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河北北方学院 中医古典教研室,2,1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 2,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熟悉温病的发病,目的要求,3,发 病 因素 发 病 感邪途径 发病类型,概述 病因 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目 录,一、温病的病因 (一)概述: 1.温病病因学说的特点: 2.温病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5,1.温病病因学说的特点:,以“辨证求因”为立论基础和认识方法 “辨证求因”通过临床不同的证候特点,正确判断出其致病原因。 病因与疾病之间是一对因果关系,由因及果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们寻求原因时,往往是据果求因的。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没有疾病就谈不上病因。所以我们不仅不可能脱离疾病去认识病因,而且只有依靠疾病的表现,才能认识病因。这就是辨证求因的原理所在。,中医对疾病病因的研究,并不是微观地研究各种致病因子形态和结构,而是将各种致病因子和它所引起的人体平衡破坏情况相结合来研究,钱天来:“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6,将外邪致病的本质确定为体内动态平衡被破坏,并通过对各种因子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症状的研究,来推断体内平衡破坏的环节和程度. 从而在无须知道微生物的种类和形态的情况下,能找到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也就是恢复机体被破坏的内在动态平衡)。,7,从“天人相应”观念出发,联系时四时气候变化来推求病因. “天人相应”人体生理现象以及疾病同自然界变化的相对应关系。 温病属于外感疾病,是由外在致病因素引起,因此要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去认识,8,2.温病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1)揭示发病特点:发病季节,邪犯的途径和病位,起病缓急,演变趋势 2)区分证候类型:有风热证、暑热证、湿热证、燥热证等,3)指导立法制方:审因论治(疏散风热、清涤暑热、透化湿热、凉润燥热等一套大法和主方 ),9,1、如何理解温病的病因? 指出温病的病因是建立在“天人相应”和“辨证求因”的理论基础上。 温病是外感疾病,由外在的病邪所引起,承认自然界的变化可导致温病,疾病的表现又须和自然界的变化联系起来。 但应注意的是,温病的病因学说不仅说明病因,还和发病、病机联系一起,目的是为了指导辨证,为治疗提供依据.,疑难问题,10,2、温邪与六淫的关系 温邪与六淫并不矛盾,温邪实是六淫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故温邪也以六淫之名进行分类和命名,便于以审因论治的证治体系对温病进行治疗。 3、温邪与致病微生物的关系 这是中西医学两种体系对病因的不同认识,不可混为一谈。致病微生物是传染病的直接原因,而温邪却是和发病、病机、临床治疗密切形成的,以“天人相应”和“辨证求因”的理论认识的。,(二)温邪的分类及其致病特点,1、风热病邪 风温,13,(1)形成条件: 风热病邪多形成于冬春季节。 春季阳气升发,冬季应寒反暖,气候温暧多风,易产生风热病邪,正如吴鞠通所说:“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厥阴行令,风夹温也。”,(2)致病特点:,风邪具有升散,疏泄的特性,为阳邪,热亦为阳邪,两阳相合,火性益增,肺属金,火热未有不克金者,病先犯肺卫。 风热病邪口、鼻、咽、喉、肺向上趋势 肺卫系 肌表向外趋势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表证。,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易损伤肺胃阴津:,变化迅速,易逆传内陷:,2、暑热病邪 暑温,(1)形成条件: 暑热病邪的形成在夏季,其形成与夏季气候酷热密切相关。 暑为火之气,暑季人体毛窍开泄,亦是导致暑热病邪入侵的重要原因。 感受暑热病邪即时而发的温病称暑温,伏而后发者称伏暑。,(2)致病特点:,暑热熏蒸,腠理开泄,人体卫表空虚,汗出频频,卫外失司(固),此时,暑热正盛而直入于里,故初起即见阳明气分的表现。如壮热,大汗出,头晕,面赤,心烦,口渴,脉洪大等。 故叶天士说:“夏暑发自阳明”。