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及其人类学解读.doc_第1页
论文: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及其人类学解读.doc_第2页
论文: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及其人类学解读.doc_第3页
论文: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及其人类学解读.doc_第4页
论文: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及其人类学解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以贵州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为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黄学辉指导教师 丁晓蕾.人类学对旅游的介入,可以为旅游现象研究提供许多新鲜而有益的观照.通过对生态博物.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及其人类学解读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及其人类学解读以贵州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为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黄学辉指导教师 丁晓蕾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几种发展模式,着重介绍了生态博物馆这一曾被国内旅游学者寄予厚望的新形式,对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的缘起,建立到发展停滞的过程进行了简介并以人类学的视野,从全球化背景,文化商品化和文化涵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希望藉此得出对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益的启示,同时为陷入开发与保护困境的民族文化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生态博物馆;人类学An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the Way of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Tourism from the angle of AnthropologyGuizhou Suo Jia Ecomuseum as a case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Huang XuehuiTutor Ding XiaoleiAbstract: This paper retrospects ways of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tourism in China and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ecomuseum. A brief introduction has been made about Chinas first ecomusem,from its origins, establishment and dilemma in practice. For the purpose of seeing things from different way, the author tries to probe into the case from the angle of anthropology, including globalization, commoditization of culture and transculration.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paper can shed light on how to develop national culture tourism when facing the difficult position.Key words: national culture tourism; way of development; ecomuseum; anthropology 现代人类学认为,旅游已经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旅游遍及全球可居住区域,遍及全球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认知空间,既导致了全球各种身份认同的混杂,也引导了它们的再发明和再生。以人类学的视角审视民族文化旅游无疑能带来许多新鲜而有益的启示。一、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几种发展模式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探索并尝试了民族(民俗)博物馆和民族(民俗)文化村(寨)等发展模式,生态博物馆则是一种国外引入的比较新的模式。(一)民族(民俗)博物馆 民族(民俗)博物馆是为参观者了解民族民俗文化的内涵而建立的博物馆,其主要的功能是教育和传播文化遗产。对许多濒临损毁,正在迅速消失的重要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物,通过运用声、象、物等手段,及时抢救,修复起来,陈放在民族(民俗)博物馆里,既起到保护作用,又满足了旅游参观者的需要。但因为这是一种静态的开发和保护,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作用有限。(二)就地展示型民族(民俗)文化村 现有的民族(民俗)文化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民族聚集地的就地展示型(民族民俗村寨),另一种是旅游目的地的异地模型。就地展示型的民族(民俗)文化村寨,因其利用原生的民族自然村落并且有村民的介入而成为一座活生生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其特点是保留原来的自然风貌、民俗、节庆、饮食和其它民俗事物,具有自然朴素的特色,能较好地满足旅游者体验民族文化的需要。由于其开发以单个民族村落为对象,未考虑民族村落的整体社区环境,因而成为社区开发中的“孤岛”,长期置身于市场化旅游开发之下,民族文化的退化与消亡在所难免。 (三)异地模拟型的民族文化村 异地模拟型的民族文化村是大量运用人工技术,在靠近市场的地方,荟萃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族风情与民居建筑于一园,是从多民族文化角度反映的大型主题公园。