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分析.doc_第1页
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分析.doc_第2页
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分析.doc_第3页
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分析.doc_第4页
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分析 前 言当今中国,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各类高层建筑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密集程度也在不断增大,尤其是在大中城市,抛掷物坠落物致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对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致害案件,相关损害责任的认定,一直是国内法学界探讨的热点,同时也是司法实务界经常会遇到的棘手问题。我国法学界对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的称谓不尽相同,有高空抛物侵权、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高层建筑物坠落物致人损害、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等等。2009年12月2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将此类致害案件作为单独的类型纳入第十一章。其第八十七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见我国相关立法采用的是“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的概念,本文亦采用与其相同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一号),侵权责任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一项内容极其明确的法律规则,第八十七条很快将会在中国司法实践中发生法律效力。但可以预见的是,对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致害案件的争论并不会平息,第八十七条的适用能否产生立法者所预期的社会效益,我们拭目以待。一、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依据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我们可以推导出两层含义:一、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该侵权人承担全部损害赔偿责任,除非有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存在;二、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除非该可能加害人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第一层含义,很容易依据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理论演绎出来,本文不做探讨。而第二层含义所指的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的认定问题,恰恰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王利明教授就认为,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致害案件之所以备受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司法实践中,我国各地法院在处理类似案件时分歧严重:有的法院判决依据自己责任原则,无法确定真正加害人时,完全由受害人承担损失;有的法院判决依据建筑物责任的规定,由建筑物的所有权人(建筑物区分所有时责任主体为全体业主)承担全部责任;有的法院判决依据共同危险行为的法理,由可能造成抛掷危险的部分业主承担连带责任;有的法院判决依据公平责任原则,由业主承担适当的赔偿责任;甚至有的法院以缺乏明确的被告为由驳回起诉或者干脆不予受理。下面是国内的两起典型案例。案例一:重庆烟灰缸案2001年5月11日凌晨约1时40分,重庆市民郝某与朋友李某在街上谈事情,被临路楼上坠落的烟灰缸砸中头部造成重伤。事后,其家人对抛掷烟灰缸的肇事者调查无果,且公安机关也无法确定烟灰缸所有人。在此情况下,2001年8月,郝某将位于出事地点的两幢居民楼的产权人以及两幢居民楼一定楼层以上的25户居民告上了法庭,要求他们共同赔偿自己的医药费、精神损失费等各种费用。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反复查证,仍难以确定该烟灰缸的所有人。一审法院认为,因难以确定该烟灰缸的所有人,除事发当晚无人居住的两户外,其余房屋的居住人均不能排除扔烟灰缸的可能性,根据过错推定原则,由当时有人居住的王某等有扔烟灰缸嫌疑的20户住户分担该赔偿责任。最后判决,郝某的医药费、误工费、护理费、伤残补助费、生活补助费、鉴定费、精神抚慰金共计178233元,由王某等20户住户各赔偿8101.5元,在判决生效后立即付清;案件受理费及其他诉讼费,也由22名“嫌疑”被告分担。判决后,王某等住户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20户房屋的居住人均不能排除扔烟灰缸的可能性,虽然损害结果的发生不是该楼全部住户共同所致,但根据过错推定原则,事发时该两幢房屋的居住人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故维持原判。案例二:济南木墩案2001年6月20日中午12时许,济南市民孟老太在其居住的楼下与邻居谈话,突然被从该楼二单元楼上落下的一只木墩砸中头部,当场昏倒在地,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而事后公安机关调查此事时,木墩“神秘”失踪,无法查明谁是肇事者,也无法确定木墩的所有人。于是,孟老太的5名子女便将该楼二单元二楼以上15名住户告上法庭,请求判令上述被告共同承担赔偿责任。