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命题分析及复习策略.doc_第1页
诗歌鉴赏命题分析及复习策略.doc_第2页
诗歌鉴赏命题分析及复习策略.doc_第3页
诗歌鉴赏命题分析及复习策略.doc_第4页
诗歌鉴赏命题分析及复习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命题分析及复习策略(上)一、近三年命题特点分析及08年命题预测 鉴往以知今,对近几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进行归类汇总,把握出题规律,对于预测今后高考命题趋势,科学合理的指导考生应对这类试题应该是不无裨益的。一、宏观分析:从1996年起,全国卷基本是两道选择题,一道考查分析理解,一道考查分析鉴赏,从2002年开始试题比例进行了调整,加大了主观题的比例,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高考语文试卷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总体上看,诗歌鉴赏题这种考查形式主要要求考生从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等方面鉴别诗歌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从近三年的试题来看,考查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考查了用字分析、思想把握、技巧分析、内容分析、意象理解、诗眼分析、名句赏析和赏析评价。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在考查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评价”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能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有达技巧”是要求对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上给予理解,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句意的理解,对内容的概括、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和典故运用的分析,以及对意境、风格的体会。鉴赏和评价棕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所以,鉴赏、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带有整体素质性的能力体现,属于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认识水平,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感悟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同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到2007年的高考试卷充分体现了对这种能力的要求。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未来高考语文试卷中有关古代诗歌鉴赏的考题,其主要的考查方向将集中于以下几点: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概括作者抒发的情感及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针对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如“诗眼”的赏析和词语的外向锤炼。分析课文中学过的典故、常识。 二、近三年共51套试题,诗歌64首。笔者按年度将试题列表归纳如下: 2005 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一览表根据图表,笔者分析归纳了如下八个命题特点:第一,从选题数量和时代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其实时代诗词曲均有涉及。唐诗22首,宋诗19首,宋词6首,合计47首,占总量的73.44%。清诗清词计有8首,占12.5%;其它:元曲4首,诗经、晋诗、金词、元词、明诗各1首。而从05、06、07三年走势分析:05唐宋诗词共19首,元曲1首;06年唐宋诗词10首,其它朝代共10首;07年唐宋诗词18首,其它朝代6首。从数据可以看出,从05年唐宋诗词独霸天下,到06、07年则是唐宋诗词略有下降,各朝各代竞相登场。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唐宋诗词作为古典文学的高峰,仍然是一枝独秀,地位至尊无上,难以撼动,这也表明,在经历了自主命题带来的多元选择与开放之后,诗歌鉴赏命题更趋于理性,更为成熟。尽管有人认为唐诗和宋诗有“感性”与“理性”之别,“ 情趣”与“ 理趣”之分,但作为诗歌而言,只有唐诗和宋诗才称得上“当行”与“本色”。预计今后仍将是主要的选题范围。尤其是唐诗和宋诗,出题频率最高。清诗词作为古典诗歌的中兴,出现了不少名家名篇,也受到了较大关注。这种趋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也就是说2008年的高考诗词鉴赏题中会继续以唐宋时代为主,但仍然会辅以其它时代诗歌。第二,在诗歌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呈现出既不避“ 热”,也不避“ 冷”,“ 冷”中有“热”的态势。自然,“热”和“ 冷”是相对而言的。“热”是指学生所熟知的著名诗人或作品,如李白、苏轼、白居易、杜牧等,为历年高考命题者和备考者所关注;而“ 冷”则大多指历朝历代“各领风骚”的“ 一时之英”。从作品看,近三年64首诗歌属于名篇的只有05年上海卷李白的庐望山瀑布、07年浙江卷的乌衣巷,而且都不是单独设题,而与其它诗篇进行比较比较阅读;从作家看,64首诗歌涉及作家52位,属于学生熟知名家的有16位,其中重复出现的皆为名家,计有李白、王维、白居易、杨万里、王安石、苏轼等6位唐宋诗词的代表人物。从三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名家名篇数量有所下降,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上升。首先,命题人选择大诗人的篇目上,多选择不是特别有名的诗歌,如2007年四川卷宋王安石的葛溪驿、2007年白居易惜牡丹花、2005年全国二卷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选择名篇,也往往与其他诗人的诗歌对比出题,如2005年上海卷考察李白望庐山瀑布与唐朝诗人徐凝的庐山瀑布对比出题;07年浙江卷的乌衣巷,与不出名的金词、元曲对比出题。其次,一般诗人的名作数量上升,计37首,占总量的58%,应该说,这些属于“ 冷”诗人的“热”作品,但均是披沙拣金之作,确能代表其最高创作水准。尽管名家名篇数量有下降,但是可选择范围还是很广泛的,仍然需要倍加关注,笔者查阅了11年(1996-2007)高考题,考到杜甫诗三首,李白诗词七首,王维诗五首,白居易诗三首,韦应物、刘禹锡各两首,苏轼诗词六首,王安石诗三首,辛弃疾词两首,杨万里两首。王昌龄、柳宗元、杜牧、贾岛、梅尧臣、李清照、陆游、马致远、陈维崧仅仅各考了一首,而像陈子昂、孟浩然、韩愈、李贺、欧阳修、秦观、周邦彦、姜夔、元好问、张养浩、杨慎、李梦阳、李攀龙、顾炎武、朱彝尊、袁枚、赵翼、郑板桥、纳兰性德等大量名家的传世名篇还没有在高考题中出现,必将在以后考题中有所体现。