它克服了就地展示型的民族文化村寨节令作作性强、民俗活动分散、文化多样性不足的缺陷,将各民族文化集中在一起向旅游者展示,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满足了旅游者领略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需要。但是这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村缺乏真实的环境感应,过多的虚拟与移植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1。 (四)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引入曾使旅游学界备受鼓舞,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2。然而,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并不长的实践中也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面临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困境。下文将详述这一模式的概念并以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为例简介其在中国的实践。二、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与贵州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的缘起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最早于1971 年由法国人弗郎索瓦于贝尔和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其“生态”的涵义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即某种文化与这种文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生态博物馆是对社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博物馆新形式,是以各种方式记载和保护社区的文化精华,并推动社区的向前发展3。它具备传统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传统博物馆在内涵上的丰富和外延上的延伸。生态博物馆最明显的创新在于它以社区为基础,以就地保护的方式进行原生态状况下的“活态文化遗产 ”的保护和展示。 同时,生态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它是建立在文化的原生地,将文化遗产与文化原生地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本土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中最具魅力者,就是扎根于原土壤,属于其土生土长的地方。 生态博物馆的内容(藏品)是文化遗产。其所保护的文化多是由强势文化所包围的弱势文化。生态博物馆的面积就是社区的面积,其展厅就是整个自然村,展品包括民居建筑、饮食、服饰、节日、礼仪、宗教与文化艺术等内容,给访问者与游客提供的知识和信息更为全面和深刻。生态博物馆社区居民作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向游客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游客也可以参与到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中来,和他们一起生产劳动。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是以本社区群体的亲自参与和亲自管理为基础,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实现。社区居民应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参与到旅游开发、决策、旅游服务及利益分配等涉及旅游发展事宜的体系中。 1995年初,在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苏东海先生的倡议和推动下,贵州文化厅成立专门的课题组,开始在贵州省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前期工作。作为“中挪19951997年文化交流项目”,课题组参照国际生态博物馆的创新理论,在全面考察贵州省各少数民族村寨的基础上,最后决定把一支以长头角头饰为象征的苗族分布区六盘水市六支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确定为“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地,并完成了在贵州省梭戛乡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7年10月23日,中国博物馆学会与挪威开发合作署签订协议,正式启动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建设计划,梭戛生态博物馆于1998年10月31日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4。 梭戛生态博物馆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资料信息中心;一是以长角苗为头饰的箐苗居住的十二个村寨。它们均为生态博物馆的面积和保护范围。信息中心收(搜)集、整理并保存“箐苗的记忆”,为科学研究服务,同时也是箐苗的活动场所。十二个村寨原始地保护(存)古朴的苗族文化,包括管理制度、生产生活、传统工艺、音乐舞蹈、婚丧娶嫁、节日庆典等,将给观光者以生动的展现。三、 贵州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的旅游开发对当地的影响梭戛生态博物馆开发旅游前后,整个苗族社区面貌有相当大的变化。(一) 旅游开发之前旅游开发之初,以生态博物馆内的陇戛寨为例,梭戛地区的苗族族群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1. 生活水平低下 苗族居民的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厕所非常简易,有些人家的房屋基本不作功能划分,甚至存在着人畜同室的情况。受高寒、缺水等自然条件限制,梭戛地区苗族居民没有种植水稻,其主要粮食作物即为玉米和土豆。大多数家庭粮食不能自给,缺粮和营养不足是普遍现象。可以说当地苗族居民处于相当贫困的状态。2. 文化特色鲜明 该寨的苗族妇女身着自织自染自制的蜡染和刺绣服装,头戴木角,胸挂银饰,日常劳作占据了她们生活的大部分内容。苗族女孩从五六岁开始就跟着成年妇女学习挑花、刺绣和点蜡花等工艺技术。这些工艺不仅反映了长角苗的艺术和审美特点,而且还是她们传承历史文化的主要方式。妇女的衣着丰富多彩、五色缤纷,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达成了高度的协调统一。