,伤人急速,径犯阳明:,素问举痛论:“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所以在病程中易见身热,汗出,口渴,燥齿,神倦,脉虚等症状。如津气耗伤过甚,可导致津气两脱,出现汗出不止、气短喘喝、面白肢厥、脉微细欲绝等虚脱证。,暑性酷烈,耗气伤津,A 暑为火邪,心主君火,暑见心,同气相求,暑易入心,心窍闭阻,出现昏迷(暑厥)。 B 肝为相火,暑入肝,肝风内动,出现抽搐(暑风)。,易犯心包,闭窍动风:,24,暑湿病邪,因夏暑之时天暑下迫,地湿上腾,暑热既盛,雨湿亦重,所以暑热易兼挟湿邪,这种病邪称为暑湿病邪。 暑湿病邪所致温病为暑湿(感而即病)、伏暑(伏致秋冬发病),暑湿病邪兼具暑与湿两种病邪的性质,其致病特点为:,25,初起先犯肺卫,多夹寒邪,临证指南医案:“暑必兼湿,二者皆伤气分,从鼻吸而收,必先犯肺,乃上焦病。” 暑湿既可郁阻皮毛,又可闭阻肺气,临床常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咽部不爽,或见咳嗽,肢体酸重,胸脘痞闷,舌红苔白腻,脉浮滑数等表现。 夏季贪凉露宿,或恣食生冷,使暑湿与寒邪相交为患。暑湿内蕴,寒邪束表,则恶寒头痛,身形拘急,无汗等表现尤为突出。,26,脾胃同属中土,而湿为土之气,与脾胃属同气相求、同类相从,所以暑湿病邪侵入人体后,易直趋中焦脾胃,使脾失升运,胃失和降,出现脘痞、腹胀、呕恶、便溏、苔腻等症状。暑湿之气可上蒸而蒙闭清窍致头胀昏重,亦可下注而致泌别失职小便不利,弥漫三焦,易困阻脾胃,弥漫三焦:,27,暑湿相搏,土润溽暑,易于郁阻气分,耗损元气。故叶天士说:“长夏湿令,暑必兼湿。暑伤气分,湿亦伤气。” 临床常见明显的倦怠乏力,气短心悸、肢困头重等元气受损的表现及口渴唇干或胸闷纳呆,口苦而粘、苔白黄厚腻,脉濡数等湿阻气机的表现。 而脾胃不足,元气素亏或湿盛之体又是外感暑湿邪气的重要内在因素,耗损元气,伤津阻气,28,冯兆张 锦囊秘录 :“暑必兼湿,故自汗;暑湿干心则烦,干肺则渴,干脾则吐利;上蒸于头,则重而痛;暑能伤气,故倦怠。”,3、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是兼具湿与热两重特性的一种外感病邪。 湿温,(1)形成条件: 长夏季节因气候炎热,湿易蒸动,雨水较多,湿气较重,故湿热病邪更易形成,并伤人尤胜,所以湿热病邪致病以长夏为多见。,(2)致病特点:, 因湿属阴邪,粘腻淹滞,与阳热之邪相博,则胶着难解。 致病之初起,来势较慢,发病较缓。在发病后,不似寒邪之一汗即解,热邪之一清而愈,其传变较慢,经久而湿邪逐渐化热,所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同时,在瘥后往往还可因余邪滞留不尽而易于复发,即所谓“炉灰复燃”。,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脾胃同属中土,而湿为土之气,与脾胃属同气相求、同类相从. 所以湿热病邪侵入人体后,易直趋中焦脾胃,使脾失升运,胃失和降,出现脘痞、腹胀、呕恶、便溏、苔腻等症状。 由于湿性粘滞,化热较慢,传变亦慢,病邪在中焦逗留的时间较长,故其病机重心在中焦脾胃。,病位以脾胃为主:,因湿为重浊阴邪,所以具有闭阻清阳、阻遏气机运行之性。 困卫阳:身热不扬,恶寒,身重。 蒙清阳:头重如裹,神情呆顿。 阻中阳:胸闷脘痞腹胀。 阻经络:湿热痹。 留滞于肺:咳喘证,一些支原体肺炎、霉菌、病毒性肺炎。 伤下阳:下利畏寒,浮肿。 湿邪阻遏气机而引起的胸闷、脘痞、腹胀等症状也甚为常见。,易困阻清阳,闭郁气机:,4、燥热病邪 秋燥,(1)形成条件: 初秋季节久晴无雨,气候干燥之时,容易发生燥邪为患。 燥邪有寒热两种不同属性: 一般晚秋初凉,多为凉燥,其性质近于风寒;早秋季节,如秋阳以曝,则易形成燥热病邪,其性质近于风热。,(2)致病特点:,: 燥热病邪亦从口鼻而入,所以先犯于肺。且燥为秋令主气,肺属燥金,同气相从,燥热病邪易先侵犯肺经。 初起以肺卫见症为主,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鼻干燥,咳嗽少痰等。继则肺之热势渐盛,导致肺燥阴伤,症见热甚,咳嗽气急,胸满胁痛,咽干口燥等。病之后期则表现为肺胃阴伤之证,可见干咳少痰,口燥,舌光红等。,多从口鼻而入,病位以肺为主, 燥热病邪具干燥之性,加上热盛则伤津,所以燥热病邪易伤人体阴津,由于其病位在肺,所以特别容易耗伤肺胃之阴液,症见口渴,口鼻、唇咽及皮肤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大便干结,舌苔少津等。,易致津液干燥:,当燥热病邪热势亢盛时,可从火化,燥热化火,上干清窍,症见耳鸣、目赤、龈肿、咽痛等。,易从火化:,5、温热病邪 (伏寒化温) 春温,温热病邪是一种能引起在春季发病,病初即以里热炽盛为主要特点温病的病邪。,这一病邪即传统所说的伏寒化温。 内经认为,寒邪是春季发生温病的致病因素,而不能藏精是发生温病的内在条件,即柳宝诒说“冬伤于寒,正春月病温之由;而冬不藏精,又冬时受寒之由也。”