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1页
《港珠澳大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2页
《港珠澳大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3页
《港珠澳大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4页
《港珠澳大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COES-050-HP-2012港珠澳大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报批稿简本)中海石油环保服务(天津)有限公司China Offshore Environmental Services LTD国环评证 甲字第1109号二一四年一月港珠澳大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简本)委托单位: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协作单位: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环评单位:中海石油环保服务(天津)有限公司二一四年一月40港珠澳大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一、 建设项目概况1、建设项目地点及相关背景港珠澳大桥工程位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连接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大型跨海通道。国家海洋局于2009年核准港珠澳大桥工可阶段方案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因工程方案优化调整需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建设项目相关信息目前大桥的推荐方案线位方案具体为:大桥香港侧登陆点为香港大屿山,经香港口岸人工岛填海区,大桥在香港预留航道处水域需向南拐后再折回,沿23DY锚地北侧向西跨粤港分界线,跨越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桥隧方式穿过各航道,到达澳门明珠/珠海拱北点附近的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区。往澳门方向通过海中桥梁与澳门新城填海区相接。往珠海方向通过拱北湾大桥和连接线人工岛以隧道方式从拱北口岸和澳门口岸之间穿过,沿鸭涌河西行,在前山河东侧茂盛围设置隧道出口(称为拱北隧道段),沿狭长的边防公路向西,在昌盛大桥和前山河水闸之间设前山河特大桥跨越前山河,经中富工业园上跨南湾大道设南湾互通立交,从竹仙洞水库东南侧前行,设南湾隧道,经银坑水库以西穿越将军山,在连屏工业区上跨南琴路洪屏段设横琴北互通立交,在珠海保税区北侧沿南琴路洪屏段两侧绿化带设高架桥继续西行至本项目终点洪湾。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 海中桥隧工程:包括桥隧主体工程、香港口岸与大桥的连接立交桥、珠澳口岸与大桥的连接桥及珠海连接线的海中部分。其中,桥隧主体工程包括主航道两端的海中人工岛(隧道东、西人工岛,以下分别简称为“东人工岛”和“西人工岛”)、海底隧道、青州航道桥梁、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九洲航道桥、非通航孔桥等。(2) 香港口岸人工岛填海及口岸内设施;(3) 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及口岸内设施;(4) 珠海连接线。港珠澳大桥现方案与原方案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1、隧道人工岛平面由长方形改为蚝贝形,长度缩短375m,宽度最大增加125m和90m,在增加美观程度的同时减少阻水面积,降低了对水动力环境影响程度,各增设一救援码头,岛隧工程设计底标高经优化后减少岛隧工程疏浚量约1200万m3,减少了施工时悬浮泥沙对海水水质的影响;2、现方案大桥跨径大于原方案,减少了海域中的桥墩数量,同时大桥的非通航孔桥墩承台的位置由海床之上降至海床之下,有利于防洪和减少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3、口岸人工岛由原来的珠海、澳门两个口岸人工岛合并为一个珠澳口岸人工岛,增设一个交通船码头;4、珠海连接线由原来的海底隧道改变为拱北湾大桥和连接线人工岛,通过人工岛的隧道从拱北口岸和澳门口岸之间的地下穿过。在加林山水厂路段,从竹仙洞水库东南侧前行,在银坑水库西北侧以南湾隧道方式穿越将军山,在珠海保税区北侧设南琴路高架桥,取消了湾仔隧道、银坑高架桥、连屏高架桥。海中桥隧工程、珠澳口岸人工岛和珠海连接线工程位于本报告书评价范围内。与工可方案相比,珠澳口岸人工岛按计划于2009年12月开工,填海完成时间基本满足2013年开始口岸上部建筑及设施开工的要求;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获批时间晚于预计时间4个月;珠海连接线工程开工时间晚于工可预计时间18个月;大桥通车时间由原来的2015年调整为2016年。工程总投资估算729.4亿元人民币。3、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符合性本次环评针对港珠澳大桥优化调整的变化情况,而工程选址方案与工可方案一致,因此本次环评不涉及工程选址方案比选。工程体现了“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优越性,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与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08)相兼容,符合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广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062015)等相关规划。