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学科潘龙的小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1页
八年级政治学科潘龙的小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2页
八年级政治学科潘龙的小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3页
八年级政治学科潘龙的小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4页
八年级政治学科潘龙的小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八年级政治组 潘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为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提供舞台的教研也如沐浴春风,开启了绚丽多彩的教研天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教学反思、同课异构等教研也似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其中,“同课异构”以打造个性化教学、彰显教学本色、张扬教师个性风采、注重学生个性特征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具有独特的教育教学内涵、浓烈的学教氛围、灵动的成长机制等优势,凸显着教研实验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1新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惑。新课程关注的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育人思想。很多教师为了快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纷纷仿效他人的教学方案、课堂设计、课件制作;盲目跟从他人的教学特色、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随意堆砌他人的教学心得、反思经验、成长履历!学习他人本无可厚非,但这种带有盲目性的学习在学到他人皮毛的同时抛弃了自我、失去了个性、丢到了特色。教学分析与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深入课堂、剖析教学、改进方法、提高技能、提升质量的重要手段。但事实上,教师依旧没有摆脱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的个体成长模式;课堂分析也往往是局限于由点到点而不是由点到面(或点面结合)的整体性、统筹性、全局性研究;教师团队力量还没有形成合力。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其真正的内涵不仅仅是“以生为本”,而且也彰显着“以师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必须是充分尊重个性特征,充分养育个性风采,充分打造个性课堂。在目前的一些教研模式的建构中,也同样出现了隐性的一些“标准”,教师教学在不断“趋同”的同时,逐步走向庸俗化、呆板化、模式化。无疑,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是背道而驰的。而“同课异构”是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主题或同一课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回溯与提升的一种教学活动,其实质是发扬个性、发展共性。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有着独立价值、尊严和独特个性的人,不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或思想的执行者,而应该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来应对教育教学活动。一味地强调把“蛋糕”做大做强,规模经营,在教学上实行“大一统”,一样的教学案例,一样的课堂讲授,一样的练习和评讲,一样的测试与评价,把教育人类同于工厂生产产品,视学生为会说话的机器,教师也毫无个性可言。学校办学要有特色,教师成长更应该有个性。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请多给老师们一点施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的梦想、激情、个性都得以张扬;让每个教师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生命都享受到做人的尊严;让每个教师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这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的生命内涵,也是新课程改革纵深法发展的必然要求。2教研深度发展的需要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所追求的并不只是研究的成果,成果只是一个副产品。我们所要追寻的是研究过程,以及在过程中教师在其专业上的发展。这才是我们教研真正目标。我们在课程改革初期,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课中学、学中研、研中做等教学研讨工作,以此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我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尽管这些方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反思我们的工作,发现仍然有很多时候是高耗低效的,教师们感觉到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找不到更好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同课异构”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关注教师成长的过程,关注的是校本研究的质量和它的可持续发展。3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成长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发展源自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总结、反思。反思是教师发展最具积极性的因素。这种反思是一种批判性反思,即吸收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特色,铸造自己的个性品牌,其最终归宿是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过程中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4教研团体专业化成长发展的需要教研团队专业化成长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研绩效的核心要素。在过去的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集体互研的校本教研中,我们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一是目标取向同一,说课、备课、评课往往拘泥于统一的标准模式,教案、作业、试卷也趋向同一,忽视了教师个体差异和特征优势,淡化了教学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二是由于目标的统一性,导致很多教师放弃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努力学习他人的教学特色,但结果往往是水土不服,收效不大,或丢到了西瓜,捡到了芝麻。在这“趋同”的教研团队中,脱颖而出的只是极少数人,很多教师只能作为一种陪衬。这种以牺牲很多教师个性风格的教研方式无助于教研团队的成长与发展,反而是一种束缚。而“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正是基于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改变教学方式,促进所有教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教研方式能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开教师的思路,真正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是实在又有实效的教研方式。其最主要的优势就在于以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升了教研团队的整体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二、课题的界定:所谓的“同课异构”是指相同教学内容或主题的课,由于操作者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教学对象,而产生的不同效果。即:对同一节课内容,不同教师构建不同的教学思路,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对比研讨,聆听执教者、听课教师阐述不同观点,最后让青年教师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再次进行教学,以提高其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教研模式与以往常规的听课、评课相比,更好地体现了教师间的交互性,使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研讨的过程中,促进其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相同教学内容或主题这里包括思想品德学科中心理品质、道德情操、法律意识、国情国策等方面的内容。操作者这里特指青年教师,可以是不同的青年教师,也可以是同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对象这里指班级学生,可以是本班学生,也可以不是本班学生,甚至是外校、外区的学生。专业化成长在这里具体指培养本校思品青年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独立备课能力以及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能力等。