至于不出名诗人的名作肯定会出现,不好估计是哪些人和哪些篇目,但对于2008年考生来说,既要注意名家名篇,又要关注其他时代的名作。第三,从体裁上分析,诗歌以绝句律诗,词以小令为主,其中五律七绝占一半以上。三年64首诗歌,其中:七绝27首,占总量的42%,居绝对优势,七绝是唐宋诗乃至中国古代诗歌至善至美的代表。其次为律诗10首(五律7首,七律3首),词9首,元曲4首。诗歌过分短小,很难展开联想;字数多,则变化复杂,较难把握其中脉络和意蕴,如古风、歌行、长调变化繁富,对于参加高考的中学生来说,较难命题和答题,一般不会考到,即使考到,也选择意义浅显、脉络明晰、中学生熟悉背景的一些诗词。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2008年的考生在读诗方面侧重绝句、律诗、小令和中调,但作为升华心灵的文学鉴赏来说,古风、歌行和长调当然也是不应该忽视的。第四,从诗词的题材内容上来看,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另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两类诗歌特别是后一类诗歌用自然环境衬托情感心境,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织在一起,有时无法硬性区分为哪一类题材,即可因写景妙句归为前类,也可因抒情深长化为后一类,因此将这两类诗笼统地称之为写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描写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自然风物,也描写农村田园、名胜古迹等各地风情。这类诗歌写景成分较多一些,情感有时较为含蓄。如06年广东卷粤秀峰晚望看似全然写景,而情在景中。07全国卷王维新晴野望除最末一联稍发议论外,前三联纯然写景,但作者热爱自然山水之情油然而生。即事感怀类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它包括忧民忧国、赠答唱和、羁旅行役、送别友人、思乡怀家、评诗题画等内容。这类诗歌写景成分不如前者多,带有较多直接抒情或议论的成分。情景往往交融而写,景物前带着情感修饰词。如07湖南卷王安石示长安君“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中,“湖海三年隔”天地辽阔,时间漫长,音讯全无;“尘沙万里”,离别之远,环境之苦,令人伤感,而两句前的“自怜”和“又作”把离别的无限愁绪描写的回肠荡气,不能自已。05年福建卷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把自然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富有情感色彩。从情感上来看,山水田园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寄情于景观中,或畅想于山水外,或蕴理于风物内,或寄兴于田亩间总之,吟咏风霜雪月,寄兴花鸟虫鱼,抒发时空意识,感悟人生哲理,身在江湖,心存朝堂,忧念黎民,不一而足。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当前中国正逢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综合国力蒸蒸日上,选择这类诗歌的比例越来越多。即事感怀类可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可以描述别后思念,可以礼赞母爱的伟大,可以慨叹弱者的命运,可以感伤骨肉的离散,可以寄托游子的愁思,可以感怀佳节的亲情,可以评价诗歌绘画的妙趣,还可以因国乱民伤一掬同情之泪,因报国无门而愤懑不平,因年华流逝而感叹生命短暂,一事无成,也可因年老孤独满怀愁绪等等。爱国情、爱民情、恋情、离情、乡情、宦情、友情、亲情、感伤之情不一而足,均可即事而作,借景抒发。两类诗歌看作写景抒怀一大类题材,05年12首,占60% ;06年有15首,75%;07年则有14首,占58%。由题材选择上可以看出,高考诗词鉴赏题以写景抒怀诗为最多,或写景以寓情,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或即事以抒怀,以离别、思念家乡亲人、抒发旅途飘泊、报国无门、自我感伤为代表。这类题材的诗歌选择在比例上虽下降,仍是出题重点。其他如咏物、咏史或边塞诗也会在2008年以后的高考中稍有上升。第五,从题型设置上分析,05-07年,除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省份还保留填空或选择题、采用主客观统一的试题形式外,其他试卷均以简答题为主要的出题形式。从提供答案的客观选择题转变为主观能力问答题,突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察。 1996-2001年全国高考诗词鉴赏题都是选择题,从2001年后全国卷和各省市卷一般采用主观问答题的形式,这是因为,客观选择题把答案呈现在面前,考生未必真正欣赏到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有可能猜对答案,无法真正考查学生鉴赏能力的高下,采用主观题就可避免这种情况,考生能不能读懂诗歌,从所提供的答案中即可一目了然。绝大多数高考题会采用主观问答题的形式。这种出题趋势在2008年不会改变,当然不排除个别省份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灵活变化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浙江省连续三年采用填空题+简答题的考查形式,既以填空题降低欣赏难度,又以简答题进一步考查学生的鉴赏水平。看来这样一种方式可能已成为我省命题人的共识,预计2008年将继续采用这样一种形式。第六,从考点设置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考点设置遵循了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在具体习题的操作上却灵活多变,鉴赏“诗眼”,如天津卷、全国二卷和广东卷;比较两首诗思想情感的异同,如江西卷;不仅品评诗歌本身,还会让学生对有关的“诗话”、版本或者给出提示性的关键词作出认同或否定的评价,如四川卷、湖南卷和福建卷;鉴赏意象,如全国一卷、浙江卷;分析表现手法,如湖北卷、浙江卷、福建卷等;鉴赏思想情感,如湖南、江西、安徽、重庆卷等;鉴赏意境,写赏析文字,如全国一、二卷,上海卷。这些出题形式尽管异彩纷呈,但都是紧扣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得注意的是,在考点设置上,我们浙江卷连续三年以填空题形式考查“诗歌意象”。意象是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意境的切入点。第七,中国传统文论形式诗论(包含诗话、评点)与诗歌鉴赏试题的整合。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传统方式之一,到宋代,遂成为一种正式的文学批评样式。诗话与诗论也都是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一种形式。诗话正式出现在宋代,第一部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诗论则出现很早,特点是以诗论诗,如唐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偶题,李白、韩愈、白居易等的诗论等。