表1 港珠澳大桥推荐线位工程方案特性一览表编号桩号工程内容及结构形式长度备注1K0+000K4+200非通航孔桥推荐70m等跨等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4200m位于香港水域2K4+200K4+830香港侧预留航道推荐采用主跨150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630m3K4+830K5+972非通航孔桥推荐采用70m等跨等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1260m4K5+972K6+339东人工岛结合部非通航孔桥采用55m等跨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及道路385m5K6+339K13+173伶仃西及铜鼓航道处推荐采用海底沉管隧道,岛隧总长约为6.834km,隧道东西入口处各建一座人工岛6834m人工岛长625m,东人工岛横向最宽225m,西人工岛横向最宽190m6K13+173K13+413西人工岛结合部非通航孔桥采用49.8m等跨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及道路249m7K13+413K17+633深水区非通航孔桥采用110m等跨钢箱连续梁桥,其中K17+373 K17+523是一跨150m4220m8K17+633K18+783青州航道桥推荐采用主跨为458m的双塔钢箱梁斜拉桥1150m9K18+783K27+253深水区非通航孔桥采用110m等跨钢箱连续梁桥8470m10K27+253K28+247江海直达船航道推荐采用主跨258m钢箱梁斜拉桥994m11K28+247K29+237深水区非通航孔桥采用110m等跨钢箱连续梁桥990m12K29+237K33+742浅水区非通航孔桥采用85m钢混组合连续梁桥4505m13K33+742K34+435九洲航道推荐采用主跨268m钢混组合梁斜拉桥693m14K34+435K35+370浅水区非通航孔桥采用85m钢混组合连续梁桥935m15K35+370K35+605珠澳口岸人工岛连接桥采用365+40m的连续梁桥。235m16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及上部口岸设施及建筑填海约242公顷17珠海连接线包括主线隧道长6207.5m/2座,桥梁长5837m/4座,主线路基长度545m,沿线设4座立交。13432m珠海连接线18香港口岸人工岛填海及上部口岸设施及建筑拟填海面积约91.7公顷口岸工程用地约82.9公顷二、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1、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1) 水质状况2010年4月春季pH、溶解氧、石油类、汞、砷、铜、镉、铬共9个要素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存在超标现象的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BOD5、COD、锌、铅。2010年10月秋季pH、总汞、砷、锌、镉、铅、铜和总铬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溶解氧、COD、BOD5、石油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存在超标现象。2010年12月冬季解氧、化学需氧量、油类、汞、锌、镉、铅和铜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超标的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2013年4月春季pH、BOD5、石油类、汞、砷、锌、镉、铅、铜和总铬符合相应的海水水质标准要求,超标的因子为溶解氧、COD、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水质现状评价表明监测海区水质因子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超标率高,对水质的影响大。(2) 沉积物状况监测海区沉积物各监测因子2010年4月春季超标的因子总汞、镉、砷、铜和油类,其它因子未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2010年10月秋季有机碳、硫化物、油类、总汞和铬的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铜、砷、锌、铅和镉的含量超出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2010年12月有机碳、总汞、铅、镉、锌和石油类的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铜和硫化物含量超出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2013年4月春季有机碳、硫化物、总汞、镉、铬、石油类的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铜、砷、铅、锌超出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3) 生态现状l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2010年4月春季叶绿素a 含量大潮期平均值为3.04mg/m3,小潮期平均值为4.14mg/m3;初级生产力水平大潮期平均为316mgC/(m2d),小潮期平均为451mgC/(m2d)。2010年10月秋季叶绿素a 含量大潮期平均值为3.98mg/m3,小潮期平均值为6.26mg/m3;初级生产力水平大潮期平均为221mgC/(m2d),小潮期平均为716mgC/(m2d)。2010年12月冬季叶绿素a 含量平均值为5.846.94mg/m3;初级生产力水平落潮时平均为593mgC/(m2d),涨潮时平均为794mgC/(m2d)。2013年4月春季监测海区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为0.5214.10 mg/m3。l 浮游植物2010年4月春季浮游植物共有3大类35属98种,平均个体数量为29.4102个/L,平均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16,均匀度平均值为0.65,丰度平均值为1.35。2010年10月秋季浮游植物共有3大类22属50种,平均个体数量为14.79105个/m3,多样性平均值为2.34,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61,丰度平均值为0.66。2010年12月冬季32属68种,平均个体数量为103.14个/L,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03,均匀度平均值为0.70,丰富度平均值为1.84。