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目前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经济唯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举例说明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总结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影响。关键词:贡献率; 可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 经济增长一、研究意义(一)理论价值索洛(R. M. Solow)(1956)提出了加速技术决定作用的增长模型。它将原先固定不变的资本一产出率及劳动一产出率以技术变动来表现。该模型表明,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以及资本和劳动对收入增长的相对作用的权数,而且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索洛模型的突出贡献就在于,区分了由要素数量增加而产生的“增长效应”(growth effect)和因要素技术水平提高而带来经济增长的“水平效应”(level effect)。在这里,技术进步第一次被视为一个单独的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理论中给予系统地研究,从而比较完整地描述和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原因。此后,丹尼森(E.F.benison)等经济学家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进一步证实了索洛模型的结论,并进一步提出,在经济增长计量中,总的经济增长远远大于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长率,即出现了一个增长的“余值”。丹尼森明确地把这个无法用要素投入来解释的“余值”归结到技术进步上,并由此得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美国加洲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认为,知识技术是一个重要生产要素,可以提高投资收益。在他看来生产要素有 4 项:资本、非技术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新思想。他将人力资本的提高和新思想归结为科技进步。目前国内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主要通过回归分析、因果关系检验、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二者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规律#祝云。毕正操(2004)认为,财政科技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 相应增加约1.28个百分点,表明财政支出用于科技投入对GDP 的推动作用较明显。 苏梽芳、胡日东、衣长军 (2006) 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认为科技投入对 GDP的长期弹性为 1.402,即科技投入每增长 1%,GDP将增长1.402% ,科技投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无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科技投入对GDP的短期弹性远小于长期弹性,也即短期的作用并不大#其原因在于科技投入的生产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效率来实现的,而这两者的效率在短时间内无法迅速提高,科技投入效果的显现自然也就需要一定的过程。 张姗姗(2006)认为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5%。范柏乃、江蕾(2009)等的研究表明 1953-2002年期间中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约为17.6%。 罗佳明、王卫红(2004)认为1953-2001年期间中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约为17.6%。 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十分接近甚至完全一致,这是因为他们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用不同样本区间的数据,对中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都表明两者存在正向的关系。(二)现实意义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占有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迫在眉睫。因此,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提出把科技进步提高战略高度来认识。1996年3月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李鹏总理就谈到“面向经济建设,加快科技进步”这个话题时,说道“在当代条件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的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是目前我们发展经济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经济社会走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无论是提高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还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都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了技术进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环境长期高强度开发和利用基础上的传统工业化,已经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状况不堪重负。我国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使技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科技发展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展开。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地发展,以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据统计,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产值,1995年达到8000亿美元。1996年增为1万亿美元,目前已远远超过钢铁、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美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也是科技大国,科技进步在促进美国经济增长中一直发挥着关键作用。以信息技术为例,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促进了美国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还降低了通货膨胀,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得以持续的主要动力;长期以来,日本重视人才、科技进步和经营管理,重视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关于科技进步对日本经济增长的作用,1990年日本经济白皮书中分析,19701989年,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8%,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为1.5%,仅次于资本所作的贡献;19801989年经济增长率为4.5%,技术进步的贡献为1.7%。总的来看,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一般在6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功能贡献率较低,不足50%。这说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科技进步推动的,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要是靠资本和劳动投入推动的。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巨大,其涵义在1999年8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因此,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科技进步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决定着先进生产力的性质、方向、结构和水平。经济增长是一个明确的可度量的指标,它被定义为本期的国民总产出相对与上期的总产出所增加的百分比。决定一定时期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资源、可利用的物质资源、管理效能、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等。研究经济增长,就是要在分析各经济变量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求出各变量的均衡增长路径,进一步研究稳态增长问题。