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doc版.doc_第1页
《博士学位论文》doc版.doc_第2页
《博士学位论文》doc版.doc_第3页
《博士学位论文》doc版.doc_第4页
《博士学位论文》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性化的日常生活如何可能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个性化的日常生活如何可能 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研究作 者: 李 霞导 师: 崔新建 教授系别、年级: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学院 2007级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日期: 2010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李 霞日期: 2010 年 5 月 31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同意提交后:一年 二年在校园网上发布,供校内师生浏览。本人签名: 李 霞 日期: 2010年5月31日 导师签名: 崔新建 日期: 2010年5月31日 个性化的日常生活如何可能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研究摘 要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以其独特的理论范式,凸显了日常主体的态度对改变日常生活的意义。对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价值学解读对于深化日常生活理论研究、重构中国当代的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从理论渊源、日常生活的生存模式、个性化的日常生活设计、与列菲伏尔和许茨的比较、当代价值等五个方面,对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析。现代西方哲学主题向日常生活的回归,是赫勒日常生活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发展和人的类本质的理论,卢卡奇关于意识形态异化和日常生活本体论的理论是其理论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赫勒对日常生活结构和模式的分析是以个体的态度为中心的。赫勒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个体的再生产领域。日常生活个体的发展,就是日常生活以“特性”为中心转化为以“个性”为中心的过程。“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共同特征(包括重复性、规范性、经济性、情境性等),既构成日常生活活动的基础,又为它的构建提供框架。日常行为和日常思维的图式(包括实用主义态度、以可能性为基础、过分一般化等),代表了个体对“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共同态度。这些图式既是日常生活正常进行的基础,也是使日常生活异化的根源。日常生活改变的关键,是日常主体的态度。日常主体由特性向个性的转化,可以使日常生活摆脱自发的异化状态。个体的对象化活动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完成,这取决于“自在的”对象化领域和“自为的”的对象化领域的相互作用程度。“自为的个性”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结构中建构起来。“自为的”个性体现着在个人的一生中对人的能力的自由确证和发展所能达到的可能性。赫勒通过对个性化日常生活的设计,强调一种“为我们存在”的有意义的生活。过有意义生活的个体,是一个在迎接挑战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发展的个体,他们自觉选择和接受的任务,是创造一个异化在其中成为过去的社会。 通过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比较,我们看到两条不同的异化消除的路径。列斐伏尔的设想是,通过总体性的文化革命和节日的狂欢来消除异化,赫勒则认为日常生活的改变在于主体的态度,在于构建个性化的个体;列菲伏尔突出的是感性,赫勒突出的是理性。赫勒和许茨日常生活理论的区别主要在于日常主体的态度。许茨的日常生活世界是意义构成的世界,日常生活是一种自然态度。赫勒的日常生活则包含各种态度,其中包括反思的理论的态度。日常生活并不必然只在“自在的”对象化的引导下进行,可以求助于更高水平的对象化。许茨是实用主义的,赫勒则是批判的。赫勒个性化日常生活的设计,对我国当代的日常生活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传统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使得传统的日常生活异常强大,日常生活的文化模式侵入到非日常领域,它们又反过来强化了日常主体对特性的维护。日常主体的个性化构建,既需要经济和制度因素为其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又需要主体的自觉意识和反思态度,需要“自为的”对象化领域向“自在的”对象化领域的渗透。这应当是当前构建个性化日常生活的努力所在。关键词:日常生活 阿格妮丝赫勒 个性 特性 个性化的日常生活HOW TO CONSTRUCT INDIVIDUALIZED EVERYDAY LIFE RESEARCH ON AGNES HELLERS THEORY ABOUT EVERYDAY LIFEABSTRACT Agnes Hellers theory about everyday life has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t role that the everyday subjects attitude takes in the change of everyday life. It is of great value for deepening the study of everyday life theory to understand fully the value of Agnes Hellers theory about everyday life, and also i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everyday life to do so. Basing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home and abroad, this study analyzes Agnes Hellers theory about everyday life deeply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ngles: the theory origin, the living model of everyday life, the design of the individualized everyday lif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Henri Lefebvre and Alfred Schutz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The tendency of the theme of the west modern philosophy returning to the everyday life led to the production of Hellers everyday life. Marxs theory about the human beings development and its essential classes, Ceorg Lukacss theory about ideological alienation, everyday life ontology compose of the direct thought resource of Hellers everyday life theory. Heller takes everyday life as reproduction field of individual. In everyday life, individual acquires the minimum ability to come upon the stat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 everyday life is that everyday life takes particularity as center. Particularity is a feature and ability to self-exist and self-protection. Personality is a state to take humans development as goal. Individuals objective can complete in different level, which rests on the interaction level of the sphere of objective in itself and the sphere of objection for itself. The interaction level of the sphere of objective in itself is the base and precondition.Everyday life is the functionality of human, hence three composing parts of everyday lifes objective form uniform. The objectivation in itself has common character, including repeat, criterion, symbol, economy, circumstances, which form the foundation of everyday life, and provides the frame for construction of everyday life. The scheme of everyday action and everyday thought, including pragmatism attitude, likelihood, imitation, analogy, generalization, deal ordinarily with single example, represent individuals common attitude to the objectivation in itself. Heller thinks amending and revisal to the objectivation in itself can carry through the sphere of everyday life. Everyday knowledge is groundwork to produce species need and the objectivation for itself, the difference attitude in everyday association embodies individuals difference value meaning. The internal impetus to alter the state of everyday life come mainly from the attitude to everyday life。