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碩士班校園建築與規劃研究報告主題:探索綠建築永續發展的校園指導教授:湯志民教授研究生:朱賡忠學號:92911002壹、前言:學校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場所,為了達成學習求知和作育英才的目的,應順應21世紀新潮流,推動永續性概念,讓親師生徜徉於校園中,追求自尊尊人,異中求同,共生共榮的教育理想,實踐行政院綠建築推動方案以符合台灣亞熱帶氣候,充分掌握建築物的耗能、耗水、排水、環保之特性,訂定綠建築四大原則生態、節能、減廢與健康,其評估九項指標,包括: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CO2減量、廢棄物減量、室內環保、水資源、污水垃圾改善,期許創造出高成效、健康安全及永續建築,達到綠色環保和保護我們孩子們的未來生存環境。我們知道建立綠色學校是世界的新趨勢,建構理想的校園是值得探討的主題,在此,就基本概念、規劃原則、設計要點和規劃案例分別加以分析。貳:綠建築的基本概念一、 定義(一) 依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03)和林憲德主編(2003)綠建築是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其九大指標如下:生態有生物多樣化、綠化量、基地保水指標等三項,節能有日常節能指標、減廢有CO2廢棄物減量等二項指標,健康有室內環境、水資源及污水垃圾改善等三項指標。(二) 目標依照1985年以來,綠建築相關的國際會議明訂綠建築的目標為永續社群,提供人類生計與萬物共生共榮。在江哲銘(2003)未來百年的台灣永續建築也談到利用自然營建策略與萬物共生共利,達成健康環境建築。(三)系統化歷程Bolin(2003)指出綠建築設計的系統化歷程如下:1、需求極小化:綠建築設計應檢視建築的方位,容積和表面面積的關係,建築外層的設計和組成,節能的採光,水回收系統的使用等每一項策略,以達到減少設施所需的能源、水和物質。2、消極系統:檢視建築的方式在日光、自然通風、設有製冷的機械通風,蒸發式冷氣和消極的太陽能暖氣等技術作為。3、積極系統:尋求建築物所需高效率機械系統和控制,高效率照明設備,燈和控制,以及高效率的配管設備,以彌補消極系統在建築運作所需的能源,以最少的成本獲得建築設計的高效率。4、環保的替代能源:以太陽能板為現地再生能源。5、垃圾減量:使用本土的、廢棄和回收再利用的建材及無毒性的環保建材。6、目標計分:發展綠建築計分系統,訂定發展高成效的永續建築的自發性檢核工具。二、 學校綠建築學校綠建築為具有生態、節能、減廢及健康之特性的校園。教育部(2003)定義綠校園為具備環境自覺和實踐能力的綠色學校,指導綠校園及生態校園環境之改造技術,成為符合永續生態健康原則之校園環境。江哲銘在教育部永續校園(2003)以注重生態學與綠色建築技術兩個因素作為空間與建築設計之最高指導原則。三、 學校綠建築的重要性學校期待是一個提供學生最佳的學習場所、安全無虞及良好健康的環境,其要件就學習成就,推展環保節能和教學場域三方面了解如下:(一) 影響學習成就:依據Lemasters(1997)論文學校設施、學生成就和學生行為有關研究綜論提出,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學校設施為下列四點:1、 室內有空調及品質管理。2、 室內設施採用柔和的色彩。3、 室外較少噪音並維持適當的溫度。4、 室內的日照以全光譜採光並有紫外線。(二) 推展環保節能根據永續學校發展中心研究,校地適度的美化能降低30的熱能消耗75的空調能源,80的水資源。美國節能聯盟的綠色學校方案,提出學校進行省能並且使學生學習環保觀念,妥善的設計教室窗戶,透過良好的日照並使用太陽熱能。