2013年4月春季调查站位的多样性指数极低,平均多样性指数不足0.5,说明硅藻水华严重影响了调查区内的浮游植物多样性。l 浮游动物2010年4月春季浮游动物12大类58种,生物量平均为697.21 mg/m3,平均个体数量为434.19ind/m3,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15,均匀度平均为0.51。2010年10月秋季13大类49种,生物量平均为27.40 mg/m3,平均个体数量为80.95ind/m3,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30,均匀度平均为0.56。2010年12月浮游动物13类76种,平均值个体数量为447.48个/m3,生物量平均值为185.10mg/m3。2013年4月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473.37 mg/m3,变化范围为57.891100 mg/m3。l 底栖生物2010年4月春季监测鉴定出8大类85种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为121.5 ind/m2,生物量平均值为20.0 g/m2,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54、0.77和1.91。2010年10月秋季监测有8门83种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为116.9 ind/m2,生物量平均密度达到27.33 g/m2,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92、0.83和2.37。2010年12月冬季鉴定共获生物8大类100种,平均栖息密度为280.8ind/m2。生物量平均为27.28g/m2,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50,均匀度平均值为0.64,丰度平均值为2.31。2013年4月春季平均密度为33.3 ind/m2,平均生物量为3.6 g/m2。l 潮间带生物现状评价结论2006年12月和2007年3月监测潮间带底栖生物共有9门63种,平均栖息密度为415个/m2,平均生物量779 g/m2,多样性、丰度和均匀度分别为1.48、1.47和0.63。2010年9月采集到的潮间带生物共21科34种,平均生物量为839.9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29.66Ind/m2,多样性指数为3.71,均匀度为0.86。2010年12月共获大型底栖生物5大类22种,平均栖息密度为150.63 Ind/m2,平均生物量为48.7 g/m2。l 生物质量现状评价结论2010年4月春季底栖鱼类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均较低,无超标现象。棒锥螺和口虾蛄出现个别污染物超标,分别为棒锥螺体内的石油烃含量以及口虾蛄体内的Pb含量。2010年10月秋季底栖生物体内各污染物的单项标准指数和平均标准指数均较低,大多在0.20以下。本次监测出现污染物超标的样品较少,仅1份双壳类样品和2份鱼类样品的Pb超标,鱼类的超标率为22.2%。2010年12月冬季海区底栖生物软体类和鱼类含量符合评价标准,但贝类受铅和石油烃的污染较为严重。2013年4月鱼类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均较低,除Cr出现轻微超标外,其余评价因子均无超标现象,光滑河蓝蛤Cd及石油烃超标。(4) 渔业资源游泳生物调查共捕获161种,隶属于18目68科,夏季调查平均重量密度和个体密度分别为1656.511kg/km2和313686ind/km2,秋季平均重量密度和个体密度分别为473.624kg/ km2和56698ind/ km2。春季共捕获游泳生物68种,隶属于15目38科,平均重量密度和个体密度分别为461.00kg/km2和77591ind/ km2。2010年4月春季采集的鱼卵仔鱼鉴定出种类有12个种类,1个鱼卵未定种和1个仔稚鱼未定种。鱼卵平均密度为35.87ind/m3,仔稚鱼平均密度为2.21ind/m3。2010年10月秋季采集的鱼卵仔鱼鉴定出种类有15个种类,1个鱼卵未定种。鱼卵平均密度为2.05ind/m3,仔稚鱼平均密度为0.61ind/m3。2012年5月鉴定17个种类,鱼卵的平均密度为0.77ind/ m3,仔鱼的平均密度为0.171ind/ m3。2013年4月鉴定出19个种类,鱼卵平均密度为27.89ind/m3,仔鱼平均密度为2.95ind/m3。(5) 陆域生态环境现状项目沿线生态环境现状良好,森林是本项目生态评价范围内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意义。人工植被中,经济林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较大比例。(6) 地表水环境现状前山河水道监测断面BOD5、氨氮部分超标,其余水质监测项目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限值要求。竹仙洞水库DO、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银坑水库DO、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总磷超标,其余各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类标准限值要求。(7) 声环境现状珠海连接线推荐线位沿线除了延横琴路的珠海保税区职工宿舍、小钓和红生村夜间受交通噪声影响超标外,其余敏感点昼夜都不超标,声环境质量较好。(8) 空气环境现状监测点的NO2、CO和TSP均能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相应限值的要求,说明项目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2、评价范围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技术要求,以及所在海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敏感目标情况,确定其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内伶仃岛和淇澳岛以南、大头洲以北的伶仃洋海域,评价范围大致为1133335E至1135210E,22318N至222520N,海域面积约140km2,见图1。