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一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氛围。“同课异构”是最直观地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土壤。2.新课程改革的召唤。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背景下,对于“教师成为行动的研究者”“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些新名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但“如何成为”、“如何促进”却还欠研究。“同课异构”教研范式对探索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研之路意义重大。本课题研究把重点锁定在“以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来源于课堂、根植于课堂、还原于课堂、运用于课堂的一些实际问题”上采用 “以人为本、指导到位、直面问题、课例教研、教师论谈”的动作策略,建立有利于 “ 实践反思、合作分享、专业支持”的教学研究范式,开展具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班都拉的自我强化理论。在班都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强调了自我强化作用。当在学习或活动中取得成绩时,内心感到喜悦,同时产生向下一次努力的愿望,这已经是在进行自我强化了。实践证明,也只有内部的自我强化才能真正起到了强化作用,实践最久。“同课异构”中,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参与备课者或课堂现场评价者,都在经历着真正意义的自我强化过程,而这必将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四、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挖掘、整理出基于“同课异构”的教师个性化成长的典型案例,寻找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形成基于“同课异构”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科学思路、实践策略、成功措施,总结教师“异质”发展的成长经验和专业发展技术,构建系统的基于“同课异构”的学科教研团队建设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机制,从而打造系列具有鲜活、靓丽、绚丽多彩、丰富个性的新课堂教学范式,培养一批掌握新课程改革理念、适应个性化成长与发展、具有一定特色与教学风格的教师群体,促进学科团队专业化成长与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同课异构”基本原则构建的研究;2研究在“同课异构”条件下,产生教学差异的根本原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3教师同质优化、异质发展途径的构建研究,通过教师个体“同课异构”、团队“同课异构”、班际“同课异构”和校际“同课异构”等途径,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4“个性教学”与“课程标准”关系的对接研究。在“同课异构”中,我们还要高度关注教师“个性教学”与“课程标准”的关系,科学地指导教师能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教学特点,衔接课程标准;或指导教师在课程标准下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探索与发展。避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游离于课程精神,从而实现个性教学服务、服从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六、课题研究的对象、步骤和方法课题研究的对象:本课题以华侨城中学政治组青年教师(3人)和七年级九年级学生(20个班级,900人)为研究对象。课题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等辅助手段,运用等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研究结论。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阶段:2008.092008.12 开题论证、课题分工。第二阶段:2009.012009.03实践与研究、中期指导第三阶段:2009.032008.05 课题结题(结题报告或论文)七、研究过程1自主研究,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师们改变“惟教材、惟教参”的做法,创造性地研究教材。首先,要准确而深刻地激活教材。面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在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建构出不同的意义,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的活力,将教材激活。因此,教师应把教材概念化的知识细节化、情节化,使学生形成认同感,从而准确、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其次,要合理而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教学过程设计应尽可能各不相同。第三,要选择简单而有效的学法。学法的选择要求教师不仅要根据自身的能力、习惯来选择,更需要考虑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来安排,做到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第四,要形成鲜明而鲜活的教学个性。教师的独特个性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倡导教师教学个性是为了让学生生动活泼、健康主动地发展个性,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创造型人才。2平等交流,开放性地进行自我反思在同课异构中,教师们既能看到闪光点,也必然会发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理论、态度和方法进行研究,需要我们由“被动学习”、“被动研究”转向“主动学习”“主动研究”、克服“重听课、轻评课”、“吹捧多、建议少”的倾向,扎实地开展“会诊式研究”。这些做法不仅要求听课教师发表看法、建议,更多的是要求授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在本堂课中的得失以及从同伴的教学中得到的启示。反思的目的不在于评出孰优孰劣,而是要将精力放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使每一位热衷于教改实验的教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思路、以换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3求同存异,发展性地总结教学经验开放性的教学反思之后,对于同一种教学设计,便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我们不必去追求细枝末节的完美,而应从教学的大局着眼,发展性地总结教学中的得失,这样才能提高青年教师审视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在同课异构中真正受益。为此,教者本人、听课教师、教研组长可在反思后写一写“教学后记”、“教育教学随笔”等进行总结。这样进行总结,可以变“一次性教学研究”为“持续性教学研究”、变“重横向的点上的点拨”为“重纵向的线上的跟踪指导”。教师经历了一次次的自我反思、必定能去伪存真、扬长避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八、研究成效1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更好的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更好的拓展组员的教学思路;使备课组形成较好的教学研究氛围更能激发组员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教学的研究模式。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可以促进同组青年老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在这个研究的载体上发挥个人的自主性,让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具体研究成果清单如下: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案例及反思、共同的问题共同的选择案例及反思、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校本教研实验研究中成长、让灿烂的阳光浮上学生的脸旁2、在政治课中加强创造思维的培养用“情”管理走近法律、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浅议、富有亲和力的德育教育、2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们相对过分依赖媒体手段,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扎实基本功的展示。教师们很注重课堂气氛但往往忽略了活跃气氛之下课堂的实效性。教师们授课能收集大量的材料,但没有注意对材料的整理和归纳。虽然教师在教材的理解、延伸上进步很快,但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挖掘能力还欠佳,在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之间还不够游刃有余,还需继续研究与努力。如何通过校本研究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课例反思能力和对校本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的能力,以改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