(三)作為教學場域學校綠建築是結合生態、科技、環保、節能、健康的教育設施,如美國德州第一所州立永續學校設計方案於1999年動土,於2000年秋季完成下列十項21世紀學校永續性設計。1、 運用日光監視器將陽光引入學習空間,彈回阻撓光線,並分配無眩日光。2、 透過特設的集水溝將雨水引入貯水槽,作為灌溉和沖洗器物之用。3、 利用太陽能科技作為補充能源的方式。4、 使用地球次地表能資源,以提供建築熱能空調冷氣。5、 製作9公尺的風車,使用風力能源作為教學展示之用。6、 在科學教室設置電腦站的氣象中心,並藉由潛式望境延伸到屋頂,以利監測校園氣候。7、 設置戶外圓形劇場,作為學生體驗學校的自然教學空間。8、 建築材料儘可能選用回收材料或當地生場的材料。9、 設置觸控螢幕電腦站,隨時以提供有關學校設計的詳實資訊。10、設置大日晷運用日照轉移,教導學生辨識冬至和夏至及閱讀時間。參、台灣的綠色學校發展綠色學校的觀念自民國88年萌芽,以學校為基礎,採環境教育策略,就學校的生活、教學、政策、空間建築四個面向為內涵,鼓勵學校親師生參與及推動自評、訂定目標追求符合安全的生態原則,進行教學改革及強化學校組織政策、綠化校園空間與社區環境。台灣綠色學校夥伴網站計畫,由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負責,成立於民國89年7月,建立希望樹獎勵機制,提供資訊服務、整合其他專業團體,適時協助綠色學校的建立,只要學校上網登錄其基本資料即成為綠色學校的夥伴,接受希望樹的種籽後,務必下載自評表,按規定填報繳回,種籽會發芽,若學校繼續提報,則給予一顆希望樹,再增加葉子,成為綠色學校。民國92年7月14日,教育部公佈補助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作業要點,有131所公、私立高中、國中、國小提出申請,其中7所具備綠色學校之身分,且擁有6片葉子,符合評選原則,依據下列16項條件之其中一款者,得優先考慮補助。一、資源回收再利用:具備完整的管理計畫:如資源分類回收貯置,清運、處理再利用等措施,能附加校園廢棄物再利用的學校。二、透水性舖面:(1) 採用地方性材料,再生建材的學校。(2) 非人工舖面占校園基地法定空地面積不足50。(3) 有特殊理由,將原有草地與綠地轉成整體透水性硬舖面。三、雨水、再生水的利用:(1)已具備可儲水之筏式基礎或其他貯水、集水設施的學校。(2)學校當地雨量充沛,且降雨特性適合利用。(3)能夠兼顧整體水循環系統的學校,其計畫應檢附基本水循環系統規劃圖,預估效益及初步設計之規劃圖。四、人工溼地自然淨化水循環處理:(1)應配合雨水、再生水,利用水循環系統或生態景觀池規劃。(2)應確認營運上對於校園安全衛生與健康環境無虞。五、再生能源運用:(1)具有相當示範成果的學校。(2)當地地域自然能源充沛。(3)應檢附相關環境說明及採用設備評估效益說明文件。六、節約能源設計措施(1)能與室內環境改善項目作結合。(2)兼顧校園整體環境的美化功能。(3)應檢附相關設計說明圖及設計省能評估效益說明之文件。七、省水器材:(1)採用省水器材應有省水標誌或有政府機構認證之產品。(2)用水、控水器具已老舊。八、地表土壤改良:(1)採用自然工法處理。(2)能與落葉堆肥、教學農園,多層次生態綠化同步提出。九、親和性圍牆:(1)可配合周邊社區景觀環境。(2)計畫書檢附基本規劃圖,預估效益及初步設計之規劃圖。(3)能與落葉堆肥教學農園多層次生態綠化同步提出。十、多層次生態綠化:(1) 以對校園職務進行身分認證與管理。(2) 校園空地的綠化面積不足50(3) 植栽原生種且適應氣候條件。(4) 能與落葉堆肥、教學農園、親和性圍籬同步提出。十一、生態景觀池:(1) 設計具備淨化後沉澱功效的水池。(2) 水池底設計採用自然工法。(3) 應檢附相關設計說明圖及生態效益評估說明文件。十二、落葉與廚餘堆肥:(1)肥料能妥善使用於校園與社區之教學農園、園圃之管理計畫。