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環境教育季刊 (43):11-27 2000年9月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 汪靜明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汪靜明1. 2. 3.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主任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保護小組執行秘書通訊處:台北市汀州路四段88號 (02)2931-3574E -mail:.tw環境教育季刊 (43):18-34 2000年9月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 汪靜明一、前言人類邁入了千禧的公元2000年,慶幸著仍然是地球環境中存活的主導者與立國者。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演進,總是將其他萬物眾生視為人類可資利用的環境資源,而加以佔據或眷養。人類這種掠奪或寄生式的資源利用方式,造就了人類的王朝,卻傷及到了地球的自然演替,也負面回饋到人類還能否在新世紀的地球環境中持續發展。面對全球環境惡化與資源枯竭的問題,人類開始試圖藉由環境教育宣導,來促使人對寂靜的春天、地球只有一個、地球太空船、地球第一、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等環境議題的重視。這也開啟了人類推動環境教育的視窗與事業。人,必須依存在環境中生存與發展。環境教育,是人類為了關懷、保護與利用環境而實施的教育(汪靜明等 1990)。環境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為了人類能長久在安全穩定的地球環境中永續發展。環境教育的推動,有助於人們瞭解人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態角色及對環境的影響,以及面對環境問題時,可以採取理性地事前預防或善後處理的環保行動(楊冠政 1991a;汪靜明1995)。對人類而言,引導與教化人們如何在環境中生活的教育,就是一種環境教育;而宏觀的環境教育,擴及到兼顧生活、生產與生態的永續發展教育(李永展 1997;汪靜明 1998、2000;王鑫 1999)。此外,從生態觀點而言,作者認為深層的環境教育,則觸及到生態哲學、環境倫理及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學校,是人類為教育而規劃與組織的特定學習場所。學校教育,是世界各國採認與實施的一種基礎正規教育。這種正規教育的普及化,有助於國民生活素養與就業技能的全面培育(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2000ab)。因此,在全球教育改革思潮中,將環境教育的理念奠基在學校體系內推動,成為新世紀學校環境教育的重要課題(行政院 1997;汪靜明 1999;汪靜明等 1999;蘇慧貞 1999)。本文參考國內外環境教育相關理論,並依據作者多年來參與我國環境教育規劃及學校環境教育之訪視輔導與評鑑之實務經驗,就台灣環境教育體系之組織及資源現況,嘗試提出學校環境教育之理念與推動課題(汪靜明等 1996、1997、1998、1999)。作者從環境教育論點,先概述學校推行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學校環境教育的目標與範疇、學校環境教育參與者及其角色,以及學校環境教育的規劃理念;而後論述相關的環境教學與活動設計之教學原理,以及學校環境教育實施原則與運作策略之推動原理。期盼本文有助於學校在新世紀的環境教育規劃與實施。二、學校環境教育的目標與範疇(一)學校環境教育的目標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是一種為了環境保育(環境保護、生態保育)而實施的教育,以教導人類關愛環境、善用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與文化、並妥善處理相關的環境問題(汪靜明等 1990)。環境教育的宗旨,主要在引導人們瞭解人在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的角色與互動關係,增進相關的環境知識、技能與倫理,以期有共識地參與環境保育工作,並保護人類社會的生活環境,進而維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環境教育的哲學理念,是在建構人類適當的環境知識、技能、態度及參與感等環境素養。環境教育在本質上,具有科際整合性、整體性、價值性、生活性、實踐性、終身性及全民性等七大特徵(楊冠政 1997)。環境教育的發展目標,在於人類面對與處理環境議題時,能採取適當的環境決策與行動,以兼顧生態、經濟和社會的永續發展。學校環境教育之推動,旨在透過學校教育的過程,加強國民在學階段奠立環境相關的知識、技能與倫理等的基本素養。在目標上,學校環境教育的實施,在於:(1)增進學生有關環境的概念,培養愛護環境的知能與倫理、(2)增進教師及工作人員充實的環境知能,提昇學校環境教學及校園環保工作成效。簡言之,學校推動環境教育,主要在增進學校教職員工生對環境的認知與關愛,並落實校園與生活的環保。近年來,民間對政府的教育改革,寄予殷切的期許與敦促。在我國教育部於民國87年9月30日頒定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即反應了迎接新世紀的教育理念,以期新課程能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教育部 1998)。為實現國民教育階段的學校教育目的,我國中小學新課程綱領指出,須引導學生致力於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環境、人與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的學習。