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doc_第1页
桐城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doc_第2页
桐城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doc_第3页
桐城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doc_第4页
桐城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桐城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2011年2015年)桐城市卫生局二O一一年二月第一部分 卫生服务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工作,统筹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服务、卫生行政许可、卫生监督执法、卫生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卫生“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一、卫生资源状况:2010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495所。其中省属1所(省民政厅下属荣军康复医院),市直医疗卫生单位6所,中心卫生院6所,镇卫生院6所,分院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9所,村级卫生室(站)243所,个体诊所34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际开设病床1890张(含省荣康医院120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2.51张;全市卫生系统在职职工224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93人), 执业(助理)医师765人(其中卫生院190人),注册护士637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人员2.52人、执业(助理)医师1.02人、注册护士0.85人,全市共有乡村医生668人(其中执业医师103人)。二、居民健康状况:至2010年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岁;孕产妇保健覆盖率为96.68%,儿童保健覆盖率为70.00%,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92%,婚前健康检查率为82.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6.53/10万,婴儿死亡率7.11/1000;全市2010年累计报告乙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19种2037例,发病率 298.32/10万;血吸虫病得到有效控制;持续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三、医疗卫生服务:2010年,全市各类医疗机构门诊总诊疗人次数为167.60万人次,年人均就诊人次数2.23人次。在门诊总诊疗人次数中,医院占33.88%,卫生院及社区占33.63%,其它医疗机构占32.49%。全市共出院病人49634人,医院占81.71%,卫生院及社区占18.29%。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截止目前,累计为城乡居民建立规范化健康档案107840份,其中农村居民45440份,城市居民62400份;0-36个月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服务20781人,儿童健康服务38906人次;0-6岁儿童实行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人数达43585人,一类疫苗预防接种122990剂次;孕产妇系统管理9518人,孕产妇保健管理服务人次24433人次;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登记管理人数为城市9836人、农村15533人;规范化管理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对象为城市12201人、农村9192人和2064人、1708人;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424人。五、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十一五”以来,我市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力量不断壮大,人才知识结构不断优化。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全面实施,在条件许可的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全面实行新农合门诊统筹,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为区域内百姓提供便捷、价廉、安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到2010年底,由街道卫生院转型或新建,共建成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力推进社区首诊、上门随访等社区卫生服务方式,对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健康档案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城市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就诊率达50%以上,社区服务人口覆盖率达80%以上,基本实现居民小病就医、大病康复在社区。六、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我市全面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药品、保障制度等综合改革,各基层医疗机构自9月1日起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实行药品零差率,基本药物由省统一采购配送,补充药物由我市中标企业配送。同时实行零账户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机构收支由市国库支付中心统一收付管理,财政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动态管理办法。实行全员聘用,竞聘上岗,对在岗人员实行绩效考核,调动其积极性,分流人员进行妥善安置,维护稳定。截止2010年底,各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任务基本结束,基本药物销售占销售总额的80%,群众满意率达95%,有利于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层医疗机构新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七、中医药事业: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市中医院建设得到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完成237人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和全省中医基本现状调查工作任务。2006年,市中医院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顺利通过省中医管理局验收;2009年自筹资金,中医院7000平方米的合安路门诊大楼投入使用,中医发展进入快车道。第二部分 (2011年2015年)区域卫生规划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市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其他地区有益经验,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促进公平与效率。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二、基本原则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安庆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等文件精神,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三、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项目(一)主要目标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村卫生室全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确需配备使用其他药品的,应按规定在我省确定的补充药品范围内选用。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认真实施药品阳光采购,完善统一配送,逐步将非营利民营医疗机构纳入药品阳光采购,建立基本药物储备制度。、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服务卫生信息系统,逐步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建立统一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健康档案。继续实施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全民健康教育与促进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到2015年,全市平均期望寿命达76-79岁;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城市、农村分别达85%、70%以上,住院分娩率城市、农村分别达99%、98%以上;婚前检查率城市、农村分别达65%、55%以上;3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城市、农村分别达到90%、70%以上。