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塘镇2011年“两基”迎国检自查报告.doc_第1页
吉塘镇2011年“两基”迎国检自查报告.doc_第2页
吉塘镇2011年“两基”迎国检自查报告.doc_第3页
吉塘镇2011年“两基”迎国检自查报告.doc_第4页
吉塘镇2011年“两基”迎国检自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塘镇2011年“两基”迎国检自查报告今年我县将迎来“两基”国检,我镇将迎国检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两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强化管理、深挖内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两基”成果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实效。根据国家“两基”检查验收各项指标要求,结合镇实际情况,对镇“两基”迎国检的组织实施等八大类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自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我镇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及教育概况吉塘镇全镇幅员533平方公里,下辖1个居委会,8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全镇共有679户,3911人,其中牧民116人,农业人口3892人。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479元。目前,我镇有中心小学1所,村教学点3所。全镇共有小学在校生424人,其中镇中心小学263人,亚许村教学点15人,酉西村教学点17人,雪瓦村教学点13人。在外借读116人(县内借读85人,县外借读31人)。适龄儿童入学474人,入学率99.58%。2011-2012学年全镇初中在校生232人。二、吉塘镇“两基”指标达标情况(一)普及程度1、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2011-2012学年全镇712周岁适龄儿童476人,无残疾。小学在校生424人,其中:镇中心小学263人(一年级25人,二年级38人,三年级34人,四年级48人,五年级59人,六年级59人);教学点45人;在外借读116人(县内借读85人,县外借读31人)。适龄儿童入学474人,入学率99.58%。2、初中入学率:2011-2012学年全镇1315周岁适龄少年246人,初中在校生278人,初中入学率为113.01%。3、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2010-2011学年小学在校学生460人,学年内无辍学。4、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2010-2011学年初中在校学生280人,学年内无辍学。5、15周岁人口中小学教育完成率:全镇15周岁人口总数为88人,完成小学教育88人,完成率为100%。6、17周岁人口中初中教育完成率:全镇17周岁人口总数为83人,含残疾1人,完成初中教育82人,完成率为100%。7、15周岁人口中文盲率:全镇15周岁人口总数为88人,完成小学三年级以上教育88人,现无文盲。8、1550周岁人口文盲率:全镇1550周岁人口总数为2457人,其中残疾17人,完成小学三年级以上教育1504人,脱盲925人,现有文盲11人,文盲率为0.45%。(二)师资水平9、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全镇小学专任教师5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8人,教龄满20年且能胜任教学工作2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2001年以后新补充专任教师29人,均为中专以上学历,补充教师学历合格率100%。10、小学代课教师比例:全镇已无代课教师。11、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全镇共有小学正副校长3人,经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有3人,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为100%。(三)办学条件12、学校设置:全镇1所中心小学,3个教学点。能覆盖镇辖域内全部人口,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学校布局基本合理。13、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全镇小学建筑面积6337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20.51平方米。14、危房率:全镇各学校无D级危房。15、小学生均图书:我镇在校生309人(不含在外借读116人),现有图书5107册,生均图书16.53册。16、学校“七配套”情况:学校实现了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住校生人人有床铺,寄宿学校有食堂;学校运动场、围墙、大门、厕所等附属设施基本齐全。(四)教育质量17、教学计划执行:学校能按要求执行自治区义务教育教学计划,部分教学点从一年级开设了汉语文课,中心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开设了英语课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 18、德育工作:学校建立了德育室,强化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有计划,有执行。学校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反分裂教育,坚持了升国旗唱国歌制度。19、体育艺术工作:学校开齐了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体育艺术工作有开展。20、安全卫生:学校成立了安全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安全卫生工作有安排、有开展,学校未发生重大安全卫生事故。21、劳动教育:小学开设了劳动课,学校劳动教育有开展。三、吉塘镇“两基”迎国检工作主要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根据“由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以地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我镇在县教育局的帮助指导下,加大政府行为,强化了政府职责,以改革为动力,以投入促发展,向管理要质量,切实做到对教育工作的常抓不懈。一是镇党委、政府将教育工作纳入到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中,把“两基”成果的巩固工作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每年召开教育专题会议,特别是2011年4月召开“吉塘镇2011年度教育工作会议暨两基迎国检工作部署会议”,这次会议以科学的态度,准确分析了我镇“两基”迎国检面临的新形势,对今后我镇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全镇干部职工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提高了认识。切实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明确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将“两基”迎国检工作作为镇、村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有力保证了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同时,与各村签订了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各村签订责任书,将教育目标层层分解,明确各自工作职责。二是加大督导力度。镇“两基”办和全镇干部经常下村开展调研,准确把握“两基”迎国检工作的大方向,查找“两基”迎国检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并根据自治区和地区“两基”复查时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并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确保“两基”迎国检工作取得实效。三是明确规定在“两基”迎国检期间,对镇政府、各村严格实行“教育一票否决制”,并将“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年终考核和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在制度上、措施上、人员上保证了教育各项指标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二)严格制度措施,强化任务落实一是严格实行“七条运行机制”。即适龄儿童少年登记入学通知制,辍学报告制,义务教育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三率”达标制,监督、检查、考核评估制,教育实施情况总结制,建立村规民约促教制,实施控辍保学“四书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在防流控辍工作中,实行双线控辍目标责任制,镇政府、学校、村委会、家长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三是坚持包片制度。继续实行镇政府干部包片的制度。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通过任务细化分解,将学生的招生、巩固任务分解到人头。(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为了提高全镇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群众对“两基”迎国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镇坚持“宣传先行、引导为主、处罚为辅”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利用开会、法制宣传等有利时机,通过标语、横幅、散发手册等形式,广泛宣传“两基”迎国检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提高全镇干部职工对“两基”工作的认识。组织教育、文化、法制工作组,以三下村等形式,进村驻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及教育方针政策、制度、措施,使家长明白自己在“两基”迎国检中的责任,提高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措施,“两基”迎国检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在全镇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兴教氛围,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兴办教育的大好局面。(四)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用质量和环境留住学生根据“严、恒、细、实、全”的学校管理方针,我镇加强了对学校的管理力度,经常性地到校检查指导工作,了解学生到位情况,解决学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学校规范日常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学校教学、教师、学生、后勤等各项管理制度,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通过不断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使广大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狠抓德育工作。坚持学校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德育室建设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昨天、珍惜今天、开创明天。三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开齐开足课程的基础上,指导学校根据学生实际,突出学校特色,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四是指导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制定适合本校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达到规范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五是强化对学生流动和辍学状况的检测和报告,规范转学、搬迁、残疾学生的手续,避免了学生在册不在校和开假证明等现象。六是镇中心小学、各村教学点积极协调,密切配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建立健全门卫制度,坚持教师轮流值班制度,防止学生流失。学校消除脏、乱、差现象,改善学校环境,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五)巩固“扫盲”成果,迎接“两基”国检我镇始终把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作为“两基”达标验收工作中的一项硬性指标来抓,将文化知识教育与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劳务输出紧密结合起来,将扫盲工作与农牧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组织领导,结合实际狠抓文盲、半文盲人员的学习培训和脱盲人员的巩固提高工作,真正将扫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镇政府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劝学控辍工作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由于我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牧民对教育认识不够深入,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造成有限的教育经费紧缺。三是教育教学质量总体水平不高,教育对农牧区生产和农牧民生活吸引力不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四是教育管理队伍建设较为薄弱,管理思路、手段缺乏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