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土家族民歌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1页
长阳土家族民歌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2页
长阳土家族民歌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3页
长阳土家族民歌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4页
长阳土家族民歌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阳土家族民歌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一、实践的目的和意义:相对于物质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往往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皈依,它不仅仅维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它更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因此,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在当下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年轻的一代毋庸置疑地被寄予了更多的期望。本次实践,我们以长阳民歌为出发点,从大学生的视野来探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二、调研的方式与过程:调研方式主要为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电话采访等手段。实践过程分前期准备、中期调研和后期总结。三、长阳民歌的分类及现状:长阳地处湘鄂西部,是巴楚文化交融的地带,既是海纳百川又保有地域特色,其民歌就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长阳民歌大致分为为山歌、曲艺和小调。山歌主要指在山野田间成歌,劳作时喊歌提神,为生产劳动服务。后来包产到户代替了集体劳作、机械生产代替了人力劳动,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化生产工具的出现影响了山歌的生存环境,使其失去了劳作而歌的土壤;加上山歌唱腔较难,对于演唱者的声音条件要求较高,所以也对山歌的传承造成了困难。曲艺包括南曲、渔鼓、柳鼓子戏等,其中南曲在长阳的发展较为顺利,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渔鼓和花鼓子戏则遭遇了发展瓶颈,渔鼓甚至只剩下了文字资料得以保存,几乎灭绝。小调由于与老百姓生活结合紧密,传承和生存情况较好,如一些情歌、请茶歌、哭嫁歌、害儿歌等至今仍出现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加之小调曲调平稳,风格诙谐幽默,难度不高,有利于在百姓中传承。长阳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作为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长阳民歌在历史上曾一度辉煌。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当下长阳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出现了一系列危机。随着长阳民歌一批批被文化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既标志着长阳民歌的艺术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同时也意味着长阳民歌正在成为濒于失传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首先,局限于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一定程度上导致长阳民歌传承队伍出现了断代现象。长阳民歌是典型的以口传方式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口传文化,创作者既是“表演者”,也是“接受者”,又是传承者。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应该是传承人。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这种口传心授的师徒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充分承担起保护和传承的作用。在影视、娱乐业的冲击下,传统曲艺不景气,人气不旺。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如果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口传心授的师徒教育,势必限制其传承规模和传承范围。目前,长阳民歌观众锐减,加上老一辈南曲艺人的相继辞世,长阳民歌已经出现了传承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这虽然直接缘于市场经济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但与南曲相对单一的口传教育形式也不无关联。再次,局限于狭隘的民族教育内容,也诱使长阳民歌不能与时俱进,难以获得新的艺术生命。长阳民歌之所以能够在土家族山寨中绵延两百年赓续难断,关键就在于它是汉族文化与土家族文化水乳交融的结果。如在创作体裁上,既有反映汉族人民生活的题材,也有体现土家族风情的题材,它既反映了土家族劳动人民的嗜好,也体现了各族人民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然而,在当下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区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下,外来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长阳民歌要想维持自己的受众群体,在外来文化鱼龙混杂的背景下,必须严格筛选,与时俱进。在创作题材上不断更新,敢于接纳新生事物,敢于应对新生事物的挑战,实现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和本土文化的现代化。然而,相当长时期以来,长阳民歌在民族教育内容上,还相当狭隘,还远没有实现外来文化本土化以及本土文化的现代化。其直接结果,是它必将丧失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甚至连土生土长的土家族青年也丧失了对它的热爱。四、民族民间艺人及文化传承人生存现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是一项具有权威性的官方条例。