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与辅导B证.doc_第1页
教师心理健康与辅导B证.doc_第2页
教师心理健康与辅导B证.doc_第3页
教师心理健康与辅导B证.doc_第4页
教师心理健康与辅导B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肆薀薆蚃膈莃蒂螂芁薈螀螂羀莁蚆螁肃薆蚂螀芅葿薈蝿莇节袇螈肇蒇螃螇腿芀虿螆节蒆薅袆羁艿蒁袅肄蒄螀袄芆芇螆袃莈薂蚁袂肈莅薇袁膀薁蒃袀芃莃螂袀羂蕿蚈罿肄莂薄羈膇薇蒀羇荿莀衿羆聿膃螅羅膁蒈蚁羄芃芁薇羄羃蒇蒃羃肅艿螁肂膈蒅蚇肁芀芈薃肀羀蒃蕿聿膂莆袈肈芄薁螄肈莇莄蚀肇肆薀薆蚃膈莃蒂螂芁薈螀螂羀莁蚆螁肃薆蚂螀芅葿薈蝿莇节袇螈肇蒇螃螇腿芀虿螆节蒆薅袆羁艿蒁袅肄蒄螀袄芆芇螆袃莈薂蚁袂肈莅薇袁膀薁蒃袀芃莃螂袀羂蕿蚈罿肄莂薄羈膇薇蒀羇荿莀衿羆聿膃螅羅膁蒈蚁羄芃芁薇羄羃蒇蒃羃肅艿螁肂膈蒅蚇肁芀芈薃肀羀蒃蕿聿膂莆袈肈芄薁螄肈莇莄蚀肇肆薀薆蚃膈莃蒂螂芁薈螀螂羀莁蚆螁肃薆蚂螀芅葿薈蝿莇节袇螈肇蒇螃螇腿芀虿螆节蒆薅袆羁艿蒁袅肄蒄螀袄芆芇螆袃莈薂蚁袂肈莅薇袁膀薁蒃袀芃莃螂袀羂蕿蚈罿肄莂薄羈膇薇蒀羇荿莀衿羆聿膃螅羅膁蒈蚁羄芃芁薇羄羃蒇蒃羃肅艿螁肂膈蒅蚇肁芀芈薃肀羀蒃蕿聿膂莆袈肈芄薁螄肈莇莄蚀肇肆薀薆蚃膈莃蒂螂芁薈螀螂羀莁蚆螁肃薆蚂螀芅葿薈蝿莇节袇螈肇蒇螃螇腿芀虿 教师心理健康与辅导B证教学目的:帮助学习者了解和掌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使学习者初步了解和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相关知识 . 第一讲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教师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其价值超越了教师的知识本身。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会对学生产生的深刻、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还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及家庭幸福。一、教师基本职业素质及职业特点的要求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教师自身的职业角度)(一)心理健康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俄)乌申斯基学生、学校方面:学校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促进良好生活适应的主要场所,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的好坏。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互动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1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状况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力量,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使他们能主动地接近和了解学生,研究教学规律,而且能通过各种途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心境,可以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想象力明显提高;相反,如果教师表现出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或暴躁易怒等不良的心态,就会使课堂心理气氛紧张,使学生感到压抑,思维活动受束缚。此外,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作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愉快地向教师学习,甚至把教师作为祟拜偶像藏在自己心灵的深处。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2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心理健康不仅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积极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摹仿的榜样,教师心态良好,意志坚强,有进取心、同情心、创造力,人际关系协调,人格完善,能迅速调节不良情绪,就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以自身健全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常常是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冷漠粗暴,很容易引起学生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和形成一些消极的人格特征。另一方面,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教师的指导。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他们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大脑兴奋与抑制不平衡,生活经验少,自控力差,又缺乏分辨力,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容易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和青春期情绪困惑等问题。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教师影响学生最重要的人格特征精神振作还是沮丧兴趣广泛还是狭隘性格暴燥还是稳定意志坚强还是懦弱果断还是犹豫不决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社会方面:现代教育理念赋予了教师以新的含义,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职业功能都发生了变革。教师的人格被认为是巨大的教育资源,无人格根基的教育过程难以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教师的职能价值也发生了重心转移从知识传授和文化传递转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教师职业开始人格化。心理健康素质已远远超越了局限于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健康教师而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才可能具有教师职业的人格品质,而要使教育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具有教师职业的人格品质。这些人格品质比其他职业人群更具典范性,是经过了人格特征的扬弃的,是人格的榜样。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形成大多是社会观察学习性质的,教师在学生人格形成中肩负了其人格社会化的重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已有的人格特质传递给学生。这些人格特质作为一种教育因素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感染学生的人格,有赖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支持。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人格,哪些人格特质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哪些是必须予以隐藏的。教师具备心理健康的素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二)心理健康是适应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压力引起的一系列不适当的意识和行为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是诸多职业中最具高压力和多应激性的群体。