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浙江会计证考试重点-《会计基础》.docx_第1页
2011年浙江会计证考试重点-《会计基础》.docx_第2页
2011年浙江会计证考试重点-《会计基础》.docx_第3页
2011年浙江会计证考试重点-《会计基础》.docx_第4页
2011年浙江会计证考试重点-《会计基础》.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浙江会计证考试会计基础学习重点第一章总论本章分值约6分左右。内容属于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涉及的内容是会计的概念、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等,本章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要重点掌握各个知识点在各类题型中的应用。第一节会计概述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一)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二)会计的基本特征1.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对经济活动过程中使用的财产物资、发生的劳动耗费及劳动成果等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系统的记录、计算、分析和考核,以达到加强经济管理的目的。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会计在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分析时,形成了一整套有别于其他工作的独特方法。例如设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运用这些方法,并结合其他技术和方法的运用实现会计工作的目的。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最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和监督)会计一方面要按照会计法规制度的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另一方面要对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因此,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会计核算和监督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职能,也是会计管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4.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从职能属性看,核算和监督本身是一种管理活动;从本质属性看,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要是账务处理,仅限于事后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内容,实质上就是簿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职能、方法、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不再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还参与经济管理、进行经营决策,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具有更完善的功能、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服务领域。簿记只是现代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者,就必须深入学习,深刻理解现代会计的内涵,掌握现代会计的知识。本辅导教材,主要介绍会计最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与簿记相关的会计基本理念和记账、算账、报账所运用的一系列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一)会计的核算职能第一:会计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第二:会计核算不仅是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还要面向未来,为各单位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预测)。第三:会计核算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二)会计的监督职能第一:利用核算职能提供的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第二:会计监督贯穿于会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研究性与导师)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两大基本职能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是会计监督的基础。除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功能。三、会计对象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一)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就是会计对象。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资金运动。因此,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对象就是资金运动。常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可概括如下:资金运动是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的最高概括第一层次会计对象第二层次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第三层次会计科目(根据会计要素进行划分)后两个层次将在后面章节加以介绍。(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会计对象的具体划分)各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称为经济业务事项。经济业务事项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两类。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及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如果收付环节出现问题,不仅使企业款项和有价证券受损,更直接影响到企业货币资金的供应,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加强监督管理,及时、如实地核算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及结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企业的财产物资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由于财物本身就是一种资产,而且大多数都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资料等,价值一般比较大,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企业对财物的收发、使用、增减变化等情况必须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全面反映企业财物的收发、结存和使用情况,发挥会计在控制和降低成本、保证财物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债务是企业承担的需要偿付的现时义务,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以及应交款项等。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债权和债务是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出现的经济业务事项。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涉及企业与其他企业以及企业与其他有关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到企业自身的资金周转,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必须及时、真实、完整地核算其债权债务,防止在债权债务环节发生非法行为。4.资本的增减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本金。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股本)和资本公积。资本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企业明晰产权关系的重要标志。办理资本增减业务的政策性强,一般都应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协议、董事会决议等为依据。资本的增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收益分配,因此会计上要求对资本的增减必须及时进行会计核算。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如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以及销售多余材料、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等。支出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支出和损失。如企业购买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职工薪酬的支出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发生的对外捐赠、罚款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等所形成的支出。以支出的属性为标准对支出进行划分时,如果一项支出符合资产的定义,则形成企业的资产,否则为当期费用或损失。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是为了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资源耗费。费用通常包括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在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如主营业务成本;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如广告费、职工培训费等;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如预计的产品质量保证费等。