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双株栽培技术.doc_第1页
玉米双株栽培技术.doc_第2页
玉米双株栽培技术.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米双株定位超高产栽培方法发布时间:2010-7-5 9:52:00 玉米双株定位超高产标准化种植,有大幅度提高产量,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玉米生长期合理利用空间等优点,还可节省劳力、水、种子、农药等。 一、播种夏玉米要选择早熟、出籽率高、耐密植,抗性优良,商品性好的品种。 二、玉米种子要包衣,播前晾晒,把小粒,破粒,病粒清除。 三、每穴播34粒种子且要集中,定苗时选择同样大小的双株留苗。 四、种植模式。行距65厘米、株距50厘米,亩留苗41004200株,即:,或大小行、大行75厘米、小行55厘米,株距4045厘米。亩留苗50005100株,即25002550。 五、玉米植株长至89片叶化控,同时加施防玉米螟的农药,一喷多防。 六、双株种植的玉米田水肥管理投入要适时、合理、到位,并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1.播种玉米时,随播适合玉米施用的三元素复合肥,亩用量1015公斤,农家肥根据条件尽量多施。 2.玉米大喇叭期至灌浆期遇旱浇水,灌期浇水亩撒施10公斤尿素。 七、示范推广效果。2005年,在四营乡的6个村用这种模式播种夏玉米300亩,产量表现,最高亩产875公斤,最低亩产650公斤。用这种模式种植玉米比传统模式种植玉米在同等栽培条件下,每亩增产玉米不低于150公斤,未发生倒伏现象。例如:2005年9月份,有农业部门的技术干部、专家、种植户组成的调查组,对四营乡穆村穆学哲家的45亩夏玉米进行测产。预测玉米亩产950公斤以上,结果实收875公斤。分析其原因:一是玉米长至灌浆期遇旱未能及时浇水。二是由我改制的玉米播种机不太精确,玉米双株率只能达到90%,所以未能实现夏玉米亩产9001000公斤的目标。2006年,经我改制后的玉米播种机,双株率能达到99.5%,产量也有所提高。 玉米双株栽培咋管理玉米双株栽培技术即为定苗后每穴留两株的玉米栽培技术,这种栽培技术的主要优点有:通风透光性强;种植密度大;可实现吨产(亩产1000千克).其栽培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品种选择 应选用矮秆高产品种,如郑单958、秦龙11等。 栽培方式 采用宽窄行栽培,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种植两行;穴距40厘米,每穴双苗,每亩定植5000株左右。春播应用地膜进行覆盖,利用保墒并可提高地温。 及时浇灌 苗期及时灌出苗水,保证一播全苗,苗齐苗匀;遇旱浇足拔节水、抽雄水和升浆水。 合理施肥 在播种前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应重点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及时进行追肥。一般亩施有机肥(基肥)1500公斤左右,复合肥2530千克/亩;56叶期追拔节肥,亩施尿素20千克;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培土,重施攻穗肥,亩施尿素30千克。 虫害防治 重点做好玉米粘虫和玉米螟的防治。玉米粘虫可用40%的水胺硫磷500600倍液或2.5%的敌杀死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玉米螟可在玉米心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采用1.5%的辛硫磷颗粒剂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即可;穗期可用9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滴于雌穗顶部,效果佳。卢龙“隔垄双株”玉米增产20% 作者: 发布日期:( 2010-11-10 ) 10月27日,河北省卢龙县燕河营镇燕窝庄村的李月娥,正将今年收获的玉米摆成垛堆放在房上。拿着颗粒饱满的玉米,李月娥高兴地说:“这两年改变了种植方法,玉米长得都不赖。”近几年,该镇积极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新模式“二比空”隔垄双株近万亩,今年更是喜获丰收。 据该镇农业站站长丁黎明介绍,这种种植模式的原理是通过选用优良玉米品种,进行一穴双株栽培,即按行距90厘米的常规方法打垄,播种时按株距50厘米每穴留双株,下一年空垄的地方种玉米,起到种养结合的作用。 燕河营镇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多年来,始终以单垄单株种植模式为主。