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话的“v1底v2”格式及“底”的功能和意义.doc_第1页
乌鲁木齐话的“v1底v2”格式及“底”的功能和意义.doc_第2页
乌鲁木齐话的“v1底v2”格式及“底”的功能和意义.doc_第3页
乌鲁木齐话的“v1底v2”格式及“底”的功能和意义.doc_第4页
乌鲁木齐话的“v1底v2”格式及“底”的功能和意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乌鲁木齐话的“V1底+V2”格式及“底”的功能和意义王 燕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又松大学中国留学系 韩国 大田 摘要 乌鲁木齐话“ V1底+V2”格式的内部结构有三种句法关系:连动、兼语和述补,这三种句法关系的构成方式在许多方面与普通话相异。“底”在格式中除了充当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的联系标记外,还具有表示多种语法意义的功能。文章通过对“ V1底+V2”格式的描写和分析,揭示了该格式具有内部结构多义性而外部结构单一性的特点;同时说明“底”的多功能性是造成这一特点的重要原因。关键词 乌鲁木齐话 V1底+V2 底 引言“V1底+V2”是乌鲁木齐话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格式。其内部结构主要有三种句法关系:连动、兼语和述补。这三种结构的构成方式在许多方面与普通话相异。其中有一些可以从近代汉语里找到直接的对应形式1,说明一些词语和句式在近代汉语里的用法今天仍存留在乌鲁木齐话里。格式中V1后面的“底”读作ti0,它在不同的结构中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本文将对乌鲁木齐话的“V1底+V2”格式进行描写,同时对“底”的功能和意义作一些探讨。1 连动式1. 1 “V1底+V2”构成连动式,前后两个动词之间主要有三种意义关系:1)在V1持续的状态下进行V2;2)V2是在V1完成或结束后进行的;3)V1和V2为同一行为动作。下面分述之。12 V2在V1持续的状态下进行, V1本身为可持续性动词,或其动作的结果可产生持续性状态。“底”相当于普通话的时态助词“着”。如:(1)眼睛长出气底呢吗?眼睛长着是出气的吗?(2)带鱼用刀子刮洗去。用刀子刮着洗带鱼。(3)娃娃趴睡着咧。孩子趴着睡着了。(4)走走停下咧。走着走着停了下来。13 V1 和V2为先后发生的两个行为动作,V2发生时,V1已经结束。这种用法的V1本身不具有持续性,其结果也不产生持续性状态。“底”表示通过行为动作获得某种结果或行为动作完成实现的状态,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某些补语成分,如“来、出来、起来、住、好、成、了”等等,与普通话的“着”不对应。但是与近代汉语“V得+(O)”里的表示动作完成、实现或完成实现并有了结果的“得”有很大的一致性2。V1底与V2之间或者是方式和目的关系;或者是V1说明与V2相关的情状。V1和V2共一个宾语,通常都前置,但当宾语部分有数量定语时可不前置。V2很少是光杆动词,其后一般有补语或别的成分。如:A (5) 学费也借交上咧。学费也借来交上了。(6)机票订买上莫有?机票订了买上没有?(7)个人家里做吃去。自己在家里做来吃吧。以上用法中的V1大多含有“取得”义,如“借、订”,类似的还有“偷、买、挣、挑、赚、抓、作者简介:王燕,女, 1956年生,重庆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和对外汉语教学。注释:在“V1底+V2”格式中,“V1底”后可以有N,如:那段布轧被单子用掉咧;V2常为动词性短语。本文讨论的“底”在例句中用表示。例句中不是用表示的“底”,不是本文讨论的“底”。找”等动词。也有一些不含“取得”义,如“做”,另外还有“织、烧、宰、倒(水)”等。但无论V1是否含有“取得”义,“底”在这些句子中都表示V1获得了某种结果。就语义关系来看,“V1底”是实现V2的途径、方式、手段或条件,V2是目的。B (8)白菜洗腌上咧莫有?白菜洗了腌上了吗?(9)汤饭一种带汤的面食里把肉多切搁上些儿。