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县农牧业工作总结.doc_第1页
2010年县农牧业工作总结.doc_第2页
2010年县农牧业工作总结.doc_第3页
2010年县农牧业工作总结.doc_第4页
2010年县农牧业工作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县农牧业工作总结今年,我县农牧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总体要求,强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持续高效增收。围绕“优势产业增效益、特色产业扩规模、特色产品创品牌”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草畜、蔬菜、中药材、蚕桑、烤烟等区域特色产业开发,做大特色产业规模,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努力促进农特产品向品牌优势转化,加大涉农项目整合实施力度,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激发“三农”内部发展活力。全县农业战胜了干旱、洪灾、冰雹等自然灾害,农业经济仍然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8.1亿元,比上年增加0.25亿元,增长3.2%,实现农业增加值5.95亿元,比上年增加0.35亿元,增长6.25%,农民人均纯收入3285元, 比上年2926元增加359元,增长12.3%; 粮食总产量达到14.3万吨,比上年增加0.1万吨,增长0.7%。肉蛋奶产量达到1.76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71吨。一、工作*效(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高效田建设步伐。一是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按照“川坝地破千创万,多千田进沟上山”的要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5.5万亩,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示范推广适合不同区域条件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间、套、复、带立体种植,切实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今年共发展“万元田”2.6万亩,“多千田”9.5万亩。二是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川坝河谷区积极发展蔬菜设施栽培和大蒜种植,半山丘陵区大力发展粮经间作套种的“多千田”种植模式,西部易旱区主要推广集雨节水、顶凌覆膜、测土配方施肥等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3.03万亩。积极发展*油1号“双低”油菜、陇薯3号、LK99等洋芋新品种,今年我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86万亩,新增0.26万亩。三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围绕10万亩大蒜为主的蔬菜基地为重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三蒜”和冬播洋芋。今年“三蒜”收获面积6.25万亩,总产量6298万公斤,总产值达16326万元,新发展冬播洋芋0.5万亩,总产量达到1380万公斤,平均亩产值达到4000元。双低油菜播种面积达到5.5万亩,单产川坝地400斤以上,半山区300斤以上,总产量达到8404吨,川坝地亩产值达到了1000元,浅山丘陵地亩产值超过800元。(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草畜产业上。一是狠抓关键技术措施,畜牧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人工种草2.52万亩,生产混合饲料0.52万吨,推广应用配合饲料0.59万吨,饲料加工2.8万吨。农作物秸杆利用率达27.5%。201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24.8万头,出栏商品猪14.6万头;牛饲养量4.8万头,出栏商品牛1.72万头;羊饲养量2.6万只,出栏商品羊0.95万只;鸡饲养量125万只,出栏8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4 万吨, 鲜蛋产量3560吨 ,水产品产量达到71吨,全县牧业总产值达到18200万元,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685元。二是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提高良种水平。全县18个冻配点共调进良种冻精5200支,完*黄牛冻配4930头;引进良种牛360头,良种羊500只,良种猪400头,推广良种鸡58万只,山地生态放养鸡20万只,生产二、三元杂交仔猪15万头,大大提高了我县良种畜禽比例。三是规模养殖上,新增养殖小区4个(店村新村种猪繁育小区、城关幸福奶牛场养殖小区、城关枣儿沟土鸡放养小区、店村张寨兆举养猪小区。)全县发展规模养殖村35个,适度规模养殖场(户)7210户, 其中规模养牛场户59 户、规模养羊场户17户、规模养猪场户2924户、规模养鸡场户4100户,其中发展种鸡场1个,孵化、育雏场4个,百头牛场1个,百头猪场76个,300 头养猪场7个,1000只以上养鸡场104个。四是疫病防治上,落实防疫经费16万元。常规免疫总数达到132万头只;禽流感免疫103万只; W病免疫35万头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18万头;禽流感监测60 份、W病监测60份、蓝耳病监测100份;奶牛两病监测100份;W病免疫密度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密度分别达到100%;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密度99% 。