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科技知识的积累,第一节 夏文化与科学的发展 第二节 商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西周科技与文化的发展,白欣 物理系科技史研究室,2,夏朝,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商量谁去治水?,首领们都推荐鲧(),鲧九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 禹原有个助手叫皋陶(),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 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4,第一节 夏文化与科学的发展,研究夏文化的主要证据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地区发现的文化遗址,它位于龙山文化和华夏文化之间。这个区域的中心在河南西部,此外,在豫东、陕东、晋南地区和湖北境内也有发现。,5,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可能逐渐形成了国家早期的建设,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来看,由堂、庑(w)、门、庭等单位建筑构成的建筑群是廊庑式建筑群,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可以看作是夏代宫廷样式,从而开创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6,庑(w),堂下周围的走廊、廊屋:廊。殿。,7,由于陶器的出现导致从农业中分化出手工业,青铜器则加强了这种趋势,特别是农业的发展更加强了这种趋势。,从二里头文化中可以看出,农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铲、斧、刀和镰等,以石器为最多,骨蚌器次之,也有木器。 青铜制农具尚无发现,可见其水平之低。,8,从农具的样式看,扁平石铲、凹刃石镰和穿孔石刀与龙山文化的出土农具样式区别不大,但二里头出土的农具很多。,9,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铜的工具和武器是很少的,铜器还不能代替石器、骨器和蚌器。,10,二里头出现了青铜冥器,如礼器,,从技术上说,铸造空体的容器比铸造工具和武器之类的实体器难得多。,后者只需单扇范,而空体铸造则必须用合范法,即除了外范,还要用内范(或称“填范”或“泥心”)。,11,夏小正,夏文化研究中,孔子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他曾到杞国(今河南杞县)进行实地考察。杞国居民是夏代宗室的后裔,较多地保留了夏代文化和习俗。 孔子在此发现夏代的重要文献夏小正。 夏小正篇幅并不大,但内容却很丰富。其中记载了每月的物候、天象和生产的安排。,12,夏小正中提到有物候作用的植物有17种, 夏小正中,古人还利用某些动物起物候作用,约可分为鸟、兽、虫、鱼等类。,13,夏小正中记载的恒星和星座有:鞠、参、南门、昴、大火、织女、北斗和银河等。 书中指出在每月初的黄昏或黎明时,这些星星所处的位置、方向、出没、见伏或中天的情况, 夏人还注意到,五月“时有养日”,十月“时有养夜”,这是说,五月份的某天是全年昼最长的,十月份的某夜是全年最长的,这实际上是冬至日和夏至日。,14,夏小正记载的生产活动主要涉及农副业、蚕桑、染织、畜牧、渔猎及人事等,按季节做了很好的安排,“采蘩(fn)”(采集用以覆盖蚕子取暖,使蚕萌生的蒿叶)、 “摄桑委扬”(整理桑树,去掉徒长的枝条)、 “妾子始养、执养宫事”(由奴隶从事伺蚕、治丝和织造活动); “启灌蓝蓼(lio)”(分栽聚生染蓝色的蓝草)、 “玄校”(染黑色和黄色的织物)、 “叔麻”(收取雄麻,以备纺织)、 “乃衣”(制衣)等。这些是记述蚕桑和纺织的活动安排。,15,相传伏羲(x)时代已经有九九乘法口诀和十进制数学知识。,“九九表”传说为伏羲所制,管子、荀子中都有记载。,16,伏羲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 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 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 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17,山东嘉祥武梁祠画象石有伏羲手执规、女娲手执矩的形象。