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镇平一高中20182019高一期终考前模拟演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总计60分)1.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B. 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可知题意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制并不能“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选B项;宗法制不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排除C项;西周时期属于贵族政治,没有形成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故排除D项。【点睛】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制度,根据“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可判断反映的是大小宗,由此判断与宗法制有关。2.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千米)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千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l.7千米)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西周对都城边长的严格限制,说明了分封制之下严格的等级关系,C项正确;A项中“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和D项“以宫殿、庙坛为中心”材料都没有体现;西周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不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A. 宣扬国威,安定天下B. 平定叛乱,安定一方C. 奢侈享乐,玩物丧志D. 金戈铁马,王道霸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多次进行巡游,主要目的是巩固天下统一的局面,同时向六国故地展示国威,故选A。B项错误,秦统一后,并未发生明显的大规模的叛乱;C项明显错误;D项错误,秦始皇巡游天下是在统一之后进行的,并非为了实现霸业。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也即分封制,本题旨在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都是地方制度,但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不对。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血缘关系,是贵族世袭,属于贵族政治,而郡县制下官员皇帝任免调遣,不在世袭,属于官僚政治,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故B对,C错。两者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分封制在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统治,但后来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故D错。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分封制、郡县制5.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C.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唐朝沿袭隋朝的三省制度。唐中宗不敢通过中书省发下任命官吏的诏书,而改用它法,正是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度对皇权的制约。制度都有两面性,三省六部制度可以弱化相权而加强皇权,单是也同样可以制约皇权,实际上封建社会皇权和相请权的矛盾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历史。因此,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的实质则是对皇权的一定程度的制约。故答案选择C项。至于A项,则是不正确的。,唐中宗时期虽然皇帝有点懦弱,但是唐朝处于上升期,所以皇权还是明显的存在的,故C不正确。 D项本身没有错,只是材料没有这层意思。考点:本题以唐中宗的“斜封墨敕”来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旨在考察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能力和调动运动知识的能力。点评:关于“三省六部制”,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察其运作和性质外,还主要以君主专制演进的一个进程用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当然,有时也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以材料题的形式对比考察。6.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 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 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三司使并不是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也不是掌财权当朝宰相,北宋设立三司使的意图并不是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是通过三司使来达到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帝的权力的目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7.有人认为,与汉代的内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A.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 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 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到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同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故选A;BC两项并没有体现出加强皇权的实质,故可排除;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可直接排除。8.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 分科考试B. 以德治国C. 公平竞争D. “学而优则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科举制度尽管被废除了,但是并不能全盘否定科举制度,其实科举制度本身也有很多合理因素,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例如,公平竞争的理念。“分科考试”和“学而优则仕”显然并不是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以德治国”并不是科举制度的理念,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的公平竞争理念9.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然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A. 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B. 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C. 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D. 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说明希腊各个城邦之间没有整体性,各自为战。说明希腊城邦独立自主的特点。B不是材料反映的内涵。C和D属于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城邦特征10.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议事会”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议事会”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议事会”与“五百人议事会”的区别是。A. 前者按部落选出,后者按行政选区选出B. 前者按等级选出,后者按部落选出C. 前者注重家庭出身,后者注重财产多寡D. 前者适用于所有公民,后者适用于部分公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克利斯提尼时期”、“梭伦时期”等,可知,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相关内容。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梭伦改革从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中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组成“五百人会议”。综上,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11.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则故事突出反映了。A. 雅典阶级矛盾十分尖锐B. “陶片放逐法”形同虚设C. 直接民主导致权力滥用D. 很多雅典政治家浪得虚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陶片放逐法”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仅仅因为听烦了,就投了反对票,要求放逐阿里斯提德,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说明陶片放逐法容易导致民主权力的滥用,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故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12.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最高民主阶段”到来B. 在雅典“最高民主阶段”,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屠民开放C. “最高民主阶段”,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D. 在“最高民主阶段”,陪审法庭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是在伯利克里时期,故答案为C项。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排除A项;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而不是全体居民,排除B项;陪审法庭是司法和监督机关,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排除D项。点睛:雅典的“最高民主阶段”是在伯利克里时期,当时对公职人员发放工资,使得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13.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该学者在此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十二铜表法A. 