在新課程的目標上,九年一貫的中小學校教育須教導與培育學生:(1)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2)欣賞、表現與創新、(3)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4)表達、溝通與分享、(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6)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7)規劃、組織與實踐、(8)運用科技與資訊、(9)主動探索與研究、及(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等十項基本能力。從環境觀點,作者認為新課程綱領所引導學生致力學習的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環境、人與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的互動關係,即是環境教育所面對的三種向度。為環境教育目的,作者依據我國九年一貫課程目標暨定國民教育十項基本能力,嘗試勾勒其具體環境行為目標如后:1、能體驗自然,瞭解自我在環境中的角色與發展的潛能;2、能欣賞環境的自然美與人文美,並藉以融入生活與生態的藝文表現與創作;3、能合理運用環境資源進行生涯規劃,以及終身學習永續發展所需的知能與倫理;4、表達自我對環境的價值觀點及環保行為,並與夥伴溝通與分享經驗;5、能尊重自然、關懷生命,並與夥伴建立團隊分工合作的關係;6、能了解全球環境生態與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並進行國際交流與文化學習;7、能參與環境教育之規劃與組織,並實踐生活環保行動;8、能運用現代科技與資訊網路,增進環境知識與環保技能;9、能主動觀察環境變遷與生態演替的現象,並探索與研究相關環境管理的環保課題;10、能獨立對環境議題,提出解決環保問題的看法與做法。(二)學校環境教育的範疇學校,是由教職員工生及其校地與教學資源所建構的一種學習園地。學校是一個有組織的正規教育機構,更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價值觀、養成行為模式的重要場所。學校是家庭與社會之間學習的重要橋樑;學校教育因而有助於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奠基。政府興設或獎勵推動學校教育,通常有其教育制度與目標(黃政傑 1997a);因此可將之歸類為制式正規教育(formal education),以有別於校外或社會的非正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環境教育的實施,可以經由學校及社會(含家庭)兩大體系而推行。從推行管道而言,環境教育可區分為學校環境教育及社會環境教育兩大領域(楊冠政 1988、1997;汪靜明 1990;汪靜明 1995;行政院 1992、1997)。在範疇界定上,一般所謂的學校環境教育,廣義界定在經由學校管道推行的環境教育,或是狹義界定在針對學校教職員工與學生之對象所推動的正規環境教育(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換言之,正規的學校環境教育,主要係指學校的教師群,配合學校課程、校園管理或環境議題,針對學校師生及相關教職員工,而推動的環境教育相關活動。此外,政府教育單位、學術與教育界對學校教師的訓練與在職進修,也可廣義地視為學校環境教育的一環。環境教育在內容分類上,可以概區分為環境保護教育、生態保育教育兩大領域。在環境教育內容上,則可分為:生態概念、公害防治、資源保育與環境衝擊(王鑫等 1987),或環境資源、環境變遷、環境生態、生態管理等四大階層(汪靜明、張春莉 1996)。據此,在學校環境教育的教學範疇,宜以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為兩大目標範疇,並以學校環境保護相關的校園污染防治、垃圾處理、自然保育、節約能源、愛水節水、安全衛生、垃圾處理等主題工作(詳參陳佩正 1996;汪靜明等 1996、1997、1998、1999;王佩蓮 1997;劉湘川、林明瑞 1998;教育部 1999),以及課程相關科目或學習領域(參教育部 1998)為教學內容範疇。學校環境教育相關的研究範疇,計有:環境概念之學習、環境價值教學策略、環境行為之養成、培養環境素養之課程模式、職前與在職教師之環境教育訓練及戶外環境教育。依據我國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在新世紀中我國中小學的新課程概分為七大學習領域(教育部 1998)。作者歸納其中有關環境教育內涵概念計有:(1)物質與能、生命世界、地球環境、生態保育、資訊科技、培養尊重生命、愛護環境的情操及善用科技與運用資訊等能力,並能實踐於日常生活中(自然與科技);(2)鄉土教育、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經濟活動、人際互動、公民責任、生活應用、愛護環境與實踐(社會);(3)文化與習俗(語文);(4)健康環境(健康與體育);(5)音樂、美術、表演藝術(藝術與人文);(6)日常生活中數形量之應用問題、與其他學習領域的連結(數學);(7)團體活動、運用校內外資源獨立設計之學習活動(綜合活動)。這些環境教育相關的內涵概念,都是學校推動國民教育應加強學習的範疇。三、學校環境教育的參與者及其角色環境教育的實施,要有推廣者及學習者的參與,才能完成教與學的教育歷程。在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整體模式中,基本上可以進一步區分為供給者、中介者、接受者等三種參與者;其中供給者與中介者扮演推廣者的角色,而接受者即是學習者(參表一)。