教师职业压力将导致教师出现不稳定情绪,增加消极行为,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职业之所以具有高压力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压力是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面临一定的生活事件和情境,所感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状态。1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特点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包括与之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经历过程。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独特性,不同的个体和群体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特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无生涯性。即指教师职业生涯没有职位高低之分,难以有晋升的机会,所有教职员的身份都几乎相同,并且长期固定在同一种工作上,角色局限化。(2)高独立性。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教学中的一系列工作都需要由教师个体独立完成,必须以自己的认知、思想和行为去面对学生。教师与外界合作的机会很少,并且该种特性贯穿于教师生涯的每个阶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3)工作对象的强同质性和高差异性。教师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身心发展各方面相近的学生群体,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又是很大的。班级授课与个别化教学的矛盾因此而突显、增加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4)与工作对象的年龄差距呈增大趋势。在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教师所面对工作对象的年龄等特质变动很小,而与此同时教师的年龄在不断增长着。这就会不断引起教师的再适应问题。(5)强示范性。教师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都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眼中都是学习的资源,特别是在潜移默化特质较强的人格方面,尤其是在教师职业价值重心逐渐从传道、授业、解惑转移到人格的发展和完善的现代教育环境下,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教师的自我概念同一的困难,并因此而容易造成教师人格与角色的困扰。(6)时空相对无限性。教师工作的时间和空间远远大于其他职业。虽然在表面上教师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支配,但鉴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教师的每个时空段都几乎不能完全摆脱其教育工作的性质。此外,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也是教师的社会化过程,由于职业本身的要求,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危机,遭遇到各种不适应状态,如职业倦怠期。2. 教师职业角色特点角色是指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必须是符合社会期望的。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具备其应有的角色是个体社会化合理的重要标志。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其特定的角色要求。这种职业角色是以有益于教育和社会进步为指向的。如在社会文化中教师要扮演促进文化进步的角色,在学校中要扮演以学生利益为前提、献身教育事业、信守教育信念的角色,如学生学习的发动者、促进者、人格塑造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心理卫生工作者、父母形象、朋友与知己、学习者等等。大体可概括为教学与行政角色、心理定向角色和自我定向角色。这些角色具有导致角色冲突和压力的重要特点,从而成为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方面。(1)教师角色责任的弥散性。由于教育成果体现的延时性和无形性, 教师难以判断成就目标的达成与否,难以预测自己何时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这种成就动机的延迟性满足,使得教师的育人角色的责任范围无限扩大,从而与教师成就感的满足形成一对矛盾。(2)教师角色期望的严格性。角色冲突的性质是导致角色冲突的基本原因。教师的角色期待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人们眼中的好教师、优秀教师、合格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脱离现实的,与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的概念形成反差。因此,教师作为基本的社会人与自然人的统一体的人的需要必然与理想化了的教师形象冲突,形成压力。 (3)教师角色的易混性。目前,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标准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及其理想模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致使教师的角色扮演无所适从,无法获得关于自己的明确的角色期望,如教育理论要求发展每一个学生,而教育现实要求升学率。其次,诸多教师角色中,有许多角色是相矛盾的,即两个角色或两个以上的角色同时提出两种相反的或难以协调的角色行为要求,如朋友角色与权威课堂管理者角色。(4)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多重角色除易产生角色混乱外,还会对教师的角色扮演和角色转换能力提出高要求。这就使得教师角色要求过多,角色负荷过重,超出了教师能力所限,且在角色中,社会要求扮演的角色与教师自身价值系统所认同的角色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即产生了角色内冲突。由此造成的教师认知失调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其次,社会公众所认同的教师形象对教师本身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他们的价值体系中也在追求着这种形象,但理想化教师角色的难以实现性与教师人性决定的实现程度构成了冲突。(蜡烛、灵魂工程师、)现代学校功能的嬗变校本管理、自主发展、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现代教师的角色教育工作者课程开发者教育研究者心理辅导者现代教师的要求:理性、智慧、实践能力、亲和力、感召力、国际视野3. 教师职业劳动特点(1)教师职业劳动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教师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这是由教师的基本职能,教师的劳动对象和教师的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的。心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积极性的基础。教师的身心健康,即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示范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主要是指教育周期长。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说明了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表现为教师将自身的各种特性作为手段去影响和感染劳动对象,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与情感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此教育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就决定教师要有创造性。