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在起诉时无法确认谁是致其母亲死亡的加害人,不能具体指明是谁侵害了其民事权益或与谁发生了民事权益争执”,其将该楼二单元的15名住户诉为被告,“显然欠缺明确具体的被告”。原告主张被告应承担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六条的建筑物上搁置物、悬挂物坠落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但该坠落物“没有明确的所有人和管理人,且坠落物位置不明确,无法确定所有人或管理人”。据此,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二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三十九条第一款之规定,裁定驳回了原告的起诉。原告不服一审裁定,提出上诉。后经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二审、提审、再审、再审二审,以“原告不能举证证明造成其母亲死亡的木墩的具体所有人或管理人,即证明侵权主体的证据不足”,“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为由,从实体上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二、我国法学理论界的代表性观点以上两个案例都是2001年的案件,它们的案发时间相距不到40天,但重庆和山东两地法院的判决结果却迥异。仅从结果看,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似乎更符合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的立法精神。其实,侵权责任法未出台之前,此类案件何尝是仅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在法学理论界学者们的认识也有着严重的分歧。观点分歧集中体现在三个民法典草案中。2002 年12 月17 日, 全国人大法工委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八编“侵权责任法”第九章“物件致人损害责任”第五十六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的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脱落、坠落的物品致人损害, 不能确定具体的侵权人的,由该建筑物的全体使用人承担侵权责任, 但使用人能够证明自己不是具体侵权人的除外。”梁彗星中国民法典草案第一千五百五十四条“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中写到, “民事主体的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的, 由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和其他相关责任。无法确认加害人或者加害人无资力承担赔偿责任的, 由对受害人的人身或财产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人承担补充责任, 但义务人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本条的关键是“安全保障责任”的适用条件。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侵权行为编第一千九百七十四条“抛掷物品致人损害”中写到, “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致人损害,抛掷人承担民事责任。不能确定谁为抛掷人的, 由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全体使用人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没有抛掷该物品的人不承担责任。”综观三个草案,比照侵权责任法,我们会发现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是兼采众长的结果。杨立新教授认为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有如下依据:第一,确定抛掷物致害责任,是基于公平考虑,而不是基于过错责任原则;第二,承担的责任是适当的补偿责任,而不是侵权责任;第三,这样的规范作用,是为了更好地预防损害,制止人们高空抛物;第四,这种侵权行为的性质是物件损害责任,不是人的责任。从法理或学理的角度看,杨教授的分析可谓十分精到。但从日常生活经验的逻辑出发,我会有以下困惑:明明是侵权责任法,为什么规定的是补偿责任,而不是侵权责任?基于公平考虑,同情弱者,更好地预防危害,这是不是超越了侵权责任法的基本功能之所在?不是人的责任,是物件损害责任。但现实中存在人没有责任的侵权责任吗?难道没有任何人为因素时物件也会自动伤害人?实在令人费解!三、两种对立的司法实践和三种不同的责任认定学说 对照前文引用的两个案例,面对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致害案件,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对矛盾。烟灰缸案中,重庆法院认为虽然致害结果不是两幢居民楼上的所有住户共同所致,但他们都存在致害的可能性,所以就依据过错推定原则推定被起诉的住户都有过错,并要求所有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否则就要承担赔偿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在确定抛掷物致害责任时,也是基于过错推定原则。但认真考察过错推定责任原则,重庆法官和第八十七条的逻辑是存在问题的。过错推定,也叫过失推定,在侵权行为法上,就是受害人在诉讼中,能证明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如果加害人不能证明损害的发生自己无过错,那么就从损害事实的本身推定被告在致人损害的行为中有过错,并为此承担赔偿责任。被害人不必举证对方的主观过错,而是直接从损害事实的客观要件及它与违法行为的因果关系中,推定行为人主观有过错;如果行为人认为自己在主观上无过错,则须自己举证。证明成立则推翻过错推定,否认侵权责任。反之则应承担侵权民事责任。 从另一角度说,过错推定案件中的损害事实已经表明了行为人违反了法律对其特殊的注意要求或是对一般人的注意要求,因而无需再加以证明。