在環境教育的目標上,供給者藉由觀念引導、知能傳授,來增進接受者學習概念並落實於行動上;中介者則協助供給者及接受者之間的協調溝通與資源提供(汪靜明 1989、1995a)。表一、學校環境教育參與者及其角色環境教育參與者推廣者學習者供給者中介者接受者主要成員學校教師學校課程規劃人員學校行政人員學校行政單位學校教師會學者專家政府單位學校家長會民間團體傳播機構學校學生學校教師學校課程規劃人員學校行政人員目標觀念引導知能傳授協調溝通資源提供學習概念落實行動功能課程研究概念分析教學設計教材編撰教法研擬活動規劃活動執行教學評量政策宣導計畫擬訂經費支助策略研究專業諮詢人力支援場地租借器材提供活動研習概念建構價值澄清倫理培養自我成長教學運用生活實踐社會參與正規的學校教育,通常係依據政府教育主管機關訂定的教育目標、課程大綱,由一群受過教育專業訓練的教師,在規劃的學制時間與地點下,參照核定的教科書內容、章節進度而進行教學活動(黃政傑 1997)。傳統的學校教育,通常是以教師教導及學生學習為主要導向的教學模式。在參與者組成上,學校環境教育的供給者,傳統上是指扮演著主導教學計畫與活動推行角色的學校教師。為因應新世紀教育改革思潮,作者認為今後學校課程發展規劃人員及環保工作相關行政人員,亦應由旁觀者或中介者,積極地扮演供給者的角色。學校教師推動環境教學時,常需要學校行政單位的配合,以及外界人力與物力資源的配合。這種輔助學校教師進行環境教育推廣的中介者,涵括了學校的行政單位、教師會與家長會等成員、以及校外學者專家、政府單位、民間團體與傳播機構等單位人員。學校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學校環境教育的接受者,即主要界定為學校學生。現代教育的思潮,多鼓勵師生的互動學習;因此,學生也可以在教師課程發展與概念分析的過程中,扮演溝通與諮詢等中介者的角色。此外,為提昇環境教育素養,學校的教師及行政人員參加校內外相關研習進修時,即轉換為學習環境教育的接受者。換言之,在學校環境教育推行網路中的接受者,亦應廣義地涵括參加相關研習的學校教師與相關行政人員;而參加學校辦理研習活動的社區民眾,則通常界定在社會環境教育範疇的接受者。在角色功能上,學校教師扮演供給者的角色,可參與課程研究、概念分析、教學設計、教材編撰、教法研擬、活動規劃、活動執行和教學評量等工作。韓愈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環境教育觀,教師在教育角色上,具有傳道(環境哲學、環境概念)、授業(環境知識、環境技能)與解惑(環境問題、價值澄清)的三種功能角色。因此,在環境教學中,教師可以扮演環境相關的課程發展者、教學者、領導者或研究者等不同角色。此外,學校推動環境教育工作,常需多方資源的導入,才易於有效或順利推動。這些參與學校環境教育工作的中介者,可以協助相關政策宣導、計畫擬定、經費支助、策略研究、專業諮詢、人力支援、場地租借和器材提供。學校環境教育中的接受者,則是藉由活動的參與學習,來增進環境相關概念建構、價值澄清、倫理培養、自我成長、教學運用、生活實踐及社會參與。綜而言之,學校環境教育之參與者,講求以分工合作方式,整合運用學校教學資源,動員各級單位教職暨行政人員,並可廣泛透過學校家長會和教師會、及社區團體和專家學者等夥伴合作,全面推廣學校環境教育活動,以落實學校環境教學及生活社區環保等層面。四、學校環境教育的規劃理念學校環境教育的目標,在於引導學校教職員工生關愛與保育環境。各地區的環境特性與環保問題,因地區環境特性與資源不同而各有其特色。學校環教必需針對地區特色,經由資源分析與活動規劃,而有效實施。學校環教資源,主要包括社會體系中的人力(參與者)與物力(經費、場地、設備等)資源;其中尤以人力資源為推動關鍵。學校環境教育的規劃,要符合學校教育目標與課程綱要,以及相關環境保護工作計畫(如教育部 1999)。學校在推動環境教學過程中,應配合我國政府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教育部 1988.9.30),進行相關科目教材的研發與學習評量,並鼓勵教師在職進修或參加環境教育研習,以汲取相關新理念與知能,進而落實在環境教學活動與生活中。學校推行環境教育,應訂定整體實施計畫,並在計畫內容中說明:計畫依據與目的、工作組織與執掌、執行內容、工作進度、經費預算、效益評估、督導考核及獎懲等項目。在教育課程與活動規劃上,學校的教師或相關規劃人員,可參考適宜教學原理與實例(黃政傑 1997;鍾聖校 1999;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2000abcde;楊家興 2000),針對學校課程相關科目、地區鄉土環境議題、學生的學習背景及教學資源,來進行環境教學方法和程序(如融入式教學)、設計教學活動、學習評鑑等設計。在教學角色上,教師可以配合學生個別差異(年齡、性別、能力、經驗、社群),營造學習情境,選用或研發教材教法,進行生動有趣活動,並記錄與評量學生學習的進展與成就。此外,在環境教學上,教師扮領導者角色時,可鼓勵學生對學校(校園、教室)、社區、國家及全球等不同層面的環境事務或問題加以關懷,並引導參加適合的討論或活動。在學校環境教育的規劃實務上,學校教師常面臨缺少專門科目及輔助教材的課題。學校教師在校園中推行的環境教育活動,而最常利用的環境教學時機,即是在教室課堂相關科目的隨機教學。在我國現階段的中小學的學校教育的課程中,並無環境教育專門科目;有關環境教育的概念,需要藉由學校課程規劃人員(如課程發展委員會及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於學期上課前整體規劃、設計教學主題與教學活動,並由教師依其專長進行相關環境教學(參教育部 1998)。因此,學校中推行環境教育,可參考課程環境化原理(參楊冠政 1991a),採取融入式教學方式,將環境教育相關概念融入現階段課程科目中,亦可配合設計的輔助活動與教材,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並參與做中學的活動。在環境教學的目標上,可從環境的意識、知識、倫理、行動經驗或技能等五個要素融入相關課程科目中。學校環境教育的活動規劃,應因地制宜,並可針對學校資源與地方特色,以鄉土環境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社會為環境教育的範疇。