诗话、诗论、评点多数并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常常以三言五语为一则,以直接性的感受和意见为主。05年有6套(全国1、上海、山东、湖北、江西、广东)、06年有3套(全国1、山东、江苏)、07年有1套(北京)。从使用形式上分析:(1)从诗论与诗歌鉴赏的整合形式分:既有明引,如05全国卷1引用胡应麟“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上海卷引用“诗话”东坡志林、湖北卷对汉宫秋词曲的评价、广东卷“北宋画院”典故等;06年山东狄葆贤平等阁诗话等等都属于明引。也有暗引,如05年山东试题的“ 前人认为”、江西试题暗引钱钟书先生的“情味”评价。06年江苏“有人认为”等等。(2)从诗话、诗论、评点在试卷中的表现方式及作用看:交代缘由,充实解题背景,摆明观点。如05年上海试题中引用苏轼一段笔记的目的是向考生提供苏轼对李徐二诗的态度扬李抑徐,以便考生自主体验,从容作答。导引答题方向,支撑设题角度。如07年北京卷以前人评论“自然生其气象”入题,就是引领考生品味画面内容,考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八、“比较阅读”方兴未艾。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体裁、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的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裁、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从作品的主旨立意、构思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05年共有7套(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福建、湖南),06年有3套(重庆、湖北、湖南),07年有6套(山东、辽宁、重庆、湖北、江西、浙江)试题共29首,占总量的45%。高考命题的与时俱进,可见一斑。具体分为:(1)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同时代作品比较”、“跨时代作品比较”、“同一作品中使用不同的词语、语句效果比较”三种情况。如05年辽宁卷王安石与方惟深诗作的比较阅读、上海卷李白与徐凝诗作的比较阅读、湖南卷柳宗元与李德裕诗作的比较阅读等,06年重庆张维屏和龚自珍诗作比较阅读,07年湖北、江西卷试题都属于“同时代作品比较”。而05年浙江卷杜牧与杨万里作品的比较阅读,07年辽宁卷王维的唐诗与周弼的宋诗、浙江卷的唐诗、金词、元曲三首并列则属于“跨时代作品比较”。第三种情况,如07年山东卷“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要求将流传的不同版本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2)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所谓对语言的品味就是炼字炼句,如05年湖南卷对柳宗元和李德裕诗中“ 望”字功用的辨析等。湖南卷诗歌鉴赏第二小题则是对诗歌形象和表现手法的比较,辽宁卷第一题是对意象与情感的关系进行比较等。(3)从考查点设置来看,可以分为综合比较和单一比较两种情况。如05年辽宁卷就是综合考查了语言、形象和技巧三方面;而06重庆则是对思想感情的单一比较,07年浙江卷第1小题为单一比较,第2小题同为综合比较。值得注意的是,05年、07年浙江卷都以比较阅读出题。05年为唐七绝与宋七绝比较;07年则选唐七绝、金词、元曲共3首,创下高考选诗数量之最。说明浙江省命题组对此青睐有加,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上八点正是全国及各省市诗词鉴赏试题的趋同性,从趋同性中可以洞察出题的方向,明确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出题的趋势,即选题以唐宋时代的律诗绝句为主,名家名篇和一般作品交相辉映,诗歌内容倾向于写景的山水田园诗歌和抒发悲欢离合各类情感的即事抒怀之作为主,题型主要为问答题,同类题材的诗词比较试题会进一步加强,出题形式仍如今年一样丰富多彩。当然具体到各省市,肯定有一定的变化,如选择元明清时代、咏史诗、咏物诗等,采用阅读理解、作文和诗词鉴赏相结合的办法等等,这种变化随各省市的出题人的审美倾向不同而有所变化。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ziyuan1/uploadfile/0804/2008428191737.asp诗歌鉴赏命题分析及复习策略(下)二、复习策略与答题规范一、知识储备与积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在考查能力的要求上有知识、有能力,以能力为主,能过对近年高考全国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题试卷中诗歌鉴赏考题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内容的考查题型越来越灵活,对考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考生既要掌握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又要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一些方法技巧。关于古代诗歌的一些知识散见于中学课本中,复习时一定要掌握。对许多考生而言最难的莫过于鉴赏的方法技巧,因为文学鉴赏作为一门学头号有它独特的方法和语言体系。中学生接触这学面比较少,课文中有关文学鉴赏的范文并不多,所以说中学生这一能力相对普遍薄弱。在备考时,首先要掌握古典诗歌的分类(内容上可分为抒情诗、言志诗、明理诗,也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讽喻诗、闲适诗等)、句法特点(语序、对仗等)、用典、表达技巧和艺术风格。其次要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如诗歌的意象、意境、情境之间的关系(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以及诗歌鉴赏的术语。考生有了这些知识和方法的储备,并做到灵活运用,在考场上方能应付自如。1、广泛阅读,加强积累,依托教材,强化训练。要了解不同时代代表诗人的风格及大体流变,不仅做到知人论世,更要因诗入题,以诗解题。平时训练不能再只局限于唐诗宋词元曲,值得注意宋诗与清诗的鉴赏,同时应当兼顾读本的内容,不可废弃。2、继续落实基础,掌握各种鉴赏术语。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抒情方式,清新、淡雅、明丽、含蓄、沉郁、豪放等诗歌风格。综合性开放题型的考查已成趋势,对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势必要有赖于鉴赏术语的准确表述,这样答题才能到位。如艺术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对比、反衬、象征渲染等。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恬然冲淡、沉郁顿挫、雄浑壮阔、古朴典雅、刚健明朗等。3、明确复习范围:唐宋近体诗(词)以及一部分散曲和小令,决不扩大范围,比如古体诗等。a.