教师劳动具有情感性是教育劳动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只有在长期的、连续的教育过程中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情感才能提高教师威信,增强教育效果。 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信息化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知识更新速度及多元化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这对教育、教师职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教师心理矛盾和冲突的主重要诱因,且加剧了原有的一些矛盾和冲突,从而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社会要求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解除学生的信仰危机与教师理论缺乏的矛盾;社会提供的个人发展机遇的增多和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的心理冲突;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和教师教育上的“有心无力”的无奈情绪;社会要求培养具有新知识、新技能的劳动者和教师的知识、技能老化趋向的冲突;等。信息化社会获取知识的多渠道性使教师逐渐丧失了知识权威的形象,进而引发了教师职能的转移和教师权威性的损毁,使教师工作的操作发生困难;其次,知识的高速更新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这无疑增大了教师的压力。而在无形增大压力的同时却缺乏对教师应对方式的指导及对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再次,教育系统由于社会的变革也不得不进行自身的变革而求得适应与发展,而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并不完全适合教师的实际,致使教师的适应产生困难。如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在现实中执行的更多的是教师的义务,教师的权利却得不到保证。此外,社会价值导向的市场化加剧了教师对自身理想的角色模式的困惑,传统教师人格的破坏引起了教师新的角色适应问题。三、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量调查研究认为,教师心身健康状况比国内普通人群要差一些,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躯体化症状等方面。因此,教师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个体,无论在职业发展方面还是在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方面,心理健康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二讲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及其主要问题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心理健康的?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是什么? 目前关于这些问题,不同的研究者基于自身的人性观、价值观、文化背景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综合各观点,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标准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前者是社会取向, 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应与其所生存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的心理特点的比照来判断;社会成员中大多数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是正常的,偏离这一范围则被视为异常。强调心理的社会适应性。后者是个体取向,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最佳的、完美的、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体的内部心理状态,注重个体内在天性的发展程度。这两种取向都采用的是二值逻辑的思维方式,即认为心理健康是全或无的问题:若心理不是健康的,那么就是心理不健康。(2)状态与过程。前者认为心理健康主要体现为一种状态,是稳定的、较持久的、固定下来的人格特征;后者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是一种过程,从心理不健康到心理健康是一个结构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动态过程。二者之间是一个连续系谱,没有明确的分界。很少有人是完全健康的或完全不健康的。(3)众数与精英。前者认为心理健康应是大多数人都具备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标准应是一般性标准;后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品质的最完美状态,是能够自我实现的人所具备的。(4)发展性与生存性。前者认为心理健康应是着眼于个体的生存,强调无条件的适应环境顺从社会主流文化,类似于心理健康的社会取向;后者认为心理健康应是发展性的、动态的,呈现不断提高的螺旋式上升状态。它是着眼于个体的未来发展和社会进步,强调对自我实现、丰满人性与高峰体验的追求。(5)心理症状与心理健康问题。有些人认为有心理症状就是心理不健康,没有心理症状就是心理健康。不同的群体有其不同的具体化的心理健康标准?。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至今仍是个有待探讨的问题。一般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既要遵循一般人所必备的心理健康品质,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当然,在这一点上又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作为心理机能已基本成熟的成人群体来讲,教师与其他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标准应是一样的。带上职业的色彩,未免易与职业的素质要求相混淆,从而使得职业心理素质要求与心理健康无法区分开。因而在现实上就易体现为把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等同于心理不健康问题。如有学者将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健全的教育意志、沉着冷静的自制力等作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一)教师心理健康的内涵所谓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特质外,还应具有教师职业所决定的特殊性质。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与教师的心理素质紧密联系的,心理健康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素质,具备教师心理素质的心理必然是健康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它是一个结构和过程相统一的系统,该系统内部包含行为、知识、能力、观念、人格等成分。教师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系统,如果其结构完整,在与环境、他人互动过程中各个成分能协调有效运行,那么其心理就是健康的。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具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良好的心境、适度的情感反应、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意志品质、统一完整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教学中能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课堂气氛,使学生具有满意愉快的良好情绪状态。