陇戛寨中有一个简单的地坪,平时供寨上男女青年谈情说爱他们称之为“晒月亮”。 陇戛寨中的芦笙舞、木鼓舞、木叶吹奏及情歌对唱等,均极富特色。尤其是三眼箫吹奏和木鼓舞表演。陇戛的传统乐器还有唢呐、笛子、胡琴、口弦、铜锣、镲等,除了口弦是在“晒月亮”时吹奏外,其余均用于婚丧嫁娶活动。(二) 旅游开发之后随着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对外开发,大量游客长期涌入、观光与逗留,梭戛长角苗的少数民族族群在与游客的交往中接触了解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同时该地区的旅游开发使其渐渐摆脱极度贫困的面貌,而其原生态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或表层或深层的变迁。1生活水平提高 当地政府无偿地为陇戛(博物馆所在地)村民重新修建了一个新村,新村的房屋是按别墅标准修建的,每幢房屋的成本价格是8万元,均为二层楼的小洋房,楼房整齐、美观、漂亮。当地政府不仅免费为长角苗民修建了洋房,而且免费为其提供新的产业扶持,即免费为每家每户供应鸡100只、牛1头、山羊若干只。博物馆内苗族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改善。 2文化渐趋衰落 陇戛村彻底旅游化了,苗族妇女见到游客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合影或者表演她们独特的背水姿态,因为她们已经懂得从中收取报酬。古歌和情歌的自然演唱和自发的歌舞欢爱渐渐消失,虽然中年和老年妇女依然把木角戴在头上,蜡染的衣服也还没有被所谓“扶贫济困”的汉装所完全取代。真正原生的长角苗民的文化符号已所见不多,苗族女孩子开始习惯着汉装,穿着本民族服装也只是为了表演和争抢游客。由此可见,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已经严重偏离了当初文化学者所设计的方向,而演变成了一种在今日中国最为常见的普遍存在的民俗旅游村5。 原本极富文化魅力的苗族社区,在现代旅游热潮的冲击下变得面目大异,其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如今似乎渐趋衰落。这恰恰与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初衷背道而驰。四、梭戛生态博物馆实践的人类学解读人类学对旅游的介入,可以为旅游现象研究提供许多新鲜而有益的观照。通过对生态博物馆进行人类学视野的解读,包括从全球化背景,文化商品化,文化涵化等人类学传统课题上进行探析,探讨此模式的发展经验与教训,应能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一)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入侵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化已经不再是我们谈论和论争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了,它已经慢慢地成为了既定事实。比经济全球化更令学者担心的是文化的全球化。可以断言,在文化的意义上,我们所生活的这一世纪,将比上一世纪更加单调,要少许多地方特色,过去曾赋予人类丰富的民俗和民族多样化的节庆活动、衣着、习惯、礼仪、仪式和信仰将逐渐消失。世界已经越来越小,小到我们足以用“地球村”这个概念来形容它,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将普遍地接受和分享符合时代现实的事物更快捷的交通工具、更方便的通讯设备、更标准化的从工业生产线上制造出来的日用品。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各个社会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融、冲突,甚至是人类学概念中的文化“涵化”。有学者根据“全球化的文化潮流”归纳出五种图景6: 族群图景:不同的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规模移动。 技术图景: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财金图景:资本在全球的流动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广泛和活跃。 观念图景: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中心价值观扮演着重要角色,强势的社会价值体系和观念借助全球化进行传播和互动。 媒体图景:强势的工业文化凭借媒体所展现的特殊的现代能力遍及全球每个角落。 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国际间以及国内的旅游需求增强了。发展中国家越来越依赖发展旅游业取得外汇收入,新的旅游目的地所在的地方政府同样把发展旅游看作地方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民族文化旅游成为国际游客的重要选择。无论是对于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是吸引他们进行民族文化旅游的根本原因。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对发展地方经济,扩大就业有着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大量游客的长期涌入,逗留与观光对发展民族旅游的地区的人们同时也意味着现代性的入侵在物质层面上实现现代化的游客地以其语言、思维方式、信仰、消遣方式等潜移默化地对旅游目的地族群加以影响,而该族群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象自然资源一样开发和出售之后,在欠缺自觉的文化保存意识的开发策略之下,民族文化舞台化,商品化,庸俗化的问题就难以避免了。(二)文化商品化 旅游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其含义是指旅游深受市场经济交换规则的影响,一切吸引旅游者的东西包括旅游目的地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当成商品进行买卖,由此引起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变迁7。 在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的开发中,建馆之初“适度开发”(挪威学者坚持生态博物馆的居民不能向游客兜售旅游产品)和“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原则没有得到坚持,地方政府把这一新模式当成过往的旅游民俗村一样对待,即寄望于旅游业的开发能成为扶贫和政府创收的工具。商品意识得到诱发的居民明白到他们的生活内容可以象柴米油盐一样向那些“在导游带领下结队而行,身着旅游者服装不懂当地语言并且四处拍照留念的游客”出售时8,渴望(这种愿望一部分也由于有物质层面上处于现代化的游客的诱发)改变物质贫困状态而又缺乏文化自觉意识(在游客介入之前,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生活在一种文化之中)的他们自然会这样去做,于是出现苗族妇女追着游客合照收取费用的行为也不足为怪了。