在學校環境教育活動的題材上,宜以學校師生日常生活中最易接觸到的學校、家庭與社區的鄉土環境議題為優先焦點。鄉土教育,是引導學生認識生活地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的教學活動,其教學範疇涵括了自然生態、鄉土地理及鄉土文史等層面。這種學校推動的鄉土環境教育,較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才易於運用所學知識,實踐於生活行動中。此外,學校也可結合社區資源,並鼓勵各縣市以地方鄉土特色,進一步規劃與推動地方鄉土環境教育。例如,學校推行之環境教育,可以配合學校、家庭及社區環保工作與措施(如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環境衛生、節約能源、綠色消費、校園綠美化、污染防治、噪音管理),進行教育宣導。學校推行之校園環境教育活動,亦可配合課程進度及節慶時令(如國家清潔週、植樹節、水資源日、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策劃及推動每月環境教育主題活動(如資源回收、種樹救水源、愛水節水)、校外參觀教學或戶外活動。五、學校環境教育的教學原理教學(instruction),是學校教育系統運作的樞紐,也是落實教育效果(目標、行動)的重要媒介與教育過程(黃政傑 1997;李宗薇 1997)。學校進行的教學活動,通常係指教師透過活動方式,傳達特定主題概念給學生的教育過程。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常受到:(1)課程與教材的性質、(2)教學目標、(3)學生性質、(4)學習心理、(5)教學資源等五項因素影響,而有不同的教學設計(楊榮祥 1989;楊冠政 1991b)。教學設計,是一種有原理與方法的技能,也會因應時代教育思潮及課題,而發展不同教學觀及教學模式。(一)學校環境教育的教學觀隨著世界各國教育思潮,已朝向多元化演進發展,並發展出人本導向、效能導向、建構導向及批判導向等不同教學觀(詳參甄曉蘭 1997)。在教學原理的運用上,人本導向的教學觀認為,教育的內涵在知識傳授、心智陶治外,亦應擴及整個人的身心成長與自我實現。因此,學校環境教學的重點,除了環境知識外,也要加強情意上的覺知與價值觀的養成,及技能上創造能力的啟發。依據效能導向的教學觀,學校進行環境教育活動時,教師須先瞭解環境主題相關的知識與技能,進行課程內容與融入環境概念的系統分析,並能善用的最新教學科技(如電腦網路教學)與系統化的教材與教法,以促使產生有效的教學。因此在中小學環境教育上,今後教師應配合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宜採取系統化的整合與規劃,進行環境教育融入的教學設計,將環境教育的內涵落實在七大學習領域中(張子超 2000)。簡言之,教師本身應有主編教材、調整教具、規劃課外活動的專業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技能,以落實適性教學(曾志朗 2000)。建構導向教學觀,是以學習者的學習活動為中心。教師在環境教學時,主要扮演問題與教學情境的設計者、引導學生對環境問題的探究、詮釋以及環境知識的建構。從批判導向的教學觀而言,教師進行環境教學時,要顧及社會關聯的題材,作為教學討論的素材,以加強學生對環境議題主動批判思考與表達意見的能力。基於環境問題的複雜性,發展教師環境能力,以行動研究法強化教師主動參與個案研究與解決問題的角色功能,也是學校環境教育教學與研究的有效方式(周儒 2000)。在環境議題導向的教學發展上,近二十年來科學-技術-社會(STS:Science/ Technology/Society)的課程模式,已成為美國科學教育的重要思潮。這種不受限於教科書的STS課程,主張以動態的教導與學習方式,探討社會議題,並運用科學與技術,提出解決方案(詳參Yager and Tamir 1993;邱美虹 1998)。基於環保問題,常是人們關心的社會議題,而環保問題的探討、處理與解決方案,也常運用到環境方面的知識。因此,環境與科學、技術的教育,逐漸成國際間重視的課題(詳參Baez et al. 1987)。以目前科學教育的發展為例,STS課程已演進到融合環境的科學-技術-環境-社會(STES:Science/Technology/ Environmental/Society)的論題分析(如王澄霞等 1994;蘇育任 1999)及教學模組開發(如邱美虹 1998)。從環境教育觀點,作者建議STS課程概念運用在以環境議題為焦點的教學上,也可以強調為環境-科學-技術-社會(E-STS:Environment-STS)。作者認為E-STS課程的環境教育,是以環境教育為理念基礎,針對社會關切的環境議題,運用科學教育的STS課程等方案,探討環境與科學、技術、社會之互動關係,並藉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技能與倫理,應用於生活環保中。在E-STS的環境教學運用上,在第一階段,教師要先提供學生環境議題相關的環境、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背景知識。在第二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覺知與瞭解到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四者間的相互關係。在第三階段,教師要發展學生調查E-STS議題的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能夠獨立自主或共同合作完成E-STS的調查研究,並從多種向度評估解決方案的可行性。第四階段的E-STS過程,師生要共同分享環保行動策略與經驗,以協助學生環境行動技能的培養。綜而言之,隨著世界教育改革的思潮,學校教師及行政單位人員應破除單項灌輸的講述教學、強調競爭忽略合作學習等傳統常見的錯誤教育觀念(參黃政傑 1997),並擴展教育的宏觀理念。在觀念上,學校不應將環境教育的責任全然歸諸教師,而應由學校行政單位(含教務、學務、總務、環保等)共同配合參與。