水产养殖上主要采取扩大水面、增加品种、提高产量等有效手段,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围绕“名、特、优”水产品生产要求,稳定常规水产养殖,使我县水产品总量达到71吨,其中鲜鱼产量69吨,莲藕产量2吨,各类水体养殖总面积580亩。新增池塘面积10亩,水产品苗种生产35万尾。蔬菜产业上。一是扩大种植规模,加快基地建设步伐。新增塑料大棚0.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1.1万亩(折正茬7.62万亩),较上年增长0.3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087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17780万元,商品量达到7620万公斤,商品值达到10020万元。人均蔬菜收入628元,较上年602元增加26元,增长4.14。二是完善技术规程,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进一步完善了20个蔬菜品种无害化栽培技术规程和绿色大蒜栽培技术规程,印发宣传资料1万多份,指导菜农按照绿色、无公害等标准化进行蔬菜生产。三是兴办标准化示范点,发挥科技带动作用,狠抓了店村大寨、索池大川、抛沙乐楼等10个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依托示范点对农户进行多层次的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种菜的科技含量和种植效益。四是搞好市场对接,拓宽我县蔬菜外销市场。充分利用兰洽会等节会签订的订单,加大了我县蔬菜外销;同时在我县大蒜和蒜苔上市季节,通过发布网上信息,提高我县三蒜知名度和销量。中药材产业上。以南北二山退耕还林地为重点,大力发展柴胡、党参、辛荑、天麻、黄芪、桔梗等药材品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15万亩,新增0.55万亩,预计中药材总产量达到5260吨,总产值达到5670万元。发展各类中药材示范点5个,示范面积0.62万亩,带动面积1.05万亩。蚕桑产业上。一是加大“3+1”和“511”养蚕新技术、新模式引进推广力度,切实提高技术入户率,提高蚕茧质量水平,新建、维修“3+1”和“511”模式的养蚕大棚112座。二是完*新植(补植)桑园1960亩。主要进行冬季植桑、综合管理、蚕棚建设、技术培训等工作。三是加强桑园综合管理,发挥桑园的最大效益,完*桑园综合管理5000亩,养蚕862张,产鲜茧34596公斤,蚕农养蚕收入93.8万元。烤烟产业上。全县发展烤烟6422亩,主要分布在6乡镇26村533户,目前烤烟已收购结束,总产量达到 85万公斤,总产值达到 964.6万元。精品鲜果上。引育西洋樱桃、油桃、金太阳杏、李子、葡萄、梨等优质果树苗木10万多株,新发展果园648亩,全县鲜果面积达到3.3万亩,鲜果总产量达到405万公斤,产值达到600万元。对樱桃鲜果进行了包装,通过外销,提高了我县樱桃产品的知名度。(三)积极实施中央灾后重建基金项目工程建设工作。今年,市上下达我县农业灾后重建项目资金五块,总投资6818万元,其中:中央重建基金5215.1万元,群众自筹1602.9万元。这些项目均通过市、县评审批复,通过市上招投标,由中标单位实施。一是农业生产设施建设项目分为5个子项目,中央基金961万元,已评审批复5个,开工实施5个,已完*工程总量的40%,完*投资586万元,其中中央基金268万元。二是*县良种繁育体系项目6个子项目已评审批复,中央基金1408万元,已完*招投标工作,分别由6个龙头企业实施,已完*工程总量的95%,完*投资1264万元,其中中央基金949万元。三是单列的畜禽圈舍建设项目21个子项目,中央基金326万元,已评审批复21个,已开工21个,分别由21个养殖大户实施。四是农业特色产业建设项目10个子项目已评审批复,通过招投标已全部开工建设。五是县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和17个乡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项目,从17个乡级农业综合服务站抽出298万元,建设17个乡级兽医站,由畜牧中心实施;城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整合到县级农业综合服务站由农牧局实施;鸡峰、苏元、店村、小川、索池、沙坝6个乡级农业综合服务站由农牧局主持招投标,由中标企业建设,抛沙镇综合服务站由镇政府置换,陈院、王磨、黄陈、二郎、宋坪、镡河、纸坊、黄渚、红川等10个乡级农业综合服务站与乡镇办公楼整合,由乡镇政府组织招投标建设。该类项目总投资2217万元,其中县级服务站920万元,乡镇级综合服务站999万元(含85万元乡级仪器设备购置费),从项目经费中提出85万元,每乡站5万元仪器设备购置费,由我局统一采购,保证乡级服务站办公设施的齐备。目前,县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已于二0一0年元旦开工建设,六月二十日封顶,10月3日完工,其它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已全部竣工。 (四)加强农业项目建设,提高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今年共论证储备项目30多个,上报项目6个,在建项目4个,一是红川镇康正肉牛场大型沼气池建设项目争取国家资金110万元,正在实施之中,已完*工程量的70%;二是*县4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续建项目,今年争取国家资金30万元,目前已累计完*投资183万元。