(2)社區參與教學種植計畫。十三、教學農園:(1)可與社區民眾共同經營。(2)可利用社區或學校之落葉與廚餘堆肥作為肥料。(3)校園空地綠化面積站校園空地面積不足50,非人工舖面占校園法定基地空地面積不足50。十四、共生動物養殖利用: 提出之共生動物應具備安全與教育功能。十五、採用健康建材與自然素材:(1)應檢附相關設計圖及以採用材料特性說明文件。(2)材料的應用以能彰顯當地地域特色為主。(3)室內建材乾式構造組合。十六、室內環境改善:(1)應檢附相關設計圖以及採用材料或設備特性之說明文件。(2)材料應用以能符合當地地域特色者。(3)提出改善項目解決該校室內環境問題。(4)室內建材乾式構造結合。經審查補助23所學校,補助經費計約2558萬元(王順美,2003b)補助項目有下列4項:1、 資源與能源循環主題:資源回收再利用、透水舖面、雨水、再生水利用,自然淨化水循環處理、再生能源應用、節約能源設計措施,省水器材。2、 基地永續對應主題:地表土壤改良、親和性圍籬、多層次生態綠化、生態景觀教學水池。3、 生態循環主題:落葉與廚餘堆肥、教學農園、共生動物養殖利用。4、 健康建築主題:採用健康建材與自然素材、室內環境改善。肆、學校綠建築的規劃原則學校綠建築的規劃,可由美國環境和能源研究機構指出高成效學校建築,需有完整建築設計的概念,Moore(1999)認為永續學校的規劃和設計必須考量能源效率、環境影響、資源保護和空氣品質。Furckes和Eugelbrecht(2002)提出綠建築五大要素:1、節能2、低環境衝擊3、高適應力4、高環境品質5、超越建築之見陳錦賜(2001)闡明學校環境應建立生態文化環境與科技文明環境共生思維體系。方智芳(2003)提出綠色學校空間規劃原則:(1)整體性的生態思維(2)提供參與的機會(3)永續性的規劃梁明煌(2002)、王順美(2003)綠色學校在建築物上強調與環境共生、合適的科技及設計上的考量,運用自然的光及風,減少人為的方式。由以上的彙整,學校綠建築規劃之探索(湯志民)提到學校綠建築的規劃原則,可從生態、科技、教育、效率、健康來加以論述。一、生態原則 綠色學校或永續校園的環境教育,必須由人本中心主義朝向生命中心主義再及於生態中心主義(王俊秀,2003)、(方智芳,2003)認為生態完整性的綠色校園要考量六種生態係成份作為考量學校空間的規劃,試說明如下:(一)氣候校園的配置與栽植應考量日照與風向,以達成冬暖夏涼,低能源消耗的效果及適地的植物成長。(二)無機物校園中的水應參與大自然的水循環過程。(三)有機物生物的殘骸與排泄物應回歸到土壤中讓微生物分解成其他養分,以改善土壤結構及肥沃度。(四)生產者種植適合當地環境的植物,並營造健康的生長環境,讓植物良好的成長以提高生產量。(五)消費者瞭解校園內動物生長概況及物種間的交互作用,從動物的覓食、棲息與繁殖方式去維護牠們的棲地,進而思索人類如何扮演好消費者的角色而不損及其他生物的權益,使生態系得以永續發展。(六)分解者細菌、微生物及蚯蚓可以分解生物殘骸,因此在校園可進行堆肥處理。翻土以及保留較多的綠帶,確保分解品質,提供分解來源與分解空間。依據(方智芳,2003)、(江哲銘,2001)、(林憲德,2003)、(梁明煌,2002),對學校綠建築的規劃在生態原則的研究,可就校外、校內和整體的生態環境三方面來思考。1、校外生態環境: 學校的規劃設計和空間配置、應將其地理、地形、地貌、坡度、降雨、排水、日照、風向、風速、土壤、地質、地震與環境敏感性等問題列入學校校舍和校園運動場配置、座向、建築立面等因素之考量,並搭配學校外在環境,以降低校園內對週遭環境交通、噪音、垃圾、水污染等之影響。2、校內生態環境:學校本身就是個生態園,校地與人數宜適度配合,與其他生物共生存,可依地形設置自然的濕地,作為收集地表逕流或回收降雨水,發展綠帶走廊,方便校內、外生物的移動;謹慎的做好廢棄物處理,並將落葉廚餘加以收集,覓地堆肥,可作為校園植物肥料;種植適合校園環境的多樣性生物或植物,以提高綠視率與綠覆率;規劃生機花園、菜園與農場作為生態教材園等等。