继续做好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到201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以上,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73%以上;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建立健全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完善各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急处置装备,基本完成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成全市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康教育,全面实现卫生系统禁烟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化新农合经办机构能力建设,推进网络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加大住院医疗救助力度,提高参保人员在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中医医院医药费用的报销比例。严格资金管理,统筹基金当期结余率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率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加大门诊统筹宣传、补偿工作,在实行一体化的村卫生室全部实行门诊统筹。全面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制,探索新农合基金支付方式改革,市外住院参合病人直接在参合地卫生院领取补偿款。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网络,实现城镇居民医保与农民参保并轨。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建立以市级医院为龙头、农村以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城市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采取招募、免费定向培养和在职培训的办法,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和吸收实用型人才。启动全科医生培养计划,对现有全科医师及住院医师开展规范化培训。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吸引、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设备购置和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的保障制度。积极开展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工作,继续抓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的实施工作,进一步落实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5.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有效建立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加强卫生执法和食品安全协调工作。加强卫生普法工作,强化卫生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卫生执法水平。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职业卫生、食品安全、医疗废物处置等社会公共安全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提高卫生保障水平。到2015年,全市卫生监督监测要全面覆盖,医疗机构、环境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安全饮用水合格率达95%以上。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加强运用法律手段发展和管理医药卫生事业的能力。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履责能力,有效处置和净化食品市场,全面落实食品放心工程。7.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建立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卫生院中医科为骨干,以乡村、社区中医服务网点为基础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市中医院成立基层中医指导科,大力培养基层中医执业医师人才,深入开展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推进中医药“三名”(名院、名科、名医)和“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作用。“十二五”期间争创“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8.统筹做好其他重点卫生工作。实施卫生人才培养工程。结合居民健康需求和医疗机构人才需求,多渠道加快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卫生人才队伍。加强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培养一批作风优良、技术精湛、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科带头人。强化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及培养,加强公共卫生人员培训,规范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岗双责”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监督和制约,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加快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卫生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提高工作效能。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医疗服务监管、新农合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积极打造医疗卫生“一卡一网一库”,推进“健康卡”工程,基本实现数字健康、互联互通、服务市民。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卫生学会(协会)、工会、团委、关工委等各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全面做好卫生新闻宣传、卫生信访、安全生产、计划生育和干部保健等工作,落实对重点信访事项和信访人的稳控措施,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处置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共同更好地为全市人民健康服务。(二)发展重点项目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能力。“十二五”规划期内,我市发展重点项目有:1、桐城市人民医院三级综合医院争创工作。2、桐城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办公大楼建设项目。实现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执法能力等方面达到县(市)级标准。3、桐城市急救中心建设项目。并在部分镇设立急救点,与我市居民医疗需要相适应,力争在2015年前投入使用。4、桐城市人民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改建、扩建,建成与我市医疗卫生服需求相适应的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为我市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提供临床实习基地。5、东部新城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建设项目。 四、医疗机构设置和卫生资源配置(一)医疗机构设置按照公平性、整体性、可及性、层次性和法制化的原则进行医疗机构设置。1.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政府举办的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和公共卫生的服务中心,也是业务指导和培训中心,承担着医疗、急救、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卫生应急、卫生监督等服务,以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的业务指导与培训等职责。2.镇卫生院设置与布局: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全市共设中心卫生院6所,镇卫生院6所,保留分院7所,其中吕亭镇卫生院兴店分院为独立法人单位。功能与任务:以公共卫生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所在镇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监测、上报和协助处理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助上级卫生监督监测机构实施卫生监督监测,开展健康教育,参与、指导爱国卫生运动,开展预防接种,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对乡村医生进行业务培训,指导、管理村级卫生机构。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与布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全市共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在新建的小区和划入城区的村以设置社区卫服务站为主,结合我市实际,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在12个左右,现有的文昌街道文昌社区卫生服务站和龙眠街道沿河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独立法人单位。功能与任务: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优生优育、医疗、康复等服务,组建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全科服务团队,开展上门服务、主动服务。到2015年,努力在全市构建一个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质量优良、功能完善和运作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4.