,18,第二节 商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一、商文化的分布 商文化可分为二期,武丁以前的早商文化和武丁及武丁以后的晚商文化。,武丁,名昭,是中国商朝第23位国王,庙号为高宗。 他是商王盘庚的侄子,父亲是商王小乙。武丁在位时期,曾攻打鬼方,并任用贤臣 傅说 为相,妻子 妇好 为将军,商朝再度强盛,史称“武丁中兴”。,19,早商文化分布很广,主要在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等地区。,郑州的早商文化遗址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可能是成汤所居的亳(b)都。早商文化持续的时间很长,较为典型的是郑州二里岗文化。,20,商代晚期,其文化分布甚广,特别是帝乙和帝辛之时,商王朝不断对外用兵,开拓疆土。 帝辛时还特别开发东南部,并加强了这些地区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帝辛,21,二、农牧业的发展,在农牧业方面,实行井田制,这对农田的灌溉和管理都是有利的。 从耕作方法上看,商代实行了“耦耕”,即二人并肩操作木耒(li)。当时还实行火耕法。 牛耕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牛是祭祀的用品,人是奴隶,估计还是用人来拉犁翻土,22,商代的耕作已经具备牛耕技术,特别是生产工具已出现铜制。,例如,湖北黄陂盘龙城早商墓葬中出土的二件青铜臿(ch),长1317cm,刃宽约10cm,臿身体中空,中部有一孔,用以安装木柄。其形制酷似今日两湖江西等地用于挖土(特别是泥)的包铁锹。,安阳大司空村晚商晚期层中发现一把青铜铲,全长22.5cm,刃宽8.5cm,上端有方銎(qing,孔)柄,可以装木柄,有明显的使用痕迹。1960年安阳苗圃也出土一把青铜铲(长21cm,刃宽11cm)。,23,对于粮食的加工和储存,当时用石臼加工谷物,粮食多为窑藏。 商代的粮食除了食用,还大量用于造酒。从出土的酒器来看,其种类和数量都远多于二里头文化。,24,在一些小的墓葬中都能见到,觚(g)和爵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随葬品,特别是商代末期,酒器的使用极为普遍。 可见当时饮酒成风,后来的文献夸张地记载帝辛时有“酒池肉林”之景象, 由此推断,商代的农业的确达到了较高的水平。,25,在商代早期遗址中发现了家畜遗骸,如牛、羊、马、猪和犬等,其中牛骨和猪骨最多。此外,在殷墟还发现过象骨,这与狩猎卜辞(“获象”)的记载是一致的。可见商代后期大象在河南北部尚存在着。吕氏春秋中也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商人伺养家畜除了食用和部分用其畜力之外,大量牲畜还用于祭祀的牺牲,这与卜辞中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从挖掘的材料来看,用牲的办法很多,有土埋、水沉、火杳(yo,燎)、刀卯。而且用牲的数量很大,少则数头或数十头,多则三、四百头。如此用牲,从侧面反映商代畜牧业之发达。,26,三、夏朝建立之时为青铜时代开始,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不但有铜器出土,而且有加工铜器的手工作坊。 二里头出土的铜爵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青铜爵,通高12cm,含铜92%,锡7%。这是标准的青铜器。,它模仿陶爵形状铸造,虽然略显粗糙,但形制规整,器壁薄厚均匀,并且采用了复合范铸造技术,装饰的弦线和凸起的乳钉属青铜初兴起的花纹模式。,27,据左传记载,中国约在公元前21世纪才开始炼铜。,相传大禹铸成九鼎。从所遗存的商周青铜器来看,标志中国青铜生产的水平极高。 安阳和郑州等地发现商代大量的青铜冶炼作坊遗迹,以及大量矿石、矿渣、木炭、炼锅(也叫“将军盔”),陶范和石范等。,28,早商铸铜器都是一次浑铸,如形体大的方鼎和造型复杂的提梁卣(yu)(盛酒的)等,只是要先把足和耳绑好后嵌入,再次同器体浑铸。 只有镞范例外,它可以一范铸57器。 一范只能用一次,一次只能铸一器,因此,尚未发现两种完全相同的铜器。