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就是这些产品的成本,也称为制造成本。如工业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时所发生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直接材料),人工费用(直接人工),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车间的折旧费用及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等(制造费用)形成该产品的成本。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都是计算和判断企业经营成果及其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取得收入,必然要发生一定的成本、费用和支出。企业应当重视收入、支出、成本、费用环节的管理,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涉及企业与所有者、国家等方面的利益关系,因此,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其他法规制度的规定,对财务成果进行正确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是指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六类经济业务事项以外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应办理会计手续和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经济业务事项。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消减业务。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会计核算上所使用的一系列会计处理原则、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据以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这里的会计年度采用的是公历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所谓中期是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又可以分成月度、季度、半年度。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考虑到外商投资企业等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根据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会计核算,但这些企业对外提供报表时,应该折合成人民币,来提供以人民币表示的财务报表。在境外设定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第三节会计基础一、会计基础的概念和种类会计基础是指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二、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已经发生和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了,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权责发生制主要是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的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核算,最大的优点是: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三、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回顾】第一章主要内容:一是会计的基本职能(2个)与会计对象(资金运动)二是会计基本假设(4个)三是会计基础(2个)本章2010年考核分值约15分。主要是针对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是学习日常会计处理方法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学习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记忆,善于总结规律,辅以足够的练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会计要素。6大会计要素。二是会计科目的分类。会计科目的基本分类涉及2种分类。三是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当遵循3原则。四是常用会计科目列举。常用会计科目应有必要的了解。第一节会计要素(重要)本节讲了两个问题:会计要素的确认(定性)、会计要素的计量(定量)一、会计要素的确认在第一章中讲到资金运动是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的最高概括第一层次会计对象第二层次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报表要素)第三层次会计科目(根据会计要素进行划分)会计工作就是围绕着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展开的。这些基本分类在会计上都有特定的含义和特征,为会计分类核算提供了基础,也为财务会计报表构筑了基本框架,因而会计要素也可称为会计报表要素。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的会计对象共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是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时点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是资产负债表的基本要素; P138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是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时期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利润表的基本要素。(第八章财务报告中讲解)P145资产负债表要素(一)资产1.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定义可知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可能产生的结果不能作为资产确认。第二: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资产必须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临时租用其他企业的物品,不能算作本企业的资产;而租给别人的物品,虽已不在本企业,但本企业能够控制,仍作为本企业的资产。第三: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商品、机器设备,是企业的资产。如果是不能继续使用的变质或毁损材料,已经无法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在市场上也不能卖出价钱,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能作为企业资产。资产的确认条件: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大于50%小于等于95%);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2.资产的分类流动资产,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存货等;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二)负债1.负债的定义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有三个特征:(一提到特征,就是定义的拆分)第一: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例如,借款的利息一般半年支付一次,但每月都要将应付的利息作为一项负债确认。第二: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第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例如,6月份,企业拟于3个月后购入设备一台,设备价款10万元,6月份不能将应付的10万元作为企业负债。负债的确认条件:一是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2.负债的分类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非流动负债,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三)所有者权益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表明企业归谁所有。在企业清算时,资产要先清偿债务,有剩余才会分配给投资者。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是企业资产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即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者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第二,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可还给所有者;第三,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利润分配。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2.所有者权益的分类所有者权益的形成来源(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3)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所有者权益具体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项目(4个项目)。利润表要素(四)收入1.收入的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商业企业销售商品、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等,均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拓展1】收入具有以下特征:(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2)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企业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例如增值税、代收利息等,不属于本企业的收入。