条例规定,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指县委县人民政府认定并命名表彰,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本地方群众公认的、通晓某一种或多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内涵、形式、流程、规则的;熟练掌握某种或多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技艺,在当地有影响或者被公认的;掌握和保存重要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原始文献和其他实物、资料的;努力培养民间艺术后继人才,积极参加文化部门组织的各类民间艺术活动。条例还规定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承担的义务: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向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提供完整的传统文化项目操作程序、技术规范、原材料要求、技艺等;制定传统文化项目传承计划、报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备案;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工作,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培养后继人才;积极参与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展览、演示、研讨、交流等活动;每年应向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汇报项目传承情况。据统计,长阳县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包括254位重点文化传承人,其中有61位受到县级表彰、4位被誉为国家级传承人。目前,传承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低,专门的传承和展示的舞台不够,社会地位也不高。收入来源主要是政府每年给予的补贴,文化节、民俗文化村和地方旅游项目的表演收入等。但是在精神上,文化传承人自我感觉很富足,在自娱自乐和教授民歌的过程中达到传承的目的。为了更进一步调研处于文化前线的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自己身上任务和价值的定位,我们社会实践队分别走访了长阳县民族文化村和长阳县高家堰镇。在民族文化村,我们采访了巴山舞创始人覃发池及其他四位民间艺人。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民间艺人多为祖辈相传,兴趣爱好促使他们学习并传承民歌;民族文化村作为一个传承基地,主要活动包括培训以及并不定期开展演出,还有培养人才,向其他地方例如旅游部门输送演员及指导老师。针对“新歌赛”中原生态唱法的出现,覃老师评价道:“原生态派别的出现非常好。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象征、符号,同一化就没有了本民族的特色。”谈到民歌如何传承的问题,覃老师提出了现场传承、通过民俗传承、民间文化进课堂、艺人上讲台、文化村等多种形式,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在高家堰镇,我们分别采访了杨应时父子和赵家文父子。杨应时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了,但依然精神矍铄。在采访前杨老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后来我们知道了这就是和长阳山歌一样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都镇湾故事,那种激情和活力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杨老的儿子杨六一,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好嗓子将民歌唱到了全国的舞台,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高家堰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走下舞台,在乡间小路,艺人的聚居地我们都能看到杨六一老师辛勤奔走搜集整理民俗宝贵资源资料的身影。从二位的经历来看,民歌的传承多半是子承父业,从小在父辈们的歌声中耳濡目染,渐渐习得。同时,由于长阳民歌独有的曲调变化多,声随情易的独有特点使得长阳民歌的学习没有固定的章法,口口相传便是最适合的方法。除了当地浓厚的民歌氛围,两位也提及各自的艺术之路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极大支持。在杨应时老先生少年时,当地就已经号召民歌民乐艺人进课堂,杨老跟随父亲在吹打演唱中其歌唱才华渐渐被发现。杨六一老师也是在当时的长阳民间歌手大赛中初露锋芒。 提及现在文化传承的现状,杨六一老师表示喜忧参。对于民俗文化的日渐流失,传承困难,他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传统文化缺少了生存环境。收割机代替了人力收割,薅草成为历史,薅草锣鼓便也越来越少。即使现在有些人会唱,但脱离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歌声中也总觉得缺少了些韵味。其次,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许多文化经典即使是最优秀的传承人也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尽己所能的让更多传统文化被人们认识,让人们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最后,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不适宜现代社会的部分对传承人来说是个难题。比如,长阳山歌中除了劳动婚丧之外也有一些描述爱情的歌曲。在民歌进课堂向孩子们教授民歌时,有些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的部分以及一些不太适合孩子们接受的露骨的表白让教授者们左右为难。谈及杨六一老师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的身份,杨老师笑称自己只是众多文化传承人中比较突出的一个代表而已。当地被授予文化传承人称号的不在少数,大家多是在农忙和工作之余投入到传统曲艺表演和文化传播的工作中,当然也存在部分传承人对自己“传承”责任的认识不足,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杨六一老师认为,现在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兴趣不大其实可以理解,因为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是每个人都真切感受到的,我们不应该要求也不可能做到让每个孩子都会唱山歌。