,29,晚商铜器以厚重为特点,殷墟晚期的巨型铜器逐渐增多,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通身高133 cm、横长110cm、宽78cm ,重达875kg。 它是商王为祭祀他母亲而作。它是中国青铜时代最大的青铜器,也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仅见。,30,浇铸“司母戊鼎”是很难的,首先浇铸时间不能长,否则就要形成“冷隔”。,“冷隔” 金属液充型后,在金属液的交接处融合不好,而且在铸件中产生穿透的或不穿透的缝隙称为冷隔。多出现在远离流道的铸件表面上和薄壁处。,31,青铜业发展的高峰期,(商代中期到西周早期),先进的分铸技术已熟练了,可制作大型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其代表。,湖南出土的盛酒器县四羊尊很有名,它的形象生动逼真,铸造难度很大,也是分块铸造的。这也是商代中最大的铜方尊,重34.5kg。,32,四、陶瓷技术的兴起,早商陶器较先进的是硬陶以及原始瓷器。它们烧成温度高,吸水性差,质地硬。 晚商陶瓷业除了继承早商生产水平,还新兴了两种陶业:刻纹的陶器和明器的制作。,33,明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 即冥器。同时还是指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34,郑州出土的早商原始瓷器,胎骨细腻坚硬,灰白色和浅褐色极少。,这些陶瓮使用的是高岭土,并且瓷釉很亮,多施于沿口和器表,器内施釉很少。釉色以青绿为主,少数呈褐色或黄绿色。,郑州瓷器的出土,把我国瓷器发明的历史至少提早到3000年以前的早商时代。,35,刻纹陶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杰出的佳器,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也是罕见的艺术珍品。,刻纹白陶也用高岭土作坯胎,烧制温度在1000以上,陶质坚硬。 器形几乎全是礼器;花纹有云雷纹、夔(ku)纹、饕餮纹等,与铜器风格类似; 刻纹陶为商代制陶工奴所独创,尚未见于其它时代,且数量极少。它们大部分出于殷墟,总共发现数十件,以及上千碎片。估计它们主要是商王室和大贵族所独占,甚至小贵族也未能占有。,云雷纹,饕餮纹,夔纹,36,五、甲骨文中的科学技术知识,殷墟甲骨的质料主要有龟腹甲、龟背甲和牛(少数为羊、猪)胛骨等。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很像古代文字。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累计收集了1500多片。,37,一个完整的甲骨卜辞应由6部分构成,即署辞、兆辞、前辞、贞辞、占辞和验辞,但通常都因简化而不完整。,天然甲骨要修整,并有专人保存,还要把采集和修正的过程加以记录,这部分在甲骨上的刻辞称为“署辞”。 占卜时,卜者用火烧灼原来的钻孔,使甲骨产生裂痕,名为“兆”。 兆的情况也要加以记录,这叫“兆辞”。 关于占卜的时间和地点的部分称“前辞”。 占问的问题本身叫“贞辞”。 得兆后,对照占书,作出凶吉福祸的判断,称为“占辞”。 最后还要看占卜是否应验,并也要加以记录,这部分刻辞称为“验辞”。,38,1、甲骨文中的天文气象,一般来说,公认的文献中最早的日食记录是“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诗小雅十月之交)。 从卜辞的内容推断,殷商时代对重要的星已进行了不间断的观测,比较肯定的是“火”、“鸟”、“商鸟”,以及“北斗”、“毕”、“尾”和彗星、新星等。,39,气象变化在甲骨文中也有反映,“晕”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 这是光线通过卷层云时受冰晶折射或反射形成的,大多是环日、月的彩色环。,40,雨对农业收成影响甚大,殷王多次亲自占卜求雨。 占卜中有“禾有及雨”和 “黍年有足雨”, 所谓“及雨”是符合农事需要的雨, “足雨”是满足量的需要的雨, 而淫雨不止时,殷王也曾祈求“宁雨”。,41,殷商和西周数学知识,数学从实际需要中得出:建筑和测量需要几何学,殷商时造车,从造车轮的方法上就应知道圆等分了。 殷商和西周已经知道自然数的意义,知道加法和倍数。,42,中国是世界上采用十进制记数最早的国家之一,甲骨文上记录的数字以十进制为标准。