根据本工程陆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和实践经验,结合拟建项目沿线的自然环境特征,珠海连接线工程的生态环境评价范围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300m以内的区域,以及300m以外的弃土场和临时用地等;声环境评价范围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以内区域;地表水环境评价范围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以内的陆域以及前山水道上游5000m、下游5000m以内的水域,竹仙洞水库水源保护区,银坑水库水源保护区及其汇水区域;地下水环境评价范围为公路建设、运营可能导致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主要为拟建公路隧道址区域及与之所在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给关系的区域;环境空气评价范围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以内区域;社会环境评价范围为项目沿线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包括工程行为直接影响区域,见图2。图1 海洋环境评价范围abcd图2 陆域声环境、大气环境评价范围及及声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敏感点、监测点位三、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1、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海底隧道、人工岛、桥墩承台基坑施工的主要污染物是SS,耙吸式挖泥船底部泥沙再悬浮为15kg/m3,溢流平均浓度为5 kg/ m3,抓斗船施工泥沙再悬浮为20kg/m3。悬浮物会引起局部海域水体浑浊,这将降低阳光的透射率,从而导致局部海域内的游泳生物迁移,浮游生物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滤食性浮游动物和进行光合作用的浮游植物的影响较大。此外,海域水体混浊水质下降,也会对鱼类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华白海豚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不利影响,影响范围主要是悬浮泥沙增量超过10mg/L的海域。本项目施工过程定员保守暂按12000人考虑,预计在施工高峰期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将达到1920 m3/d,污染物排放量为COD 768kg/d,BOD为480 kg/d,SS为422.4 kg/d,氨氮为57.6 kg/d,总磷为3.84 kg/d,动植物油为57.6 kg/d。有条件的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和相关处理设施,无条件的必须配套建设三级化粪池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要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施工船舶产生含油污水142.5t/d,污染物排放石油类294.69 kg/d,COD30.35 kg/d,SS49.45 kg/d。含油污水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与生活污水贮存于储污水箱,建议由污水接收船接收航运靠岸,上岸运往和排入珠海市污水处理厂,如排放则须符合法律法规和主管部门的要求。施工期间作业机械类型多,如桥梁施工时有打桩机、钻孔机械、卷扬机、推土机和压路机等。这些机械运行是产生的突发性非稳态噪声将对周围声环境产生影响。产生的噪声源强为75110dB。施工期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混凝土搅拌站粉尘、沥青混凝土废气、路面铺设沥青烟气、施工扬尘、车辆设备发动机尾气及施工营地生活废气等。粉尘允许排放浓度120mg/m3,粉尘允许排放速率3.5kg/h;沥青烟气允许排放浓度40mg/m3,沥青搅拌时沥青烟气允许排放浓度75mg/m3,熔炼和搅拌过程中沥青烟气允许排放速率0.18kg/h,铺设时污染影响范围在施工路面两侧50m之内以及在距离下风向100m左右;发动机尾气主要含有烟尘、烃类、CO等空气污染物。其中,烟尘浓度6080mg/m3,THC(总烃)浓度80100mg/m3。对施工场地等应适当洒水抑尘降尘。固体废物主要包括路桥施工过程中的各类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8t/d。港珠澳大桥项目建设属于非污染工程,运营期间大桥的本身不会产生污染物。但在营运期,水污染源主要为桥面雨水和人工岛产生的生活污水。预计桥面径流污水的产生总量为19.8105m3/a,2小时降雨产生路面雨水量为14169m3。珠澳口岸人工岛预计排放生活污水317m3/d,经三级化粪池处理达到污水管网要求后排入市政管网,由拱北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放生活污水的主要成分为COD、SS和BOD5,达标排放量为12.4t/a、12.4t/a和9.1t/a。营运期交通噪声各车型单车源强小于87.5dB。本项目NO2、CO排放高峰最大源强为2.905mg/ms、11.289mg/ms,隧道人工岛通风塔NO2、CO排放高峰最大源强为12.16mg/m3、26.82mg/ m3,珠澳口岸人工岛NO2、CO排放高峰最大源强为0.008mg/m2s、0.013mg/ m2s。2、环境保护目标 海洋环境敏感目标:根据港珠澳跨海大桥工程项目优化后的方案和施工特征,并结合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可初步确定本工程附近的环境敏感区有: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崖13-1天然气海底管线、九洲港口航运区、淇澳岛海洋保护区、淇澳岛旅游娱乐区、九洲旅游休闲娱乐区、桂山岛至内伶仃岛之间主航道附近的军用海底电缆等。此外,环境保护目标还包括评价海域内的水质、沉积物质量和生物质量。声环境保护目标:港珠澳大桥工程推荐线位评价范围内共有敏感点7个,包括居民区5处,职工宿舍1处,在建职工宿舍1处。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工程评价范围内的居民住房等环境空气敏感建筑物。