在方法上,教師的環境教學不應只是標準化的知能傳授,而應加強學生對環境議題的獨立思考與師生互動。學校推行的環境教學活動,更不應只侷限於校園教室的教書而已,而應藉由戶外參觀教學活動,增加師生對自然生態與社區環保的認識。(二)學校環境教育的活動設計近年來,由於社會的變遷與日趨民主化,學校課程也逐漸多元化與自主化。加以教育專業自主、適性教育等的教育理念的逐漸受到重視,學校將負起課程發展的責任,扮演課程設計者與研究者的角色,以學校為主體,進行課程方案的規畫、設計、實施與評鑑,提供學生最合適的課程與教學(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 2000b)。教育活動,是在某特定時空與教學情境中,結合教師的教導和學生的學習的一種相互參與歷程。學校環境教育活動,通常是由學校環教推廣者負責規劃與設計,並在其主導下獨立辦理,或和其它相關中介單位人員合作,而對學校教職員工生所推動實施的環境教育活動。在學校的正規教育中,教師為了增進教學的效果,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配合適當的活動設計來進行。基於環境教育普遍未納入學校國民教育階段的正式課程,學校在推動環境教育的方式上,宜採取融入式的教學設計,並配合相關環境議題的活動設計來實施。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是針對教學目標、教學資源(如教材、視聽器材、活動場所)與活動參與者(含供給者、中介者、接受者)之綜合考量,所提出有目的、有系統、可掌握、可評量的活動企劃或教學計畫(汪靜明 1989、1990、1995)。學校環境教育的活動設計,多採取單元融入式的活動設計,其基本架構,主要涵括:教學科目、教學單元、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班級、教學時間、教學單元與具體目標、教學活動、評鑑等項目(楊榮祥 1989;汪靜明 1990;楊冠政 1991b)。學校環境教育的執行,可由環教學者專家,針對活動的目標(why)、內容(what)、對象(who)、地點(where)、時間(when)、教材(which)、方法(how)等教學原理,設計系列活動並評量教學成效。學校進行環境教育活動,可採主題方式進行。作者歸納建議環境教學的主題活動,可依據活動參與者及教育資源,從(1)選擇環境教育主題與環境主體、(2)選定教學融入科目及單元、(3)分析課程內容及融入概念、(4)選用教學方法與活動模式、(5)訂定教學活動實施要領、(6)進行學習成就及活動設計評量、(7)研擬後續系列活動與相關主題等七個融入過程來規劃與發展。學校在推行環境教育活動時,應訂定活動計畫,說明計畫依據與目的、辦理單位(主辦、承辦、協辦)、舉辦日期、舉辦地點、參加人員、報名日期、參加人員、活動內容、活動程序;並視計畫性質,加註附則說明經費來源、核假與研習時數等項目。教師在學校進行環境教學活動時,除傳統講述方式外,亦可善加利用學校視聽媒體與輔助教材教具,以增進學生的興趣。學校環境教育的活動,除可規劃設計在教室內進行,也可透過戶外活動來進行。綜而言之,學校環境教育的活動設計,有助於環境教育推廣者在規劃活動與執行時,有效掌握活動的相關因素,及活動計畫的程序,可說是為了達成學校環境教育目標所實施的具體教育行動或過程。六、學校環境教育的推動原理(一)學校環境教育實施原則學校環境教育的目標,在於提昇學校教職員工生對於環境的意識、知識、技能、態度、評價能力及環保行動等六種環境素養,以建構永續發展的社會。學校教育系統,要有明確的教育目標、適暢的行政體制、充實的適任教師、適宜的課程和教材,以及安全舒適的校園和教室、現代化的設備和器材(黃政傑 1997)。因此,學校環境教育的規劃,要考量到教育目標、學制、師資、課程、教材、校園、教室、經費、設備,以及行政等因素。在廿一世紀永續發展的思潮下,學校已朝向融合學校環境政策(如校園稽核、學校調查)、學校教學利用(如校園教材化、生態教材園)、學校生活(如綠色消費、環保社團、資源回收)、學校環境管理(如校園空間、綠色建築、環境安全衛生)等四大內容範疇的永續校園(sustainable campus)發展(參王鑫 2000;王俊秀 2000;王順美 2000;江哲銘 2000;蔡朋枝 2000;顧洋 2000)。學校實施環境教育,應針對:(1)學校課程進度與教學目標、(2)學校行政措施與配合、(3)教學師資人力與專長、(4)教師與學生的心態與動機、(5)活動場所與教學時機、(6)教學媒體設備與輔助教材、(7)安全考量與交通便利性、(8)家長共識與社區輿論等因素,進行可行性評估及成效性評量。在推動策略上,學校環境教育的實施,要整合學校與地方環保、教育、文化、社教等機構的人力與物力資源,發展具有環境保護、生態保育、人文關懷及社區參與的學校環境教育計畫,增進師生在學校內的互動學習,引導師生走向社會終身學習,以促使師生關心自我學習的生活環境,也關心到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在學校環境教育的內容上,可以概分為生態保育(或生態環境)教育,及環境保護(或生活環境)教育兩大領域。學校推動生態環境教育,可以透過視聽教學媒材,及戶外教學參觀方式,讓學生能欣賞自然環境的美質,以及對於自然受到傷害後環境復育的問題。學校推動生活環境教育,應結合學校與地方資源,以鄉土特色為焦點,進行校園環境學習、鄉土環境(地理、人文、水文、氣候、生態)及社區生活環境等不同層面的學習,並配合學校、家庭及社區的環保工作協同推動。在學校的國民教育階段,我國現階段中小學九年一貫新課程,並無環保領域,而必須採取課程環境化方式融入於七大領域的學習中。作者認為,我國中小學校今後應依課程綱要,成立相關課程發展委員會及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並配合學校環境保護小組年度實施計畫及工作要項,整體規劃有關各科融入式環境教學計畫。學校教師在環境教學上,則要配合學校整體環境教學計畫,依其專長,嘗試將目前七大學習領域的主要內涵,融入於相關的教學主題與教學活動中。學校環境教育的成效評鑑,可由教育主管機關、環境教育推廣單位(如師範校院環境教育中心)及相關的民間團體與專家學者,共同協助學校進行綜合評鑑與改進建議。