殷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都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字来记录十万以内的数字。这其中已经含有位值制的意义。,43,对于疾病的认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或战争中身体受到创伤,另一类是人体某些部位感到不适。 关于疾病的记载,甲骨文中有30多种,并且包括传染性疾病。 例如,龋齿的记载是牙齿上爬着小虫子,这比埃及和希腊的记载要早7001000年。,44,商代出土的酒器极多,这也是世所罕见的,可见其酿造工艺不会是落后的。从甲骨文中的“蘖”(ni)字看,可能采用了“作蘖法”酿酒,得到一种“醴”(l)。造酒可能是采用“曲”,这是中国人重要的发明。 用曲酿酒的方法是19世纪巴斯德等人从科学上发现的。 他们也是从中国酒曲中找到的一种“毛霉”,并称之为“淀粉发酵法”。,45,甲骨文中对纺织用的原料都加以记述,特别是丝、糸(m)即为细丝,多股细丝组合成经线和纬线,可用以织布。有些字形像人在加工丝的情景,可以想见当时蚕丝业的发达。 “绩”这个字就是将短纤维拈接成供织布的长线方法。实现“绩”就要用到纺轮,甲骨文字形反映了人们用手操纵纺轮纺线的情景。,46,第三节 西周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47,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 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48,从诗经的内容可以大致看出周族从西周到春秋时发展的概况,一、农业的发展 周文王亲自参加农业生产。武王克商之后,疆土扩大了,奴隶的数量也增加了,农业生产发展得很快, 诗云:“嘻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ju)百穀(g)。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诗周颂嘻嘻) 这是描写在周王直接管辖的土地上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在三十里的范围内,成千上万的人同时耕作,可见在奴隶制度获得很大的发展时才有这样的场面。,49,对于不同的作物,周人注意到应采取不同的种植密度,王风黍离中“彼黍(sh)离离”也是条播法。 条播法便于田间管理,又利于通风和透光,这是当时发明的重要技术之一。,50,“或耘或籽”(小雅莆田)的诗句说明在农田管理中已采取除草和培土的技术措施。 小雅大田中讲道:“去其螟(mng)螣(tng),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稺(zh),田祖有神,秉畀(b)炎火。 ” 其中的“螟”、“螣”、“蟊”和“贼”,分别指的是危害禾黍的心、叶、根和节的四类害虫。 这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举火灭虫的方法。,螟,蟊,51,为了掌握农时,利用物候来判定是很方便的,七月诗中有很好的反映, 七月中讲到一种莎鸡的活动可用于区别季节 “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田野)、八月在宇(庭院)、九月在户(门户)”,莎鸡,52,周代的选种和耕作,周人在耕作制度上有一定的常规,如休耕制。 周人对作物的选种和品种有许多记载,说明已获得有关植物形态的某些认识。 “种之黄茂”(大雅生茂)是说选种时要挑选色泽光亮美好的种子,53,二、手工业的发展,1青铜冶铸技术 西周早期最大的铜器是“大盂鼎”,重153.5kg, 这时的青铜器总数已超过商代。西周中期到东周初,出土的青铜器总数又超过初期。 从出土的情况看,一次少则40余件,多则百余件,还有其它工具、武器、车马器等5000件。,54,铸造技术的进步是明显的,西周中期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的方法,效率大大提高了。 其次,从虢(gu)国墓的壶耳套环的铜器是在壶身铸造焊接的,可见焊接技术已发明了。 虢国墓铜器多为“明器”,因不供人使用,其质量不好,有的因铜液灌注不全面而留下了气孔。,55,虢国墓出土的铜器中还有铜镜三面,其中二面有弓形钮,但无纹饰; 另一件的背面有虎、鹿和鸟的纹饰,构图简单而生动。 铜镜是生活用品,说明除了礼器和武器,生活用品也开始铸造了。,56,在西周早期墓葬中还较多地发现了铜剑,如陕西长安、岐山、甘肃灵台、河南洛阳和北京琉璃河等,这种铜剑为柳叶状、无首、无腊,剑身较短的可称“匕首“。 