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B. 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C. 标志着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D. 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可知该学者主要强调了成文法的进步意义,而不是在阐述十二铜表法的严峻性,故排除A项,故选B项;十二铜表法不是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的标志,故排除C项;题意中没有体现出十二铜表法对后世立法的深远影响,故排除D项。【点睛】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它的颁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14.罗马帝国极盛时,一个男性自由民娶一个女奴为妻又后悔了,将妻子“体”回“娘家”。该女子决定到法庭起诉该男子,那么法庭将。A. 进行调解B. 宣布体蒌无效C. 要求男子赔偿D. 不予理睬【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此题,实际是在考查罗马帝国的婚姻制度,根据罗马法规定,公民不包括奴隶,所以女奴没有权利起诉自由男子,法院可以不理睬,答案为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点评:此题难度较大,根据教材内容无法得出答案,要求学生对罗马法深入了解和掌握。15.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 肯定证据B. 纵容犯罪C. 主张重罪轻罚D. 维护贵族利益【答案】A【解析】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反映了重证据的原则,故A正确。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只是一个假设性说法,材料主张重视证据的作用,并非轻罚,故B项的理解与材料不符。C项明显错误。D项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材料中未包含有关信息。16.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财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由此可得出。A. 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源泉B. 近代英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C. 自古至今西方国家一直崇尚民主D. 罗马帝国版图曾扩展到英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材料中“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体现出了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法律体系的影响,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罗马法点评: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1)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2)近代资产阶级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3)对中国等亚洲国家也产生了影响。17.杨小凯在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文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指的是。A.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 颁布了权利法案D. 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权利法案的颁布,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提供了宪法保障,排除C。从材料中的信息“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有效地控制控制者”来看应该是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君主立宪政体通过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从而达到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并且有效地控制“控制者”。所以正确选项为A。18.1832年议会改革的结果,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了80.8万,有选举权的人口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率也从大约2%增加到3.3%。这说明议会改革A. 扩大了民主的范围B. 消除了不平等现象C. 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权D. 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可知,选民的范围扩大了,这说明了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民主的范围,所以答案选A。但是不可能消除了不平等的现象,因为工人和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所以B说法有误;1832年议会改革是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权,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1689年的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D说法有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19.“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A. 维护各州的权力B. 争取民族独立C.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D. 建立民主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政体的确立。分析材料“维持权力是地域性的”可知松散的邦联不利于政府的统治“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所以联邦党人的要求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加强统治,故选C。20.林肯总统在某次内阁会议上就某个方案征询意见,结果出席会议的七名内阁成员都表示反对。但林肯在宣布结果时却说:“七票反对,一票赞成,反对无效,方案通过。”你认为林肯的做法A. 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B. 违反了权力制衡原则C. 违背了宪法D. 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答案】D【解析】【详解】美国的政治不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而是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故排除A项;林肯宣布内阁会议的反对意见无效,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没有违反美国的权力制衡原则和宪法,故排除B、C项,故选D项。21. 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A. 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 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C. “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 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答案】A【解析】从题目中至少看出三个派别:读者所代表的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和派、君主派。我们知道1875年共和制的最终确立,仅仅是一票的胜出。工业派不希望君主派胜利,也不希望共和派获得更多的选票,可见当时的错综复杂。(评:这道题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符合高考的选拔功能)22.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有的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还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多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A. 它不断地对外扩张B. 实行铁血政策的结果C. 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D. 责任制内阁的高效运转【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早在新航路开辟后,法国积极对外扩张;B不对,实行铁血政策的是俾斯麦为完成德国统一而提出;D不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是总统制而非责任内阁制。因此选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考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点评: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标志: 1875年, 国民议会通过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1)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由 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 选出,任职7年,可连选连任。有权任命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2)立法权归于由 参议院和众议院 组成的两院制议会。众议员任期4年,参议员 间接 选出,任期9年。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众议院由成年男子 直接选举 产生。3、意义:(1)标志着法国 共和政体 最终确立。(2)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3.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土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由材料内容可知。A. 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B. 帝国实行联邦制,立法权属于皇帝C. 宪法强调保护各邦的合法权利D. 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题干第十一条内容分析可知,A项正确;B项“立法权属于皇帝”无法从材料得知;题干材料强调了帝国法律的地位和普鲁士国王的地位,CD项无从体现。故答案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24.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德国确立了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A符合半总统制的法国特征,B项指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前的英国,C项符合美国三权分立特征,D项中“君权仍重”,可以看出当时的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的权力很大,故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的君主立宪制25.