由于山歌独特的艺术特点,地域特点,我们努力实现让广大青少年都认识民歌,欣赏民歌,感受传统艺术之美,尽力发掘具有天赋的民歌演唱人才重点培养。这条广传播,深传承的道路在其他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都是适用的。提及今后的工作规划,杨六一老师说不知道能否实现,但心中一直有几个计划:一是文化中心信息工程的建设;二是镇上农家书屋的建设;三是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四是农村电影下乡的工作开展;五是把父辈的东西保留下来,不使之失传;六是将高家堰这一地区有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收集起来,包括影像资料等等;七是与政府开展沟通,使之提供更多的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保护的平台;最后就是把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交给我们的后代,更可能更多的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总之,是以多种不同的渠道寻求对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方法。赵家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老今年80多岁了,热情开朗,耳朵不太好,不过说话声音很是洪亮,中气十足,不难想象他年轻时的好嗓子。赵老的儿子 年届五十,淳朴真诚,是当地建材老板。父子都是从12、13岁开始就跟随父辈学习薅草锣鼓、花鼓子戏等民间艺术。在他们看来,薅草锣鼓是一种世代相传、充满民趣的民间瑰宝,是在人们在田间劳作时提神打气、消除疲劳、促进生产的绝佳方式,它反映了长阳地区的人们乐观积极、勤劳勇敢的风貌,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赵 兴奋地谈到,在自己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田间带头敲锣鼓、促进生产,春节时和父亲自愿去各家各户串门表演,十分自豪。对唱歌极为热爱的赵老告诉我们,即使是在以前家里最困难、最贫穷、最艰难的时候,他也天天不离歌,每天一大早就起来边干活边大声唱歌,从不气馁,用歌声顶住一片天。谈及生活状况,赵老认为生活得很不错。政府每年会给他1000元的传承人补贴,国家还给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他办了医疗保险,儿子做生意,经济状况不错,一家四世同堂,气氛融洽,时常和儿子在家对唱几句,每天一出门也是张口唱歌,心态相当快乐轻松。当问到有没有带徒弟时,赵 自豪地说,自己带了很多徒弟,大多是中壮年人,许多政府的官员也在跟着他学。不过年轻人很少愿意学,自己的儿子也只是稍微有所了解,对西洋乐器更感兴趣,不喜欢打父辈们喜欢打的锣鼓而是喜欢架子鼓。赵老教的徒弟就更多了,不过他充满担忧的告诉我们,“薅草锣鼓要失传了”,他认为教徒弟是存在很大难度的:学时长,调不好教,音高,弯儿多,胆小的不好学,没有好的嗓音条件的也学不来。而现在时代变了,学习机会学习环境以及生产环境没有了,老传承人相继去世,年轻人缺少学习机会,没有体验过当初的劳动生活,身边缺少环境熏陶,学习有难度,又只想谋求经济收入;再加上没有实用性,展示机会少等等。这使得年轻一代中没有人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要把这一种技艺传承下去是很艰难的,这是现在传承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但同时,老人又十分坦然地表示,年轻人们不愿意学习山歌也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为传承临危感到心痛,但也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权。 对于像薅草锣鼓这样的民间艺术的保护,二人建议将它的内容、形式这一整套模式完整、准确、真实地记录保存下来,才能方便传承。五、 长阳民歌在保护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1、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的关系民歌是植根于土家族土壤的活态文化,它的生存与发展就必然处在“活体”传承与“活态”保护之中。从这点出发,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是紧密相连的。其传承主体也是积极的保护主体,关键在于激发其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具有开阔的胸襟和开放的意识。成功的传承就是有效的保护。而长阳民歌的保护主体如政府、社区与个人等,也是传承与传播的主体,他们对民歌所做的一切抢救和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既为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又直接促进了传承。2、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对民歌文化的收集、整理、抢救、保护工作既要坚持本真性原则,保护民歌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以有效防止在民歌“活保”的时候,发生令人按照臆想去恢复历史元素的变异,使之远离民间生活,但又不能固步自封,而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3、传承与传播的关系民歌的传承需要的是专业人士,如文化传承人的倾心奉献,民歌需要被保护和发展,传承是必不可少的;而传播也是面向大众的、使民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4、自觉与法定的关系要做好民歌的保护工作,需要形成社会认同的合力,就要不断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对民歌有“自知之明”,而不是“视宝为草”,明白民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了解它的发展趋向,自主地参与到民歌的保护工作中去同时,又要以法定保护实现有效地保护、科学地保护。5、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例外。民歌的保护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能盲目图快,而应瞄准市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力求长久发展、多维度立体发展,把文化的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结合起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六、政府政策及相关文化部门的措施及成效:2005年起,国务院、文化部等分别针对民间传统文化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及法律条文;湖北省政府制定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长阳县不断地探索长阳模式,保护当地民族民间文化。