3、整體生態環境: 學校應融入整體環境中,並創立具學校之風格和特色,如:宜蘭近海學校以龜山島融為其景;苗栗學校的客家圓形穀倉造型,台東令人不禁想起棒球的發源地,都市學校則融入歷史變遷的史蹟,以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二、科技原則陳錦賜(2001)認為該如何透過與環境共生理念,結合生態文化與科技文明三者,完成學校建築及校園環境規劃是學校發展的主要任務。就學校綠建築規劃的科技原則,以李華東主編2002)、李道增(2000)、林憲德(2003)等學者的相關研究,可就高科技和低科技兩方面來思考。(一)高科技方面:如記憶合金(可從溫度轉換為機械動作),智能室溫調系統、採光系統、陽光自動追蹤系統、太陽能板、風車、自動照明、高效率照明設備、中央空調、雙層幕牆、隔熱玻璃、氣密窗、中水系統、垃圾處理機、污水處理廠、高效率機械系統、高效率配管設備等採用高科技或生態科技之設備。(二)低科技方面如:Bolin(2003)所言的消極系統,以消極技術調節建築,運用日光、自然通風,沒有製冷設施的機械通風、蒸發式冷氣和消極的太陽能暖氣等低科技設施。三、教育原則綠色學校具有教導關於綠色環境和環保概念的責任,而不純粹只是考量成本和在設計與建造的當下,考慮所使用是否為適當當的材質,並同時考量生命週期成本的節能學校(Abramson,2002)。依據方志芳(2003)、江哲銘(2001)、林憲德主編(2003)、梁明煌(2002)的相關研究,學校綠建築的教育原則可從參與過程和教學工具兩方面來探討。(一)參與過程: 學校行政職員、建築師、工程師、建造商使用者和設施操作者等意見。參與者協助建立建築設計的過程,應考量目標、預算、期程、美學、環境因素之影響,以及如何運作與維護。請師生參與環境的生態調查、分析、施工、命名等成為教材的一部分,讓大家有機會參與。社區的參與是整個校園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以永續經營之理念發展綠色生態校園成為與社區共存的校園,如校園成為社區的資源後,其生態環境與資訊網絡,領導社區朝向兼顧生態平衡、省能省資源、新能源開發、健康舒適與居民生活與教育並行的理想,讓校園帶動社區的永續發展,增進深厚的歸屬感。(二)教學工具建築物作為學習工具是一個創新的取向,其基本重點在利於環境的設計及教導學生關於環境的設計與保護。如風車、生態池、防水控制器等,皆可作為教學工具和教學設施。校園環境的每個物品,其顏色、材質、大小與位置都可能成為學習過程中論辯的經驗基礎(Cunningham,2002),校園可以博物館化,作為學習的潛在課程並發揮境教功能,因此,設計者能充分了解教育的涵義並投入充分的時間與精湛的技術,方可建造優美的學習環境。四、 效率原則學校綠建築規劃的效率原則,可分別從節能、減廢、省資源、省力等四方面來思考:(一)節能方面:校舍建築的規劃,能減少電力、瓦斯和水的浪費,鄰近的校舍有適當的間隔距離,以利採光;不宜設計中軸教室,其不利自然通風;盡量避免東西向的校舍,以免耗費能源;南北向的教室則設計寬走廊,不宜採高窗設計,增加採光,班級教室宜充分運用教學之功能。(二)減廢方面:學校應設置廢水及化學實驗室廢棄物處理設施,並儘可能減少垃圾,善加利用工程施工校內土方平衡或配合景觀所需,建築結構輕量化,採用鋼構造與金屬外牆設計或採用大跨距的木造建築物,以降低營建廢棄物與施工空氣帶來的污染;營建及施工的自動化,達成施工中的廢棄物減量,污染防治措施,如有效的噴灑水、洗車檯、擋風牆、防塵網、人工覆被等,皆可減少建築施工的過程所造成的空氣污染。(三)省資源方面:資源回收原則:拒用不合環保之物,物品的減量、重複使用、回收和再生,如:運用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再生能源;使用再生地磚、面磚,以減少建材的生產,二氧化碳的排放與營建廢棄物;雨水保存再利用或使用低沖水量、衛生系統之設備皆具有省資源之功能。