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A. 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B. 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变化C. 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D. 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规制,故选B项。A选项说法错误,中国在外交上与英国是不平等的;C选项材料无法体现;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内容。26.太平天国l852年发布檄文: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A. 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B. 主张挽救民族危亡C.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 代表先进历史潮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材料“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体现的是国内农民阶级与统治阶级的矛盾冲突。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B题意没有体现;C项“反帝”说法错误;D与史实不符,说法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认识27.有学者认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都是没有什么影响的,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这可用来说明。A.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 辛亥革命的偶然性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性D. 国民革命的仓促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目所述时间为“到武昌起义之前”,主要表达的是革命党人的起义“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故选B。题干没有涉及维新变法、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民革命,排除AC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偶然性28.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颁布后,宣统帝正式退位。有学者将清帝逊位诏书说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下列说法能作为其论据的是。A. 两场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重新建立了政权B. 中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由此确立并不断完善C. 中英两国都由此结束了帝制D. 都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帝退位诏书和英国的光荣革命均推翻了专制统治,也均重新建立了政权,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不适合中国,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仍然保留了帝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适合中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对中英两国革命的异同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一定要知道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仍然是君主制、帝制。29.1923年共产国际指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需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材料中的“特殊的旗帜”是指。A.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B. 革命统一战线方针C. 武装斗争的革命方针D. 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答案】D【解析】与国民党相比,A、B、C都是国共合作时期的相似点,故排除ABC三项。中共的“特殊的旗帜”指中共独特的革命目标,如实现共产主义等,故D正确。30.1927年l2月,瞿秋白指出: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势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有“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这反映出当时党的部分领导人。A. 已意识到要依据国情调整革命路线B. 盲从共产国际指示,缺乏创新思维C. 在革命受挫后存在严重的悲观情绪D. 尚未认识到南昌等城市起义的意义【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瞿秋白认为,革命不应该进攻敌人的中心城市,而应该在各省农村发动武装斗争。也就是说,过去进攻敌人的中心城市方式不可取,应该将革命中心转移至农村。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是遵循共产国际革命路线,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大革命后对于革命道路探索,故C项错误;材料中共产党人已经认识到城市中心道路错误,故D项错误。31.蒋介石在1938年8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今日长江之敌已入挂形(易攻难退之地)与险形之地矣!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此倭寇之必败也。”日记中所载会战指A. 淞沪会战B. 太原会战C. 徐州会战D. 武汉会战【答案】D【解析】【详解】淞沪会战为开始于1937年8月,太原会战开始于1937年9月,徐州会战开始于1938年1月,均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B、C项;根据“1938年8月31日”、“长江之敌已入挂行与险形之地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日记中所载的会战应该是武汉会战,故选D项。32.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片般飞向南京。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部队奋战在抗日前线,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边天。这反映了。A.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B. 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D. 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答案】D【解析】1928 年底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1937 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 争爆发,故 A 项错误;1937 年 9 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国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而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变化,故 B、C 项错误;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奋勇参加抗战,表明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故 D 项正确。33.下图是19401947年中国报刊上“民主”一词出现频率统计图。其中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A. 抗战胜利后,民众渴望和平民主B. 国共重庆谈判,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C. 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D. 全国规模的内战结束,和平民主的呼声高涨【答案】C【解析】【详解】抗日战争胜利是在1945年9月,这是中国近代反对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但此时“民主”出现的频率相比较1946年来讲还是比较低,因此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故排除A项;国共重庆谈判是在1945年8月到10月,是国共两党就中国的命运和前途进行的一次重要谈判,但确立和平民主建国方针是在重庆政协会议上,故排除B项;重庆政协会议的召开是在1946年1月,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因此“民主”出现的频率大增,故选C项;全国规模的内战结束是在1949年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34.1947年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优势问题”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A. 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B.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C. 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D. 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时间1947年底,1947年6月1947年9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展开战略反攻,题干所述 “优势问题” “解决” 正是战略反攻带来的结果或者影响,所以答案应为A。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所涉及到的时间,再结合题干主旨,理解其关键举措,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史实的掌握程度。35.某中学上创办一个与南京历史相关的图片网站。请你审核下列有关图片的解说词,其中准确的是A. 图一: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B. 图二: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C. 图三: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D. 图四: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答案】D【解析】【详解】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而不是加深了,故排除A项;太平天国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设想的纲领是资政新篇,故排除B项;日本的投降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但中国的民主革命任务还没有完成,尚未结束中国屈辱的历史,故排除C项;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故选D项。