首先选取唐宋有代表性的作家(30位),借助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等,找出30 首左右的律诗或绝句,先精心阅读专家的分析,然后自己独立地从诗歌的思路、主旨、情感、技法、语言等角度写鉴赏文字(每篇300 至500 字),以学会从语言、形象、技巧等方面赏析诗歌。这种培养积累感性材料的做法,可收以一当十之效。b. 将诗歌鉴赏和写作与文学常识复习结合起来,既可拓展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又可提高写作与鉴赏能力,一举多得。c.以“鉴赏辞典”为蓝本,收集与有关诗歌相关联的诗论、诗话、评点等知识,逐一对应分析,以尽快提高鉴赏水平。d. 用20 篇左右的训练量,以“鉴赏辞典”为主,将作家、作品、内容、体裁、情感、意象等相近的诗歌组合起来,进行比照研读,深刻领会,这样对考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将有事半功倍之效!4、注意掌握解题的技巧。a、明确鉴赏范围,并且要细化,因为诗歌鉴赏的命题点往往是从一首诗很小的一个方面来切入的。b、形象的分类、语言鉴赏的命题形式、思想感情的表达模式、意境的种别、表达技巧题型等都要了解掌握。c、弄清诗歌题材分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如送别诗词,要注意诗歌感情是悲伤还是豁达乐观,作者是如何表现的,是否使用意象等。如田园诗歌,要理解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情趣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慎重思考。d、注意各种提示性信息,它们集中在题目、注释、诗中的某个词语情点、题干要求等等。 二、解题方法总结诗歌鉴赏题对考生的鉴赏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也逐步加强。为考生最容易失分的试题类型之一,许多考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在答题时抓不住要害,大多是不着边际地写一通。综观近年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不外乎三方面:作者借助“什么”,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何种“情感”。这三个方面可以总结为“象”、“情”、“法”三个字,在这个三字秘诀里:“象”即“意象”,也就是作者寄托情感的“附着物”;“情”即作者表达的“情感”;“法”即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而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最重要的是就是要抓住四大方面,做到一审意象,二品语言,三找表现手法,四品思想感情。试具体分析如下:1、 审意象意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简单地说,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感情化了外界客观事物,作者助这些客观事物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例如张籍秋思一诗:“洛阳城时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家书”这两个意象就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秋风”为思乡营造了氛围,“家书”则是寄托乡思的直接“工具”。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意象分为三个方面: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中的现象。(1) 人物形象鉴赏需要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基本特征有哪些,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常见诗歌人物形象有: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2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杜甫。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王维。4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韦应物。6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高适,王昌龄。(2) 景象鉴赏需要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表现手法),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3) 物象鉴赏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或者支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主以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物象以及物象所包含的旨趣、物象所体现的情调、物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比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澡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理解题目中“折柳”的会义,关键就要理解“柳”这一意象在课文中学过的古诗词中有类似的句子,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负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微),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 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而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是很容易引申为“柳留惜别依依不舍”,可以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但是,把握诗歌意象要避免思维定势,如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化。”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谈到菊花,就想到它的高洁气质。但本诗作者之后以喜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此花开尽更无花”,与菊花高洁的气质无关,如果对这意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失误。2、品语言品语言是要品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关键语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字词句,才能准确鉴赏诗歌。因此,重点字词成为考题设置的一项内容。