在評鑑內容上宜涵括:學校環境教育計畫訂定、環保資料充實與利用、融入式課程教學活動、校園環境教育活動、鄉土教學活動、戶外教學活動、環境教材教法研發與運用、電腦網路環境資訊查詢、教師環境教育研習與推廣、環境教育夥伴關係與互動項目。作者將學校環境教育推動時,可參考的實施原則,簡要歸納如后:1、學校環境教育的規劃,應因地制宜,針對學校資源特色(如學制、師生比、經費、設備),講求分工合作的方式,引導學校教職員工與學生認識校園及鄰近社區的環境特性、環保設施(如污水處理設備、焚化爐)及環境問題(如垃圾、流浪狗)等焦點議題,促進學校利用社區資源來從事環境教學。2、各學校環境教育推廣者,應就本身資源特色及角色功能,在相關教學活動或工作中,融入環境教育理念,以規劃與發展具有特色的環境教育活動,並與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或民間團體分工合作推動與交流。3、學校環境教育的推動實務,應針對學校資源及環境議題,配合學校教學課程、環保小組及相關社團運作,訂定學校年度環境教育實施計劃,並請校外相關專家學者及團體協助推動。4、學校環境教育的內容範疇,宜配合校園環保工作要項(如校園綠美化、自然保育、實驗室污染防治、廢棄物清理、安全衛生),將有關的環境資源、環境變遷、環境生態、生態管理等四大階層概念,融入於學校相關課程、或鄉土教育與戶外教育。5、學校的環境教育活動規劃,應針對環境主題與參與對象,宜以單元主題之系列活動方式設計,講求教學媒體與輔助教材的運用,盡量以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的方式進行,以增進教學效果。6、學校環境教育的活動實施,應考慮到計畫本身的可行性與持續性;在人力、經費及環境條件許可下,選擇安全無慮的時間與地點執行,並進行必要之成效評量。7、學校在戶外教學或參觀活動時,應引導師生對環境或環保主題(如野生物保育、地景保育、資源回收)與主體(如動物、植物、岩石、垃圾)的感受、觀察、紀錄、分析或討論,而不僅是對主體的辨識與名詞解說。8、學校環境教育的推動策略,強調以學校為環境教育網絡及終身學習的重要據點;講求從鄉土出發,由學校的環境教學,推展至鄰近社區及大環境;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家庭、社區的環保行動,促進學校與社區的環境教育互動交流,並全面擴大與落實學校環境教育的影響層面。(二)學校環境教育的運作策略學校環境教育的推動,在於參與者夥伴關係之建立及分工合作。學校環境教育工作之推動策略,宜整合政府(教育及環境相關部會)、大專校院環境教育相關機構(如環境教育中心、環境教育研究所、環保小組、環境相關科系、教育學程中心)及社區組織或團體(如社教機構、民間團體與企業)等資源,針對環境教育主題,持續推動,較易建構永續校園之理念。在近十年來,我國學校環境教育推動上,主要係著力於中小學的融入式環境教學活動設計、環境主題活動,以及大專校院環保教育通識課程等工作。就現階段學校環境教育體系而言,迄今政府教育單位及環境相關部會共同推動的相關計畫,主要仍係以大專師範校院的環境教育機構(如環境教育中心、環境教育研究所或環境相關系所)為主要推動軸心。學校環境教育範疇及工作極為廣泛。目前在加強學校環境教育的工作要項,主要計有:(1)運用環境教育教材進行教學活動、(2)推動校園環保活動、(3)辦理環境教育研討及戶外環境教育活動、(4)普設環境教育設施、(5)獎勵表揚(行政院 1997)。學校推動環境教育,宜具體參照環境教育要項(行政院 1992)及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行政院 1997)之項目與內容,整合學校環境教育人力與物力資源來實施。茲參考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輔導北區八縣市學校環境教育運作之實務經驗(參汪靜明等 1996、1997、1998、1999;汪靜明 1999ab),將現階段學校環境教育夥伴分工合作的運作策略,歸納建議如后,提供環境教育行政機關及承辦人員研議學校環境教育運作模式之參考。甲、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遴選方式現階段教育部委託師範校院環境教育中心,辦理中小學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遴選方式,由各縣市地方教育局提報轄區內一所學校,由各輔導區師範校院環教中心輔導並辦理經費核銷。惟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之運作,需各方面的資源及配合,如學校本身的教學環境、承辦經驗、擔任意願等條件,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作者建議今後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之選訂,宜由教育部、縣市教育局、各輔導區大專校院環境教育相關機構,以及有意願擔任之各級學校,參考下列遴選原則評選之。1、擔任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遴選資格(1)能配合教育部、縣市教育局之環境教育政策者。(2)能配合輔導區大專校院環境教育相關機構及政府相關部會規劃之環境教育主題活動推廣者。(3)學校行政人員及教師有意願擔任者。(4)能配合社區環境總體營造發展者。(5)具有環境教育推動實務經驗成效良好,足堪示範觀摩者。(6)學校教師曾參與政府或民間組織環境相關專題研究計畫及環境教育(含鄉土教育、生物、地理等)研習者。(7)學校以成立環保相關社團(如環保社、保育社、自科社、愛水社)等組織者。2、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遴選模式流程(1)由各輔導區大專校院環境教育相關機構發函至輔導區內各學校,進行學校擔任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意願調查,以瞭解有意願擔任之學校名單、有意願擔任之環境教育主題為何,及其環境保護工作運作現況。