【点睛】南京是中国百年近代史的见证,近代中国与南京有关的重要历史史实主要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南京大屠杀、日本投降、渡江战役等。36.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下列对该组图片体现的主题表述最准确的是A.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B. 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C.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 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图片反映的内容都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无法体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故排除A项;题意中的图片都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反映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因此体现了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故选B项;中共“一大”会址无法体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故排除C项;中共“一大”会址无法体现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故排除D项。37.“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文中所说的“目的”是。A. 推翻剥削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 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 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D. 建立全世界无产阶级联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里的使命就是“目的”,A错误,B正确。C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38.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建立国民自卫军B. 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C.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D. 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指的是一种民主的趋势,四个选项中B项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考点: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点评: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是法国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的必然结果。当时法国正处在两次工业革命之间,手工小生产还占绝对优势。因此,法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期,还没有进入成熟的阶段。39.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又说,“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出能够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的意思是A. 社会主义理论不符合俄国的国情B. 俄国当时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C. 反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D. 俄国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社会主义理论最终在俄国成为了现实,所以社会主义理论不符合俄国的国情的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A项;根据“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出能够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普汉诺夫的意思是认为俄国当时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故选B项;题意中反映了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但无法体现他反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故排除C项;俄国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说法明显与普列汉诺夫的意思不符,故排除D项。40.下图是列宁在1917年8月9日越过俄、芬边境时使用的假身份证,证上姓名是伊万诺夫,职务是火车机车司炉。当时列宁持此证越境最直接的背景是A. 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B. 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建立C.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D. 彼得格勒笼罩着临时政府的白色恐怖【答案】D【解析】【详解】罗曼诺夫王朝是在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被推翻的,此时俄国已经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故排除A项;俄国于1917年7月爆发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转移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所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建立不是当时列宁持证越境最直接的背景,故排除B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被推翻,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根据“1917年8月9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的俄国爆发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彼得格勒笼罩着临时政府的白色恐怖,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41题14分,42题12分,43题14分,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角度一史料研习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圆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材料二 角度二理论指导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及原因。(2)你认为申报把“国”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3)从近代化的研究角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答案】(1)态度变化: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原因: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建立。(2)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3)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辛亥革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提高,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生活和风俗上:辛亥革命推动了服饰、饮食、交通、礼仪等变革,推动了社会风俗的近代化进程。【解析】【详解】(1)根据“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中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可知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出现了前倨后恭的变化,由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是申报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2)由“国”改为“囻”,体现了将“民”放在了国家中心的位置,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3)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根据“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与风俗的角度进行总结概括即可。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丘逢甲往事材料二 我们为什么这样的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的屈服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地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1936年12月16日)材料三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请你判断往事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作者为什么“夜夜梦台湾”?(2)材料二中,张学良、杨虎城对他们发动西安事变提出了哪些理由?(3)结合史实说明全民族抗战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抗战胜利有何伟大历史意义?【答案】(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后。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2)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深重危机;国民政府不积极抗日,却积极“剿共”。(3)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意义: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抗战胜利后,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教育:家长会的责任与行动指南
- 生产部年终工作总结汇报
- 新型专利转让协议书(2篇)
- 安全生产培训大纲
- 2024年9月超长跨度T梁运输通道租赁安全评估
- 瑞吉欧的教育
- 法治教育:护航学法伴我成长
- 2024年5月墙体广告内容区块链存证技术条款
- 2024年三月移动式厨房蓄电池防火防爆标准
- 管理层提升培训课件
- GB/T 17879-1999齿轮磨削后表面回火的浸蚀检验
- GA 61-2010固定灭火系统驱动、控制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 简明大学物理电子版
- 脊柱弯曲异常筛查结果记录表
- 公路工程结算表
- 举升机每日维护检查表
- 质量目标及计划分解表
- 《信息化教学评价》
- 蹲踞式跳远教案
-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速度控制
- 供电所线损的基本概念和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