收入确认条件(同时满足):一是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拓展2】明确界定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相区分,因为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当计入利得。企业的收入:销售商品、出租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销售原材料、提供劳务收入;企业的利得:接受捐赠、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处置净收益、罚金收益。2.收入的分类收入根据企业所从事的日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根据重要性要求,企业的收入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要业务所实现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材料销售收入、资产出租收入等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五)费用1.费用的定义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与收入定义结合起来学习)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所形成的,是为了将其与损失相区分,因为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拓展3】费用具有以下特征:(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2)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3)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费用确认条件(同时满足):一是与其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二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2.费用的分类费用按照与收入的配比关系不同,可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六)利润1.利润的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表反映的具体内容就是一期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滑。2.利润的分类利润按照构成,可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第八章具体讲解)二、会计要素的计量会计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一)历史成本(基本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等价物。历史成本计量,要求对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成本,而不考虑随后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二)重置成本(常用于盘盈资产)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重置成本是现在时点的成本,它强调站在企业主体角度,在实务中,重置成本多应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等。(三)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四)现值(常用于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摊余成本计量)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捕捉和反映各种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五)公允价值(常用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地计量。第二节会计科目一、会计科目的概念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而这六项会计要素仍显得过于粗略,难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我们必须对会计要素作进一步分类,是对资金运动第三层次的划分。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二、会计科目的分类(重要)(一)按其归属的会计要素分类企业会计科目按其所归属的会计要素不同,通常可以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五大类。1.资产类科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2.负债类科目:按负债的偿还期限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和反映长期负债的科目。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按所有者权益的形成和性质可分为反映资本的科目和反映留存收益的科目。4.成本类科目:按成本的不同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反映制造成本的科目和反映劳务成本的科目。5.损益类科目:按损益的不同内容可以分为反映收入的科目和反映费用的科目。(二)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会计科目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可以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的关系是:总分类科目对其所属的明细分类科目具有统驭和控制的作用,而明细分类科目是对其所归属的总分类科目的补充和说明。总分类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共同反映经济业务既总括又详细的情况。下面以原材料为例,说明总分类科目与各级明细分类科目之间的关系,如表21所示。表21总分类科目与各级明细科目之间的关系总分类科目(一级科目)明细分类科目二级明细科目三级明细科目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产品产品辅助生产成本产品产品三、会计科目的设置(一)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会计科目作为反映会计要素的构成及其变化情况,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其设置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适用。因此,会计科目在设置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1.合法性原则在我国,总分类科目原则上由财政部统一制定,主要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可比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表的前提下,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2.相关性原则3.实用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二)常用会计科目教材表22,一共是六大类,我们将在第十章做具体运用的讲解。第三节账户一、账户的概念账户是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账户的设置依据(名称):会计科目账户具有一定格式与结构。二、账户的分类三、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的作用:分门别类地记载各项经济业务;提供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和数据;为编制财务报表提供依据。在会计实务中账户的基本结构通常简化为T字型(丁字型)账户,T型账户的基本结构如下:通过账户记录的金额可以提供四项会计核算的指标,四个金额要素,分别是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账户基本结构包括:1.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2.日期摘要3.增减金额及余额4.凭证号数 (说明账户记录的依据)四、账户与会计科目1.联系反映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相同,口径一致,性质相同,都是体现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分类;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则是根据会计科目来设置的,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会计科目的性质决定了账户的性质,会计科目的分类决定了账户的分类。2.区别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而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会计科目仅反映经济业务内容是什么,而账户不仅反映经济业务内容是什么,而且系统反映和控制其增减变化及结余情况的工具。会计科目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开设账户,填制凭证所运用,而账户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某一具体会计对象的会计资料,为编制财务报表所运用。在实际工作中,账户和会计科目这两个概念已不加区别,往往互相通用。第三章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回顾】第二章主要内容:一是会计要素(6个)二是计量属性(5个)三是会计科目设置原则(3个)四是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区别。第三章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本章在2010年考核了16分。本章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应重点掌握会计等式和借贷记账法下不同性质账户的结构和记账规则、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会计分录、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的平行登记。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会计等式。(2等式)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要素组成的。2.“收入费用=利润”。利润表要素组成的。二是复式记账法。是会计核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理论基础。三是借贷记账法。(1方法)四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一句话)五是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2种)六是会计分录。