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到2020年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研究已成为我国经济学领域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特别是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根本上说必须把经济增长模式从依靠物质资本投入的支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支撑上来。这使关于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更为重要和紧迫。二、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中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虽保持着年均10%-20%左右的高增长,但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数量上的扩张来实现的,是粗放式的高投入、高产出的过程,据这方面的相关分析得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差距巨大,但是科技进步仍是我国经济增长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近年来我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到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等重要发展战略,更是在2005年国务院编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我国科技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即到2020年,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提高到60%,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我国科技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科技发展的地域之间也不均衡,从具体的地域分布来看,东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在科技的资金和人员投入方面,还是在科技活动成果及转化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科技进步在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的大小也是不尽相同的。相比而言,东部在各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中西部的科技力量相对薄弱。高技术产业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带动力量,它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科技进步的发展程度。因此,科技进步特别是高技术产业中的技术进步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值得研究,对区域之间的不同进行分析和比较是必要的。表1 1953-2008年中国GDP总量与科技投入(单位:亿元)年份GDP科技投入年份GDP科技投入年份GDP科技投入1954859.0 1. 2219742789.9 34.65 199446759.4 268.25 1955910.0 2. 1319752997.3 40.31 199558478.1 302.36 19561028.0 5. 2319762943.7 39.25 199667884.6 348.63 19571068.0 5. 2319773201.9 41.48 199774462.6 408.86 19581307.0 11. 2419783624.1 52.89 199878345.2 438.60 19591439.0 19. 1519794038.2 62.29 199982067.5 543.90 19601457.0 33. 8119804517.8 64.59 200089442.2 575.60 19611220.0 19. 4919814862.4 61.58 200195933.0 703.30 19621149.0 13. 7319825294.7 65.29 2002102398.0 816.20 19631233.0 18. 6119835934.5 79.10 2003136564.0 975.50 19641454.0 24. 2719847171.0 94.72 2004160714.0 1095.30 19651716.1 27. 1719858964.4 102.59 2005185895.0 1334.90 19661868.0 25. 06198610202.2 112.57 2006217656.0 1688.50 19671773.9 15. 35198711962.5 113.79 2007268019.0 2113.50 19681723.1 14. 8198814928.3 121.12 2008316751.0 2581.80 19691937.9 24.15 198916909.2 127.87 2009345629.2 3224.50 19702252.7 29.96 199018547.9 139.12 2010408903.0 4114.40 19712426.4 37.68 199121617.8 160.69 2011484123.5 4902.60 19722518.1 36.10 199226638.1 189.26 2012534123.0 5600.10 19732720.9 34.59 199334634.4 225.61 2013588018.8 6084.90 注: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科技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本研究中的科技投入仅指财政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对表1数据进行分析。科技投入与GDP之间GrangerCausality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 Granger causality因果关系检研研究原假设观测值F统计值显著性水平科技投入变化不是引起GDP变化的原因6014.83021.10E-05GDP变化不是引起科技投入变化的原因0.850060.43399表2结果表明,第一个原假设F统计值达到了足够大,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有理由拒绝“科技投入变化不是引起GDP变化的原因”的假设;第二个原假设F统计值小于5%概率条件的临界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没有理由拒绝“GDP变化不是引起科技投入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可以得出结论: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单向因果关系,即科技投入的增加或减少必然引起GDP的增加或减少,而GDP的增加或减少却未必会引起科技投入的增加或减少。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1954-2013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 ( 1) 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单向因果关系,科技投入变化是引起 GDP 变化的原因; ( 2) 在 1954-2013年期间, 科技投入的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是有贡献作用的, 表明科技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其促进作用起初并不是十分明显,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增加,对科技技术的重视度的提高,其促进作用也愈加明显; ( 3) 要加强科技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 不仅要关注增加科技投入的总量,更要重视优化科技投入的结构和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图1 科技投入占的比例1954-2013年,我国科技投入占 GDP的年均比例为1.01%,有4年占 GDP的比例低于0.5%,,4年占GDP的比例高于15%;表明我国科技投入的波动性较大。尽管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其绝对额总体上是不断增长的图 3和图4 , 表明,随着 GDP 总量的不断增长,科技投入的总量是不断增长的,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图2 历年科技投入的直观图图3 历年 GDP总量的直观图(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后,虽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经济总量是不断增长的。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美国 19291969 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期提高,由 19291941 年的 33.8%提高到 19641969年的 71.9%。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都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然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上升。据北方网报道,上海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1996 年为 38.71%,1998年接近 44%,2000 年首次突破 50%。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 。对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主要采用生产函数法。这是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如生产函数模拟法、索洛余值法、CES生产函数法、增长速度方法、丹尼森增长因素分析法等 。 