感受寒邪后,寒邪内伏,并从热化,即衍生为一种特有的温邪,称为伏寒化温。 近年温病学者根据该邪气的致病特点命名为温热病邪。该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季的春温。,(1)形成条件: 传统认为冬季感受寒邪,当时未发病,寒邪内郁日久化热,到春季再发病,称之为伏寒化温。 也可认为是在春季温热之气上升时,形成的一种具有较明显温热性质的病邪,又称为温热病邪。,(2)致病特点:,: 温热病邪从里而发,故初起就有明显的里热证。 或见灼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等气分证;或见斑疹、神昏、舌绛等营(血)分证。 如有新感引发则可兼见表证,若无外邪引发则无表证。,邪气内伏,邪自里发, 由于温热病邪的温热特性突出,易化火、化毒,多见闭窍、动风之变而致神昏、痉厥。郁热内炽,易损伤血络,迫血妄行,出现斑疹或腔道出血等症状。,里热炽盛,易动风、动血:,: 由于温热病邪病位深而邪热重,故极易耗伤阴液。 初起即可见到烦渴、尿短赤、便秘等症; 病程中阴伤见症突出; 病程后期,多耗伤肝肾之阴,出现低热,颧赤,口燥咽干,脉虚,神倦,或手足蠕动,舌干绛而萎等症状。,易耗伤阴液,虚风内动,49,6、疫疠病邪 疫疠病邪又称为疠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50,(1)形成条件: 疫疠病邪的形成与非时之寒暑、疾风淫雨、久旱大涝等气候特别反常有关; 亦与某些地区的特殊气候地理环境有关,如岭南地区山岚瘴气特甚,易形成疠气。 此外,战乱之后,灾荒之年,环境卫生差,动物尸体腐烂熏蒸,均可促使形成疫疠病邪。,51,(2)致病特点:,52,致病力强: 常常无分老幼,众人触之即病。,53,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疫疠病邪的感染途径以口鼻(空气或饮食物)为主,不同性质的疫疠病邪,对脏腑经络有不同的定位倾向。 吴又可:“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某经络,专发为某病”。 如湿热性质的疫病,邪气多客于膜原,分表里九传;燥热性质的疫病,邪气多客于胃,传布于十二经。,54,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 疫疠病邪致病来势凶猛,传染性极强,在短时间内可引起疫病大面积流行。 正如吴又可说:“某年疫气盛行,所患者众,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其为疫”。,55,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疫疠病邪侵袭人体后,发病迅速,传变极快,症状复杂多变,病情险恶,致死率高。 如温疫论中说:“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56,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疫疠病邪致病,对人或不同种属动物有一定的选择性。某些病邪只致人患病而不引起其他动物患病,而某些病邪只引起某些动物患病但不能使人患病。 正如吴又可所说:“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57,7、温毒病邪 温毒病邪是指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 因其致病与时令季节相关,并能引起流行,故又称为时毒。 温毒病邪包括风热毒邪、风热时毒、暑热毒邪、湿热毒邪、温热毒邪等。,58,(1)形成条件: 温毒病邪的形成与时令气候反常有关,乃邪气蕴结而成,并多能引起流行。 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温病是大头瘟,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温病是烂喉痧。,59,(2)致病特点:,60,具火热之性: 毒是一类致病力很强的病因,具有火热之性,它能导致人体高热、伤津耗阴、脏腑功能严重失调和实质损害、气滞血瘀等多种病理变化的产生。 因此,临床上应特别重视清热解毒法的应用。,61,攻窜流走: 温毒病邪可内攻脏腑,外窜经络、肌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其病变部位的差异与温毒病邪的性质及感邪轻重有关。 如温毒攻肺,可使肺失清肃,或肺气壅滞,甚则化源速绝。其证候轻则咳喘,重则呼吸急促困难。 温毒攻心,闭塞机窍,则神昏谵语,甚则引动肝风,而痉厥兼臻。温毒窜扰肌腠、血络,而致丹痧、斑疹密布等。,62,蕴结壅滞: 温毒病邪客于脉络,可致局部血脉阻滞,毒瘀互结,而形成肿毒特征,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则破溃糜烂等. 