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宿城区民事矛盾及解决机制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关于宿城区民事矛盾及解决机制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关于宿城区民事矛盾及解决机制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关于宿城区民事矛盾及解决机制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关于宿城区民事矛盾及解决机制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宿城区民事矛盾及解决机制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研究宿城区民事矛盾及解决机制二:调查时间:2012年5月20日-2012年6月10日三:调查对象:1. 宿迁学院的老师及大三的学生2. 宿城区市民四:调查数据: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实际收回253份。其中,校内共发放 份,实际收回 份,校外共发放 份,实际收回 份。校外的调查问卷的对象涉及个体商户,交警,导购等各行各业的人员。本份问卷由10道单选题,5道多选题和一道主观题组成。数据统计过程中,我们主要以年龄为参考,将数据分成25岁以上包括25岁和25岁以下两代内。汇总的数据如下:1.25岁以下包括25岁的调查对象:63.2%的人认为著作权、荣誉权、婚姻、公司追债等问题冲突属于民事矛盾,36.8%的人认为这些问题不属于民事矛盾。被调查的对象中,13.3%的人曾卷入过民事矛盾,86.7%的人从未卷入过民事矛盾。73.2%的人认为当政府、法院介入民事矛盾后,受害人可以得到保护,26.8%的人认为受害人不能得到保护。只有2.3%的人非常了解一般处理民事矛盾的解决方式,43.9%的人基本了解,42.7%的人基本不了解,5.7%的人则完全不了解处理民事矛盾的解决方式。有将近36.8%的人觉得法律仲裁机构处理民事矛盾更有效,7.5%的人认为道德会更有效,5.7%的人觉得社区调解更有效,其余50%的人认为轻者道德,重者法律。对于存在家庭暴力,婚姻纠纷等问题,只有7.5%的人认为能忍则忍,37.9%的人认为让社区调解,而有33.3%的人则认为诉诸法院,其中,有21.2%的人认为家丑不外扬,内部解决。对于调解民事矛盾的各单位的办事效率,有20.7%的人认为效率太低,有17.2%的人认为效率不错,还有54.6%的人不清楚,有7.5%的人认为他们不管事。在关于合同矛盾中,有15.5%的人认为赠与合同的赠与人可以任意解除合同,有23.6%的人认为承揽合同的承揽人享有任意合同解除权,而48.3%的人认为在没有约定保管期间保管合同的保管人享有任意合同的解除权,有12.1%的人认为居间合同的居间人享有任意合同的解除权。在问及是否想过学习民法来保护自身利益时,只有63.2%的人考虑过,有26.8%的人说没考虑过。在对当地机关的中,有74.7%的人对公安局比较了解,有72.4%的人对居委会比较熟悉,有57.5%的人对村委会比较了解,有13.2%的人对仲裁机构比较了解。对于解决机制中,了解自决、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的分别有44.3%、77%、85.6%、46%、51.7%。在对家庭或邻里纠纷时,采取措施中6.3%的人是忍气吞声,有11.5%的人动口动手,有64.4%的人是找村/居委会调解,有77.6%的人是报警,有46.6%的人是打官司。在认为恶化冒失矛盾的因素中,有73.6%的人认为是公民素质低下,有87.9 %的人认为是公民法制意识差,有68.4%的人认为是政府行政效率低,有49.4%的人认为国家法律部完善。在认为哪些因素制约民事矛盾的解决,有60.9%的人认为是政策难以下达,70.7%的人认为是公民不愿去执行,有77.6%的人认为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有64.4%的人认为是社会环境的影响。2.25岁以上调查对象:84.1%的人认为著作权、荣誉权、婚姻、公司追债等问题冲突属于民事矛盾,15.9%的人认为这些问题不属于民事矛盾。被调查的对象中,23.9%的人曾卷入过民事矛盾,76.1%的人从未卷入过民事矛盾。71.3%的人认为当政府、法院介入民事矛盾后,受害人可以得到保护,28.7%的人认为受害人不能得到保护。只有28.7%的人非常了解一般处理民事矛盾的解决方式,44.8%的人基本了解,13.8%的人基本不了解,12.6%的人则完全不了解处理民事矛盾的解决方式。有将近34.5%的人觉得法律仲裁机构处理民事矛盾更有效,13.8%的人认为道德会更有效,5.7%的人觉得社区调解更有效,其余46%的人认为轻者道德,重者法律。对于存在家庭暴力,婚姻纠纷等问题,只有12.6%的人认为能忍则忍,50.6%的人认为让社区调解,而有31%的人则认为诉诸法院,其中,有5.7%的人认为家丑不外扬,内部解决。对于调解民事矛盾的各单位的办事效率,有21.8%的人认为效率太低,有48.3%的人认为效率不错,还有15.9%的人不清楚,有4.6%的人认为他们不管事。在关于合同矛盾中,有31.8%的人认为赠与合同的赠与人可以任意解除合同,有22.7%的人认为承揽合同的承揽人享有任意合同解除权,而29.5%的人认为在没有约定保管期间保管合同的保管人享有任意合同的解除权,有15.9%的人认为居间合同的居间人享有任意合同的解除权。在问及是否想过学习民法来保护自身利益时,只有77%的人考虑过,有23%的人说没考虑过。在对当地机关的中,有70.5%的人对公安局比较了解,有58%的人对居委会比较熟悉,有64.8%的人对村委会比较了解,有29.5%的人对仲裁机构比较了解。对于解决机制中,了解自决、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的分别有35.3%、61.4%、73.9%、56.8%、47.7%。在对家庭或邻里纠纷时,采取措施中12.5%的人是忍气吞声,有6.8%的人动口动手,有54.5%的人是找村/居委会调解,有76.1%的人是报警,有39.8%的人是打官司。在认为恶化冒失矛盾的因素中,有52.3%的人认为是公民素质低下,有79.5 %的人认为是公民法制意识差,有51.1%的人认为是政府行政效率低,有40.9%的人认为国家法律部完善。在认为哪些因素制约民事矛盾的解决,有52.3%的人认为是政策难以下达,51.1%的人认为是公民不愿去执行,有81.8%的人认为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有58%的人认为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以上数据是由宿迁市宿城区民事矛盾问卷调查得到的,结合数据和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分析。 由上面的数据不难看出,25岁以上的民众当中,其中50岁以上的民众对民事矛盾及解决机制的了解是不够的,他们当中很多人遇到民事矛盾大都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这一年龄层次的人法律意识是非常淡薄的。