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产生,早在古罗马法的法谚“对偶然事件谁也不负责任”、“偶然事件应落在被击中者的身上”当中,就已经包含着客观存在的萌芽。 作为比较明确、稳定的民事法律制度,法国民法典第1384条规定:“任何人不仅对其自己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而且对应由其负责的他人的行为或在其管理下的物件所造成的损害,均应负赔偿的责任。”20世纪初期,过错推定原则有了新的发展。法国民法典1922年11月7日补充规定:“但不问以何种名义持有不动产或动产的全部或部分者,如火灾在上述财产中首先引起时,该持有人对第三人就该火灾所引起的损害负赔偿责任,但如能证明火灾非由其过失或由应由其负责的人的过失而引起者,不在此限。”同一时期,英国的判例法也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过错推定制度。苏俄民法典(1922年)第403条规定:“对于他人之人身或财产致以损害者,应负赔偿损害之义务。如能证明其系不能防止,或由于授权行为,或损害之发生系由受害人之故意或重大过失者,应免除其义务。”综上所述,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应注意三点限制:一,对于偶然事件,不能适用本原则;二,被推定过错的对象要特定,至少要相对明确,不能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三、被推定过错的对象对致害行为人负有某种确定的责任,对致害的动产或不动产有管理的义务。很显然,加害人不明确的抛掷物坠落物侵权认定不能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因为,此类案件属于偶发事件,推定的对象为不特定的多数人,而且实际致害人和建筑物之间不一定存在事实上的法律关系,即便存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局限于和特定部分之间。木墩案中,济南法院最终以“原告不能举证证明造成其母亲死亡的木墩的具体所有人或管理人,即证明侵权主体的证据不足”,“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为由,从实体上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其实济南法院的推理过程还是依据的过错推定责任,只不过是把举证责任的风险转移给原告。在原告举证不能的情况下,法院最终从实体上作出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在我看来,在无确定被告的情况下,法院完全可以从程序上直接驳回原告的诉求。在木墩案中,济南法院实际上做了很多无用功。在法学理论界关于此类案件的责任认定方法各类学说也各有千秋。王利明教授曾动情地说过:“从公平角度而言,受害人无辜的损失不能得到补偿,这对受害人是极不公平的。因为受害人本来就没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如果其遭受无辜的损害,又不能得到任何救济,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法律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一个无辜的受害人,甚至本身就是一个经济上贫困的人,他自己在公共场所行走,没有任何过错,法律不可能要求他行走时,时刻保持警惕,以预防损害的发生。受害人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无辜地遭受了损害,甚至使得其终身残疾,甚至导致死亡,如果法律对这样的受害人不能提供任何救济,无论如何论证过错责任的合理性,在此情况下,这种论说也不能使人信服,而显得苍白无力。”鉴于此,他极力主张一种利益衡量基础上的“公平责任说”。经过利益衡量,王教授认为让相关业主承担责任较为合理,理由在于:(1)从公平角度而言,受害人无辜的损失不能得到补偿,这对受害人是极不公平的。(2)从风险的负担和分散的角度而言,相对于受害人个人而言,应当承担责任的业主是一个集体,其更具有分担损失的能力,使其负责更为公平。(3)从预防事故的发生的角度而言,应当对最有能力避免损害的人科以责任。(4)业主责任可以抬高业主们随意抛掷弃物的成本。除此之外,在救济受害人的背后还隐含着对公共安全的考虑和利益衡量。在责任主体方面,王教授认为,“必须是与危险有关联的部分业主”。而在归责原则方面,则认为“应当采取公平责任,双方都无过错时,通过公平责任调整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王教授还提出了因果关系推定的观点,他认为:“在高楼抛掷物侵权的情况下,数个行为人都有可能造成损害,但是不能确定谁是真正的行为人,此时法律从公平正义和保护受害人的角度出发,推定每个人的行为与损害之间都具有因果关系。”按下“着重保护受害人已经成为现代侵权法的发展趋势”姑且不论,我们不难发现,王教授的观点隐约体现出的是一种“富人负责原则”(the“Deeper Pocket”rationale)的思想,之所以让被告们承担责任,更多地是因为他们比单一的原告更能负担这种损失。但是,公平、正义并不等于“均贫富”,也不是要达到一种所有人在经济上都完全平等一致的状况,不能因为他人口袋里的钱多就毫无理由地让他去负担别人的损失,否则社会将失去激励与活力。杨立新教授也提出了一种另具新意的观点。他指出:“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的基础并不是推定过错,而是将实施行为的可能性推定为确定性,继而确定承担连带的侵权责任。”“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的基础也不是共同危险行为。”接下来,杨教授提出了他具有“创意”的主张,即抛掷物与悬挂物、搁置物没有区分的必要,凡是建筑物以及建筑物中的其他的物,都可以看作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的物”。建筑物中的物件致人损害,就应当由建筑物的占有人承担责任。当建筑物是数人或者数十人区分所有或者使用,不能知道谁是真正的加害人时,责令全体占有人承担责任,并没有与建筑物责任发生原则的区别,其基于建筑物而产生的请求权,也就是合情合理的。此外,梁彗星教授的中国民法典草案没有直接触及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侵权问题,但该草案第一千五百五十四条表述的观点可以被概括为一种“安全保障责任”学说。