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一、环境污染与公害 1.环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 污染物进入人类环境,对人类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产生直接、间接或者潜在的有害影响,或妨碍各种生物的繁殖与生存,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资源破坏和经济损失。 2.公害( public nuisance ) 人为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破坏生态。 突出的标志是许多人因此出现急慢性中毒与死亡。,二、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1.环境污染来源: 自然因素: 天然环境:砷、氟过多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自然灾害:火山爆发、风暴、火灾等。 人为污染(主要来源) 工业“三废”、生活“三废”、农业生产、 医源性污染、战争、其它,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状都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 (primary pollutant),或原发性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一次污染。 一次污染物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也称继发性污染物。 由二次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为二次污染。,2.污染物的种类 1)化学性污染物(chemical pollutants):种类最多,威胁最大(特别是有机污染物)。 美国化学文摘中登记的化学物资以每周6000种的速度递增,而其中大部分是在自然界中从未发现过的新化合物。 2)物理性污染物 噪声、紫外线、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 3)生物性污染物(biological pollutants): 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生物毒素等。,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转化 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后,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在环境中发生迁移、转化和降解的过程。 1、污染物的迁移 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只是空间位置的相对转移) 不同介质之间转移:水、土、气、生物体之间的互相转移 同一介质之间转移:被风力或水流转移到下风向或下游的地区(如POPs出现在南极冰;核漂尘;三峡库区的清库工作即为防止污染物的转移)。,2、 污染物的转化 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种物质。 1)二次污染:浓度已有所降低的污染物,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又进入原环境形成污染。 2)形成二次污染物:污染物进入环境后转变成毒性更强的另一种有害物质。 排放到环境中的无机汞受到某些细菌的作用,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汞; SO2转变成硫酸; NOx经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3)进入生物体内,产生毒性: 直接进入机体产生毒性 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富集 ,高浓度进入机体产生毒性,3.环境的自净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作用,最终使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降低,达到自然净化,使生态系统不至于遭到破坏,该过程称为环境的自净。,物理作用:扩散、稀释、沉降、挥发、逸散、紫外线照射(光解、杀菌)等; 化学作用:酸碱物质的中和、氧化还原、水解作用等; 生物学作用:微生物的降解、植物的吸附作用等。,自然界具有较强的自我净化能力,能够将有害因素 减少,甚至消除到无害程度。 自净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自净作用,才使 环境中的许多有害因子得以降解或消除。 这种自净作用能力是相当大的,但也不是无限的, 一旦污染严重,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 环境持续污染,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三、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的途径,环境污染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模型图,1.污染物在体内的吸收 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呼吸道 吸收形式:呈气体、蒸汽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 影响因素:固体微粒的颗粒大小 气体微粒在吸气中的分压 脂溶性气体或能与血液成分结合的气体 不经过肝的转化、解毒直接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消化道 吸收形式:存在于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 影响因素:污染物的酸碱度 肠道内的多种酶和菌丛 胃肠道内容物多少、排空时间和蠕动状况,皮肤:表皮;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吸收形式:吸收脂溶的物质及某些金属和电解质 影响因素:污染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 污染物的浓度、接触面积和时间、环境的 温、湿度以及皮肤的完整性,四、衡量环境污染物毒性的常用指标 毒性(toxicity)是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 毒物(toxicant):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进人人体后能 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化学物质。 环境毒物(environmental toxicant):通常指生活环境中存在的毒物。 生产性或职业性毒物(occupational toxicant):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毒物 毒物的毒性大小常以引起某种毒效应所需要的剂量(dose)来表达。,1.致死剂量(1ethaldose) 毒物使受试对象死亡需的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即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LD01):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最小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LD0):指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其中,LD50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五、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物的危害除了可以引起机体的特异性中毒损害(如慢性甲基汞中毒引起的水俣病,长期吸入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空气导致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等)以外,还可以对人群产生一些非特异性的损害。如人群长期在低浓度的污染环境中生活,儿童的生长发育迟滞,免疫功能降低,人群中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会增高。 特异性损害从临床角度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远期损害。 1.急性损害 是环境污染物在短期内突然增高时,引起机体急性中毒。,如:我国能源构成中燃煤所占的比重大,随着石油产量的增加和汽车的增多,烟雾事件或光化学烟雾事件也极有可能发生。 环境中生物性污染可引起疾病的流行,介水传播和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一旦造成流行则来势猛,危及人口众多,严重影响人群健康和劳动生产力. 2.慢性损害 1)公害病 公害病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是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使用了“公害病”一词,并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引起公害病的因素复杂,有环境起始污染物或经过环境影响而形成新的污染物,可以是单因素的作用或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往往有多个污染源同时存在,污染源与危害之间一般都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公害病可以长期陆续发病,还可累及胎儿危及后代,也可在大量 人群中短时期内发生急性暴发型的损害。 有些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焊接生产与管理》教学大纲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生会学习部2012年辩响青春辩论赛策划案
- 基础业务素质真题
- 教案模板-数据库原理
- 建筑装饰施工电子教案
- 玉溪师范学院《社区工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第二课时(教案)
- 眼镜片账务处理实例-记账实操
- 国标苏教版第十册数学全册教案
- 2019粤教版 高中美术 选择性必修6 现代媒体艺术《第一单元 认识现代媒体艺术》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高校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全套教学课件
-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学情分析
- 2024入团积极分子入团考试题库(含答案)
-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 -巴林-20240529-00467
- 2024年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心得8篇
- 粪污处理产业发展政策与法规
- 校园禁烟承诺书(12篇)
-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六-计算机网络综合性实-
- 学校教育统计工作计划方案
- 售后服务方案及运维方案
- 大学生生涯发展展示 (第二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