(四)省力方面建材選擇上能了解材料之物化、時性,採用吸濕性低與含濕性低之材料,容易清潔、維修、保養、維修及更換之基本功能。校園的入口處和活動率較高的場所,可以種植鮮豔的花草,加強維護管理,以美化校園。在使用率較低的區域種植原生植物以減低人力的維護管理。五、健康原則學校建築規劃的健康原則,可從舒適、自然、避免危害等三方面來探討。(一)舒適方面:1、空間尺度應符合使用機能與使用者特性2、家具選用應符合人體工學設計3、應用良好通風系統,維持健康的室內環境品質4、採用吸濕性低之建築材料5、建築結構宜採用隔音度高之材料與工法(二)建築規劃應以自然為師,結合自然的體驗、學習,採究自然的內涵,體認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和在自然中成長。如建構校園生態村、保持基地原貌,修建學校,運用當地自然材料,保留原庭園之老樹等。(三)避免危害方面:1、教室裝修宜使用自然材料、壁面及家具之塗料使用無鉛塗料,有效降低揮發性化學,減少物質的毒害。2、建材之組裝,宜使用可更替工法與乾式結構方式,以降低室內污染物的生成,有效控制污染物。3、妥適規劃班級掃具、清潔用品、垃圾桶與回收箱的放置地點,以維護室內的環境品質。4、巧妙地運用自然通風,設置通風高窗、旋轉窗、百葉窗及透空欄杆,以減少空調設備之使用。5、善用自然光線,規劃適當的遮楊設施,以避免陽光直射和炫光。6、鼓勵師生步行或騎腳踏車上下學,如路途較遠者可採行汽車共乘,以減少廢氣污染。伍、學校綠建築的設計要點綠建築設計的9大指標: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CO2減量、廢棄物減量、室內環境、水資源、污水垃圾改善等九項指標之設計要點說明如下:一、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係在保存生態金字塔最基層的的生物生存環境,其目的為提昇大基地開發的綠地生態品質,尤其重視生物基因交流的綠地生態脈絡網。因此學校在設計上應注意下列五項:(一)生態綠網1、綠地面積佔30以上。2、綠地配置連結週邊外綠地系統,且未被30公尺以上道路或封閉圍牆及設施截斷。3、基地內綠地連貫性良好,且未被30公尺以上道路或設施截斷。(二)小生物棲地1、水域生物棲地。2、綠塊生物棲地。3、多孔隙生物棲地。(三)植物多樣性1、基地喬木種類,基地小於5公頃者須15種以上。2、基地內灌木或蔓藤種類,基地小於5公頃者須13種以上。3、至少有60以上綠地面積為原生植物。4、30以上綠地面積為多層次雜生混種綠化。(四)土壤生態1、表土保護在生態條件良好的農地、林地、山坡地及保育地之新開發案中,對於原有表土層50公分土壤有適當堆置、養護,並再次利用者。2、全面禁用農藥、化肥、殺蟲劑、除草劑,並採用堆肥,有機肥料栽培者。(五)生態池的設計1、河流式2、池塘式3、綜合式盧秀芳(2002)在校園生態池的設計規劃上,提出以下看法:1、水深需考量安全性,以不超過1公尺為考量,若有深淺變化,則應標示清楚,以避免危險。2、池內鋪設黏土以達到儲水功能,並於池底挖溝、堆石、枯木,便於水棲昆蟲及魚蝦生存棲息。3、池岸邊坡度平緩,維持多孔隙性及多變性,並可栽種親水的原生地被、灌木、喬木,但避免種植高大的樹木,以避免水池日照減少,影響生物繁殖。4、流動的水聲可營造活潑的校園氣氛,對某種動物具有吸引力,亦可用沈水馬形成為循環水流。5、水源及水量應維持清潔及穩定,可加裝濾水裝置,避免水池優氧化,池水中及岸邊植物應視其生長情形做適當的處理。6、設置生態池解說牌,並禁止任意放生,以防過多外來物種破壞原生物種的生態。二、綠化量 基地綠化係利用建築基地內自然土層及屋頂、陽台、外牆、人工地盤上覆土層來栽種各種植物的方式。