(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作为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既要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的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二是对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认同教师角色,悦纳教师职业。认同,主要是指如实正确认知自我和自己的角色;悦纳,就是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务现状并为之发展创造条件。如实承认自己的教师职业身份并且愿从事教师工作、对之充满信心和情感,是教师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标准之一。2具有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教师的人际关系是否良好,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的又一指标。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以及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教育人际关系构成了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对教师的工作和心理健康状态具有重要影响。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一部分是受外界力量的影响而变化的,另一部分则是受教师自身力量的影响而改变的。能否搞好教育人际关系,关键在教师本人的心理水平和处理各种教育人际关系的心理素质。要取得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教师必须从自己做起,设法缩小教师群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强相互了解和谅解,求同存异。3教育环境的良好适应和改造。对教育环境的适应和改造是指对不良环境的改造对良好环境的适应。有的教师不能适应发展、革新的教育环境,对教育事业的新事物格格不入,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但一味强调教师适应环境,不论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对外部教育环境毫无反抗能力,这是心理的软弱性,是不能很好地去改造不良的环境的,因而也不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因此,适应和改造两方面的标准都得兼顾。对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要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来适应,同时教师的适应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对不良环境教师应凭着自己健康的心理状态,给予积极改造,用自己的能动力量去影响周围的教育环境。总之,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对自己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境是否稳定,是否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的整个心理状态。当一个教师的心境处于不良状态时,如缺乏教育信心,具有教育紧张感,烦燥、忧郁,怕管理学生时,他们的情绪、认知、甚至个性都会出现异常表现。如果一个教师具有乐观积极的教育心境并长期稳定下来,其潜在的心理能量就会在整个心理生活中迸发出来,他们会对教育充满信心,对教育顽皮的孩子有了直接兴趣,以培养孩子作为乐趣,整个教育工作有了朝气,教师的生活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教师有良好的教育心境,也能使教师处于欣喜状态,头脑清楚、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够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具体表现在:(1)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2)不将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二、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据查阅近十年相关领域的国内权威性期刊杂志,如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研究与实践等,多数实证性研究都是在心理测量、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研究认为,农村小学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躯体证、强迫症状、焦虑、神经性抑郁和恐怖。总体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中学教师有较大比例的精神症状,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国内普遍人群差(在此方面的研究目前存在分岐),但都无明显心理障碍。上海市的调查表明,小学教师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躯体化、强迫症、焦虑与恐怖,与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趋于一致。但其检出率为48%,大多数(85%)为轻度;12%有明显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对辽宁省城乡中小学教师的检测表明:51.23%教师存在心理问题,32%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已构成心理疾病。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高校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偏执及阳性项目数方面与全国常模有显著差异,轻度心理问题者占50%。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职业行为问题、适应不良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生理-心理问题四个方面。(一)职业行为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职业活动中的主要表现有:举例(1)逐渐失去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2)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成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3)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4)对教学完全丧失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怖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一般把教师的职业行为问题分为五类:(一)怨职型。此类教师把教育职业做为不得己而为之,怨天忧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抱怨学生条件差,班级的人数多、待遇低、压力大等。对教学不能全力投入,常责怪上级无能,人际关系紧张、斤斤计较、工作马虎。(二)自我型。此类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目中无人,人际关系恶劣。(三)异常型。此类教师由于长期自我中心,久而久之导致情绪极端不稳定,心理异常。表现为独往独来,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性格反复无常,管教方式不一,令学生无所适从。(四)暴戾型。此类教师很难相处,稍不如意就责骂、甚至拳脚相加。对学生施以体罚,傲慢、唯我独尊、盛气凌人。(五)不良型。