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创新和产业集群升级.doc_第1页
合作创新和产业集群升级.doc_第2页
合作创新和产业集群升级.doc_第3页
合作创新和产业集群升级.doc_第4页
合作创新和产业集群升级.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作创新和产业集群升级内容提要:本文从集群技术创新容量的角度对不同集群创新频率的高低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产品生产工艺在技术层面上是由一系列技术有机构成的,往往表现为一条技术链,技术链是否存在可创新的技术环节及其数量的多少决定了该产品的生命力。若将集群中不同技术链的可创新环节组合成一个创新空间,那么空间的容量大小及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就决定了集群的发展。基于本文简单的模型分析,最后提出了发展集群的几点建议。关键词:技术链 合作创新 集群发展作者:陈锦其 浙江省委党校0、引言技术创新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企业的创新和价值越来越多地来自于企业间的合作,合作创新也引起了高度的关注(Hagedoorn, J.J&Jchakenraad, 1994)。通过企业间合作,互补性的资源深刻利用,分摊了成本和经营风险,竞争力得到控制与增强。尽管有如此明显的利益,经数据显示,企业间的合作是不容易实现的(Kought. B, 1998)。而另一些看似合作的创新,因技术外溢及市场容量的有限性,削弱了企业间的信任,合作创新危机四伏。创新尤其是合作创新的氛围映射出企业集群未来的归宿,良好的创新氛围使集群稳步发展,相反,集群会因为缺乏创新而日渐暗淡。经济学家从许多方面分析了影响创新氛围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本文拟于创新空间视角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第二部分对模型做了简要的阐述,第三部分解释产品趋同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创新氛围的原因。第四部分从孕育新产品来发展集群的角度探讨了新产品生成的技术环境。第四部分提出了一些发展集群的相关政策建议。1、模型说明本文将产品生产工艺抽象为一条由许多异质的技术环节构成的技术链(T,图1),为便于分析,本文在描述技术链时又抽象掉了技术环节之间的具体联系,其中技术链中各类技术环节的数量视具体技术链而定。基于现有科技水平,我们技术链中的技术环节分成两大类(见表1):已有技术环节和创新技术环节。已有技术环节指代该技术环节在技术链中已存在,可以表示技术链的技术存量;而创新技术则指代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待开发的技术,在某一时点处于开发或未开发状态,一旦该技术环节被开发就转化为已有技术环节,可以表示技术链的技术流量。进而我们又将上述两类技术环节再细分:图标指代该技术环节处于公共领域,如显而易见的技术、溢出的技术、到期的专利技术等,各技术链若需要可轻易获得;图标为某一技术链以各种方式加以保护的私有技术环节,如技术秘密、诀窍、专利技术等,其它技术链不容易获得或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获得;图标指代该技术环节可以与其它技术链相同的技术环节进行合作创新加以开发;图标指代该技术环节在某一时点不能与其它技术链的技术环节进行合作开发,只能独立开发或合作发生在同一技术链内。由于本部分仅从技术流量角度考察其对集群发展的影响,因此在描述技术链时省略技术存量,即未标识技术环节和。图1非创新技术环节公开: 私有: 创新技术环节合作: 非合作: 表1 2、创新频率差异化的解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具有了强制性,对企业而言,它成了生死攸关的大事。(鲍莫尔,2004:p1)”由于能极大的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合作创新成为集群形成与发展良方妙药。然而不同的集群何以在创新方面形成巨大的鸿沟?该部分就此从技术链及其相互关系上进行探讨。(1)单技术链集群中的企业生产流程进而产品严重趋同甚至相同时,每一家企业均可抽象为相同的技术链,那么该集群就可以认为是单技术链集群。在单技术链(T1,图2)中不会出现表征合作创新技术环节的图标,即没有与不同技术链合作的技术环节。若此类集群存在合作创新就是出现在相同技术链间,但由于相同技术链企业的技术特征决定了其产品也是相同或相似,或在产品市场是竞争对手,又考虑到产品的市场容量的有限性,每一企业都希望将创新成果占为己有(Appropriantion),会阻碍合作创新的顺利进行。为防止相同技术链企业通过合作创新而在产品市场控制价格,各国政府对此都执行了较为严厉的反垄断政策,这与dAspremont&Jacquemin(1988)在同质产品双寡头博弈模型中得到的结论一致。图2由于相同技术链间的合作创新较难达成,独立创新就成为创新的又一种选择。然而,由于投资风险较大及创新溢出效应存在,独立创新也往往投资不足。若单技术链集群中独立创新存在对集群的发展也至少有两点负面影响。第一,由于专利制度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技术创新“胜者通吃”日渐凸现,因此引起的专利竞赛使创新投资过渡。第二,单技术链上的可创新技术环节是相当有限的,因此可能会出现低水平竞争“柠檬市场”(仇保新,1998)。可以认为单技术链是不利于集群良性发展的。(2)多技术链当集群中各产品可以抽象为一条以上技术链时,集群的创新容量及其合作创新是如何发展的?我们先考察有两条技术链时的情况(图2-a),比较图2-a和图2-b,技术链T1中的一个技术环节变成了技术环节,它与技术链T2中的相同(或及其相似)技术环节构成了一对潜在合作关系R1。