病变多见于咽喉部位。温毒结于阴器,可致睾丸肿胀疼痛等。温毒引起的肌肤斑疹或皮下结节也与其蕴结壅滞的致病特点有关。,63,疫疠病邪与温毒病邪实际上都不是一种单一的病邪,而各包括了多种病邪。,64,对温病的病因的认识,主要是根据温病的证候特点,并联系其发病季节的气候变化而对温病病因所作出概括,特别是用六淫属性对各种温病病因的致病特性进行了归纳。 传统所说的六淫既包含了各种病邪致病特性的分类,也体现了气候因素的作用。,二、温病的发病 温病的发病学主要研究温病发生的机理和规律,包括发病因素、感邪途径、发病类型等内容,(一)发病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体质因素,温邪能否侵入人体, 并导致发病,取决于 人体的抗病能力,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说“ 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 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 自不相染。”,在温疫论中 吴又可也说: “本气充满,邪不易入, 本气适逢亏欠, 呼吸之间, 外邪因而乘之。”,若群体正气不足,防御力低下, 温病则易发生及导致流行。,68,1人体体质因素 就温病的发病,与下列体质有密切关系: 素体阴分亏损 精血津液不能很好化生卫气防御下降。 素体内热偏盛 好吃肥甘厚味嗜酒,或五志化火,这时外感温邪,两阳相遇,同气相求,内外皆热;脾虚湿停易发湿热证。 脏腑功能一时性失调 体壮之人,过度劳累,大汗出,卫外失司,温邪乘虚而入。 小儿纯阳之体 小儿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脏腑娇嫩,卫外失固,或小儿饮食不节易停食积热. 古人云:“内不伤,外不感”。,气候变化异常,不仅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影响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也会影响温邪的产生和致病。 如骤冷暴热,疾风霪雨,人体不能适应,易感邪发病。 如长夏季节炎热多雨,不仅极易滋生湿热病邪,还会影响人体的脾胃运化功能,所以较易感受湿热病邪而发生湿温。如气候反常,或久旱、大涝等自然灾害之后,温邪也易猖獗而广泛传播,从而引起温病的暴发流行。 古人所说的“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就反映了自然灾害与温疫的关系。,环境因素,此外,空气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质,噪声污染、尘粉,剌激性气体,或其它有毒物质,对人体防御功能可产生明显影响,降低防邪抗病能力,增加温邪的易染机会。,人们所处的社会状况,包括经济条件,营养调配,体育锻炼,卫生习惯,卫生设施,防疫制度等,都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水平和防御温病的能力,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如人民生活贫困,营养不良,人体体质差,抗病力弱,且经济文化落后,卫生及防疫设施缺少,加上战争频繁,灾荒不断,社会动荡,人口流动迁徙,可导致温病的频繁发生和流行。这就是一般所称的“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和“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社会因素,(二)感邪途径,鼻,口,皮毛,古代医家提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并很早就认识到:“一人病气,足充一室。”人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就可以受邪发病。通过空气相染的温病有风温、秋燥、烂喉痧等。 由于鼻气通于肺,所以从呼吸道入侵的温邪,初起病变多在上焦手太阴肺。如叶天士明确指出:“大凡吸入之邪,首先犯肺”。,1、空气相染,从呼吸道入侵:,口气通于胃,温邪通过饮食从口腔而入,可直犯脾胃及肠道。古代医家早就提出了病邪经口而入,多系饮食不洁所致。湿温、霍乱等湿热性质温病,其感邪途径属于这一类型。,2、饮食相染,从口入侵:,邪从皮毛而入是中医学对外邪入侵途径的最早认识。如灵枢百病始生说:“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皮毛入。” 与某些具有传染性的温病患者直接接触,病邪可从皮毛而入,染易其人。此外,雌性按蚊叮咬人体皮肤时,可将体内的疟邪传入人体而发生疟疾;体虱等小昆虫吸吮某些温病患者血后,受染温邪的体虱等再吸吮健康人的血时,可将温邪传入而发生某些温病。此外,还可接触疫水而感邪发病,也属于接触相染之例。