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doc_第1页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doc_第2页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doc_第3页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doc_第4页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 业 生 论 文题 目: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作 者: 指 导 教 师: 学院 系 专业 级 年制 班2013年 4 月 15 日主要内容简介: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教育改革也开始不断深化,我国已经确定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展开,为了加强信息技术管理和应用,经过教育改革,更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中,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进行了简单探讨:一、作为教学工具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一)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分配学习任务。(二)学生的自主学习。(三)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变相课型与教法(一)应用信息技术丰富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缺失(一)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有限。(二)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结合的不足。(三)为了整合而整合,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个误区。四、以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教学设计为案例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内容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网络、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化成为必然的趋势。普及信息技术,尤其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成为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关键,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工具;变相课型;教学模式;整合而整合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教育改革也开始不断深化,我国已经确定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展开,为了加强信息技术管理和应用,经过教育改革,更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中,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进行了简单探讨:一、作为教学工具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一)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分配学习任务。 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多媒体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二)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信息技术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作品的形式完成任务。(三)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体现,并且可以将多个学科的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关本课的图片,还有作者信息等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获得。课堂上教师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学习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由学生组别或个人之间进行比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总之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和构建者,在整个知识建构过程中起着主体的作用。教师、教材和媒体等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教材提供的知识为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对象;媒体则是用来创设情境,提供资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个别化或协作式探索、巩固知识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变相课型与教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点提出之后,全国都在努力研究课程整合的方式,其主要观点是把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将信息技术应用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中去,各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就自然不自然地将信息技术的观点和技术传授给了学生,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信息技术课型与教法。也正因为如此,有人提出如果把电脑定位成是一种“学习工具”,让广大家长成为投资者,学生就像使用“新华字典”一样成为电脑的使用者,这样不但会减轻学校的财力负担,也使学生在使用这种学习工具时自觉地掌握信息技术科课程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使各科教师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认真探索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更易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变相课型的教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应用信息技术丰富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视频、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中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具有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内容。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学习的内容,感受学习乐趣。(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过程,学生都是被动地参与多。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在多媒体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学习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例如在语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前,教师应了解到学生对红军革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可以找到的资料不多,因此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革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总之,不论是哪一种课型与教法,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只能根据自身情况,教学环境及学生的能力设计不同的课型与教法,不能一成不变,死搬硬套。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缺失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去年有幸到广州萝岗区一所小学任教一个学期,了解到这所小学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况,发现目前小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有严重的缺失。(一)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有限。人机交互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显著特点。然而,由于教学软件缺乏、单一,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翻版。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长此以往,必然造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呈现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创新性来激发。(二)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结合的不足。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然而,由于资金与技术等原因,许多学校的信息资源贫乏,且更新较慢。而且地本、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支持,也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信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三)为了整合而整合,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个误区。 在很多学校,各学科教师都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在“整合”的形式上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即存在着让沉重的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的倾向。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学生通过形象材料来学习,追求的应是“思维学习”、“高级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例如,在进行一节物理试验课时,教师让学生用电脑中的动画模拟天平称砝码,在进行一节化学课时,电脑上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等,学生难以获得切身的体验;还有一些协作形式的课,明明可以大声在课堂上发言的,却要在论坛中用敲击键盘取而代之。也许他们是追求新颖,认为有了信息技术这样现代化的工具,传统的东西就过时该淘汰了,完全是为了整合而整合,注重形式,对教学效果思考不够。如果学生从小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探索、发现、获取、分析、评价、优选并加工、利用信息,那么这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不过可惜的是,目前大多数地区都达不到把电脑当成“学习工具”的能力,除了经济的原因之外,当然也有观念的问题。但是我相信,这种把电脑当成“学习工具”的构想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四、以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教学设计为案例(一)教学要求1、知识教学点11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其中7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千奇百怪”,“异口同声”。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12通过朗读,体会问句所表达的语气,初步感知省略号的用法。1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树叶的形状,了解树叶的颜色。2、能力训练点21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2学习从多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想象能力。2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事物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勇于创新。3、美育渗透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二)课前准备:师生采集树叶,课件。(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步骤。1、揭示课题,朗读问句1.1板书课题(板书:树叶都是绿色的吗)。1.2指导朗读。1.2.1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评价。(你觉得他或她读得怎样?)1.2.2教师相机指导,读出疑问语气。 1.2.3过渡: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让学生说出不同的颜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请小朋友们打开书。2、自读课文,整体感悟2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高声读,也可以默读,还可以下位找伙伴一起读。总之,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2.2课文中还有两个这样的问句,请找出来读一读。(师生共评,个别读,齐读。)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说出这两个问题答案的呢? (学生结合上下文自悟“异口同声”。)3、以读代讲,引出问题31师生分角色朗读13自然段。3.2提出问题,启发争议:你们同意课本里小朋友的答案吗?。你认为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树叶的形状都是椭圆形的吗?(出示椭圆形树叶,感受椭圆形一词的意思。)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秋天,老师带领一部分同学在美丽的大自然里采集树叶,找到了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师生采集树叶的录像。4、精读课文,赏析理解刚才看了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采集树叶的情景,我们发现了树叶原来有这么多的颜色和形状。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描写了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呢?41找一找课文中描述树叶颜色和形状的部分。(第7小节)默读,标记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4.2议一议:赏析理解重点句子。4.2.1“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1)读句子,认识省略号,了解省略号在句中的意思。(2)展示收集的树叶,引导发散思维:除了课文中描写的颜色,你还有新的发现吗?(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收集的树叶,通过比较、讨论、交流,再选代表发言。)(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并用一个词语概括许许多多的颜色。(教师相机给予肯定和表扬。)(4)课件出示:“五颜六色”的树叶。(板书:颜色五颜六色)(5)读句子。(省略号处,让学生自由补充。)4.2.2“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有的像针,有的像扇子,有的边缘像锯齿”(1)读句子,找出句中描写树叶形状的词语。(2)课件出示“千奇百怪”的树叶。(板书:形状千奇百怪)(3)展示采集的树叶,引导发散思维:除了课本上出现的形状,你还能发现更有意思的树叶吗?(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比较、讨论、交流,再选代表发言。)(4)读句子。(省略号处,让学生自由补充。)4.3想一想,小朋友们,当你们有了新发现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高兴、惊喜)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来朗读第7小节。4.3.1有感情地朗读第7小节,体会新发现后的惊喜、兴奋的心情。4.3.2师生互动,试背第7小节。4.3.3老师太喜欢第7小节了,已经悄悄把它背下来了。背的好请给点掌声鼓励,背的不好也请大家指出来,我一定接受。4.3.4请大家把课文美美地读几遍,相信你们会超过老师的。4.3.5仿说句子,根据课件提示,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课件出示云的形状,课间十分钟图画。)5、鼓励质疑,课外延伸5.1师生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树叶并不都是绿色的,树叶的颜色是(指板书:五颜六色),树叶的形状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