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桥梁美学的观点谈米约大桥的设计.docx_第1页
从桥梁美学的观点谈米约大桥的设计.docx_第2页
从桥梁美学的观点谈米约大桥的设计.docx_第3页
从桥梁美学的观点谈米约大桥的设计.docx_第4页
从桥梁美学的观点谈米约大桥的设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桥梁美学的观点谈米约大桥的设计一、简介坐落在法国南部塔恩河谷的米约大桥,它是目前世界上第二高的大桥,桥面与地面最底处垂直距离达270米。米约大桥因坐落在法国西南的米约市而得名,它是斜拉索式的长桥。尽管全长达2.46公里,但只用7个桥墩支撑,其中2、3号桥墩分别高达245米和22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两个桥墩。如果算上桥墩上方用于支撑斜拉索的桥塔,最高的桥墩达到343米,超过埃菲尔铁塔23米。大桥总重29万吨,其中仅钢结构桥面就重达3.6万吨。大桥的通车能力将达到日均15万辆汽车,旅游高峰季节日均可通过25万辆汽车。 米约大桥于2004年12月14日正式竣工。据介绍,修建这座桥是为了开辟纵贯法国南北的新线路,缓解旅游和货运的压力。预计大桥的通车能力将达到日均1.5万辆汽车,旅游高峰季节日均可通过2.5万辆汽车。 米约大桥二、特点米约大桥建造总工程师米歇尔维洛热在通车当天(2005年12月1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大桥建造过程恐怕比它的各种数据更加神奇。首先遇到的难题是风。270米高的建筑受到的风力远超出距地面几十米的物体。当两边桥体还未合龙,斜拉索的支撑也未形成时,这一高度的桥体经常因风力而剧烈摇晃,当风力达到时速70公里时,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撤出现场。人们于是用巨型钢管搭出了几个200多米高的临时铁架,托住了桥身,从而使工程多数时间得以顺利进行。而80多米高的钢筋水泥桥塔,巨大而笨重,不可能在桥上直接修建。人们于是在造好它后再在桥面铺设轨道,一点点将它挪到桥墩的正上方,这好比在270米高空移动30层的大楼。总之,整个桥体的吊装与建造复杂性绝不亚于它的设计。米约大桥的建造材料比普通大桥的要轻,使它兼具了钢性和弹性。遇到超强大风、地震以及出现热胀冷缩效应时,它更显柔韧。大桥工地工程师阿贝尔表示:“为了保证施工的精确性,我们使用了世界最先进的卫星定位测量系统。有关专家使用了300多个小型精密感应装置。它们有些被浇注在混凝土桥墩中,有些被固定在周围的岩石上。在施工中桥墩只要每升高4米,专家就利用卫星定位系统接受感应装置的信息,从而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可以说由温度以及风力引起的任何微小的桥体变化都会被检测出来。大桥历时3年建成后,建筑垂直误差不超过5毫米。”由于米约大桥仅用了7个支柱(桥墩),这使桥体在空中显得像一只蝴蝶般轻盈,引来人们阵阵赞叹。曾设计英国伦敦千年桥的米约大桥总设计师福斯特自豪地对媒体说,人造的工程必须与大自然融合,支柱必须看起来像“天工”,就像从地上生长出来。历经十几年的准备后,这一“天工”之作16日终于通车,使法国南部塔恩河谷上的天堑变成了通途。而大多数米约居民早已把这条人工“通途”视为当地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三、美学特点首先在桥梁的设计上,法国政府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桥梁是美的,并且桥梁不能影响塔恩河谷的自然景观。因为塔恩河谷地区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区,政府希望大桥建成之后能使整个地区仍然是“像画一样”,这给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Foster的实际方案是一座横跨整个塔恩河谷的大桥,这与大多数法国建筑师提出的横跨塔恩河的方案有很大的差别,这引起很大的争议,因为横跨整个河谷需要连接两侧的高原,跨度很大,而Foster为了使得大桥不影响整个河谷的景观,只用了7个桥墩来支撑整条总长2460米的大桥,这样的方案存在很大的技术难题,但是从结果来看,在上空横穿河谷的大桥,简洁干练,简单的线条没有破坏整个河谷的景观,却是像一个巨大的装置艺术品,给塔恩河谷增加了新的景观。