通过我们的访查,了解到他们的主要措施和政策有:1、颁布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管理。一是县政府2006年颁布实施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是我国县级政府中首个颁布该条例呃。从口述文学、传统音乐等9个方面阐述了法律所保护的民间艺术形式,并从成立保护机构、落实保护经费、制定保护措施及违反条例须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对土家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作了明确规定。使长阳县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搞好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通过对一批巴土文化艺术产品的卓有成效的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三是进一步加强领导,成立专人专班负责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主任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和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以及相关专家组成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评审鉴定委员会,2006年6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即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全国省、市、县成立的唯一一家专门的文化保护机构),在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保护网络,全方位系统地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2、统筹规划,全面有序实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在农村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县政府编制了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规划通过实施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到2015年左右使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濒危品种和主要特色品种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传统文化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从2002年开始,资丘、榔坪两个乡镇率先建立了以保护“长阳南曲”、“撒叶儿嗬”、“长阳山歌”等重要传统民间文艺为主要内容的“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唱南曲、跳撒叶儿嗬、喊山歌、跳花鼓子、吹唢呐等长期流传在民间的十多种古风民俗的原生态文化。制定了民间文化传承奖励政策,建立传艺奖励基金,设立“老艺人带徒传艺奖”、“青年人学艺有成奖”。同时还举办跨地区的、多种类的“民间艺术师徒大赛”,开展民间艺术大师选拔,给优秀民间艺人评职称。在中小学校开设传统文化教学课程,聘请优秀民间艺人到课堂给中小学生上传统民间艺术课。通过几年的教学,在资丘、榔坪等乡镇有近2万名学生会喊山歌、唱南曲、跳“撒叶儿嗬”、跳花鼓子,培养了一批优秀民间艺术爱好者和传承人。3、以人为本,切实保护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建立县级领导联系文化人和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制度。县委、县政府从2006年起建立县级领导联系文化人和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工作制度,即每个副县级以上领导联系2人以上,并由县委组织部建立联系反馈卡,把这一措施作为县委考察和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档案。一是对民间艺人进行普查登记建档。组织专班对民间艺人进行普查登记建档。目前,全县已登记在册的山歌、南曲、吹打乐、花鼓子、土家族撒叶儿嗬、薅草锣鼓、故事、绘画、书法等近20个艺术类别的民间艺人3000多人,并为40名县级以上命名的优秀传承人建立了个人档案。二是录制优秀民间艺术专题片。对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采用录音录像的方式进行分类搜集,制作成资料片进行推介和保存。已录制完成了土家族女民间故事家孙家香及长阳山歌、长阳南曲、土家吹打乐、十五溪故事、土家族撒叶儿嗬、长阳情歌、土家风情等民间艺术的电视专题片。建立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表彰奖励制度。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命名表彰了两批共40名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对有特殊贡献的老民间艺人实行特殊保护。一是县政府对90高龄的土家族女民间故事家孙家香作为特殊人才将其安置到县福利院安度晚年。二是在资丘实施了“高龄优秀民间艺人生活补贴基金”试点工作,为当地70岁以上的优秀民间艺人发放生活补贴。现在,县人民政府对高龄优秀传承人发放生活补贴的工作在全县推开。4、精心搭建平台,推动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举办民间艺术比赛。一是举办土家族撒叶儿嗬大赛。为弘扬土家族撒叶儿嗬这一优秀民间艺术,2004年在资丘镇举办了首届土家族撒叶儿嗬大赛。来自湖北长阳、五峰、巴东及重庆黔江两省市四个县的18支代表队300多人参加了比赛。二是举办长阳南曲、土家山歌民间艺人师徒大赛,全县170多名山歌、南曲艺人参加了比赛。三是举办土家歌王擂台赛,在全县选出了10名“土家歌王”和10名土家优秀歌手。多途径宣传推广民族民间文化。一是举办全县性大规模的民间艺术展示活动。二是组织参加上级民间艺术比赛。近几年来,先后10多次组织民间文艺队伍参加宜昌市举办的民间艺术大赛,长阳山歌、长阳南曲、撒叶儿嗬、薅草锣鼓、花鼓子等优秀民间艺术在大赛中多次获奖。三是组织大型民间文化宣传推广活动。2005年县人民政府在武汉举办了“武汉土家文化周”大型宣传活动,让土家原生态文化走进都市、走进高校,走出了一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四是充分利用高层次媒体推介土家文化。