此类教师生活方式不健康、挑拨是非、恶意中伤,在学生中行为放荡、粗俗,有损教师形象。在整个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它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慢性疲乏症状(Frendenberger&Richelson,1980)当个体工作的组织不能认同他的工作态度,并对他的工作成绩有所回报时,个体会产生疲乏、抑郁和挫折感。摆脱过程(Cherniss,1980)当工作任务要求与个体可利用的资源之间的不平衡而使个体产生的焦虑、紧张和过度疲劳(包括防御性应对,和非人化)。三成分定义(Maslach,1981)情感苦竭、非人化(性格解体)、自我成就感低下。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身心症状。具体表现有:身体上,出现疲劳、肌肉紧张、颈疼、头痛、胃溃疡等症状;智力上,出现决策能力降低,思维刻板,不能创造性开展工作;情绪上,表现责备、愤怒、焦虑、压抑、自卑、无助感等;行为上,则体现在:厌倦工作,不负责任,逃避社会交往,对学生冷淡、厌烦、挖苦、谩骂、滥施惩罚等。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主要表现为3种行为反应:情绪耗竭、性格解体和低成就感。情绪耗竭的教师常常畏惧早晨上班,对学生有消极、玩世不恭的态度,性格解体的教师往往减少与学生的接触或断绝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工作倦怠的状况伍新春等的研究(2004)对象:对北京、包头647名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工具: Maslach的职业倦怠问卷结论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程度不高,但与我国护士和美国教师相比,其个人成就感明显偏低男女教师的情绪枯竭和非人性化程度无显著差异,女教师成就感显著高于男教师中专学历教师情绪枯竭显著低于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小学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中学教师,非人性化程度明显低于中学教师,高中教师比小学、初中教师具有更强烈的情绪枯竭感教龄为510年的小学教师和教龄为1120年的中学教师,最容易出现情绪枯竭(二)适应不良问题适应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即个人与环境方面的要求取得协调一致所表现的状态与过程。适应不良就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适应与发展是人生的两大任务。因此只有适应良好的个体才能顺利成长与发展,反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适应不良问题。主要表现在:(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教师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而且教师也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但是现实总是不令人满意。(二)外界对教育的影响与冲击很大,有些甚至违背教育规律,但是人们还是要无奈地接受。(三)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四)学科知识不足,缺乏进修提高机会。(三)人际关系问题人际交往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状况是个体心理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教师交往中常出现一些问题,有调查发现,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在校外经常和他人交往的只有11.49。教师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交往的重要性认识清,很少与人交往和沟通。(2)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手段,交往容易受阻。(3)不良个性特征阻碍了正常交往,如自负、自闭、自我评价过高、怀疑心理、苛刻等。(四)生理心理症状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常常表现出一些生理心理症状,主要有:(1)抑郁。通常表现为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淡漠等等。(2)焦虑。主要表现为: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全感,无法入睡等;预期焦虑。如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发生的事。(3)更常见的症状是在抑郁和焦虑之间变动。当一种心理状态变得不能忍受时,另一种心理状态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跳过速、头痛等。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内疚感并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惹,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4)神经症。这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常见病。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又确实有心理异常的表现,甚至可以表现得非常严重。它是一组非器质性的轻型大脑功能失调的心理疾病的总称。不过病人对自己的病有充分的知觉能力,并能主动求医,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基本没有缺损。神经症在社会群众中广泛存在,教师表现的也较多。主要表现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强迫症、焦虑症、神经衰弱及恐怖症。第三讲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基本理论与实践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是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整个社会文明的推进、教师职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且对教师个体自身的专业成长、生命质量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开展教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一、 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理念学校中的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应遵从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宗旨,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基本理论的建立,因此,以下几个问题必须予以明确。(1)要树立正确的教师心理健康观和正确的教师观。教师首先是以人性为基本存在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个群体都普遍存在的。教师若有心理健康问题根本不必有大惊小怪之举。且教师是高应激群体,外在问题诱颇多,因而应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充分理解。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赋予了社会角色期望的“教师人”。因此,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对教师进行调查研究不能出发于教师的理想模式这样一个高起点,而是首先应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来看待。我们更应在关注教师工具价值的同时,立足于教师个体、教师的本体价值和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个体心理系统的自动调节的平衡化机制的正常运转,是一个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不平衡态即是所谓的“不健康状态”,它是下一个平衡态的起点,由此构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心理运动过程。