珠海连接线陆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沿线陆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为植被和野生动物。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工程跨越的陆域地表水体主要是前山水道,评价范围内的地表水体还包括竹仙洞水库、银坑水库等。除此之外,由于本项目与对澳门供水系统存在交叉,将其也列为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来考虑。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珠海连接线工程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拱北隧道和南湾隧道。 声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敏感目标见图2。图3 海洋环境敏感目标3、主要环境影响和预测评价结果1 水文动力环境影响港珠澳大桥实施后,工程上游潮位变化总的规律是:高高潮位略有降低,低低潮位有所抬高。潮位变化影响范围主要在伶仃洋河口的潮汐通道,工程对上溯潮流有所阻挡,进潮量减少,致使上游水域潮汐动力呈减弱趋势。风暴潮水文条件下,大桥工程对潮流上溯具有一定抵挡作用,可适当消减台风增水,但消减幅度不大。珠澳大桥实施后,工程对潮流上溯产生阻碍作用,工程上游伶仃洋水域进潮量有所减少,致使水域潮汐动力呈减弱趋势。除隧道以西青州水道等水域的落潮量有所增加,暗士顿水道涨、落潮量有所增加外,伶仃洋主要滩、槽潮量均以减少为主。波浪方面,由于大桥主要结构为透水结构,因此大部分海域波浪不受影响。影响波浪主要在人工岛附近海域,人工岛迎浪面因波浪反射波高略有增大,背浪面受人工岛掩蔽作用,仅有折绕射后传过来的波浪,因此掩蔽海域波高大幅衰减。2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分析港珠澳大桥实施后,伶仃洋东四口门输沙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中洪水条件下口门输沙率减小0.010.71。珠澳口岸人工岛东南侧淤积强度加大,淤积范围扩展,平均淤积强度增加约0.02m/a,相应淤积向东扩展,东北端出现明显的冲刷,冲刷强度介于0.020.04m/a;拱北湾湾口泥沙淤积强度明显加大,增加至0.04 m/a;珠澳口岸人工岛与近岸之间及拱北湾内水域泥沙淤积强度有所减小。隧道东、西人工岛南北侧淤积向南向北水域延伸,呈椭圆形分布,淤积强度自人工岛向南向北侧水域逐渐减小。其中西人工岛周围水域平均淤积强度0.10.16m/a,人工岛以西0.8km,南北0.5 km范围水域出现了局部冲刷,冲刷强度0.020.04m/a;东人工岛周围水域泥沙淤积强度为0.060.12m/a,人工岛以西0.3km,南北0.4 km范围水域出现了局部冲刷,冲刷强度0.020.06m/a。东、西人工岛附近水域520年冲淤演为工程后人工岛淤积向南北两侧发展,淤积呈逐渐延伸,淤积发展到一定时期后表现为冲淤平衡,东、西人工岛形态总体上将会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大桥上游的伶仃洋浅滩泥沙年淤积强度增加幅度在00.0039 m/a,各航道总体上冲淤变化不大,各航道回淤与工程前相比也未增大,但分布则有差异。西滩上部浅滩向南向东淤积发展速率略有加快,浅滩淤积扩展增速为04.4m/a,影响较大的区域集中在珠澳人工岛东侧水域,表现浅滩淤积向东发展明显,向东淤积速率加快22m/a;中滩内伶仃岛以北浅滩淤积发展有所减缓,铜鼓航道以南水域浅滩淤积发展速率有所加快,淤积扩展增速为1.8 m/a17m/a;东滩上部基本不变,下游略有蚀退。3 海水水质环境影响大桥施工期对海水水质的影响隧道人工岛:施工导致悬浮泥沙增量大于10mg/L、20 mg/L、50 mg/L和100 mg/L的包络线面积枯水期分别为7.871km2、1.428 km2、0.160 km2和0.001 km2,丰水期分别为5.577km2、1.479 km2、0.208 km2和0.001 km2。海底隧道: 施工导致悬浮泥沙增量大于10mg/L、20 mg/L、50 mg/L和100 mg/L的包络线面积枯水期分别为20.446km2、2.722km2、0.231km2和0.008 km2,丰水期分别为17.008km2、2.602 km2、0.159 km2和0.001 km2。岛隧段临时航道:航道疏浚导致悬浮泥沙增量大于10mg/L、50mg/L、100mg/L悬沙增量包络线面积分别为38.333km2、0.131km2、0.008km2。珠澳口岸人工岛:珠澳口岸人工岛基槽开挖施工导致悬浮泥沙增量大于10mg/L、20 mg/L、50 mg/L和100 mg/L的包络线面积枯水期分别为4.53km2、0.17km2、0km2和0 km2,丰水期分别为3.98km2、0.16 km2、0km2和0 km2。珠海连接线人工岛:珠海连接线人工岛基槽开挖施工导致悬浮泥沙增量大于10mg/L、20 mg/L、50 mg/L和100 mg/L的包络线面积枯水期分别为1.06km2、0.33km2、0km2和0 km2,丰水期分别为0.97km2、0.28km2、0km2和0 km2。桥墩:深水区桥墩承台基坑开挖施工导致悬浮泥沙增量大于10mg/L、20 mg/L、50 mg/L和100 mg/L的包络线面积枯水期分别为0.005km2、0km2、0km2和0 km2,丰水期分别为0.005km2、0km2、0km2和0 km2。浅水区桥墩承台基坑开挖施工导致悬浮泥沙增量大于10mg/L、20 mg/L、50 mg/L和100 mg/L的包络线面积枯水期分别为0.025km2、0.01km2、0km2和0 km2,丰水期分别为0.025km2、0km2、0km2和0 km2。施工船舶污水均能够得到有效处置,预期不会对当地水环境产生显著影响。营运期大桥对海水水质的影响运营期间珠澳口岸人工岛的生活污水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得到有效处置,隧道人工岛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桥墩防腐材料及阴离子防护对水质环境的影响:在混凝土材料中掺加粉煤灰、硅粉、钢筋阻锈剂等添加剂,以此为防护措施达到混凝土密实和防止海水侵蚀的功效。采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材料为锌块,安全性能较高,对水质造成影响较小。4 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对海洋沉积物环境的影响隧道施工只是改变了开挖和回填区海洋沉积物的组分,但仅限于海底隧道区域50.0521公顷的海域。