根据我们对技术链的界定,他们是不同生产工艺的产品,从而在产品市场没有或很少有竞争关系,合作创新可以较低的投入和风险获得与独立创新相同的收益,因此,技术链之间的合作创新关系更容易达成。图3在原有的两条技术链的集群中,我们再加入第三条技术链T3(图3),潜在合作创新关系从一对变成了五对(R1-5)。并且随着技术链T3的加入,合作关系呈现新的变化:合作关系R1、R2、R3是由三条不同的技术链上的相同的技术环节构成的,即两两之间均可以合作,进而三者也可以共同合作创新。此时,各企业只需独立创新1/3的投入就能获得相同的创新成果,若集群中有更多的技术链时,处于不同技术链的企业在一些技术环节可以合作创新模式只需投入更少(1/n n表征在某一技术环节上有n条技术链,可以相信随着技术链的增加,n会有限的增大。)创新资本,成功合作的机率又进一步增加。3、催生新技术链萨克森宁(Saxenian. A,1994: p33)认为硅谷公司间距离的靠近,促进了它们频繁的非正式交流,从而保证了该地区快速的发展。他所指的非正式交流的对象正是本文的技术环节,硅谷的发展除了得利于频繁的技术创新,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该地区存在大量公开的技术环节。对于集群的发展即催生新技术链涌现就需要如硅谷的两大因素。为考察催生新技术链Tnew的各影响因素,我们将集群中已存在的所有技术链上的技术环节按表1的分类方法组合成四个技术空间(图4)。图4中,空间和表示技术存量,而技术流量由空间和表示。其中,空间中的连线仍表示技术环节之间的合作关系。图4新技术链的产生需要一定数量的已有技术为支撑,集群此类技术环节的存在与否及数量多少就成为新技术链产生的先决条件之一。图4,若空间中所包含互不相同的技术环节越多,那么就越有利于相关新技术链的产生。为增加空间中的技术环节最主要的途径为:将空间的技术环节转化到空间中,即公开已有的私有技术。另一个影响新技术链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新的技术,那么新技术链与其它技术链的合作创新就成为比较合适的选择。合作创新实现的可能性大小就决定于空间和中技术环节的数量、类别即相互关系,技术环节数量越多、所属领域越相似以及已有合作链越多就越有利于新技术链的创新成本的降低。图5中,若新技术链所需要创新的技术已有五条技术链相互合作创新,那么它只要支出1/6的成本,同理,已有合作只有两条,它就要多支出一倍。若已有合作没有,那么新技术链最多只能与一条技术链合作,甚至需要独立创新。因此,空间尤其是空间中技术环节也是催生新技术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从技术层面解释了不同集群不同发展轨迹,一些集群不多壮大,创新氛围逐渐浓厚;而一些集群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衰落。如在美国硅谷中由于存在大量的技术链,内在的决定了技术存量不断累积,合作创新频繁的出现,新技术链不断涌现,硅谷成为众多集群中的明星;而在中国一些集群,其产品特性决定了其技术链比较单一,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技术存量较少,企业之间交流不多,很少有新技术链的产生,极不利于集群的发展壮大。4、政策含义集群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创新及它们之间的合作创新。基于上文分析,针对得到的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发展集群的建议:(1)由于技术链中可创新环节越多,越有利于营造集群良好的创新氛围。因此集群应提高提高产品档次,使产品的技术链中含有更多的可创新环节。(2)单技术链严重影响了集群的发展。为提高集群创新频率,应引入更多新技术链,如鼓励企业实施差异化生产,开发新产品等。(3)丰富的技术存量为新技术链提供了肥沃的技术土壤。集群可出台奖励私有技术公开的方案,另外营造一个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的环境。(4)创新环境存在一个自我强化的效应。因此,在一个创新氛围不浓的集群,当地政府可给相关领域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以增加新技术链,为合作创新买下伏笔。(5)在分析时我们假定集群时封闭的,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及网络化的今天,集群应该积极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GNP)中,使集群内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其他集群合作创新,充分利用各种技术资源发展自身。参考文献:1、Hagedoorn, J.J. and Schakenraad.1994:The effect of strategic technology alliances on company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gement Journal,16,214-2502、Kought,B. 1998:A study of the life cycle of joint ventures, in Contractor&Lorange,169-1863、dAspremont, Claude, and Jacquemin, Alexes 1988: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ollov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8(5),1133-74、Kamien, Morton., Muller, Eitan, and Zang, Israel 1992:Research joint ventures and R&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