心理健康就是这一机制的健全及其正常运转;心理不健康则是这一机制的指出运转受阻且不能依赖自身的力量再恢复到平衡态。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在其本质上应与其他同辈群体一样,不应加入职业要求的成分,师德问题也不应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相混淆。(2)要树立正确的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观 它面向全体教师,促成教师成长,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中的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具有发展性、预防性、维护性和教育性,且具较强的服务性。它旨在促使教师自助能力的形成,但这又不同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基本上各方面都已成熟的个体,因此,更具有改造色彩。维护性和教育性。(3)正确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诊断 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中的诊断不同于病理诊断,更准确地讲,它是促进教师自我认识的手段。调查者必须对心理测量、测量工具和施测群体有个明确的认识。从事心理调查研究,其次,为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心理测量应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尤其应与访谈等质化研究方法结合,调查的结果也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数字性的参考。二、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与原则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应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样建立一个目标体系,其本质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手段,其最主要的目标即总体目标是提高、维护全体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这也适用于一切教师生涯发展、职业成长阶段的目标。即适应与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使教师形成具备优秀教师的心理素质、符合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并具可发展性,且具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第二,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减少或避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使其具有自助能力,即自我心理调节平衡能力。第三,据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心理特点和职业特点,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达到自我人格完善与和谐,适应与发展良好。其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目标还应有具体化的阶段性的分目标。如针对教师生涯发展各阶段提出的目标,不同学校类别、性质中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目标,根据不同辅导内容而提出的目标,如发展目标、自我完善目标、教学辅导目标等,(还有待于规范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根据本校情况具体探索、制定)目标体系应具有可行性和强操作性,能为广大教师所理解和接受。在进行目标的贯彻与落实前,应让全体教师对此有个明确的认识和观念上的认同,以利于目标的实现。目标的实现需全体教师的支持与积极参与。此外,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原则的制定需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的实质、宗旨和主旨精神相一致,且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应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如下:(1)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应与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同步进行,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2)要把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预防结合起来,把一般性辅导与特殊性辅导、普及性与提高性、发展性与辅导性辅导结合起来。(3)坚持辅导方法的多元化,坚持教育性与人性的结合。每一种辅导方式、模式或理论都各有其局限性。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应根据不同的教师个体、不同的问题,具体考虑应采用的方法或模式。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不是医学模式的治疗性的辅导,也不具有完全的诊断功能。它旨在预防、发展和维护。(4)面向全体教师,着重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每个教师都潜在着引发心理问题的诱因,每个教师都有权利得到心理健康的援助与支持。虽说心理健康问题在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但那也只是潜在的问题。每个教师都已成为心理成熟的个体,因而发展则意味着提高和进步、增强和完善人格,促进教师职业成熟程度和专业化发展,形成自助能力。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核心不是健康问题而是职业成长问题。(5)立足于教师心理特点和职业发展特点。 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要取得效果必须依据主体的心理特点和职业发展特点。教师主体具有个体特性和职业色彩。三、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内容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内容为两个部分:发展性辅导内容和预防维护性辅导内容。发展性辅导内容前者主要着眼于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与完善、教师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所必备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包括旨在增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的形成。发展性辅导内容的依据是现代学校教育对教师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是旨在形成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辅导内容,包括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的确立和了解,对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健康基本理论、 心理测量与诊断、现代教育理念和学生观、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的知识学习及文化心理素质、交往心理素养、辅导的心理素质、教育人格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也包括教师教育能力的形成,教育理念的确立和教育信念的形成。预防维护性辅导内容。