其他疏浚施工导致施工海域海水中悬浮物浓度增加,对既有的沉积物环境产生的影响甚微,预期不会引起海域总体沉积环境的变化。营运期对海洋沉积物环境的影响大桥在运营期,对海洋沉积物环境产生的影响很小,预计在运营期不会发生固体废物污染海洋沉积物环境问题。风险事故对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对海域沉积物可能造成大的影响的环节是环境风险的事故排放。危险品运输车辆经过大桥时如发生交通事故,将会引发危险品的倾翻、泄漏入海,这将导致对局部海域的严重损害,沉积物环境是污染物的最终受纳者。事故发生后,沉积物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大幅度抬升,对沉积物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此外大桥建成后,来往船舶将从桥墩下穿行,过程中可能发生船舶撞击桥墩的事故,随之可能引发船舶油油漏污染。将会对海域沉积物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5 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大桥施工期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造成生物损失量为:底栖生物246.2t、潮间带生物22.7t、游泳生物4.7t、鱼卵2.13109ind,仔鱼1.91108尾。海水养殖方面,根据悬浮物对水环境的影响预测结果显示,大桥施工产生悬浮物浓度增量超出10mg/L的影响范围内没有水产养殖区分布,因此大桥施工不会对珠江口两侧沿岸的水产养殖区产生不利影响。本工程填海造地将占用部分滩涂湿地,该片湿地环境净化的生态功能也将随之完全丧失,对湿地滩涂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引起湿地滩涂资源的损失。但引起丧失的各种底栖、浮游生物在当地的广阔海域均有大量分布,因此工程建设不会造成物种多样性降低的生态问题。大桥营运期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大桥运营期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主要为桥面初期雨水、生活污水的影响和交通噪声的影响。径流污水经过滤处理后排入大桥沿线海域,将引起排放口附近海域少量水体浑浊,对海洋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产生影响较小,随着雨水和海水的扩散和稀释,这种影响会很快消失。交通噪声与振动预期将对大型游泳动物的栖息和繁殖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营运期机动车辆产生的噪音及大桥沿线人为活动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鱼类和部分底栖动物的正常栖息环境,对其有驱赶作用,使公路附近鱼类和底栖动物数量明显少于其它地区。但由于公路区域相对于整个海区而言面积很小,所以对水生生物影响很小。6 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分析大桥对九洲港口航运区的影响分析港珠澳大桥距离九洲港口航运区1.8km,珠澳口岸人工岛施工期产生的悬浮物增量超过10mg/L的最大影响范围约为4.53 km2。因此,虽然施工引起的悬浮物可能扩散至九州港口航运区海域,但增量小于10mg/L,重新落淤后对港区水深影响很小,对九洲港维护成本影响微弱。尽管如此,但施工期间应合理安排施工计划,施工船舶航行和施工需满足海事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尽量避免对九州港的影响。大桥运营期间发生风险事故的概率较小,对九洲港口航运区造成不利影响可能性较小。大桥对海底管线的影响分析港珠澳大桥设计埋深和未来施工过程中已考虑到与海底管线交越的问题,崖13-1天然气管道不从大桥的通航孔通过。当然,施工锚地要避开对海底管道的直接影响区,施工船舶也不要在天然气管道附近锚泊,以避免发生重大海底工程事故。该管线与桥位交越区的施工安全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通过物探精确确定管线位置,在配备精确的定位系统的同时,在管线穿越的位置设置常规标志;施工作业时应选择合适的作业船舶,配备熟练的操作工人,并选择良好的海况。桂山岛至内伶仃岛之间主航道附近敷设有军用海底电缆,具体位置不详,建设单位在进行水下施工作业时提前与军事部门沟通,以免对海底电缆产生不利影响。大桥运营期间不会对上述管线产生影响。大桥对九洲旅游休闲娱乐区的影响分析大桥建设施工期间对九洲旅游休闲娱乐区的主要影响集中在大桥主体工程桥梁段施工期间。根据数模影响分析,影响最大是浅水区桥墩基坑开挖施工,产生悬浮泥沙增量超过10mg/L的最大包络线面积为0.025km2。悬沙扩散对海区景观影响总体不大。大桥建成后仅有少量的桥墩位于该海域,不改变该海域的自然属性。因此,珠澳口岸人工岛施工对该敏感目标的影响不大,是暂时的。大桥建成通车后,会形成新的滨海景观,同时也将增加从港澳来珠海旅游休闲的游客。对其他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由于与大桥距离较远,大桥施工和未来运营对淇澳岛海洋保护区、淇澳岛旅游娱乐区等环境敏感目标基本不会带来不利影响。7 防洪影响分析大桥建成后造成伶仃洋过水断面面积减,使工程上游水域及三角洲网河区高高潮位降低、低低潮位抬高,潮动力减弱,潮量减少,这会引起上游水域流速降低,输沙能力减弱,容易使水道和潮汐通道泥沙淤积加快,口门地区海床抬高,对上游地区的防洪、口门泄洪、纳潮、排涝及伶仃洋河势稳定等因素产生不利影响。珠澳口岸人工岛对上游地区防洪、纳潮及排涝的影响不大,大桥的非通航孔桥采用110m跨的方案将比70m跨方案减少阻水面积约4%左右,减少了工程对上游地区防洪、纳潮及排涝的影响。非通航孔桥墩承台埋至海床以下高程,桥墩减少了工程的阻水影响,对伶仃洋两岸及上游三角洲网河区排涝影响比原方案更有利。8 对景观的影响分析港珠澳大桥在设计上运用了平纵面组合的设计的手法,做到了路线与地形、地貌、景观与视觉的和谐统一,夜景效果凸现,桥体构型宏伟壮观,社会象征意义凸现。9 陆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生态环境现状项目沿线生态环境现状良好,森林是本项目生态评价范围内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意义。人工植被中,经济林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较大比例。