如唐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韦参军这间的真挚情宜。对诗中“秋”字的理解,关系到对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进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如果认为“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再如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写念念不忘报国;“梦回吹角连营”是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八面里”二句,生动地描写了将士们军旗下分食熟牛肉的宴饮场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种乐器,“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了却”二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道出了词人完成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末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收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些词句必须逐一准确把握,方能理解全篇的含义。在品味诗歌语言时,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住住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类。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标。”(杜甫登高)悲壮慷慨:这种风格的作品感情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表情细如抽丝。如:“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特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特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闰意献张水部)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幽默讽刺:多指诗中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出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3、表现手法所谓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写作手法。简单地说,表现手法就是作者把寄托自己情感的意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把意象比作珍珠,表现手法则是串起珍珠的彩线。这也是高考出题者考查考生分析鉴赏能力的一个重点。例如:张籍在秋思一诗中“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描写可谓是“寻常中见奇崛”;宋祁的木兰花这首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闻”一个“闹”字,化静为动,巧妙拟人,境界全出;劳轼的红梅通篇以“红梅”为描写对象,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现手法和技巧,因而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和技巧就成了诗歌鉴赏的重要考查内容。一般而言,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三类。(具体可参见“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部分中的“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进而产生的情怀。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古设今(用典)、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等各种手法。描写手法,包括“正面一侧面”、“实写一虚写”、“动景一静景”、“近景一远景”等不同角度。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常见的描写手法还有衬托、虚实结合、抑扬相生等。修辞手法、像比喻、用典、对比、借代、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借代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调零。4、品思想感情诗言志,诗缘情。说白了,诗歌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无非是作者写作的意象不同,表现手法不同罢了,当然抒发的情感也各有千秋。因此,我们要求考生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知人论世”。有的诗人抒发的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有的则是游子思归、念家思亲之意,有的是友宜长存、知音相知之思,不一而足。高考命题人若问张籍在秋思一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秋风”、“家书”这两个意象让人不难想起思乡之情。晏几道的鹧鸪天一词,“杜鹃啼鸣”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梅尧臣的东溪中“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权势着花无丑枝”抒发了作者喜爱自然、追求恬淡闲适的情趣。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鉴赏诗歌就应当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是远处望到和听到的;“渔火”、渔民的“愁眠”、“寒山寺”、“钟声”、“客船”是近处看到和听到的。由这些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季节凄凉、冷落的夜景。而对这幅夜景,必须勾起诗人漂泊他乡的孤愁情怀。再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守旧派的反对,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还比如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是一首写实诗,江边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不知道渔民是冒着风险去捕捞的,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后两句的意思作者没有明说,而是令“江上往业人”去看捕鱼的险景。看到一叶子舟颠簸在太风浪里一会儿被送上浪峰,一会儿又陷入波谷的惊险场面,自然会懂得“吃鱼容易,捕鱼难”的道理。诗中反映了渔民生活的艰险和作者对渔民的同情。 