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毕业论文.doc_第1页
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毕业论文.doc_第2页
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毕业论文.doc_第3页
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毕业论文.doc_第4页
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 摘 要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一,科举制度体现出对公平、公开与公正精神的追求,堪称用人制度的伟大革命,它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甚至对于我国现阶段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关键词科举制度;中国;社会;影响 一、科举制度概述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由于科举考试采取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既是一种极具创意的文官考试制度,同是也是一种颇具特色的社会整合机制。以至于有西方学着将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不仅使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使中国文官政治日益成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对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有及其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含义 关于科举制度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是“三要素”说。如1934年,邓嗣禹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中说:“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人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1 第二种是“按科取士、考试进用”说。如1989年,黄留珠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中说“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2 第三种是“广义狭义”说。刘海峰在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等文中说:“科举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3 第四种是“分科举人说”。该说法是较为传统的说法。周谷城在中国通史中提到:“科举制,盖取分科目而举士之义。”4 上面的四种定义是四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笔者认为,首先,科举制度首先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士人可以自由报取考,不分门户高低贵贱。所以,科举的定义应该是:“科举制度是由朝廷开设考试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是以考试成绩来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2) 科举制度的内容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三)科举制度的起源 关于科举制度起源的时间,在中国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科举起源于隋代,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科举起源于唐代。 在大多数学者中,如中国老一辈史学家钱穆、陈寅恪以及著名的中国史研究者日本的宫崎市定等人,大都主张科举起源于隋朝。高明士认为:“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文帝 确立于唐太宗时期。”吴宗国认为:“科举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 大抵始于隋朝而成于唐朝。”5这些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最早源于隋朝。 不过也有学者不同意上述观点,他们认为科举制度其实源于唐代。阎步克认为:“进士科开始于隋,而科举制度则是在唐朝才确立的。”何忠礼则认为:“科举制度的起源和进士科的设立时间都在唐朝。”6 其实,关于科举制度起始时间的争论主要还是由于对于科举制度定义不同而引起的。本人比较赞同科举制度源于隋朝。科举制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自魏晋以来,国家长期处于分裂中,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大家维护统治的特权,严重阻碍了社会各层级之间的流动。南北朝时期,随着庶族的崛起,他们为了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特权,强烈要求废除九品中正制,要求建立一种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便因此产生。(四)科举制度的废除 科举制度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除了为政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之外,还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重视教育、崇文尚学的风气。然而,跟其他事物一样,它终究没有躲过灭亡的命运。1905年9月2日,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划上了句号。那么,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及其影响都有哪些呢?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所展开的,而西方文明则是信仰基督教,崇拜上帝。随着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了打开国际市场,西方国家不断向外扩张。这些国家通过武力征服了清政府,同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制度、文化。此时,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发生冲突,东西方文明之间发生冲突。在两者的冲突之中,工业文明代表着历史发展趋势,势必要代替农业文明。说到底,科举制度的废除主要还是因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政治、文化的必然变革。 科举的制度的废除也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废除,严重弱化了其对社会整合的功能,导致了社会分化瓦解,导致了大多数人信仰的崩溃。 在中国传统社会,控制社会秩序的体系、人们的价值观都源于儒学。自从隋代开创科举制度以来及其在后世的稳定实施,使得政府从制度上解决了意识形态与政治中心一体化的问题,从而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的秩序。