多切点肉放在汤饭里。(10)干净衣服都叠放好咧。干净衣服都叠起来放好了。B式与A式有所不同。上述句子里的V1均不含“取得”义,“V1底”表示与V2P相关的各种情状。如(8)白菜腌进缸里时的状态是“洗好了的”;(10)衣服是在“叠好”的状态下放置起来的。总之,这些句子中的“底”表示V1完成或实现的状态。与普通话相比乌鲁木齐话这种连动式的内部结构关系有明显不同。首先,在普通话里带“了”或其他补语的V1P同V2P一样,都可以与前面的N构成主谓关系,如(8)“白菜洗了/白菜腌上了”,(9)“肉多切点/肉放在汤饭里”;其次,V1P和V2P之间可以有较长的停顿,甚至在V1P的后面可用“后”“之后”一类的词语。这说明在普通话里V1P是相对独立的,其地位与V2P同等,不从属于V2P,只是在出现的时间上有先后的分别而已。而在乌鲁木齐话里,“V1底P”就不能与前面的N构成主谓关系,“白菜洗底”、“肉多切底”、“衣服叠底”都是不成话的;“V1底P”的后面还必须紧接V2P,中间不能有停顿,后面也不能加“后”“之后”一类的词语。这说明乌鲁木齐话里由“底”构成的连动式,“V1底P”和V2P的地位不是同等的, “V1底P”从属于V2P。 14 与上两类相比,下面这种连动式比较特殊。特点是:前后两个动词表示同一个行为动作,很多情况下V1和V2在句子中的意思完全相同。根据V1和V2的意义关系可分为两类:A (11)气底把信都撕扯成碎片片子咧。气得把信撕成了碎片儿。(12)给我也戳打件毛衣。也给我打件毛衣。(13)那妈给她梳扎咧个辫辫子,怪好看底。她妈妈给她梳了个小辫儿,挺好看的。(14)你是不是把人又坑害下咧?你是不是又把人给坑害了?(11)(14)中的V1和V2表达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如(12)中的“戳”和“打”都表示“织”这个动作。(11)(12)中V1和V2的位置甚至完全可以随说话人的习惯或喜好任意调换而意义不变。像这种用法的动词还有如“挑、捡”“甩、扔”“缭、缝”“攒、存”“放、搁”“舀、盛”“捎、带”“堵、塞”“粘、贴”,等等。(13)(14)虽然不能像前两例那样随意调换位置,但表达的意思仍然没有什么区别。此外像“挑捡”“撕扯”“坑害”“填写”“堵塞”等这类词,通常是作为并列关系的复合词在使用,但是,当它们进入“V1底+ V2”的格式后,由于“底”的作用,V1与V2的地位就不相等了,“V1底”起修饰、说明的作用,表示V2的方式或手段等。B (15)出去开咧也莫说把门带关上。出去时也没说把门拉了关过去。(16)多选派上几个人去。多选派几个人去。(17)工资补发给莫有?工资补发了没有?在上述例子中V1和V2的意思不相同,在语义上它们都不能像A类句子那样互相替换。尽管如此,两个动词表示的行为动作仍然是重合的,如(15)中的“带”和“关”,意思都是使门“闭合起来”。(16)(17)中的V1和V2不用“底”时是偏正关系的复合词,中间插入“底”后,V1从属于V2的此处的“底”也不能替换成表示实现或已然义的“咧”。有时是语意上不允许,如可以说“把肉多切底搁上些”,但不能说“把肉多切咧搁上些”;有时换了以后意思与原来有区别,如“白菜洗底腌上咧”与“白菜洗咧腌上咧”,“底”着重于一种情态,“咧”则着重于完成或实现。关系更加突出和显豁。类似的词语如还有“抽调、冲洗、抄写、抽打、填埋”等。以上A 、B两式中的“底”有的明显地表示持续义,同1.2中的用法,如(11)(13),有的则完全看不出有任何时态的痕迹,仅仅作为连动式前项的一个标志,如(14)(17)。2 兼语式2. 1 “底”用于兼语式在乌鲁木齐话里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个别情况下它可以与普通话的“着”对应,但多数情况下不对应3。 “底”在句子中不是必需的,没有它不会影响句式的结构,也不会影响原句意义的正常表达。如:(18)莫人逼()你这么价做。没人逼着你这样做。(19)劝()客人多吃上些。劝客人多吃点儿。(20)学校派()人查去咧。学校派人去查了。(21)谁组织()大家讨论底呢?谁在组织大家讨论?2.2 一个重要的现象是,上述句式中的N,即V1的受事可用“把”前置,在上下文清楚的情况下N甚至可以不出现,此时,“底”是不可或缺的。如:(22)莫想到把他也选当咧个三好。没想到把他也选成了三好。(23)咋还莫把学生安排住下?怎么还没有安排学生住下?(24)天不亮就催起床,讨厌死咧。