(2)請輔導區內學校提報推動環境教育具體成效及可堪為代表之環境教育主題。(3)由輔導區大專校院環境教育相關機構彙整分析輔導區內學校環教工作之調查資料,初選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報請各縣市教育局及教育部複核,必要時召開協調會選訂之。乙、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工作內容在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的工作內容上,由於校園環境教育工作涵蓋面極廣;舉凡污染防治、環境教育、自然教育、鄉土教育、戶外教學、安全衛生皆可屬之(行政院 1997;教育部 1997)。各輔導區大專校院環境教育相關機構,負責輔導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執行的工作項目,宜配合學校之資源特色、辦理意願、政府環境教育政策重點或配合不同季節,選擇適合學校執行之環境教育主題,如校園污染防治、校園安全衛生、垃圾處理、愛水節水、節約能源、校園綠美化、戶外教學、動物保護等,發展成具有環境教育主題特色之中心學校,做為各地區學校環保長期發展與示範推廣中心。丙、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執行策略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承辦環境教育事項,宜兼顧經驗累積與傳承,發展成具有環境教育主題特色之中心學校,持續發揮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之教學觀摩示範功能,達到永續校園的發展目標。為此,在執行上可採下列策略:1、請各輔導區大專校院環境教育相關機構發函至輔導區內各學校,由學校填寫環境保護工作自我評量表、擔任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的意願及欲執行的環境教育主題。2、各輔導區大專校院環境教育相關機構,根據歷年輔導資料、調查分析結果,召開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作協調會,並排定年度訪視學校名單及日程。3、各輔導區大專校院環境教育相關機構於進行訪視前,先發函至各受訪學校填寫訪視學校基本資料表、訪視學校意見表,就各受訪學校所遭遇困難,提出符合永續校園發展目標之因應對策。4、各輔導區大專校院環境教育相關機構針對各環境主題,向政府相關部會研提專案計畫,編製相關教材,提供學校進行環境主題活動之參考。5、定期舉辦全國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運作方式、環境教育主題教學活動、教材教法等研討會,並邀請各地環境教育主題中心學校,進行跨區(縣市)教學觀摩及經驗交流。七、結語學校,是世界各國國民學習與成長的重要場所。學校環境教育,是一種藉由學校體系之管道推行的環境教育。作者認為,學校環境教育不應只是由學校辦理或在學校辦理的環境教育而已;新世紀的學校環境教育,也不是侷限於中小學或大專校院環境教育機構的範疇裡。換言之,宏觀的學校環境教育,廣泛地涵括各級學校中教職員工生對於週遭環境的資源、變遷、生態與管理的關心、認知或參與的多元生活教育。面對廿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議題及教育改革思潮,我們身為學校環境教育參與者,必須從多面向的觀點及方法,學習角色互換與互動。我國國民教育階段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即將全面推動,我們學校環境教育參與者,要結合政府、學校與社區資源,建立良好的環境教育夥伴關係,並分工合作,將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融入到學校的環境研究、教學及服務中。作者建議我國環境教育行政者,宜系統規劃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學有關環境通識教育的連貫性,避免某階段的空窗期。在環境教育推動策略與行動上,我們要致力於學校課程環境化、環境教材教法研發、環境主題活動之規劃研究。我們要學習透過電腦網路、鄉土教學、戶外活動等多元方式來落實學校環境教育的工作;並將學校與社區連成社會環境教育推行網路,彼此互動學習及合作交流。作者從環境哲學觀點認為,深層的學校環境教育,在於培育學校師生對環境的價值觀、生態觀與倫理觀,以落實於生活中的環保行動。因此,作者進一步建議,社會各界都應積極藉由學校體系來整合社區與家庭資源推動環境教育,才有助於環境教育的普及生根與網絡建構。學校環境教育的實施與落實,將可提昇國民的環境素養,對於環保生活化的落實及環境立國的理想,具有正面之助益。引用文獻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 2000a 課程統整:手冊1(理論篇, 57頁);手冊2(分享篇, 105頁);手冊3(實例篇, 97頁) 教育部, 台北市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 2000b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 教育部, 台北市 100頁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 2000c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分析與展望 教育部, 台北市 55頁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 2000d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小實例 教育部, 台北市 189頁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 2000e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中實例 