村卫生室设置与布局:一个行政村建设一所标准化的公益性村卫生室,即我市共设置村卫生室203个,所有权归属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逐步建立镇、村卫生服务运行“一体化”管理体制和日常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功能与任务:村卫生室主要承担赋予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以及为村民提供安全、方便的一般常见伤、病的初级诊疗服务和急、危重症病人的转诊工作,探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5.民营医疗机构设置与布局:(1)加强现有民营医疗机构内涵建设,我市现有华鑫骨科医院和济生中西医结合医院2所,到2015年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2)以需求为导向,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举办中医、口腔、五官、医疗美容、老年病及慢性病护理、康复等专科特色明显、上规模、上档次的专科医院。原则上不再新设置同类别专科医院,专科医院控制在4所以内,城区内不再增设一级综合性医院。(3)个体诊所实行“总量控制、布局合理、规范管理”的原则,逐步提高中医诊所比例。个体诊所总量控制在50个以内,新增医疗机构城区必须距现有医疗机构1公里,农村必须距卫生院4公里方可设立。功能与任务:民营医疗机构是社会化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有序竞争,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二)卫生资源配置1.床位配置主要依据是人口数量、患病率、收治率及其它相关指标,实行总量控制。全市总人口按75万计,每千人床位提高到2.8-3.3张,全市床位总数控制在2100-2475张。不同级别、不同功能医疗机构的床位数由市卫生行政部门确定,民营医疗机构的床位配置数也在总数范围内。2.人力配置人力资源配置应与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规划期内,通过提升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优化结构、加强医学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等方法,提高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到2015年,每千人口卫生人员将达到4.0-4.5人,即全市卫生人员达到3000-337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比不低于86%,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力争达到1.6人,医:护:技比例为1.2:1:0.5。 3.设备配置 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遵循安徽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一般3-5年为一个周期。乙类设备根据省卫生厅下达的规划数,结合医院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作动态调整,严格控制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4.经费配置按照公共财政和分级财政体制的要求,政府应规范对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办法。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原则上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同时要保证对投入的各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卫生经费配置的范围包括:(1) 卫生行政部门执法监督经费;(2) 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事业机构经费;(3)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符合区域规划要求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维修)经费以及离退休人员经费;(4)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保障支出(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5) 公立医疗机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或由于政策原因造成的基本医疗服务亏损补贴;(6)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临床重点学科研究经费;(7)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实行定额补助等。 新增卫生投入应向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药、精神卫生等重点领域倾斜;对重点医学学科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给予必要的扶持。 第三部分 政策与措施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政府应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及时解决好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辖区内卫生工作和区域卫生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开展。卫生行政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当好政府参谋,加强同发改、财政、人社及其他有关部门、街道等的联系,形成卫生工作全社会关心、参与的格局。卫生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前瞻性思维的意识,按照政府对卫生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二、增加卫生投入,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充分认识完善的财政投入政策是实施我市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发展我市卫生事业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比例不低于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比例。进一步规范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增加对卫生执法机构、公共卫生事业机构、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及其他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和基本建设投资。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依据医疗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并逐步加以完善。要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引进管理方法,加强监督检查,不断完善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三、落实措施,重视卫生人才建设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否取决于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政府应及时增加编制,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提高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设立卫生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广辟渠道培养人才;实行逐级人员培训,充分发挥市级卫生机构的作用,有序开展基层专业培训,逐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素质;运用政府奖励、重点资助等手段,引导人才开展科技攻关、承担重大医学课题研究等;开展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培养计划,通过转岗培训等措施,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一批业务精、素质好、留得住的全科医生。四、转变职能,强化卫生全行业管理政府应依据本规划,调整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确保全市居民得到公平、可及、适宜的基本医疗服务。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必须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市卫生局是市政府管理全市卫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代表市政府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对全市卫生资源,包括卫生机构、设备、床位和卫生人力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监督、统一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加大对医疗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市场执业行为,建立完善的行业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五、科教兴卫,大力发展中医药和社区卫生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强重点医学学科建设;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的培训,以适应卫生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性医院和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科建设。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医药人力、技术资源向农村流动,发挥中医药在农村防病治病中的简、便、廉、验的优势。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面推进卫生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实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制度,推动社区首诊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