转移形成波及效应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内主导产业只有与其他产业具有广泛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才有可能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的作用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力系数:指某个部门生产一个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大于1,则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平均值),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越大。感应度系数:指国民经济经济各部门每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即各部门所受感应的平均值)。感应度系数越大,表示该部门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越大。前向关联强的产业,由于来自各产业的需求多,中间产品率高,很易受需求拉动而增长,因而感应度高;后向关联强的产业,由于来自各产业的原材料投入率高,其推动其他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强,因而影响力较高。对于前后向关联均高的产业,其影响力和感应度都是很高的。18,杜能农业区位论(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3-1上部)。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19,关于工业企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韦伯工业区位论:他认为,运输成本和工资是决定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第 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20,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ö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20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是研究城市群和城市化的基础理论之一。,1,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提供给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商品的职能。2,中心性,是指对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或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在数值上等于中心地供给周围地区中心商品的数量,即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与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C=B1-B2。3,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就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4,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和下限两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决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从理论上说,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为补充区域的边界.商品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需求量,也称为需求门槛,是中心地最小限度的空间范围。5,经济距离,是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素,是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个要素所决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21,产业集聚与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产业集聚对提高生产率的影响。同一个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使得厂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能够物色招聘到符合自己意图的员工、能够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这些,都使群聚区内的企业能以更高的生产率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有利于其获得相对于群聚区域以外的企业更多的竞争优势。22,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1)增长极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加真实。(2)增长极概念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革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3)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吸引力。同时,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有效政策,使政策制定者容易接受。例如,佩鲁认为现代市场充满垄断和不完善,无法自行实现对推进型企业的理性选择和环境管理问题,因此,提出政府应对某些推进型企业进行补贴和规划。 狭义经济增长极: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增长极,二是城市增长极,三是潜在的经济增长极。广义经济增长极:意谓凡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对外开放度、消费热点等等。(1)极化效应。又称回波效应,是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极化,然后形成地理上的极化,从而获得各种集聚经济,即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从而加速其增长速度和扩大其吸引范围。(2)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散的过程。扩散作用的结果,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的乘数作用。扩散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23,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波特教授认为,产业竞争优势是由产业的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和组织结构、政府、相关机会六个要素决定的。但从产业整体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产业是否有竞争力,主要是由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经济发展阶段、产业资源、产业政策和市场规模五个因素决定。波特菱形理论又称波特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钻石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资源与才能要素,需求条件,关联和辅助性行业,竞争企业的表现,国家竞争优势的发挥)24, 产业组织理论及概念,两大流派: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1960s,基本同时出现了“结构主义”和“芝加哥”学派两种理论流派 。尽管这两种流派都是以新古典理论为出发点,但由于理论逻辑、思考问题的方法及对象不同,在理论结论上存在很大差异。 结构主义主要建立在两项经验性研究基础上,即对经济绩效的衡量和结构与绩效关系。集中度和利润之间的正相关性,并发现平均回报率在高壁垒条件下明显地高于低壁垒的现象。贝恩建立了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特别是市场绩效的理论假定。所谓市场结构主要是涉及影响竞争过程的市场特征,主要强调进入壁垒条件,包括厂商的规模及其分布、产品差异化程度、厂商的成本结构及政府管制程度。行为。行为主要包括产品定价和非价格行为。贝恩强调市场结构影响单个厂商的经济行为,包括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如厂商的内部组织结构,包括佣工策略、工作条件等;间接影响,如厂商内部资源配置及其产品定价和竞争策略。SCP研究存在主要问题包括:1、概念问题。即关于经验性分析中变量的设定、时间和条件。首先在对产业绩效测量中,结构主义主要采用了利润率和回报率两种指标,这两种指标是否遵循了长期绩效衡量方法。长期绩效衡量方法应是衡量绩效的基础,但以短期绩效衡量为基础的SCP研究则不是这些理论的恰当检验。其次结构变量是否是外生。利润和高集中比率间的正关系中,强调了高集中比率引起高利润而是“坏的”。事实上,利润和集中率正相关的解释中还包括了厂商的最有效率生产、创新性的研究和市场范围的扩展。如果集中率不是一个外生的衡量方法,利润和集中率间关系的估计将出现偏差。即高利润可能由几个因素共同产生,集中度可能也可能不影响利润率,它对利润率的影响仅仅是外生的 。2、简单化逻辑。事实上,导致行为和经济绩效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SCP的模型的单线条分析削弱了模型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力度。3、经验性分析强于理论解释。尽管结构主义以主流微观理论的主要推论为基础,但在理论的解释中,只强调了短期分析的意义,而忽略了长期过程中产业的动态效率和配置效率。芝加哥学派更加重视对结构行为绩效的理论分析。认为应该从价格理论的基础假定出发,强调市场的竞争效率。芝加哥的主要理论思想范式是竞争性均衡模型。其关键是提出了在长期均衡中的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的条件是价格等于长期边际成本,技术效率的条件是价格等于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这就意味着产业的产出不管是资本是不足还是过剩,都处于最优规模边界下。在竞争性模型中,配置和技术效率主要导源于两个结构性条件买卖的数目和自由进入。从政策上,理论强调了反竞争行为或垄断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导致的进入壁垒。芝加哥学派遵循了弗里德曼自由主义的传统,强调了市场长期竞争的效率。分析方法 结构主义强调了经验性的检验过程,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解释,芝加哥学派则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从价格理论固有的前提出发,演绎出各种结论。分析角度前者强调了如何改善资源的低效率配置等市场绩效作为产业组织的主要问题对象,讨论市场势力形成的固有的结构条件;后者重视长期的竞争效率均衡,坚持短期的低效率、非均衡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自由进入和退出来得到解决。政策含义前者强调了政府对高集中度产业的反托拉斯干预,后者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政府干预本身会带来壁垒,降低市场机制的配置效率。25,,产业集中度指数又称“行业集中率”是指该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的总和。CR4是指四个最大的企业占有该相关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指数一般以某一行业排名前4位的企业的销售额(或生产量等数值) 占行业总的销售额的比例来度量。CR4越大,说明这一行业的集中度越高,市场竞争越趋向于垄断;反之,集中度越低,市场竞争越趋向于竞争。集中度是衡量行业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已知该行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其计算公式:其中:Si是第i个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n是这个行业中企业的总数。已知该行业的企业的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的情况下,其计算公式:Nn其中:CRn: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Xi:表示第i家企业的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n: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数;N:产业内的企业总数。HHI指数的计算方法赫芬达尔指数能区别公司市场占有率为基础的市场结构。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的计算方法如下:1、取得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可忽略过小的竞争对手。2、将市场占有率平方。3、将这些平方值加总。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是用某特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来表示,其公式为:公式式中: X市场的总规模 Xii企业的规模 Si = Xi / X第i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n该产业内的企业数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是计算某一市场上50家最大企业(如果少于50家企业就是所有企业)每家企业市场占有份额(取百分之的分子)的平方之和。显然,HHI越大,表示市场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该指数不仅能反映市场内大企业的市场份额,而且能反映大企业之外的市场结构,因此,能更准确地反映大企业对市场的影响程度。26,垄断厂商的定价原则:一般情况下,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较陡,当需求价格弹性较小(0Ed0时,价格提高,可以使垄断厂商的收益提高。 在价格歧视的情况下,在针对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消费群体,垄断厂商制定不同的价格,在需求弹性较低的市场上制定较高的价格,在需求弹性较高的市场上制定较低的价格,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MR=MC,也是定价原则。为什么垄断厂商在弹性大于1的区域内生产?完全垄断市场需求弹性为1时,就是该需求曲线的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