學校建築的綠化量為達到符合標準應注意下列事項:(一)校園內空地面積50以上應予綠化,且單位綠化面積的CO2固定量需大於基準值500kg/m2。(二)綠化面積中宜保留50以上種植喬木覆蓋空地,以提昇校園綠敷率。(三)綠化面積中保有30以上,種植喬木或灌木混種之覆層式植栽綠化。(四)校園盡量以透空性圍籬或灌木混種的綠化作為校界。(五)綠化應採用當地原生植栽樹屬為宜,避免採用單一樹種,應力求植栽的多樣化,期能創造具有教學功能之教學園。(六)盡量減少花圃及草地,尤其人工草坪對空氣淨化毫無助益。(七)走廊、陽臺、屋頂全面綠化,建築立面爬藤綠化,為應注意覆土量及防水對策。(八)校園綠化不只純粹美化,應同時思考綠化效果如何,充分落實於環境教學中。(九)提出本土植物、誘鳥誘蝶植物,耐污染植物80以上全面性植栽生態計畫說明者,另外給予綠化優待指數。三、基地保水 基地保水係指建築基地(自然土層、人工土層)對涵養水分及貯留雨水的能力,藉由基地的透水設計並廣設貯留滲透水池的做法,促進大地之水循環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調節微氣候、緩和都市氣候高溫化現象。基地保水設計主要分為直接滲透設計和貯集滲透設計(林憲德主編,2003),其加強基地保水性能的手法,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3):1、 增加土壤地面。2、 增加透水舖面。3、 貯流滲透設計。4、 花園雨水截流設計。學校綠建築基地保水的設計應注意下列事項:(一)校地開發應盡量降低建蔽率,並且降低地下室開挖率,至少維持法定空地一半以上。(二)校園維持空地面積50以上的透水性。(三)操場宜採用透水性舖面。(四)除了車輛進出必要之道路外,盡量將露天步道、露天停車場、廣場等人工舖面設計成透水舖面,只要有法定共地之80作成透水舖面即可達成。(五)設置景觀貯留滲透地及貯集滲透空地。(六)在屋頂、陽臺、地下室之地面層,可作成花園來涵養雨水。(七)依校內土壤、砂質採直接滲透設計,黏質採人工花圃,地面貯集,地下鑠石貯集之保水設計較有效果;或進行土質改良,在黏土質基地設有10面積1公尺深的良質土壤綠地。(八)利用特殊排水滲透工程,對於山坡地及地盤滑動危險之區域應嚴禁採用。四、日常節能日常節能係指夏季尖峰時期空調系統與照明系統的綜合耗電效率,也是國家節約能源政策最有潛力的一環。學校綠建築日常節能的設計應考慮下列三項:(一)校舍建築外殼節能設計1、校舍方位宜採南北向,避免東西向,且有利於自然通風2、單邊開窗之空間縱深超過6公尺或雙邊開窗之空間縱深超過12公尺,不利於自然通風,應避免此類設計。3、校舍建築開窗部分應設置1 公尺以上的水平構造作為遮陽、避雨之用。4、建築物應避免採用過多的落地窗,大面積玻璃封閉型之設計。5、校舍建築屋頂之U值應維持在1.2w/m2以下,以利提昇屋頂隔熱性能。(二)空調節能效率設計1、 圖書館、體育館、禮堂、大型演藝廳或視聽教室採用中央空調,其冷氣需求量大且有固定使用時間,宜採用水冷式冰水主機為佳,如經費允許,可採用新型變頻式冷氣較為理想。2、 建築空間的中央空調應依使用時間實施空調區間,並依據實際熱負荷預測值選用適當的空調系統及選用高效率熱源機器。3、 對於分散式教師辦公室、教學研究室、教材資源中心等屬於中小型校舍之空間,較適用氣冷式分離式冷氣機。4、 教室內部應設置分段電風扇以利暢風與通風,若有空調亦可讓冷氣分佈均勻。5、 校舍所有窗戶皆可開放,以利秋、冬季節能採自然通風。(三)照明節能設計1、室內牆面及天花板採用明亮設計、採用高效率燈具,且盡量選擇自然採光設計或利用自動晝光,以節約照明控制系統。2、教室的照明設備應平行於開窗牆面排列,分段分排的開關,視採光需求開啟照明設備。3、對於體育館、演藝廳、禮堂等高大空間,宜採用高效率投光型複金屬燈、鈉氣燈具,而閱覽、製圖、縫紉等精密工作空間之天花板照明不必太亮,盡可能使採用檯燈、採光來加強照明。