天不亮就催人起床,真讨厌。此时,虽然语义上V1有个隐含的受事,V2有个隐含的施事,而且V2的施事就是V1的受事,但句子层面上少了兼语成分,因此结构上跟一般的连动式无异。2. 3 上述2.1中由“底”构成的兼语式,还可以在N的前面或后面加上“让”字。当“让”加在N后时,V2常常是一个动词短语。“底”在下列A、B两式里都是必不可少的。A 打发让他看房子 B 打发他让看房子 鼓励让娃娃好好学习 鼓励娃娃让好好学习介绍让大家认识一下 介绍大家让认识一下A式里,语气停顿在“V1底”之后,结构上“V1底”与“让NV2”之间构成直接成分关系,意义上V1都是使役类动词,“让N V2”是“V1底”的目的,两者之间为连动关系;“让”作为余羡成分,对前面动词的使役义起强调作用。B式里,语气停顿在N之后,“让”直接与V2结合,整个句式的结构关系为“V1底N +让V2”,前后两项仍然是连动关系。与2.2的情形一样,在上下文清楚的情况下,上述A、B两式中的N也是可以不出现的。如:(25)辛苦咧一年咧,也莫说组织让出去玩一下。辛苦一年了,也没说组织大家出去玩一玩。2. 4 通过对2.2和2.3的观察,可以看出兼语式中的兼语可以前移,也可以不出现,此时,底层结构中的兼语虽仍然存在,但表层结构与一般连动式无异;而且从V1底与V2之间的意义关系来看,前者也说明后者的方式、状态,后者表示前者的目的。这些特点都跟一般的连动式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把它们看作连动式而不是兼语式也是有理由的。朱德熙先生(1981)就倾向于把兼语结构看作连动结构,乌鲁木齐话的这一特点正是对朱先生观点的一种支持4。3 动补式3. 1 “V1底+V2”构成的动补式结构主要有两种:1)动结式。2)动趋式。32 在动结式里,V2表示V1的结果或情态,“底”相当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得”。如:(26)鸡撵满到处飞底呢。鸡被撵得四处乱飞。(27)刚买回来底尕狗娃子跑找不见咧。刚买回来的小狗儿跑得找不着了。(28)天天米饭,人都吃烦掉咧|天天米饭,人都吃烦(掉)咧。天天米饭,人都吃烦了。(29)嗓子都喊哑掉咧 | 嗓子都喊哑(掉)咧。嗓子都喊哑了。以上各例,V2都表示V1的结果。但(26)(27)与(28(29)有所不同,前者中的“底”不能省去,V2既可以理解为V1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描写或说明前面受事或施事的情态,是情态补语的一种。后者中的“底”可有可无,V2只表示V1的结果。有“底”时,V2的后面必须有补语。在普通话里,这类结果补语与V1的关系非常紧密,中间不用“得”。“把嗓子都喊得哑了”,普通话里是不说的。3. 3 在动趋式里,V2均为趋向动词,“底”相当于近代汉语的助词“将”,是趋向补语的标志。从历史上看,这种格式跟近代汉语的“动+将+趋”式是一致的。如: (30)下回旅游底时候把你也带去玩一下。下次旅游时也把你带去玩玩。(31)才两天就把东西给送来咧。两天就把东西送来了。(32)不玩咧,还要赶回去上班去呢。不玩啦,还得赶回去上班呢。上述句子中的V1主要是一些表示携带或使役义的及物动词,如(31)(32)中的“带、送”,常用的还有“喊、领、拿、拉、牵、搬,派、请、撵”等;也有个别不及物动词,如(33)中的“赶”。这些V1均带有趋向性。V2表示人或事物运动的方向,多为“来”和“去”,也有“回去”“出去”等复合趋向动词。与近代汉语和其他一些地区相比,乌鲁木齐话里用于这种句式的动词不多,且主要是及物动词,在下面各例中乌鲁木齐话不用“底”5。(33)大虫去了一盏茶时,(洪太尉)方才爬将起来。(罗贯中、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34)憨哥大叫一声,从屋脊上骨碌碌滚将下来。(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五回)(35)巇乎搁山上跌着下去了。(张安生同心方言研究,P279)64“底”的功能和意义4. 1 综上所述,在“V1底+V2”格式里“底”的语法意义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上有两种: 一是在普通话或近代汉语里有与之相应的成分,如相当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了”、补语标记“得1”、一些补语成分“来、好、了”等,近代汉语表动作完成貌的“得2”以及动趋式前的“将”。