一般根据C - D生产函数得出科技进步速率方程Y=A+K + L。其中Y 为产出的年均增长速度,A 为科技的年均增长速度,K为资本的年均增长速度,L 为劳动的平均增长速度 ,为资本产出弹性 , 为劳动产出弹性 通常假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为一常数,并且 1 ,即规模效应不变。令 E=A/Y 100%,即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科技进步速率方程可导出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一般公式: E1( K )Y(L)/Y 根据测算,2013年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1.7%。而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现已达到 80左右。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如科技进步、劳动力、资本、产业结构以及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结合与改进等等。在这些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是最重要的。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每次重大的经济增长都是由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而引发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种内含的扩大再生产。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作用进行测算和评估,在大多数行业和地区经济增长中,凡是经济增长较快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高于资金贡献率和劳动力贡献率。随着国家、各地区、各行业越来越注重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技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521982年年均27.3%上升到19801990年的30%左右。素有“杂交水稻之乡”的湖南八十年代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达到34.1%;同期工业生产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37.5%。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40%。到2013年,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超过了50%。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决定性制约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技创新上有多大的作为,就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赢得多大的主动。同时经济的发展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从而使科技进步速度更快、质量更高。 科技进步对经济结构影响至关重要。从历史上看,产业结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或调整,都与科技进步紧密相关。例如,第一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与农业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二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则与一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相联系;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现在,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大有发生第四次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不仅如此,科技进步还能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建立,能改变原有工业结构的格局,引起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组。 科技进步通过影响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等生产力诸要素,推动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它使劳动力和资金在整个要素中的比例下降,技术和组织要素的比例不断上升。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实质上是突出科技和管理在生产要素中的作用。3、 有效利用科技进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一)强化“科教兴国”意识,使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 首先,要努力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特别是各级经济管理干部的科技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把我国的各项事业纳入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轨道。其次,保持一支精干的科研力量,从事基础性研究、有关国家长远利益的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攻关活动。再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大批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机构面向市场,从事科技转化工作,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加快科技转化的速度,提高效益。 (二)完善竞争机制,强化利益诱导。 要完善科技工作的市场运行机制,强化利益诱导机制。首先,必须健全科技人员的工作效绩考评制度。其次,要鼓励科技人员自己办科研所和技术推广实体,进行有偿服务,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努力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在强化经济利益诱导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社会荣誉。 (3) 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 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主要是保证“资金”、“人才”到位。首先,要增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资金投入。近几年来,我国的科技投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70.8%,而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为2.8%,前苏联为3.8%。其次,要增加对科技发展的人力资源的投入。当前我国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太少,万人科技率(每万名职工中科技人员的比率)指标太低。美国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66人,我国仅有9人。对此,政府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进一步开发从国外无法引进的劳动者素质,大力开发我国的人才资源。 (4) 强化科技推广服务工作。为解决科技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必须强化科技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新型筒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厦门华厦学院《俄国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1年中国实时三维视景仿真建模工具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商用流量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仲马胶囊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关于签订房屋买卖合同需遵循的法律法规
- 2025至2030年中国领袖口压烫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济源钢结构仓库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滑道专用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汽车音响均衡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孕产妇高危五色管理(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 银行账户监管合作协议书(2篇)
- 2024年市场调研委托合同
- 东莞小学英语微课评价指标
- 豆腐制品购销协议
- 保险理赔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2025年
- DB62-T 4956-2024 玉米品种 隆丰256
- 青少年无人机课程:第一课-马上起飞
- 政府专项债业务培训
- 《通信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大学助农直播创业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