三是国债沼气项目,2009年省上下达我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2000口,总投资88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50万元,农户自筹530万元,目前已建沼气池2000口;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项目,沼气558口,太阳灶3020个,节柴灶116个,中央投资134.1万元,己建沼气池558口,太阳灶3020个,节柴灶116个。四是2010年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已完*,争取中央和省上投资440万元。五是*县8.12暴洪灾害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投资4823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924万元,其中有偿资金714万元,无偿资金210万元,项目已报省上待批。 (五)强化农业执法工作,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在动物防疫上。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草原法、饲料管理条例、动物检疫法等法律法规,确保畜产品安全和人畜安全。一是以牲畜“W”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鸡两瘟为重点,开展春季动物防疫工作,“W”病免疫率、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率均达到100%;猪、鸡瘟免疫率均达到95%以上。二是开展畜产品市场的产品检疫工作,让城乡居民吃上放心的畜产品。三是狠抓动物饲料、兽药及药械的监督管理工作,维护良好的畜牧业生产秩序。在农民减负上。一是加强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惠农政策和减负政策的监督和落实工作。二是配合监察、纪检、物价、信访等部门,加强对我县涉农收费项目的监督,大力推行收费公示制,切实做到政务公开。三是加强“一事一议” 政策的落实工作。在农资市场清理整顿上。一是积极配合质监、工商等部门抓住春播、夏收主要农事季节,深入集贸市场加强对农药、化肥、种子等主要农资的市场清理整顿工作,防止坑农、骗农、害农事件的发生。二是狠抓植物产品检疫工作,开通了农产品绿色通道。三是加强了对新出台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上,全县已建*蔬菜、草畜、蚕桑等标准化示范点12个,制定了地膜蔬菜、畜禽养殖、植桑养蚕等技术规程40多个,印发无公害蔬菜技术栽培规程1万份,指导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县无公害绿色产品已达23个,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上,我们结合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真扎实的开展了相关工作。一是靠实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监管责任。农牧局下设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县委和政府任命了中心负责人,抽调了七名工作人员,配备了专用的检测设备,使此项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农牧局充分认识到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肩负起行业监管职责,层层靠实责任,把责任落实到各监管单位,落实到市场主体,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确保在上海世博会及广东亚运会期间,我县输出的农产品不出现质量安全方面问题。二是认真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和食用农产品的监管。我们加大了对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对违规经营高毒、剧毒农药及禁用、限用农药的进行从严查处,坚决杜绝不合格农业投入品进入生产流通环节。三是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强了对农产品的检测、抽检工作。高度重视农产品检测检验,以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为重点,认真组织产品抽检,特别加大了对外来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的抽检力度。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及时进行了处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例行监测上,止2010年11月20日,全县共抽样检测食用农产品样品568个,43个种类,合格率99.6%,对不合格的产品作了下架处理。结合省市安排,开展监管检测12次,抗洪期间,按县上关于加强食品安全,保证抗洪救灾工作顺利进行的通知,抽查检测6次,23个种类。 (六)积极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一是认真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加强对我县农民专合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全县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累计达到109个,拥有会员7990人,带动农户15010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48个。二是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制度,35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乡镇、村社开展各类技术指导和培训,其中县级科技特派员135人,乡级215人,创办农民科技学校125所,按照“五个千到村”工程的要求,发展蔬菜示范户2872户,养牛示范户58户,养猪示范户2890户,养鸡示范4135户,植桑养蚕示范户210户,全县科技示范户已达10165户。