然而,在19世纪下半叶,儒家学说开始遭到来自多方面年的挑战和冲击。此时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表明儒家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国人的信仰已开始颓废。等到了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国人的信仰开始完全崩溃。读书人开始感到彷徨,不知前路何在。全日制课堂开始代替以前的私塾,而中西混合的课程也开始取代经学。国人的信仰由单一化开始走向多元化,此后的中国,信仰与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处于多元混乱的纷争之中。随着信仰的崩溃,随之而来的是权威的缺失。权威的丧失,主要是指士人以及大众对皇权迷恋的减弱,以及由此造成的中央政权下、军阀混战的政治局面。士人进入仕途的道路被阻碍,广大青年投笔从戎,形成了一股从军热。北洋军阀的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内战与科举制的废除不无关系。然而,科举的制度的废除也有其自身的优势。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广大读书人不再拘泥于儒家的四书五经,开阔是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人们认识到了自己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进而开始探索救亡之路。二、科举制度的作用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当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仍有人表示惋惜,甚至还有人建议将其恢复,这些都表明科举制度虽有缺陷,但并非人们所贬斥的那样毫无价值,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当时中国的的国情。第一,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广大平民子弟也具有了出仕的可能。“有些有天才的穷人子弟,还是可以通过这种制度脱颖而出。”7任何读书人不论其出身、财产、背景、地位如何,都可以自由报名,政府择优录取。这种选拔制度具有开放性和公开性。第二,科举制度通过以文取人不仅有利于建立一个明确的录取标准,使得录取易于把握、更加规范化,而且能够坐到学而优则仕,使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可以进入统治阶级行列。这样选择出来的士子完全有能力处理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种种事物。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绩效。第三,科举制将学校、考试、授职连成一体,促进学校教育的普及,与此同时,也使得官员选拔制度更加合理。当时的统治阶级通过推行科举考试,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帝通过科举制度,控制了选官大权,控制了社会上的“士”,这个具有巨大能量的阶层。读书人无不视科举为出仕的正途;于此同时,科举制度对调节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关系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它可以缓解中小地主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使中小地主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而上升;科举制度同时也扩大了新生政权的统治基础。在朝代更替之时,标榜忠君爱国的士人,对新生政权采取敌视态度,然而,一旦看到科举复兴,看到了只要寒窗苦读,仍然可以金榜题名,大展宏图,由布衣而将相,这些人便沉浸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不懈追求之中。他们便死心踏地地为新的统治阶级服务。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维护新生政权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在科举制度下,学习、考试、职考三者紧密相连,不但使得官僚选拔更加规范化、严密化,而且也使古代的教育得到了很好的推广。正是由于科举制度具有上述合理之处,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同时也获得了社会的支持,因此它能够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下来。到清末,科举虽然被废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这种炫彩的方式却沿袭了下来,迄今为止仍在使用。就此而言,进一步深入研究科举制度,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健全、完善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十分有益。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1. 科举制度对文化的影响 (1)科举制度对文化的积极影响。 科举制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特别是对儒家文化跟古代教育的发展与促进都产生过巨大的作用。科举制自隋代创立以来,到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年。在漫长的一千三百年间,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跟科举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在我国历史上的知名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等等大多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做出卓越贡献的基础,进去到上层社会的。一个民族、国家的代表是知识分子,而中国无数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都是由科举制度塑造出来的。悠久的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中国文化在几千年间能够保持传承下来,这一点是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所没有做到的。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中国的科举制度。同时,科举制度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在古代中国,一般家庭出身的人,如果想获得权力、地位、功名,唯一得到办法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从而跻身仕途。因此,科举考试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勤奋读书的热情。晁冲之的夜行中有这样的描述,“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这便是人们用功读书,准备科举考试的真实写照。学习人数的不断增多,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科举制度对于唐诗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唐代是科举制度的奠定期,宋代之后的科举考试都是在唐代科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科举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进士科开始崛起,并且成为读书人进入仕途的最主要方法。