(3要素)七是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4要求)第一节会计等式会计等式揭示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实质上看,会计等式揭示了会计主体的产权关系、基本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一)会计恒等式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从数量上看,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必然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权益也必定有一定数额的资产。也就是说,资产与权益在任何一个时点都必然保持恒等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用公式表示,即:资产权益(静态等式)企业的资产来源于投资者的投入资本和债权人的借入资金及其在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权益,分别归属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由于权益是由债权人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部分构成,因此会计恒等式可进一步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上等式能直接反映出资金运动三个静态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是资产负债表的基本要素。由于该等式是会计等式中最通用和最一般的形式,所以通常也称为会计基本等式。(二)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1.对“资产=权益”等式的影响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权益”等式两边会计要素变动的方式,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1)资产与权益同时等额增加。(2)资产方等额有增有减,权益不变。(3)资产与权益同时等额减少。(4)权益方等额有增有减,资产不变。2.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的影响如果把权益分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个会计要素,我们不难看出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影响,会扩展为九种类型变化:下面通过分析甲公司2009年1月份发生的几项经济业务,说明经济业务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的影响。(1)资产和负债要素同时等额增加。(2)资产和负债要素同时等额减少。(3)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同时等额增加。(4)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同时等额减少。(5)资产要素内部项目等额有增有减,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6)负债要素内部项目等额有增有减,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7)所有者权益要素内部项目等额有增有减,资产和负债要素不变。(8)负债要素增加,所有者权益要素等额减少,资产要素不变。(9)负债要素减少,所有者权益要素等额增加,资产要素不变。综上所述,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必然会引起会计等式的一方或双方有关项目相互联系的等量的变化,即当涉及会计等式的一方时,有关项目的数额发生相反方向等额变动;而当涉及会计平衡公式的两方时,有关项目的数额必然会发生相同方向的等额变动,但始终不会打破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二、收入费用=利润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扣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余额,即表现为利润。用公式表示,即:收入费用=利润以上等式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资金的绝对运动形式,即资金运动三个动态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企业在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说明了企业利润的实现过程。是利润表的三个基本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企业编制利润表的基础。【拓展】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动、静态结合的会计等式)最后这一等式反映了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会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构成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联系纽带。在会计期末结账后的会计等式又恢复到会计期初的形式。第二节复式记账记账方法,是根据一定的原理、记账符号,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利用文字和数字,将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在有关账户中进行记录的方法。记账方法按其登记经济交易与事项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单式记账法与复式记账法两种。单式记账法: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加以登记的记账方法。手续简单,但没有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不能反映业务的来龙去脉,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适用于单一的经济个体家庭。本教材介绍复式记账法。一、复式记账法(一)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复式记账法是以会计等式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交易或事项,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会计科目中进行记录,系统地反映每一项经济交易或事项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二)复式记账法的特点及种类1.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记录。2.由于每项经济业务发生以后,都是以相等的金额在有关账户中进行记录,因而可以据以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复式记账法按照记账符号的不同,有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等。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复式记账方法是借贷记账法。二、借贷记账法(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对每一笔经济业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以相反的方向、相等的金额全面地进行记录的一种复式记账法。(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贷记账法用“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将账户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借”表示增加还是“贷”表示增加,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及结构。(三)借贷记账法的会计账户结构经济业务最终是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到账簿中去的,账簿是有具体化的格式的,我们先看张图片: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资产类科目的结构是,科目的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额,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额。资产类科目期末如有余额,应该在借方。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如下图所示。资产类账户的内部关系如下式,也是计算其期末余额的公式: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2.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如图所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决定了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结构与资产类科目的结构正好相反,其贷方登记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登记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同样,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余额,一般应为贷方余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内部关系如下式,也是计算其期末余额的公式: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3.成本类账户的结构成本类科目的结构与资产类科目的结构一致,其内部关系也相同。即成本类账户的借方登记成本的增加额,贷方登记成本的减少额,期末若有余额,应在借方。4.损益类账户的结构损益类账户包括收入类科目和费用类科目。收入的取得和费用的发生,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收入的增加是所有者权益增加的因素,费用的增加是所有者权益减少的因素。收入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基本相同,费用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相反,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类似。(1)收入类账户的结构。收入类账户的结构如下图所示。收入类账户期末通常没有余额。(2)费用类账户的结构。如下图所示。费用类账户期末通常没有余额。上述各类账户的结构在借贷记账法下借、贷方所登记的内容以及账户余额的方向,可以归纳成以下表格(表中均为一般情况)。账户借方贷方余额举例资产类账户增加减少借方银行存款权益类账户减少增加贷方应付账款成本类账户增加减少借方生产成本收入类账户减少增加期末结转后应无余额主营业务收入费用类账户增加减少期末结转后应无余额管理费用注:权益与所有者权益的区别与联系,权益包括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两大部分,因此考生在学习中要注意区分权益与所有者权益。