五、二氧化碳減量 二氧化碳減量指全部建築物的建材,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能源而換算出CO2排放量。學校綠建築二氧化碳減量的設計應注意下列事項:(一)結構輕量化 推行鋼構造建築及金屬帷幕外牆設計。(二)合理的結構設計 以合理化的跨距設計,保有均勻對稱的平面、立面 剖面等設計,減少不必要的結構負荷。(三)採寒帶林木為材料的原木、集成林木構造、預鑄木構板、木地板等材料可儲存大量大氣中的CO2。(四)使用可回收再利用之建材,使用健康建材可減少建築材料因使用而造成之污染物(五)考量使用鋼構造建築,將有助於環保且提昇防震、耐震效能。(六)建築物外觀以簡單、素雅為主。(七)教室空間應重視隔音效果的配置,並盡量選用輕量化隔間。(八)考量設置太陽能板,可轉化為熱水或輔助照明之用。(九)保存校園內的悠久建築,並加強空餘教室及整修建建築物再利用。六、廢棄物減量 廢棄物係指建築施工擊及日後拆除過程所產生的工程不平衡土方,棄土、廢棄建材、逸散揚塵等足以破壞週遭環境衛生及人體健康者。學校綠建築廢棄物減量的設計應注意下列事項:(一)基地土方平衡設計,以零排放與零需求為原則。(二)建築結構輕量化,宜採用鋼構造與金屬外牆設計或使用大跨距的木造建築物。(三)營建及施工自動化,對施工中的廢棄物減量有莫大的幫助。(四)多使用回收再生建材、健康建材及吸濕性低與含濕性低的建築材料。(五)採行各種污染防制措施並加強工地管理。七、室內環境 室內環境指標主要在評估室內環境中:隔音、採光、通風、換氣、室內裝修、空氣品質等,影響居住環境之舒適與健康。學校綠建築室內環境的設施應考慮下列事項:(一)隔音環境1、單層牆:以RC、磚造至少需15公分厚度。雙層牆:牆板以空心磚、輕質、混凝土至少需20公分厚度,層牆間距至少需10公分,內填玻璃棉厚度至少需5公分,且雙面實心面板總厚度至少需4.8公分2、氣密性良好之雙層或單層式氣密窗,其玻璃厚度至少5厘米,雙層窗間距至少10公分以上,能達到20公分以上更佳。3、RC或鋼構複合樓板厚度至少15公分以上。4、噪音控制,室內聲音應在40至50分貝為理想,以60分貝為極限,應避免製造噪音,適度使用學校擴音器,為避免受噪音干擾,學校校舍與主要道路之間距至少30公尺,音樂和韻律等較易產生噪音之教室,應加強隔音且與教學區隔離或單獨設置為宜。(二)採光環境1、校舍空間設計良好的自然採光。2、燈具以防眩光的格柵、燈罩或類似設施,讓室內桌明照度不低於350LUX,黑板照度不低於500LUX。3、宜採用輕或淺色玻璃,色板玻璃或低反射玻璃,盡量避免使用高反射玻璃。(三)通風換氣環境1、通風的主要目的在去除室內環境之熱量、溼氣或異味,以保持適度的溫、溼度,採自然通風空調和機械通風為主。2、應提供每升每分鐘1015立方英尺的新鮮空氣,並維持室內溫度2026,溼度6065,達到良好的通風系統。3、依校舍使用的特質,裝設適用的機械通風系統,以維護安全衛生,如儲藏室、地下室、游泳池、淋浴間、廚房、家政教室、生物實驗室、化學實驗室、資訊中心、普通教室、活動中心、禮堂等等。(四)室內建材裝修1、不宜有大量裝潢,且選用具有環保標誌、綠色標章之建材。2、宜採用天然生態建材,如一半以上的填縫劑數量、木材表面、管線、隔熱財使用天然材料。八、水資源 水資源係指建築物實際使用自來水的用水量與一般平均用水量的比率,又名節水率 ,其用水量評估,以廚房、浴室的水龍頭用水率評估與雨水、中水再利用之評估。學校加強水資源運用的方法,可分為下列三類:(一)採用節水器具、衛浴設備採用新式水龍頭與節水型水栓,省水馬桶、兩段式馬桶、省水淋浴器具、自動化沖洗感應系統等。(二)設置雨水貯集利用系統,將雨水以天然地型或人工方法予以截取貯存,經簡單的淨化處理作為生活的雜用水,可以替代性補充水源,消防用的貯水水源,並可減低都市洪峰的負荷。(三)設置中水系統,將生活污水匯集經過處理達到規定的水質標準,可重複使用於非飲用水及非身體接觸用水。