2007年10月,中央电视台新视听特别节目“山歌好比清江水”大型歌会在长阳举办,组织我县民间艺人70多人登台表演了原生态的山歌、薅草锣鼓和土家族撒叶儿嗬,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多次播放,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在2007年中国第八届艺术节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之中,长阳县在宜昌市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受到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的高度评价。五是利用现代媒体保护传承民间文化。从2007年初开始,在长阳电视台开辟了“长阳故事”和“清江美文”两个文化专题栏目,请民间艺人在电视台为市民讲故事,通过电视为广大市民传播民间文化,开辟了民间文化传承新天地。政府牵头,组织开展文化节庆活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坚持每五年举办一届全县农村文艺汇演,每四年一次职工运动会,每三年一次职工文艺汇演,每二年一届全县中小学生文艺汇演,每年一届全县书画美术大赛。从1973年开始,乡镇文化节在我县正式兴起,到目前各乡镇已举办乡镇文化节200多届次,全县坚持最好的资丘镇已连续举办了34届乡镇文化节。5、传承后世,整理出版民族文化丛书。几年来,长阳县始终把普查、收集、整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当作一项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先后搜集整理出版了150多种民族文化资料。今年又出版了巴土文丛第二套和土家族原创文学等两套共20本巴土文化系列丛书。目前,全县已出版的民族文化资料达2000多万字。6、整合资源,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建设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从2003年开始,我县将全县民间艺人资料和优秀民间艺术原始资料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制作成视频、音频、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信息库。目前已经搜集大量的民间艺术资源和民间艺人资料,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已初步建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目前,我县已公布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9项,市级文化名录7项,省级名录7项,国家级名录4项。进入各级名录的项目都制定了中长期保护计划。按照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保护要求,已公布的传承人有县级名录传承人40位,市级名录传承人34位,省级名录传承人15位,国家级名录传承人4位。与高校联姻挖掘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近几年来,我县加大了与高校联合研究民族民间文化的力度,先后有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音乐学院,长江大学、三峡大学等高校在我县建立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基地,并与我县联合举办了颇具影响力的系列研究活动。我县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进行的都镇湾故事讲述人研究、湖北长阳土家族民间文化保护实践研究项目,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07年我县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2008年4月,由宜昌市委宣传部、三峡大学、宜昌市文化局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长阳南曲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7月中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与我县联合举办了“二十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学术研究会。几年来,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专著,从不同侧面对我县20多年以来民族文化保护实践展开了历史研究和现状调查,对今后民族文化的保护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途径。7、积极推进民族文化旅游的结合,打造文化旅游新产品。一是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基地建立民间艺术团。长阳毕兹卡民俗文化村成立于1994年,15年来,共演出6000余场,接待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万人次友好人士和大量游客,通过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培训并走进各个景区从事演艺、导游以及进行民族文化教学的有近千人。二是利用民间工艺,创新旅游产品。近几年来,长阳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开发出了根艺、盆景、奇石三大旅游文化产业品牌。从事这三大产业的人数超过万人,形成了根艺盆景镇及奇石专业村。三是倾力打造民族歌舞,创新演艺产品。从2007年开始,我县筹措180万元基金,请专家帮助打造了一台具有浓郁巴土文化底蕴的大型土家民族歌舞梦幻土家,用艺术的形式推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七、民族教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民族教育承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阳民歌保护与传承的个案已经对此做出了充分的印证,这也进一步启迪着民族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路径选择。1、 民族教育要自觉地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职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教育的传承。要真正发挥民族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用,应变传统的自发传承为自觉传承。只有当民族教育自觉地承担起保护与传承的职能,民族教育才有可能更好地应对新环境的挑战,自觉地寻找传承的新途径新方式。长阳民歌一度濒于消失的边缘,就在于过去那种自发的教育传承在应对市场经济挑战时是脆弱的。当长阳民歌从迷失中走向回归,也恰恰在于人们已经开始有组织地通过教育来保护与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