三、解题要领1知人论世,知世论诗知人论世,知世论诗的方法,古人很早就讲过,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最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都是一些大家的不太出名的作品。因此,知人论世、知世论诗就显得格外重要。如2007年全国卷I选的是苏轼的望江南,2007年全国卷II选的是五维的新晴野望,2007年江苏卷选的是辛弃疾的鹧鸪天,2007年湖南卷选的是王安石的示长安君2006年全国卷I选的是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并引)。再如2005年北京卷选的是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2005年浙江卷选的是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杜牧齐安郡中偶题,2005年湖北卷选的是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苏轼、王维、辛弃疾、陆游、杨万里、杜牧、黄庭坚等都是当时的大家,对人们的生平事迹,诗歌流派和诗作风格,我们应该把握得十分清楚。“知人论世、知世论诗”就显得尤其重要。真正的理解诗人情感,才能真:“解其中味”。由此推想,不了解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就难以理解其“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逍遥;不了解杜甫的大济苍生的理想和安史之乱的战火惨烈,就难以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不了解文天祥的搞元历程,就难以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批风格各异的诗人,所以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对历史的了解。2、 品味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意境。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它是意和象的复合体,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凝聚的表现;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就是意境,意境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具因素组成的。只有通过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才能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颈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由鸡声、茅店、月、人、板桥、霜六种意象构成了一幅内肉丰富、生动形象的商旅图,仅两句十字,倾注了作者对商旅的同情心。有些物象和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搭配,这些值得我们注意把握。如明月就与思乡、思系。学生通过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想象,完全可以领略诗的意境,可以在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到无限席广的艺术内容。3、 体味诗眼,解读诗歌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或一句诗“炼”得好,使得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就是“诗眼”。诗眼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体现诗作主旨的精彩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述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了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大万里 壁的背景上,则给人以茫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面目壮观,别的字确实难以替代,这“直”和“圆”正是该诗的诗眼。杜甫蜀相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就是该句的诗眼。而杜甫旅夜书怀“危墙独夜舟”一句中的“独”也是诗眼。值得注意的是:诗歌中的一些形空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找到诗眼,有助于正确把握诗歌意境。4、 把握特色,重点突破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试题选取的古代诗歌列多是写景、咏物、咏史的作品,我们在把握诗歌之前,还要掌握一些诗歌分类的知识。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等;还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古代律诗中的四联,古人归纳为起、承、转、阖。许多古代诗歌从层次上分,往往可以分为两层,一层写景,一层抒情或议论(即卒章显志的写法)。5、 巧用术语,做出解答有了以上四步作为基础,我们就可以从容沉静地顺利回答命题者设计的各种问题了。命题者从什么角度来问,那么就从什么角度来回答。最近几年的鉴赏题,无外乎就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设问。因此,在回答这些问题是最好用简洁的语言即术语来作答,答出关键点来。高考阅卷,是按关键点给分的,我们必须要熟练掌握。 四、抓好答题规范训练,根据设题角度有针对性答题虽然题目千变万化,但仔细分析,大致可归纳为6种题型。熟练掌握这6种题型的答题规范,就能使学生从纷共复杂的试题迷宫中找到出口,收到事料功倍之效。模式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南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青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了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模式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详见下文)。答题步骤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步骤三: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呜。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分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现了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模式三:分析语言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