西周晚期的剑形式有些不同,如虢国墓出土的铜制剑(4把),有隆起的圆棱脊,圆柱形的茎和圆形的剑首。,57,青铜器上的铭文是重要的文献,商代中期的青铜器开始出现铭文,但字数很少,一般每件只限两三个字。 商代晚期的青铜铭文也较短,最长的也不超50字, 西周中晚期,铜器的铭文就开始长了,字数最多的是毛公鼎,字497个。 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毛公鼎亦在其中。现在毛公鼎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58,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59,青铜器大体分10类,1、烹调器:鼎、鬲(g)、甗(yn)等。 2、设食器:簋、盨(x)、簠(f)、敦(di)、盂、豆等。 3、酒器:尊、卣、方彝、瓿(b)、礨(li)、壶、觚、爵、觯(zh)、角、斝(ji)、觥(gng)、盉(h)等。 4、水器:盘、匜(y)、缶,鉴等。 5、乐器:钟、鎛(b)、铙、鼓、錞(chn)于等。 6、兵器:戈、戟、矛、铍、剑、刀、殳(sh)、钺、盾、镞、饰、胄等。 7、车马器:銮、衔、镳(bio)、軎(wi)、当卢、马冠等。 8、工具:斧、锛、凿、削、锯、铲、臿、镢、镰、鎒(nu)等。 9、度量衡:尺、量、权、衡杆等。 10、杂器:镜 、带钩、灯、建筑饰件、棺椁(gu)饰件等。,60,2建筑技术,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为建筑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基础, 陶制水道管和瓦发明与应用,以及青铜构件和雕刻与丝织品用于建筑装饰。 河南登封王城岗和山西夏县东下冯村的建筑时间相当于夏代,其墙体也是夯土筑成。商代的宫室已有较好的设计,有的地方还铺设了地下水道陶管。,61,瓦的使用,关于瓦的使用,西周以前房顶全部盖草,西周初中期顶的局部(主要是房脊)用瓦,晚期至东周初大部分盖瓦。 屋顶的改变是有利于防水的,延长了房屋使用寿命,但是梁架柱的负荷也增加了,62,3纺织技术,据周礼记载: 周代专设有典丝、典枲(x,麻类植物的纤维)、典妇功和掌画缋(hu,绘画)之事务的官吏。 这些官名可能说明纺织工的生产分工和管理都已形成,并逐步健全。 当时的纺织主要是麻纺和丝纺,以及少量的毛纺。,63,商周的丝织技术发展得很快。,河北藁(go)城台西村的商墓中出土一铜觚(g),在它上面的织物残片中可辨认出5种:纨(wn,细绢)、绡(xio,生丝)、纱、罗(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和绉(zhu,织出皱纹的丝织品 )。,64,在诗经中有大量的诗句反映了植桑、养蚕和缫(so)丝的工作,反映出当时织绸业的兴旺。,“蚕月桑条,取彼斧斨(qing,方孔的斧子),以伐远扬,猗(y,柔美的样子)彼女桑”(豳(bn)风七月)。 这是三月间对桑树的整枝,其中“女桑”是一种矮小的优良品种桑树。,65,提花技术,丝织物的组织也很繁复,除了平纹,有了斜纹、变化斜纹、重经组织和重纬组织等。 最重要的是提花技术。 这时已有多综片的提花机,能织出较为复杂和华美的提花织物。,66,瑞典远东博物馆收藏一件中国商代青铜钺,上面粘附有丝织物的残痕,这是在平纹底上起菱形花纹的提花织物。 故宫收藏的商代青铜器和玉器中,也粘附有丝织物,有一件采用了回纹图案,其工艺水平很高。 提花技术是中国古代对世界纺织技术发展作出的一大贡献,汉以后传入西方。,67,织物的染色也逐渐形成一个专门的手工业部门,特别是奴隶主贵族对服装的花纹和着色越来越讲究,这促进了染印技术不断提高。 商周时期大量使用了矿物染料,其作法称为“石染”,能染成红、黄、紫、蓝、绿和黑等色。,染红的用赤铁矿(又名赭石)和朱砂;染黄用石黄;染绿用空青(又名曾青或石绿);染蓝用石青(又名大青和扁青)。,68,印染的办法是浸和画缋(hu),浸染是用水调和染料而后浸泡织物, 画缋则是将染料涂在织物上(技术要难),汉代马王堆出土的一些织物有用矿物染料染色的。,69,植物染料、媒染染料和媒染剂的使用,在染色技术上是一次重大突破,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植物染料在夏小正中就有记载:“五月启灌蓼(lio)蓝”。夏代已种植含有蓝甙(di)的蓝草了。 商周时,人们喜欢用茜(qin)草,用它可染成红色,而紫草可染成紫色。,70,4陶器与瓷器制作技术,原始瓷器的发展也有一定发展,在陕西、河南、山东和北京的西周墓葬中普遍发现。 