当他们遇到民事矛盾时,一般不会懂得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我们应该对这一年龄层次的居民加强宣传法律知识,让他们能够学会通过法律途径很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25岁以下的调查对象,很多是在校大学生可因为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法律意识也就比较强。当他们遇到民事矛盾时,绝大多数人会选择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矛盾。 25岁以下的调查对象,绝大数是在校大学生或是步入社会时间不长的年轻人。在校大学生在学校只是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和一些基础课程,所以除法律专业的学生以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对于民事矛盾的含义及其所包括的内容也不是很清楚。大学生这一群体,因为没有步入社会的原因,所以卷入民事矛盾纠纷几乎没有。个别有卷入民事矛盾的也是学生的家长可能有卷入民事矛盾纠纷中的,因此牵扯到他们。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本身阅历就少,遇到的关于民事这方面的事情也就少,所以对民事矛盾这一概念不是太了解,他们当中很多人不曾涉及过民事矛盾。然而,岁以上的调查对象,他们当中卷入过民事矛盾的百分比比岁以下的调查对象要高出10.6%,这一数据不难看出,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涉及民事方面的事也肯定会有的。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25岁以下的调查对象有将近26.8%的人认为受害人的权利得不到法律的保障,25岁以上的调查对象中有28.7%的人认为受害人会得不到法律的保护。然而,在我们国家,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民事执行实践中存在着大量执行难的现象。因此,受害人的权益很难全部得到保障。很多案件因为执行不到位,而成了所谓的“空判”,使得法律在保障受害人的权利时,开出了“空头支票”。司法执行力不强,已严重损害了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甚至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创建。据我们所知,法律审判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一道屏障,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和各类矛盾的聚焦点。案件当事人如果在民事上得不到金钱赔偿,反而激化了原告与被告以及法院和法官之间的矛盾,由此不可避免的是社会矛盾的产生。经过调查,很多法治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没有普遍意义上的“执行难”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个促使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威慑机制。我国经过不断的探索,很多法院也开始运用执行威慑机制,使得“执行难”想象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我国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乡土社会转向法治的过程中诉诸司法的各类案件迅速增长。在我国很多地区的法院人均结案达到上百件。由此产生司法资源过多的倾斜在执行上,法官淹没在案件的汪洋大海中,其他工作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法院的主要职能即审判职能被弱化。“执行难”存在的背后大都是司法权威的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法律应加大执行力度,提升实力,增加权威。在没有建立民事执行威慑机制之前,由于债务人自动履行率非常低,一起案件从立案到执行完结,对于当事人而言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人民法院而言,为解决社会反映相对强烈执行难问题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司法资源。 在我们此次调查中,发现25岁以下的调查对象大概有2.3%的人非常了解一般处理民事矛盾的解决方式,43.9%的人基本了解,42.7%的人基本不了解,5.7%的人则完全不了解处理民事矛盾的解决方式。25岁以上的调查对象的情况与25岁以下有差别,他们当中有28.7%的人非常了解一般处理民事矛盾的解决方式,44.8%的人基本了解,13.8%的人基本不了解,12.6%的人则完全不了解处理民事矛盾的解决方式。这些数据让我们是着实大吃一惊。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可以得知,我们国家对普通民众的法律宣传是很不到位的,应该说是我们国家对普通民众的法制观念培养也是不够重视的。大胆猜测,我们国家中有一半的民众,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是不懂的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然而,这些人要是通过其他一些非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这势必会影响我们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民众的很多民事矛盾都是希望通过民事行政检查部门来解决的。所以民事行政检查部门要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念,重视做好深入细致的化解矛盾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针对案件的起因复杂化、主体多元化、矛盾纠集化等突出特点和申诉人心理非常复杂,因案因人而异的情况,民行检察部门要引入心理疏导机制,落脚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解决民事矛盾。有些案件的被告人不服判,而向上一级法院提起诉讼。民事申诉案件服判息诉工作是检察机关受理审查民事申诉案件后确认判决、裁定正确、决定终止审查,并通过说服、疏导等方式是申诉人接受判决、裁定的一系列检察活动,它是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一项工作职责。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受理的所有需要“服判息诉”的案件基本上是不服判决和裁定的申诉案件经过检察机关审查而不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