有时受风灾、涝灾影响,玉米生长关键期大面积倒伏,减产严重。2006年,该镇农业站技术人员通过试种,摸索出隔垄双株的种植方法,当年玉米单产达到了750公斤。第二年,燕窝庄村近一半的农户采用了这种新种植方法,秋后一算账,亩产量比传统种植多产近150公斤。今年,全镇已有20多个村推广这种种植模式,面积达1万亩,亩产增幅在20%以上。这项技术的成功,为该镇农民增收200多万元。 玉米标准化模式高产栽培新技术发明获专利日前,泊头市三杭子村农民王文柱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通知,他所申请的玉米标准化模式高产栽培新技术发明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程序。据泊头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申请国家专利,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传统玉米种植技术一般为双行单株,酷爱农业技术的王文柱在耕作中发现这种模式存在不足:因株距不定,不能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还导致玉米抗倒伏性差,自然授粉率低,高产田亩产大都在公斤左右。另外,农民田间管理、虫害防治等环节也有需要改进之处。 王文柱历经年摸索,创出了双株玉米种植新模式,将行距加大,每穴采用双粒种子播种,同时将优种、种子包衣、模式播种、化学除草、植株化控、病虫害综合防治、配方施肥、适期收获等节相互关联的种植管理技术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玉米标准化模式高产栽培新技术,并进行了适度推广。采用这一模式,每亩可播种穴以上,株数可以达到株,比传统模式增加了多株。而随着行距的加大,更加便于通风和采光,使玉米长势更为茁壮。经过近两年测产,在同等栽培条件下,新模式比目前采用的传统模式每亩至少增产公斤。另外,每亩用种量在公斤左右,比传统种植模式节省种子公斤左右,每亩还可节省到个劳动日。 据沧州市农科院专家介绍,这项发明属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适用于夏玉米种植区的玉米种植。其栽培技术新颖,种植密度科学合理,栽培管理标准统一,能有效解决玉米产量低、缺乏标准化模式栽培技术的问题,不仅适合一家一户采用,更适合规模化种植,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谈起申请专利的初衷,王文柱说,一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最初有一定难度,只有效益充分显现,才会引起效仿。以种植模式申报专利,有助于让广大农民认识和接受这种模式,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广。王文柱表示,要把这项技术免费传授给农民,进一步扩大推广面积,让更多农民受益。 沧州日报:施家堤村农民玉米种植寻新路(09.3.2)发布时间:2009-3-3发布人:办公室本报记者高文浩“专家,一亩地应该上多少羊粪合适?”“播种玉米时铺底肥好不好?用哪种化肥合适?尿素多一点还是二铵多一点?”“种植双株玉米的专用播种机能不能用我们自己的农机改装?”像久旱的麦苗恰逢甘甜的雨露,不管是男子还是妇女,施家堤村的农民们争先恐后地向农业专家王文柱请教种植方面的问题。 月日,泊头市“傻柱子”协会会长王文柱应邀到沧县汪家铺乡施家堤村讲授农业种植方面的知识。尽管前一天晚上刚下完雨,天气很阴冷,但当王文柱到场时,很多村民早已聚集在那里等候。他此行的目的是要为乡亲们传播科学种田的方法,纠正一些影响产量的种植、施肥误区,更是为他们村今春的“规划”作一下技术培训。 施家堤村有多亩上好良田,但每年只种一季生长期为天的春玉米,剩余的时间土地都在闲置,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很低。 因此,他们请来了泊头市“傻柱子”种植协会的会长、双株玉米种植发明人王文柱来讲解双株玉米的种植方法,以及农作物间作、套种方式,这些都是大幅度提高单产、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办法。他们今春就打算在村里规划出亩地,建高效农场示范基地,让农户自愿报名,尝试上述种植方法。 传统玉米种植一般为双行单株,缺点是抗倒伏性差,高产田在公斤左右。而双株玉米则是采用双粒种子播种,行距加大,每亩可播种穴以上,株数达到,比传统模式增加了多株,每亩至少增产公斤,用种量在每亩公斤左右,比传统模式节省公斤左右而在春天种植双株玉米的同时,间作辣椒或大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