,3、接触相染,从皮毛而入:,但应注意的是,古人对外邪感受途径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其发病初起的症状特点而推断出来的,并不一定反映了病邪入侵人体的真正途径。 如初起时出现体表症状则认为外邪是从皮毛而入的;如初起时出现肺卫症状,则认为外邪从鼻而吸入;如初起时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就认为外邪从口通过饮食而入等。,77,发病示意图,(三)发病类型,发病类型是指温病发病后在证候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类型。温病虽然种类繁多,但根据其发病后的临床表现,可概括为病发于表和病发于里两种类型,即前人所谓的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一是指发病的类型-病发于表 二是指发病时间的早迟_指感时令之邪当令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新感温病的特点是:初起病邪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由于体质因素不同,抗病力有差异,以及感邪轻重有区别,各种温邪的传变情况各有不同:有按卫气营血层次呈渐进性深入者,有自肺卫内陷心营者,总之,传变趋向是自表入里,由浅入深。,一般新感温病较伏邪温病病情轻,病程短。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大法,若治疗得当,邪自外解,预后较好。,但有的温病虽然初起时也以里热证为主要表现,但其临床特点与当时的时令主气致病特点相符合,所以仍然属于新感温病,如暑温,初起时表现为阳明里热见证,但其发生于夏暑之时,与暑邪的致病特点相符,所以是感受暑邪而即病者,属于新感温病。,2、伏邪温病: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或称“伏气”, 一是指发病的类型 病发于里伏邪 二是指发病时间的早迟_感邪后未即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伏邪温病的特点是:病发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外邪激发,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候为主要表现。其传变趋向是:伏邪由里达表,则邪势衰退,病情好转;或伏邪进一步内陷深入,病情加重。,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若伏邪不能外达或透邪不尽则病情反复,变证迭起,病难速愈,古代医家比喻如“抽蕉剥茧,层出不穷”。 伏邪的治疗初起以清泄里热为主。属于伏邪的主要病种有春温、伏暑等。,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比较表 新 感 温 病 伏 邪 温 病 成因 感邪后立即发病 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 发。 病机 初起病邪在表,或从表 伏邪自里而发,或由里外达, 解, 或自表入里,由浅 或进一步内陷深入。若伏邪 至深传变。 不能外达,或邪透不尽,则病 难速愈。 证候 初起即现表证,一般无 初起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 特点 里热证。 引发,则无表证。 治疗 初起多以解表透邪为主。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 病种 风温、秋燥、大头瘟等。春温、伏暑等。,89,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学说的临床意义,1.区分发病类型 2.判断病情轻重 3.揭示传变趋向 4.提示治疗大法,90,小结,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是研究温病发生规律的两个基本内容,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温病的致病因素是外感温邪,它包括了具有温热性质的“六淫”之邪和疠气、温毒等,它们都有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 “六淫”温邪主要指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温热等外感病邪,它是前人根据四时温病的不同特点,联系发病季节的气候特点而对温病病因的理论概括,具有“辨证求因”和“天人相应”的特点它的临床意义并不仅是限于阐述温病的发生原因,更重要的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即揭示发病特点,区分证候类型,指导立法处方。