(三)文化涵化人类学中的涵化概念,是指不同族群在持续地接触一段时间后因互相传播,适应和影响,而使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体系发生大规模变异的一种过程及其结果9。在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的个案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文化变迁正在发生:旅游开发使当地族群脱离原先较为封闭的生活状态,接触到更为现代的生活方式及观念,并开始自发地抛弃本身原生态的文化习惯去追逐至少是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这种变迁并不是强迫性,而是出于族群内部的意愿。因为“保护”本身并不是当地族群的内在要求与意愿,而纯粹是一种外部行为。在民族文化价值自我认同感不强的情况下,民族文化是极容易被外来强势文化消解的。五、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实践停滞的原因与启示从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实践中,笔者认为其发展停滞的原因如下: 一是违背了生态博物馆多方管理的原则反而由地方政府进行单一管理。在国外生态博物馆成功经验中,博物馆的管理必须有文化学专家及地方居民的参与。甚至有国外学者认为地方居民应该成为管理的主体10。梭戛生态博物馆建馆之初,馆长是长期研究苗族文化的“苗族通”徐美陵,在其退休以后却一直没有文化学者接任这一职务,“继任的馆长因各种原因长期不来上班,资料信息中心的每个房间基本上大都紧锁着,既看不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没见到本土的管理人员,只有一个彝族妇女在负责看守和接待,她虽然美丽而热情,但她既不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不熟悉长角苗文化。”11,而作为当地苗族代表徐美陵的退出也意味这当地族群在博物馆宏观管理发言权上的退出,当然这也有当地居民文化素质和认识高度不足以胜任管理需要的原因。地方政府的单一管理直接使处于保护与开发矛盾中的苗族社区偏向了开发这一选择。 二是上文所述的现代性随旅游热潮入侵的作用。笔者认为,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案例可以为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现代化是无法避免的过程,少数族群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逆转,无论是旅游学者还是恋古怀旧的游客,都应该对此有充分自觉。任何希望当地少数族群为继续展现原生态文化而停止实现现代化摆脱物质上贫困的愿望都是不客观甚至是不道德的。以人类学的视野,任一文化都有其特点和个性,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任何时刻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因此任一文化群体当然也有其基本的权利及合理要求12。 其次,在全球化及现代性入侵的背景下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必须遵循文化学者高度涉入,当地社区居民作为主体参与的原则。这两个原则在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中寻找平衡十分关键。再次,必须重视少数族群的教育,教育内容应该涉及所有与当地有关的知识,包括遗产和公民责任。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从族群内部培养对本族文化有充分自觉意识同时又有现代知识视野的优秀人才,籍此增强该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否则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便难以进行。这在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是一个被长期忽略的问题。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身边很多同学的帮助,笔者导师更是给予了一次又一次的悉心指导。难忘大学同窗四年,也难忘师恩。在这里经历的点点滴滴将成为我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回忆,在此向同学和老师们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参考文献:1 吴必虎,余清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0,(4)2 吴必虎,余清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1,(6)3 DrMagheritaCogo Ecomuseum:The Role of Government J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f Ecouseum,2005,(2) 4 刘沛林生态博物馆理念及其在少数民族社区景观保护中的作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2)5 潘年英变形的文本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2)6 彭兆荣现代性与移动性: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挤压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5,(6)7 赵红梅旅游业的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8 Valene LSmithHost and Guest: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2nded)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99 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0 Hugues de VarineEcomuseum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f Ecomuseum,2005,(3)11 潘年英变形的文本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2)12 吴泽霖.人类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13 Varine.Schwar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