(四)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所谓记账规则,就是指记录经济交易或事项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即当发生经济交易或事项时,企业必须按照相同的金额,一方面记入一个或多个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同时记入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借方金额合计与贷方金额合计必须相等。(五)会计账户的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1.会计账户的对应关系会计账户的对应关系,是指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记录经济业务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之间形成的应借、应贷的相互对照关系。2.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会计分录3要素)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在经济交易或事项登记入账前第一,分析经济交易或事项涉及的会计科目;第二,确定涉及哪些账户,是增加,还是减少;第三,确定哪个(或哪些)账户记借方,哪个(或哪些)账户记贷方;第四,确定应借应贷账户是否正确,借贷方金额是否相等。编制会计分录的格式,一般是先借后贷、上借下贷或左借右贷。一般“贷”字应对齐借方会计科目的第一个字,金额也要错开写。在我国,会计分录习惯通过编制记账凭证进行。会计分录分类:根据会计科目对应关系的不同情况,会计分录可以划分为简单分录与复合分录两种类型。简单分录指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复合会计分录指由至少三个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复合分录中三种对应关系可称为:“一借多贷”、“多借一贷”、“多借多贷”的对应关系。应注意的是,“多借多贷”复合分录的对应关系应从总体上实现借方和贷方的金额相等。一般只能是在一笔经济交易或事项客观存在复杂关系时,才需要编制多借多贷的复合会计分录;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交易或事项合并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六)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一种方法)1.试算平衡的含义平衡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全部会计科目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数=全部会计科目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数。(2)全部会计科目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数=全部会计科目的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3)全部会计科目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数=全部会计科目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数。上述三方面的平衡关系,可以用来检查会计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如果三方面都保持平衡,说明记账工作基本是正确的。通常把这种检查会计账户记录的工作方法称为试算平衡。试算平衡定义:以会计恒等式和借贷记账规则为理论基础,根据资产与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通过对所有会计账户记录的汇总和计算,来检查各类会计账户的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2.试算平衡的分类试算平衡分为发生额试算平衡法与余额试算平衡法。(1)发生额试算平衡法。根据借贷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来判断一定时期内会计记录是否正确的,即根据本期所有会计科目借方发生额合计与贷方发生额合计的恒等关系,来检验本期发生额记录是否正确,用公式表示为:全部会计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会计科目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2)余额试算平衡法。余额试算平衡法所基于会计恒等式原理来检验本期科目记录是否正确。根据余额时间的不同,余额试算平衡又分为期初余额平衡和期末余额平衡两类。公式分别为:全部会计科目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会计科目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会计科目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会计科目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实务中,余额试算平衡是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来完成的。一些错记或漏记的情况是试算平衡表无法发现的。如:(1)一笔经济业务事项重复记录(2)借贷方同时漏记(3)会计分录的借贷方向被颠倒(4)用错会计科目名称三、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的平行登记(一)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的关系联系:(1)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内容相同。(2)登记账簿的原始依据相同。区别:(1)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详细程度不同。(2)作用不同:总分类科目对明细分类科目具有统驭控制作用;明细分类科目对总分类科目具有补充说明作用。总分类科目与其所属明细分类科目在总金额上应当相等。(二)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的平行登记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平行登记,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事项都要以会计凭证为依据,一方面记入有关总分类科目,另一方面记入有关总分类科目所属明细分类科目的方法。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平行登记要求做到:1.(依据相同)所依据会计凭证相同。2.(方向相同)借贷方向相同。即将经济业务记入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账科目,记账方向必须相同。3.(期间相同)所属会计期间相同。即对每项经济业务在记入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过程中,可以有先有后,但必须在同一会计期间全部予以登记。(并不是必须同一天平行登记)4.(金额相等)计入总分类科目的金额与计入其所属明细分类科目的金额合计相等。这里包含以下含义:总分类科目本期发生额与其所属明细分类科目本期发生额的合计相等;总分类科目期末余额与其所属明细分类科目期末余额的合计相等。平行登记作用:利用总分类科目与其所属明细分类科目平行登记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定期核对双方记录,来检查科目的记录是否正确、完整。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合计第四章会计凭证【回顾】第三章主要内容:一是会计等式。(2个,只有1个是恒等式)二是借贷记账法与复式记账、记账规则(1句话)三是试算平衡(2个)(什么错误不能通过试算平衡发现?)四是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4要求)2010年本章考核6分。本章主要讲述会计凭证的概念、作用、种类,及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概念、种类、基本内容、填制要求、审核内容的要求、传递保管的方法。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会计凭证的概念和作用。二是会计凭证的种类。(2个)三是原始凭证的概念和种类。四是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和填制要求。五是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6个内容)六是记账凭证的概念和种类。七是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和编制要求。八是记账凭证审核的要求。(5个内容)九是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第一节会计凭证概述一、会计凭证的概念和种类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据以登记账簿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任何会计凭证都必须经过有关人员的严格审核,只有经过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才能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会计凭证按照填制的程序和用途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一)原始凭证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由经办人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有关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记账的原始依据,具有法律效力,是会计核算的重要资料。它是在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中直接产生的,是经济业务发生的最初证明。如出差乘坐的车船票、采购材料的发货票、到仓库领料的领料单等,都是原始凭证。(二)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对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填制的会计凭证。二、会计凭证的作用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方法之一,是会计核算的初始阶段和基本环节,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会计工作。会计凭证工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记录经济业务,提供记账依据。(记录、计量)2.明确经济责任,强化内部控制。(签章、传递)3.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运行。(强调事中控制)第二节原始凭证一、原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