梁教授不主张将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作为一类独立的侵权责任加以规定,此类侵权责任完全可以认定为建筑物“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 综合考察三种代表性的学说,我认为无论是“公平责任”说、“建筑物责任”说还是“安全保障责任”说,都不足以成为认定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事实上,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对三种学说的合理成分都有吸纳。同情弱者,预防损害,保护公共安全,这或许就是立法者意欲彰显的法律精神。四、比较法的角度:美国的加州椅子案(Larson v.St.Francis Hotel)案情介绍:原告从被告酒店大堂走出时,被空中落下的一把椅子砸伤。虽然当时现场有很多人,但是却没有人看到椅子是从哪里掉下来,甚至在椅子离原告的头部几英尺之前没有人看见它,而且也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椅子就是被告酒店的。于是原告依据“事实自证”(Res Ipsa Loquitur)理论对被告提起过失侵权之诉。一审法院认为椅子坠落的事实本身不能说明问题,”事实自证”规则在本案中不能适用,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原告不能证明被告能够完全控制那把坠落的椅子,也不能证明如果被告尽到了合理的注意损害就不会发生,因此本案并不属于没有过失损害通常就不会发生的那类案件。在不能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作出解释、而有可能是因为不应由被告承担责任的原因引起损害时,“事实自证”规则便不能适用。最终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在本案中,被指称抛掷物所由坠落的建筑物由一个法律主体所有或管理。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椅子就是从被告酒店坠落的,也不能证明椅子是酒店所有或管理的,但显然原告是以椅子是从酒店中抛落的为预设前提而起诉被告的。只要原告能够证明椅子的确是从被告酒店落下的,那么,被告承担责任就是确定无疑的。本案原告之所以败诉,就是因为她没有证明椅子是从被告酒店落下的,从而无法证明被告对椅子享有完全的控制权(因为大街上人们正在为V-J Day而狂欢,这就使椅子是从酒店落下的可能不具有唯一性),从而也无法证明如果被告尽到了合理的注意损害就不会发生,事件就有可能是因为其他不应由被告负责的原因而发生的,案件也就当然不能适用“事实自证”规则而免除原告关于被告具有过失的举证义务了。较之重庆烟灰缸案,加州椅子案在案情上略有不同,但椅子案关于举证责任的分配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美国奥布赖恩法官说过:“应当对人身伤害承担责任的人无法通过证据加以确认的情况时有发生,就如同本案一样,所以,与其为了让无辜的人承担责任而做出的牵强附会的法律解释以对付这种偶然事件,还不如让伤害失去赔偿,只有这才更合理,更符合法律的精神。”五、对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之评述 作为一部重要的法律,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其意义不言而喻。它实施以后,在保护民事权利、制裁侵权行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必将发生重大的法律调整作用。有了该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相信我国各级法院在审理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案件时将有法可依,以往此类案件同案不同判的局面也不会再出现了。同时,第八十七条彰显的法理精神也值得称赞:同情弱者,预防损害,保护公共安全。这些美好的愿望相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期许的。但是,从现代法治理念的角度和经济、社会生活的实践角度观察,第八十七条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第一,我个人理解,侵权责任法本质上是一部私法,同情弱者,预防损害,保护公共安全皆为公法主要功能之所在,欲藉私法之实施而得公法实施之功效,实践中能否取得预想的结果? 第二,所有的良法都希冀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第八十七条也不例外。问题在于“公平”如何界定?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如何兼得?受害者得到补偿,对她或他而言是公平的,但对那些无辜被“株连”的业主而言,公平何在?更何况不是所有住高楼的人都是所谓的“富人”。(真正的富人都住在郊区和别墅里)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二者往往不可得兼,可依据第78条断案的结果可能是二者尽失,程序正义被破环殆尽,实体正义也无从体现,因为被牵连的业主可能从此对法律失去信心。第三,正如张谷老师在烟灰缸案中所担忧的那样:本案的处理结果,实际上意味着,这20户人家倘若想要独善其身,不受烟灰缸伤人之类的事件打扰,街谈巷议,蜚短流长,在所难免,把别人的隐私搞得一清二楚,绝不收兵。显然,法院在强迫人们做他们所不可能做到的事。我们看到这时的法律在鼓励公众扮演警察,其结果肯定是导致邻里之间互相检举揭发,一时搞得人人自危。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强调法的“定纷止争”功能,但依据第87条判决的案件肯定达不到这样的社会效果。 第四,第87条要求可能致害的业主承担自证无过的责任,那么举证的过程,肯定会涉及多数业主的隐私,难道为了所谓的公共利益,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就不去保护了吗?这可能是立法者立法时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五,回到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我们用著名的汉德公式来剖析第87条。汉德公式的代数形式为:BL*P(P为损害发生的概率,L为实际的损害,B为充分预防损害所要承担的责任)。以加害人不明的建筑物高空抛物致害事件为例。在正常的社会治安环境中,此类事件多属偶然事件,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我们给P赋值为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