所以对于“六淫”温邪重点应明确各种病邪的性质、特点和致病规律,特别是它们的致病季节,好犯部位,病机特点、临床证候等,掌握了这些特点,在临床上就能通过证候分析,联系季节气候来认识病因,在此基础上再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这就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温病的发病学包括发病因素,感邪途径以及发病类型等内容。,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温邪?你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热病邪”的提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2、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致病特点有何异同? 3、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如何? 4、温热病邪、疫疠病邪及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主要有哪些? 5、试述体质在温病发病中的作用。 6、试述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原则。,92,2、伏邪温病: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或称“伏气”,是指感邪后未即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93,伏邪温病的特点是:病发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外邪激发,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候为主要表现。其传变趋向是:伏邪由里达表,则邪势衰退,病情好转;或伏邪进一步内陷深入,病情加重。,94,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若伏邪不能外达或透邪不尽则病情反复,变证迭起,病难速愈,古代医家比喻如“抽蕉剥茧,层出不穷”。 伏邪的治疗初起以清泄里热为主。属于伏邪的主要病种有春温、伏暑等。,9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比较表 新 感 温 病 伏 邪 温 病 成因 感邪后立即发病 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 病机 初起病邪在表,或从表 伏邪自里而发,或由里外达, 解, 或自表入里,由浅 或进一步内陷深入。若伏邪 至深传变。 不能外达,或邪透不尽,则病 难速愈。 证候 初起即现表证,一般无 初起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 特点 里热证。 引发,则无表证。 治疗 初起多以解表透邪为主。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 病种 风温、秋燥、大头瘟等。春温、伏暑等。,96,三、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和发病的认识,温病学说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和发病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伏气温病说 1伏寒化温说 2伏热后发说 (二)六淫化火说 (三)疠气致病说 (四)新感温病说,97,1伏寒化温说,从黄帝内经开始,直到明代汪石山以前,伏寒化温的说法一直占统治地位,他们认为温病是由于冬季感受寒邪,不即发病,寒邪内伏,过时而发的伏气温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伏寒化温说的最早理论依据。持这一观点的医家,以晋代王叔和为代表,他提出:“冬时产寒杀厉之气,中而即病者为伤寒,中而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清代柳宝诒对王氏之说加以阐发,他在温热逢源中指出:“寒邪郁久,化热而发,则为温病,其病由里而郁蒸外达。而雷少逸在时病论中更明确指出:“推温病之原,究因冬受寒气,伏而不发,久化为热,必待来年春分之后,天令温暖,阳气弛张,伏气自内而动。”他们认为,伤寒和温病都是由于感受寒邪所致,感寒即发病者为伤寒,感寒不即发病,逾时而发者为温病。所以认为温病都是由于感受寒邪,寒邪内伏郁热,逾时而发的伏气温病。