三是组织农技、畜牧、经管等单位技术人员深入乡镇分别举办了蔬菜、烤烟、蚕桑、畜牧养殖、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各类培训班420期,培训农民1.1万人(次),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人,全年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完* 1.1万人次。四是围绕畜牧养殖、植桑养蚕、大棚蔬菜等标准化示范点开展指导性培训,有力地发挥了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七)积极推广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我县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工作涉及9乡镇77村382社(组)1.1万户。今年春季完*覆膜任务3.03582万亩,已超额完*了省上下达的3万亩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推广任务,各乡镇具体任务完*情况是:苏元4500亩,纸坊4000亩,沙坝4000亩,小川4000亩,索池2500亩,黄陈3500亩,鸡峰5000亩,镡河2000亩,红川500亩。5月13日省农调队委派秦安县农调队在我县鸡峰镇坪庄村周山社对30户农户种植的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进行抽查验收,从抽查结果来看种植面积与上报面积相符,技术规范,覆膜质量高,苗情长势良好,顺利通过了省上的检查验收。(八)积极开展“8.12”抗洪救灾及规划编制工作。“8.12”暴洪灾害发生后,农牧系统第一时间组织干部群众深入东河西岸(石碑河口至原消防中队)河堤边装沙袋筑堤, 24小时值班,晚上轮换巡堤,查看灾情,防止洪水决口,农牧局及基层单位负责人深入黄渚、王磨、宋坪、红川、店村等乡镇,对暴洪灾害造*的损失进行了调查,并组织畜牧部门深入重灾区黄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畜禽防疫工作,对因灾害造*的死亡牲畜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并组织人员编制了“8.12”暴洪灾害项目规划,为灾后重建奠定了基础;申请灾后重建资金4823万元,其中无偿资金210万元,有偿资金714万元。(九)完*了农牧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陇南市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我们组织人员编写了*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县西汉水流域五年规划,制定了*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县特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办法、关于加快推进*县特色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并将文件下发到农牧基层各单位征求意见后报政府办统一审核,农牧基层各单位分别编写了蔬菜、草畜、蚕桑、烤烟、中药材等分产业十二五规划,各个产业的目标任务都以附表的形式分解落实到各乡镇。二、存在问题一是农民的种植经营模式有待于壮大。在当前形势下,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这就需要在保持传统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需要加强联合,壮大力量,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劳务经济与特色产业开发用地、用工矛盾比较突出。三是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四是特色产业项目争取困难较大。五是产业开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六是农民群众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培训和推广普及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存在许多问题。七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我县适宜推广的区域十分有限。2011年工作打算针对农牧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2011年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2011年农业增加值计划达到6.32亿元,比上年增加0.43亿元,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到3683元,比上年增加403元,增长12.3%。2、围绕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生产。2011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52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4万吨以上,着力优化品种和区域结构,提高单产水平。3、抓好特色产业开发工作。2011年特色产业总产值计划达到4.8亿元,比上年增加0.3亿元,增长6.7%,特色产业增加值计划达到3.95亿元,比上年增加0.25亿元,增长6.8%,特色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到2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