下面略举上文数例加以说明:(3)趴睡着咧 普通话用“着”(5)借交上 -普通话用“来”等补语表示,近代汉语用“得2”。(8)洗腌上 -普通话用“了”或“好”等补语表示。(27)找烦掉咧普通话用“得1”(30)送来 普通话用0或补语“上”,近代汉语用“将”。二是在普通话里没有相应的成分,在乌鲁木齐话里只表示占据一个位置。普通话用O表示,如(11)戳打普通话为O (16)补发普通话为O(18)劝客人多吃上些普通话为O(22)安排住下普通话为O,乌鲁木齐话代替兼语的空位。第一类的“底”与普通话以及近代汉语有对应成分,保留了表示多种情貌意义的功能;V1如有兼语或宾语,也一定是在“底”的后面,如(18)。另外,从历史上看,这类用法的“底”与助 “V1底+去”还有一种用法:其中的V1不限于及物动词,也不带有趋向性;它表示的动作是可持续性的,或本身虽不具有可持续性,但结果可产生持续性的状态。“去”已没有补语或趋向的意义,完全虚化为一个事态助词,表示任“V1底”表示的状态一直持续下去。如:喜欢咧,就让住去 | 东西就那么价堆去,莫事。 词“着”“得2”存在着语源的关系7。这些都说明“底”是一个表示情貌的助词,但除此之外,它还有别的更重要的功能。第二类的“底”虽然在普通话里找不到确切的相应成分,但和第一类用法的“底”有很多共同点,如句法位置完全相同;又如1.4中的诸例,实际上是由1.2和1.3类推的结果,即1.4各例的“底”本来不是必须的,只是为了构成“V1底+V2”格式才让“底”出现的。4. 2 以上两类用法的“底”最主要的共同点是:“底”都是V1后面的一个黏附成分,“V1底”是一个不自由的结构,其后必有V2紧跟着,“V1底”和V2P两段的关系不能切断。这和普通话不同,普通话的连动式和兼语式前后两部分可以切断甚至独立。如“把白菜洗了腌上”,可以说:“把白菜洗了”,“把白菜腌上”。而乌鲁木齐话不行,“把白菜洗底”后面必须接“腌上”二字,“底”不能缺省。因此,可以说“底”既是V1的标记,也是V1和V2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的联系标记,这是“底”在该格式中最重要的功能。至于“底”在第一种用法中可以表示多种情貌意义的用法,是“底”作为助词的基本的初始的功能,在第二类用法中它已经发展出更虚化、更抽象的功能。我们从第二类用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底”除了表示V1和V2之间的联系外,已不表示别的语法意义了。 5 结 语5.1 虽然“底”在“V1底+V2”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的联系标记,但在具体的句子里“底”仍表示多种语法意义,普通话里要用不同的助词来表示的语法意义在乌鲁木齐话里只需用一个“底”,因此“V1底”和V2之间的语义关系、结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就造成了“V1底+V2”具有内部结构多义性而外部结构单一性的特点。这也是“V1底+V2”句法格式在乌鲁木齐话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参考文献:1 曹广顺 .近代汉语助词M.语文出版社,1995年. 2 杨平.“动+得+宾语”结构的产生和发展J.中国语文,1989年,(2) 3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年.4 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1年.5 乔全生.山西方言的“V+将+来/去”结构J.中国语文,1992年,(1)6 张安生.同心方言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7 徐丹.从北京话“V着”与西北方言“V的”的平行现象看“的”的来源 J.方言1995年,(4) V1底+V2 and the底Functions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