生态环境影响拟建公路工程永久占用的建设用地占评价范围的比例较大,林地和灌草地的比例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公路以隧道的方式穿越山体,对山表上的植被没有干扰。公路不占用耕地、园地和水域,对评价范围内这几种地类没有影响。公路建设并不会导致项目所在区域植被类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对本区域生态环境起控制作用的组分未变动,生态环境的异质性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因此,项目建设不会对项目区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结构完整性产生影响。10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对沿线地表水体的影响主要包括跨河桥梁基础施工中河床扰动和钻渣(泥浆)泄漏对前山水道水质的影响,前山河特大桥施工中施工船舶含油废水和船上工作人员生活污水排放对前山水道水质的影响,施工营地生活污水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隧道施工废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预制厂及拌合站生产废水排放以及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的影响等。营运期由于前山水道径流量较大,桥面径流中主要污染物(SS、BOD5、石油类)的入河后污染物浓度增加量很小,前山河特大桥正常运营条件下的桥面径流对河水水质不会产生影响。沿线各种交通管理设施每日生活污水排放量约45t。都应采取污水处理措施,达标后排放或排入市政管网,以避免对沿线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拟建公路在SZK6+000SKZ6+500路段距竹仙洞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较近,最近距离约150m,拟建公路在SZK7+800SKZ8+400路段距银坑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较近,最近距离约100m,项目在两处路段以南湾隧道形式通过。因此对隧道施工废水应进行收集处理。可采用对其进行中和、沉淀、隔油处理后,回用于日常洒水等施工用水。同时为了防止施工生活污水对水源地产生影响,施工营地应远离水源地的保护区范围,做好施工人员的管理,防止在因施工对2处水源地产生影响。经预测隧道区域大气降水地下水补给量计算为61.45m3/d,隧道涌水量为9.32 m3/d,地下水的储量为正均衡。由此可知,在不考虑地表水径流补给的前提下,隧道区域地下水降水入渗量大于隧道建设期涌水量,因此可认为隧道建设期地下水资源处于良好的安全状态。11 地下水影响分析拟建公路5处与对澳门供水工程的供水管道交叉,分别采用桥梁、隧道跨越或改移管道的处理方式通过,经分析施工废水进入供水隧洞的可能性很小,基本不会影响供水水质。隧道施工也不会引起供水隧洞的结构破坏。工程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南湾隧道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及施工技术规程操作,避免超限开挖,禁止大面积爆破,尤其交叉点前后禁止爆破施工,从而保证输水工程的安全。施工期采取防渗帷幕、防渗墙等工程,在隧道口(两端)设置沉淀池、蓄水池和小型过滤池处理施工废水,做到严格防渗处理,并准备合适的堵水材料;各种物料、废弃物堆放场所,以及施工废水收集池、沉淀池进行防渗处理,隧道开挖过程中防止土石料、筑路材料、废弃物、机械油污进入供水隧洞或附近水库;爆破过程中严格执行炸药管理办法和有关制度,并且要及时清扫回收过剩的炸药,运至合理场所处置,爆炸弃渣设拦渣坝、排水沟、收集池、沉淀蒸发池等设施,并做好底部防渗,保证爆炸物径流不会随意排放,不直接进入附近汇水水库;进行施工期供水隧洞内水质和水量监测,若是水量发生变化,及时进行论证,明确是否由本项目引起,并及时采取措施。12 声环境影响分析珠海连接线推荐线位沿线声环境质量较好,除了延横琴路的珠海保税区职工宿舍、小钓和红生村夜间受交通噪声影响超标外,其余敏感点昼夜都不超标,声环境质量较好。沿线7处敏感点中:沿线6处已建敏感点和1处在建敏感点中,近中远期都超标,最大超标量为19.1dB。13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现状监测结果表明本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施工期的主要污染物为粉尘、扬尘和沥青烟。由于本工程施工期较长,因此它们将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影响范围不大,而且主要是短期影响。在采取经常洒水、合理确定拌和场站的位置等适当的防护措施后,这种短期影响能够得到控制。拟建公路上的汽车尾气将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议加强路域及桥梁护栏的绿化,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加强公路两侧绿化带的建设。路域绿化可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并适当选择树种,从而使汽车尾气的影响得以缓解。14 通航环境影响分析大桥工程方案为桥隧结合的形式,在跨越珠江口主航道大濠水道处采用隧道形式,两个桥隧结合部的人工岛之间的距离大于5km,对船舶航行影响不大,不会影响广州港出海主航道的正常通航。西人工岛以西部分为桥梁,在跨越青州水道和九洲航道处均与航道走向垂直,各通航孔处的水域开阔,桥区海域的海床基本稳定,青州水道长期以来处于稳定状态,九洲航道为人工维护的航道,多年来位置未变;青州水道处的航线与桥梁轴线的法线方向夹角较大,约为35,设计时通航孔宽度已经加大。工程西端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区用于联检和停车场,距离澳门本岛约11.5km,南缘距澳门外港航道约700m,对航道的淤积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影响过往船舶的航行。东人工岛的建设将改变23DY锚地流态分布,锚泊船的走锚概率进一步增大,将可能产生不同的风险,如发生船舶搁浅、碰撞人工岛(或通风竖井)或进入航道碰撞航行船舶等事故,危及其他船舶或人工岛安全。东隧道人工岛对23DY锚地过驳船的安全将有明显的影响,将使锚地功能部分丧失。