进士科考试在唐代开始逐渐趋向于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唐代的诗人大都走科举之路,唐诗的繁荣与科举制度密不可分。(2)科举制度对文化的消极影响。由于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使得儒学占据了主导地位,因而抑制了诸如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发展。尤其是到了明代,统治者为了禁锢读书人的思想,维护其统治,将八股文作为考试的内容,限制了人们的思想。2. 科举制度对社会稳定的影响(1)科举制度对社会稳定的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主要是一种选官制度,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平等性,有利于社会的凝聚与整合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人选拔制度的一次历史性飞跃。科举制度不同于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众所周知,九品中正制是以门户高低贵贱为基础的选官制度,它导致了社会权力被一部分士族大家所垄断,阻塞了社会上下阶层之间的流动,严重危害社会公平。而科举制度则于此大为不同。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考,考生自由报考的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的限制。考生只要真正具有实力,能够通过层层考试,便可金榜题名,这使得光大下层阶级的民众也获得了入仕的机会,体现除了平等精神。 科举制度的这种平等、公平性为光大下层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激励。给予了广大人民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幻想。科举制度给予了广大知识分子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因此,他们只需要刻苦努力读书,便有机会做官,光宗耀祖。不必通过造反等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高考制度、公务员考试也是比较公平、公正的。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考试来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当年的科举考试。这可以说是科举制度对当今社会稳定所起到的作用。(2) 科举制度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 古代的读书人,只有考取功名一条路,若屡试不举,其压力便可想而知,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便是在屡试不举之后,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如果洪秀全当时有别的路可走,家人给他的压力没有那么大,便不会给清政府造成如此大的打击,也不会给人们带来如此大的灾难。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类社会矛盾也逐渐突显,如贫富分化、仇富、为富不仁等问题日益严重。各种官二代、富二代的负面报道时有发生。字这个拼爹的年代,出身一般的人大多指望通过高考、考研、公务员考试等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高考、公务员等可以改变人们命运的道路也被堵死的话,难免不会发生动乱等群体事件。 3. 科举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1)科举制度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第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将读书、考试、做官融于一体,这样就鼓励了考生们积极进入学校、私塾学习。书院等教育形式的建立和发展,带动了教师职业、书馆、刷业等事业的发展。学生进入书院要交学费等费用,读书人要购买墨纸砚等用具,想学习的考生都要买教材等课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方面的经济发展。 第二,科技制度的日益完善促进科学技术的系统发展,而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生产率,大大增加了人民收入和国家收入,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 第三,科举制度的确立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士农工商的等级,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发展。由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儒家经典,广大考生学习的内容也只能是这些经典,这就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封建王权的集权统治。封建王朝的统治者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而也只能促进封建社会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发展。 (2)科举制度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第一,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不利于经济人才的产生。古代中国主要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生自灭。这种经济模式必然限制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唐代中期到宋代,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市场规模扩大,手工业、商业呈增长趋势。但通过科举得以入仕的官员们,缺乏对市场经济的管理能力,因此,中国错过了经济制度发展的绝好机会。 第二,在科举制度之下所催生的庞大官僚阶层,这也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古代中国,由于科举的盛行,儒家传统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在农业社会中,人们崇义轻利。商人为人们所不齿,人们常常将“商”与“寡廉鲜耻”联系在一起。“士、农、工、商”中,“商”排在最末位,为人们所轻视,是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商人们往往要依附于官府,他们在发家之后,也大多会捐官以此来改换门庭,改变自己的身份。由此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模式,即:地主高利贷者商人官僚。这样一来,古代中国的封建土地经济制度具有强韧性,不容易解体,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84. 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1)科举制度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许多杰出学者办学授业,各种学说都获得了较大发展。