整座桥梁组合在环境当中,看到的时候仿佛桥梁便是自然景观一样,作为整体存在,很好的保持了原景观的风貌。由于整个塔恩河谷虽然多山,但也属于平原地带,自然的风光基本上水平线条,所以米约大桥的设计便采用非常简洁的水平线条和直线条来处理,这也使得与环境的融合非常的好,桥梁采用白色,虽然非常明亮,但是并没有使得桥梁与环境割裂开来,特别是悬索部分,设计之初,Foster考虑用黑褐色的悬索,以便在山上看看不到绳索,隐去悬索使得大桥想是自己悬浮在那,最后采用明亮的颜色以便从远处发现不了悬索的存在,不与天空形成太大的反差,这样的选择是比较合适的。从桥梁的视点来看,除了桥上行车人的视点,桥梁两边山峦的视点,处于河谷的视点是很大的。从这样一幅图可以看出,对于整个视点场来说,河谷或者说是离桥比较远的位置应该是更大的,处在该位置观看,桥梁与环境的融合显得特别的重要了,特别是塔恩河谷这种自然风光秀丽的地方,柔和的隐在整个画面中,使得桥梁与环境一体,可以达到不破坏整体环境的效果,所以Foster的设计也选用了只有七根桥墩与简洁的线条,也是为了达到同样的效果。那么对于山上的视点来说,采用白色也并没有影响。该图便是处在桥两侧高原山上的视点,从这个视点可以看到,由于处在的位置离桥比较近,且处在山上,实际上整个河谷的景观无法看的那么的全面的,这样便桥梁没有便没有必要完全隐于环境中,反而采用明亮的颜色,突出桥梁本身,可以使桥梁成为新的景观,与原来的景观形成的新的画面,给人很宏伟壮阔的感觉。Foster在大桥成型时才第一次去看,当时还非常紧张,但是见到大桥时候,他说:“我确定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同时大桥的简洁还与山谷两侧的杂乱形成对比,使得桥梁看起来十分是舒服。这张图就可以看到桥墩与桥塔的形态的一致性,而且三角形的镂空是桥梁的优化,减少了重量同时使得结构更加轻盈,而且镂空为三角形,也与三角形的桥面对应,运用是同一种造型单元,整体性更好,可以从前面的图看到,连围栏也设计为向内倾斜,也是达到同一个造型并且降低风阻的作用。而桥梁的线条,给人心理上十分轻巧的感觉,如同Foster自己所说:“米约大桥的设计非常精巧,让人无法置信的精巧,有一种蝴蝶般优雅细致的感觉。”如下图一样,在云雾缭绕或是晴朗的塔恩河谷,总是能感觉到桥梁想是漂浮在那里,有一种非常神奇的魔力。米约大桥的设计,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我认为是非常优雅美丽的桥梁,其简单的线条和轻盈的结构,让这座桥梁完美的融在塔恩河谷的美丽中,使得整座河谷注入新的活力。同样它也成为了法国的一个新象征,是一座非常杰出的作品。另外,从米约大桥,我认为还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就是,用惯用的方式,同样也能产生适合环境的、优秀的设计,米约大桥的设计,是采用斜拉桥的形式,其形状也没有很特别的地方,甚至跟许多大桥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是其配色,造型的精心变化,特别是它跟环境的融合,使它成为一座非常出色的作品,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者是工程师,应该把与环境的契合或者与人文景观契合作为设计的重要指标,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形式的特别和不一样,类似的作品,在不同的地方,往往有着很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的效果。在世界上大兴土木的时代,在各种疯狂设计泛滥的时代,为什么设计,应该是每一个设计团体参与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每一座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