其中对北部锚位锚泊船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东人工岛的建设将改变23DY锚地及其附近流场,使锚泊安全发生变化,将使锚地船舶走锚的概率增大。锚泊船的走锚不但危及走锚船的安全,还可能危急周围船舶、海上建筑物的安全。岛隧段临时航道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船舶调度系统统一协调管理,严格执行水上交通管制措施,确保航行安全。在海事部门的有效监管及施工船舶的极力配合下,施工期间保证了通航环境的安全,未发生通航事故。运营期间临时航道与原伶仃航道相比,船舶通过能力有所减弱,但所允许通过的最大船舶吨位比原航道大。通过海事部门智能化协调监管,在日均船舶流量达4000艘次,粤、港、澳高速船舶达每天500 航次的临时航道上实现了通航零障碍。4、对法定敏感区的影响本工程对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不利影响除了桥址永久性用地占用了一定的海域空间而减少了海豚的栖息地以外,还有如下影响:(1)施工期的影响分析施工期对海豚影响较大的作业方式为打桩作业,由于海豚的觅食和一切社交活动都依靠自身的回声定位。这种作业在水中产生的强烈噪声震动很容易造成海豚的伤害。打桩作业产生的高频噪声会严重影响海豚的听觉。施工期的另一个影响是施工引起的悬浮泥沙扩散。但海豚是哺乳动物,在空气中呼吸,对水质污染的反应不如对高频噪音反应那样敏感,但水质污染会通过食物链影响海豚健康,同时还容易使海豚的皮肤受感染,因此不能轻视这种类型的污染。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2)营运期的影响分析营运期的不利影响集中在以下两方面:桥面的车流噪音,随着与桥梁的水平距离的增加和水深的增加,噪声级逐渐降低,振动噪声经桥体与桥墩之间的柔性结构被大大衰减。因此运营期桥面车辆通行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不大;桥墩和人工岛的存在以及由于它们的存在而改变了流场环境,再加上水面上将出现大桥自身的阴影带等,这些将构成一个新的水域环境。海豚有可能对这个新的水域环境不很适应,以致改变它们季节性南北移动模式。(3)与其他工程的叠加影响分析珠江口水域正在施工和将要进行的主要工程项目,除了港珠澳跨海大桥工程外,还有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铜鼓航道疏浚工程等。这三项工程将在中华白海豚分布区内长期存在,海豚保护区将面临着东部有铜鼓航道,南部有港珠澳大桥,中部有广州港出海航道穿越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生存。虽然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口工程建设不断,但似乎对中华白海豚种群没有构成重大影响,因为从1995年有调查数据以来该种群的数量与分布还算稳定。随着填海造地的开展,珠江口水域的天然海岸线日益萎缩,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被逐渐蚕食。再考虑港珠澳大桥、广州港出海航道、铜鼓航道等工程对中华白海豚生境的挤占,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受多种人类活动影响的叠加效应可能将会凸现,将有可能改变珠江口伶仃洋中华白海豚的数量与分布。工程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叠加影响,并制订缓解措施,但该种群数量与分布的变化趋势目前很难预测,只有通过常年监测,才能及时了解其变化趋势。5、污染防治措施和技术经济论证结果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来降低环境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填海采用先围堰护岸后填海工艺,海上桩基采用钢护筒钻孔灌注桩,耙吸式挖泥船配备定位和超深报警系统防止超挖,有效控制悬浮泥沙产生的污染,钻孔桩产生的钻渣外抛至指定的倾倒区,以控制和减轻大桥施工对海域渔业资源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影响;大桥施工要尽可能避开珠江口鱼类的产卵、索饵和繁殖高峰期;施工设备必须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并定期维护保养,减少对大气、声环境影响,严禁22:00至凌晨6:00进行高噪声作业;生活污水、油污水、固体废物统一收集处理,一律不得倾倒入海。营运期间路面维护产生的固体废物、工作人员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生活污水达标处理后回用或排入市政管网;采用通风隔声窗降低交通噪声影响,如有不愿意安装通风隔声窗的住户且超标的路段,应考虑采取声屏障等措施;通过种植树木、加强公路管理养护、严格执行汽车排放车检制度等措施降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等。营运期间应加强对桥面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保持桥面清洁,及时清理桥面上累积的尘土、碎屑、油污和吸附物等,桥面雨水经过过滤处理,含有的污染物大多被过滤后,通过箱外纵向排水管收集,顺墩身,直接排入海里,减缓桥面径流污水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口岸人工岛应建设三级化粪池,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染管网。应定期检查应急集水设施的情况并进行维护,隧道人工岛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回用。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的车辆上路运行,以防止公路散失货物造成沿线水体污染,并建议限制装载危险品的车辆进出港珠澳大桥。配备专业队伍负责路面桥面的日常保洁工作,及时将垃圾清运至附近的垃圾处理场。 这些措施技术运用成熟可行,防治污染效果显著,技术运用经济成本合理,能够将可能产生的污染降至较低的程度。6、环境风险评价本工程施工期的主要环境风险是在桥位区附近施工船舶发生碰撞或施工船舶与过往船只发生碰撞导致燃料油溢漏入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施工期泥浆、钻屑事故性排放对海域环境的影响;运营期的主要环境风险是水上交通船舶与桥墩相撞导致燃料油溢漏和桥上车辆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