它们的吸水性很弱,其成份已接近瓷器。,71,5漆器的工艺,漆器至迟在商代已经发明了,但是保存它非常不易, 因此,商代的漆器只留存下一些残片,尚难以辨别出器形; 在湖北蕲(q)春毛家咀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发现了一件彩色残漆杯,这是我国发现较早的成形漆器。 它同商代早期漆器一样,在黑色和棕色地上绘红彩,颜色鲜艳,花纹精美,说明南方工艺达到了一定的工艺水平。,72,6酿造工艺,酿酒的产品可能是由于粮食受潮发酵,或剩饭发酵引起糖化,以产生酒精。 当人们有意将粮食发酵来获取酒浆时,便形成了酿酒技术。,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为酿酒提供了基础。,73,三、天文学研究,周代天文学研究有所发展。 人们发现,可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两至时分。 结合一定的计算就可以确定一回归年的长度,并达到一定的精确度。,74,周代历法的进步是朔日的确定,它出现在诗经十月之交中, 即“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这一天的日食也是我国有确切日期(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日) 记载的最早的一次日食。,75,漏壶(亦称“铜壶滴漏”)是一种计时仪器。,对于一日时辰的划分,周代利用地支分成十二个时辰,且利用漏壶来测时。 铜壶盛水,壶内装有带刻度的箭。 漏壶的使用不受气候的影响。,76,四、数学知识的积累,老子中“善计者不用筹策”,所谓“筹”就是小木棍或小竹棍。 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的一座战国晚期的楚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竹笥(s,竹制的匣子),其中装有天平、砝码、铜削和毛笔等物品,很像是一套办公用具。 其中的40根竹棍,均长约12cm,这就是算筹实物。,77,1978年,河南登封出土的战国早期陶器上刻有算筹记数的陶文,这是已发现的关于算筹记数的最早实物证据。 算筹至迟出现在春秋末年,汉书律历志记有算筹的尺寸。 分横式和纵式两种,,78,记数的方法是:个位、百位用纵式,十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革命史”核心考点梳理
- 控烟巡查员培训
- 河南省叶县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预考拉练试卷(含解析无听力音频有听力原文)
- 天津市宝坻区八年级地理下册 7.3“东方之珠”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师德师风培训讲义
- 企业如何培养员工的责任感
- 防溺水主题班会课件
-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培训
- 党风校风师风-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教育党课
-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新教材统编版)《拟行路难·其四》《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知识点+专项练习(原卷版)
- 新生儿脐部出血的护理
- 实验室的智能化设计与建设
- 煤矿培训课件-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
- 《中国海洋大学》课件
- 2015-2024年十年高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 万有引力与航天(解析版)
- 案例:中建八局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绿色施工(76P)
- 水产养殖技术培训
- 《无人机测绘技术》项目2任务1无人机航测任务规划
- 2025年中小学生读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中国子宫颈癌筛查指南》解读课件
- 《安全阀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