着眼于由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及其作为普通个体生涯发展中的问题所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以及维护,旨在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价体系等。预防维护性辅导内容的依据主要是,作为教师个体和一般普通个体心理健康的需要或标准。旨在预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减少教师职业成长的阻碍。主要包括:教师生涯辅导、生活辅导、人格辅导、人际辅导和角色适应辅导等。具体内容有: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基本策略辅导,如压力应对策略、心理防御机制的正确应用、对自身职业特点的认识及由职业所带来的心理问题的认识及其避免策略;对教师职业个体各方面的心理素质,如适应、需要、动机的了解;对教师应激及常见心理问题的认识和预防策略的了解,尤其是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的危机的认识和调适措施的了解;对教师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辅导与咨询;个体生活应激性事件所导致的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维护。辅导的重点在于教师职业压力的预防和辅导,即教师生涯辅导。如职业倦怠、角色所导致的适应不良的预防和维护。其中在预防维护性辅导上,心理诊断与测量是较主要的途径和手段,以便对问题进行预防性干预。四、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与维护的途径从教师个人层面看1形成教师个体自助能力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压力,而压力是造成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压力,努力提高自己应对压力的技能技巧。(一)培养正确的压力观。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压力,更好地应对压力,消除由压力产生的心理负荷。压力不可避免观。要认识到在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在人生的历程中遭遇压力、挫折、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遇到压力的时候,不必抱怨,必须勇敢地面对。培养压力辩证观。压力对人具有消极的作用,但也有很多积极的方面。例如压力可以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生命活力等等。所以,我们在看到压力的消极作用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积极作用。培养压力可控观。人是万物的主宰者,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压力的。即使靠我们的主观努力不能完全消除压力,但也至少可以减轻压力造成的伤害程度。树立压力的可控观念,勇敢地面对压力,接受压力的挑战,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是有效应对压力的先决条件。(二)改善自我观念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有清楚全面的认识,对自己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克服自高自大、妄自菲薄等不良心态,处理好人际关系、教师应努力从多侧面、多渠道了解自己,要积极从周围的环境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避免两种情况:一是过分地夸大自己的优点,用优点去掩盖缺点,另一种是过分地强调了自己的劣势,看不到自己积极的一面,行动时因自卑而畏缩不前。这两种情况都是对自身实际心理状态的歪曲,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要改善自我观念、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象、改变对自我的不恰当的认识,必须处理好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关系。现实自我,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评价;理想自我就是自己希望自己要成为的样子。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距离过大的人,总是追求完美,总是给自己设置过高的、力所不能及的目标。因而,不管他已经取得多大的成功,他总是不满足,总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他总是有失败和挫折的感觉,总是使自己陷入自卑和焦虑之中。而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距离适当的人,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立恰当的、力所能及的目标。所以,他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断地增强自信自尊,从而使自己已有的良好的自我意象更加巩固、深化,而良好的自我意象又能促进个体才能的充分发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要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象,还应无条件地接受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自己的职业,职业是个体社会性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个体自我价值充分实现的根本途径。因此,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象。所以,教师要热爱教师职业,从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提高职业的满意度。(三)正确应对挫折和压力仅仅正确认识压力还不够,还必须学会驾驭压力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障碍、干扰而产生的一种焦虚、紧张、愤懑或沮丧、失意的情绪的心理状态。心理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教师要学会正确对待心理挫折,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妥善的方法:自我克制。控制由挫折引起的情绪波动,尤其要控制消极激情,不急躁,不消沉,泰然自若,尽力改变不良心境(理智法、转移法、幽默法、升华法、音乐法等等,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恢复身心平衡状态。情绪合理释放。如心中有苦闷,可向同事倾诉,甚至可以在亲朋好友面前大哭一场,诉说心中的委屈,以减轻精神压力与积郁的愤懑情绪,从而得到安慰和同情;升华。当个人在较低层次的需要或目标受挫折时,把它转到较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中去。例如:有的教师遇到婚姻失利或不能参加进修等不如意的事情,并不因此而自暴自弃,而是把全副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忘却个人烦恼;代偿。指某方面需要或目标受挫折时,以另一种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从而获得心理寄托和成功的快慰。如一个有生理缺陷的教师,用工作上的优异成绩来获得人们的敬重,从而消除自卑感和受歧视感;n 精神转移。就是指更换情境,转移注意,改变心情。如心情不好时,尤其是火气上涌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别的事情,如看电影、听音乐、从事体力活动、参加体育活动等,使消极情绪逐步得到缓解和消失;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四)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内在对话自我内在对话是一种自己说、自己听的自我沟通过程,一个人对自己说的话决定了他要做的事。有着各种心理障碍的人所使用的自我对话通常是消极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毁灭的,如“不得了了”、 “糟糕透了”、 “设法活了”等,解决的办法是发展积极的内在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