而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开始出现儒学一枝独秀的局面。当隋代创立科举制度之后,儒学成为了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各个私塾开始以儒家经典书目为教授内容,而广大知识分子也开始苦读四书五经,将其倒背如流。儒家的各种经典学说被广为传播,儒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科举制度也具有很大的公正性。这主要体现在考试程序的科学、公正。科举制度的这种公平公正对我国现如今的考试制度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科举制度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政府为了保证其公正性,才用了许多方法,如糊名法,即将考生名字遮挡起来,以防考生与阅卷老师串通起来作弊,这与我们现在所采取的密封试卷的做法基本一样。还有誊写、锁院等一系列防止影响考试公正的方法,这类似于将出题人隔离。同时,在古代科举考试的时候,便采取了按座位号排座位的方法。这种制度,几乎做到了滴水不漏的地步,对防止考官循情取舍有很大的效力。有利于考生考出真正水平 从而使国家获得栋梁之材。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发展。(2) 科举制度对教育的消极影响 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著作以及华丽的诗赋,考试的方法迫使人以死记硬背为主。学校教学的安排又是围绕着科举制来进行的,结果便导致了学校教育中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而不求义理,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这种风气也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广大的知识分子终日埋头于经书,不注重研究现实问题以及自然科学;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窒息了思想的活力;形成了重权威轻创新,重继承轻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依附性强而独立性弱的性格特征。另外科举取士的名额太少,竞争十分激烈。为了跃龙门而出人头地,有的士子便不择手段地通关节、走后门,甚至出卖自己的人格、良知。在科举制的影响下,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这种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读书观、学习观,造成人们对读书学习的异常态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便是这种畸形读书观、学习观的真实写照,这种思想长期阴魂不散,支配着一些人的头脑。 5.科举制度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1)科举制度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古代读书人多以取得功名为读书目标。而科举考试的内容也不会很简单,因此,读书人为了能够金榜题名,便不得不苦读四书五经等与考试内容有关的书籍,不仅将其熟读,甚至于可以倒背如流,毫无疑问,这自然会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儒家经典多数提倡“真、善、美”,通过不断熟读这些书籍,人们的道德素养也会自然而然的有所提升,通过每个人的修养的提高,对社会整体的风气也很有益处。人们日夜苦读,同时使自己身心都得到锻炼,可以使自己获得吃苦耐劳、坚毅不拔等优良品格。这些都是科举制度对个人发展的有益影响和效果。(2)科举制度对个人发展的消极影响当然,有利就有弊,由于科举考试内容的问题,人们大多都只阅读与考试内容有关的书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古代的读书人大多都严重偏科。这些人往往语文功夫十分了得,然而对于数学、科学等学科却一无所知。每个读书人大抵都是如此,长此以往,自然不利于个人全面发展。同时,在古代,读书人唯一的工作就是读书,不从事其他劳动,也不做日常家务,难免会影响身体素质,并且成为生活白痴。如果在考试中一举中第倒也还好,若是屡试不举,这对个人的身心绝对是一种摧残,这对个人发展都很是不利,无怪乎会出现洪秀全那样的人古语有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应该是对古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读书人往往只是死读书、读死书,这难免会造成他们与社会脱节,往往是空有一肚学问,却无用武之处。这样即使考取功名,谋得一官半职,也不会为社会、为百姓带来很大的好处。现如今的高考也是如此。高中生为了能够考取好的大学,便埋头苦读,忽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家长们也是如此,全力以赴支持孩子们考试,不让孩子们做其他事情,对他们的学习更是坐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虽说这都是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无怪乎有的人会在高考失利后自杀。 四、对科举制度的历史评价不论是在近代还是今天,人们对于科举制度的评价,由于着眼点不同,评价可谓大相径庭。对于科举制度采取否定态度的人,主要是从科举只考察人们的才能而不考察德行这个方面入手,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败坏了人才,这被认为是科举制度的主要弊端。因为科举制度在晚清受到全社会的批判,因此在进入民国之后,人们都讳言这种制度还有什么优势,当时研究者对科举多是采取鞭笞。然而在近二十年来,学者们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对科举制度有了新的认识。现在,不少学者认为,科举制度虽然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与以往的包括察举制度等在内的封建社会其他选官制度而言,无疑有着巨大的进步性和合理性。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其自身的一整套严密的考试制度和程序,更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有人甚至说:“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来说,科举制可称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13五、科举制度带来的启示科举制度盛行了以前三百多年,影响着我们社会的许多方面。目前仍然有许多关于科举制度利弊的争论,中外都有一大批研究科举制度的学者,在我国也出现了“科举学”。我们应该本着严谨、科学、务实的态度来研究科举制度,从而从中获得有利于我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以此来更好的为我们所借鉴。参考文献1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J.史学年报,1943.2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197.3刘海峰.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J.历史研究, 2000.4周谷城.中国通史M.上海:开明书店,1939.553.5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1.6何忠礼.科举制度起源辨析J.历史研究,1983.7盛宣怀未刊档案资料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