教育部, 台北市 119頁王佩蓮 1997 環教中心運作及輔導國民小學環境保護小組計畫報告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環教中心, 台北市 145頁王澄霞、許彩娥、蔡曉信 1994 國內報章有關STES論題分析 環境教育季刊 (23):40-45王鑫 1999 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 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王鑫 2000 永續校園學校環境教育政策的範例 第183-185頁於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高雄市 413頁王鑫、呂光洋、周昌弘、晏涵文、郭允文、楊國賜 1987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規劃報告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 台北市21頁王俊秀 2000 永續校園與永續校員:環境社會學的想像 第190頁於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高雄市 413頁王順美 2000 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計畫 第186-187頁於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高雄市 413頁行政院 1992 環境教育要項 行政院81環字36451號函核定行政院 1997 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 行政院環保署暨教育部86.12.15(86)環署綜字第78149號及台(86)環字第86125919號函核定江哲銘 2000 永續校園環境管理綠色校園環境規畫與安全衛生管理 第178頁於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高雄市 413頁李永展 1997 三生有幸-生態、生活、生產 建都文化有限公司, 新竹市 152頁李宗薇 1997 教學設計 第67-116頁於教學原理(黃政傑主編) 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台北市 465頁汪靜明1989社會教育機構推行環境教育之理念基礎環境教育季刊 (4):15-22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 環境教育季刊 (5):58-66.汪靜明 1995 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 教育資料集刊 (20):213-235汪靜明 1998 新自然哲學的生態保育思潮 主計月報85(4):78-88汪靜明 1999a 我國北區八縣市環境保護中心學校運作模式之芻議 第84-86頁於八十八年度各級行政機關環境教育承辦人員研習活動暨工作協調會會議手冊 教育部環保小組, 台北市汪靜明 1999b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推動環保工作概況 環境教育季刊(40):71-93汪靜明 2000 生物圈2號的生態省思與學習 環境教育季刊(42):8-12汪靜明、楊冠政、戴文雄 1990 環境教育資料庫之規劃與建立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台北市 123頁汪靜明、張春莉 1996 河川環境教育概念階層建構之研究 師大學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全员培训与职业发展规划总结计划
- 师生关系融洽计划
- 2025-2030中国防水盐度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我喜欢的小动物四年级作文500字左右猫
- 2025-2030中国针织衫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酚醛树脂胶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造纸制浆设备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CDS)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轿车起动机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车牌框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华为智慧矿山解决方案
- 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表
- 房地产项目能源管理制度制定
- 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探究
- DB11∕T 161-2012 融雪剂 地方标准
- 会务活动质量保障措施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珠海市高三(上)第一次摸底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 游轮产品相关项目实施方案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语文要素解读
- 上海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4
- 南京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