这种说法,称之为伏寒化温说。,98,2伏热后发说,认为伏气温病的发生并不是感受寒邪所致,而是由于感受温邪后不即发病,温邪伏而后发。如何廉臣说:“凡伏气温病,皆是伏火。”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说:“暑邪久伏而发者,名日伏暑。”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也说:“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 这种说法肯定了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对于某些一开始即见里热证候的温病,认为是温邪伏而后发的伏气温病,故称之为伏热后发说。,99,(二)六淫化火说,以金元时代刘河间为代表,认为“六淫皆从火化”而发生热病,把“六淫”都当作温病的主 因,也就是说,温病可以由风、寒、暑、湿、火六淫侵袭机体,邪气从阳化热而致病。,100,(三)疠气致病说,认为疫疠毒邪是引起温病的原因,明代吴又可崇黄帝内经所论“毒气”、“疠气”,王叔和“时行学说”,巢元方“乖戾之气”的观点,提出温病所感之邪,乃六淫之外,别有一种异气。吴又可在继承他们的观点后在温疫论中说:“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氏指出,温疫也即温病,温疫是感受疫疠之气而引起的。,101,(四)新感温病说,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感受温邪,它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温病都是伏邪化热的传统观念。 明代汪石山首先提出新感温病的观点,他说:“有不因冬伤于寒,至春而病温者,此特感春温 之气,可名春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温,夏之中暑相同也。”汪氏所说的“春温之气”,实乃当今之多风温暖之气,所称春温乃指现在的风温。 到明清时代,对温病的病因逐渐明确为温邪,如叶天士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指出,暑温乃暑热所致,湿温乃湿热所致等等。 清代以后,对温病病因的认识日趋统一于由温邪所致,而且认为温病大多数属于新感温病。但对于某些一起病即见里热证者仍认为是伏气或新感引动在里伏邪。如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既承认新感,又不否定伏邪,在对不同温病发病机制的阐述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分别运用伏气学说或新感学说。现代对伏邪和新感学说在理解其实质的基础上,也可灵活运用于温病发病机制的分析上。,102,1.)温邪的定义。)不妥当。因为“温、热、暑、火”的概念相同,而在程度与发病季节上有差异。“温热”仅代表温热一类病邪,而不包括湿热病邪。)易与春温的病因混淆。 2. )相同点:以肺胃为中心。初起都肺卫见证。)不同点发病季节上。初起症状,燥伤肺卫证必伴有津液消耗见证。风热病邪每易出现“逆传心包”的病理变化,燥热病邪病势轻浅,以肺为病变中心。,103,103,103,104,研究湿我们还是先从它的造字入手,湿的形符为“氵”,说明湿与水有关联;湿的声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xyz与pqr就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合作合同
- 建筑工程施工补充合同
- 2024年度南京二手房买卖合同
- 2024店铺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 合伙开店合同:共同经营店铺协议书样本
- 承揽合同与雇佣合同的实质区别
- 工程合同风险管理
- 专业劳务派遣合同协议
- 招商引资协议案例
- 2024年水电工承包合同范本
- (零模)徐州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英语试卷(含答案)
- 动脉瘤栓塞术术后护理
- 2024年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四川公安基础知识模拟5
- 2024年全新公司股权期权协议书
-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指南
- 求异思维换个度
- 矿山改造电气节能降耗分析
- 村级财务清理报告
- (完整版)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总27页)
- 项目管理中常用英语(实用收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