學校綠建築水資源的設計應注意下列事項:(一)洗手檯水龍頭除了廚房或清洗所需外,宜全部採用瀑氣式節水水栓。(二)廁所的大小便器選用符合國家標準之節水設備,座式馬桶採用兩段式節水器具。(三)設置雨水貯集利用或中水利用系統,提供親水設施、游泳池、噴水池、戲水池等所需之水源。九、污水垃圾改善污水垃圾改善係指污水處理設施功能和垃圾處理空間的景觀美化設計,以改善環境衛生,提昇生活品質。學校綠建築污水垃圾改善的設計應留意下列事項:(一)學校在規劃設計階段,依興建設備空間與營建管理有關的規定以符合污水垃圾改善的要求。(二)校園內應設置污水處理設施,以符合建築法規及環保法規等相關規定。(三)學校監督建築業者,依施工圖預留專用洗衣空間及排水孔,並將排水管線接續至污水系統,以達指標合格。(四)依規定將廚房、餐廳、洗衣教室、走廊、更衣室及浴室的雜排水配管系統導入污水系統。尤其廚房應設有油酯截流器並定期清理。(五)事先預留垃圾處理運岀空間,並以景觀綠化、美化之前提,設計專用垃圾集中場。確實執行垃圾資源分類及回收管理系統或設置垃圾壓縮機,有機肥處理機、廚餘處理機,以符合垃圾處理規定。陸、綠色學校夥伴之案例 臺北市九十二學年度申請環境教育綠色學校夥伴,計有敦化、長安、琉公三所國中接受臺北市教育局國民教育輔導團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訪視。一、生物多樣性(一)生態綠網:維護基地上的綠地面積與連貫性,以透空圍牆或綠籬與週邊外綠地連結。(二)小生物棲地:兼具水域、綠塊、多孔隙生物棲地。(三)植物多樣性:喬木、灌木或藤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川蜡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总体方案模型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2024-2030版)
- 2025至2030年中国小底沙发脚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微机控制水压试验机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2024-2030版)
- 2025至2030年中国口腔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双螺杆一体式再生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双碱条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三抽设备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双复合底双耳弧型锅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山羊乳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灌篮高手台词001话中日双语
- 重症医学科诊疗常规
- 外贸业务员面试试卷
- 老年病老年综合征及老年综合评估培训课件
- DB14T 1925-2019 流通领域供应链标准体系
- GB∕T 23293-2021 氮化物结合耐火制品及其配套耐火泥浆
- 东北财经大学《服务礼仪X》综合作业答卷
- 四川大学-刘龙飞-毕业答辩PPT模板
- 5关于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服务收费的通知湘价服2009186号
- 致橡树朗诵ppt(1) 2
- 交通安全设施摆放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