By the transform of everyday individual from particularity to personality, the dissimilation state of everyday life would imitate. The particularity for itself may is constructed in everyday life. Personality for itself embodies human abilitys free affirmment and possibility of development in persons life. The design of Agnes Hellers individualized everyday life has the important implication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veryday life in Chinas contemporary day.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the period of societys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one. The super stable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makes the traditional everyday life extremely strong, and the cultural scheme of everyday life has invaded the fields of non-everyday life, and conversely it reinforces the maintenance for the specialty the everyday subject does. The individualized construction of the everyday subject not only needs possibility that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ffer, but also needs the self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flective attitude of the everyday subjects. And the latter is need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ized everyday life in China contemporary time.KEY WORDS: everyday life; Agnes Heller; personality; particularity; individualized everyday life 164目 录导 论1一、阿格妮丝赫勒的生平和著述1二、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研究的意义1三、国内外关于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研究现状3第一章 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理论渊源7第一节 马克思的现实分析及批判向度7一、自由个性的实现是异化的消除7二、人是实践中生成的存在10第二节 卢卡奇的日常生活异化和日常生活本体论12一、日常生活的异化与异化的反抗13二、日常生活的改变:态度是第一位的18第三节 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27一、赫勒理论的突出主题: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27二、赫勒眼中的日常生活与革命30第二章 日常生活的生存模式34第一节 个体的再生产领域:日常生活在何种意义上存在34一、日常生活是个体的再生产领域35二、特性和个性统一的“个体”37三、从“自在”到“自为”的对象化形式44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组织架构与一般图式54一、“自在的”对象化领域是“自为的”对象化领域的基础55二、“自在的”类本质活动的功能性57三、“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共同特征61 四、“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特殊属性64五、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68第三章 个性化的日常生活75 第一节 日常知识的人本化和日常交往的异质化76一、日常知识的人本化76二、日常交往:个人的社会化渠道84第二节 走向个性化的日常生活96一、个体与日常生活的自由关系96二、“自为个性”是自由的确证和发展的可能性99三、日常生活的“为我们存在”101四、个性化日常生活的路径103第四章 赫勒与列菲伏尔、许茨日常个性的三个维度107第一节 回归与超越:列菲伏尔与赫勒日常生活异化消除的两种路径107一、列菲伏尔: 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异化107二、两种路径:“游戏城”的节日狂欢和“理性的乌托邦”114第二节 实用与批判:许茨与赫勒日常主体的两种态度122一、日常生活世界是意义构成的世界123二、日常生活世界是最高的实在127三、日常生活的态度:实用与批判128第五章 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当代价值133第一节 个性发展的无根性133一、个性发展的尴尬134二、个性发展的先天不足134第二节 个性化的日常生活如何可能135一、日常生活的超稳定结构135二、日常生活的平面化143三、个性化日常生活的可能性145参考文献151致谢158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60导 论 一、阿格妮丝赫勒的生平和著述 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匈牙利人,1929年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1955-1958年作为卢卡奇的学生和助手,在卢卡奇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1957年,在匈牙利大规模反对修正主义的运动中,赫勒被开除出布达佩斯大学并被清除出党。1958-1963年,她在布达佩斯的一所中学任教。1963年她得到平反,回到匈牙利科学院。1968年8月,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她和122名新马克思主义者起草了告世界人民书,抗议苏军入侵。为此付出的代价是, 19681974年,赫勒与其他成员被再次清除出党。1977年,赫勒与丈夫费赫尔移民到澳大利亚,在拉托堡大学讲授哲学与社会学,自由的学术空间激发了赫勒的学术研究。1985年,赫勒与丈夫费赫尔转到美国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任教至今,为阿伦特哲学讲座教授。 赫勒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哲学、历史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等多个领域。赫勒本人曾把自己关于本能、情感、需要、道德、人格、历史六个方面的研究统称为“社会人类学”。其中关于人的本质、基本需要、日常生活、历史问题和现代性问题是赫勒最主要的研究主题。赫勒著述颇丰,已经发表专著40部,主要有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日常生活、历史理论、人的本能、情感理论、激进哲学、对需要的专政、社会主义人道化、在正义彼岸、现代性理论,等等。赫勒近半个世纪的学术活动与学术研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1981年获莱辛奖,1995年获阿伦特奖。2006年,松宁奖委员会将欧洲文化最高奖授予赫勒,表彰其为促进欧洲文化发展作出的努力,称赞赫勒半个世纪以来以“创造性的才能、政治的智慧、道德的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正直”描述了欧洲文化。之所以选择研究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作为我的论文主题,是因为作为奠定赫勒理论体系框架基础的日常生活理论包含着她改变日常生活、使日常生活个性化的价值追求。她从日常生活领域发现了人的异化和发展的根源,她的目的是要改变日常生活,使日常生活成为“自为个性”成长和发展的舞台。本文力图在对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的研究中挖掘她的理论追求的价值,为当代中国构建个性化的日常生活、发挥日常生活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二、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研究的意义 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是在西方哲学主题转向生活世界的大背景下产生的。20世纪60年代末日常生活的创作,是赫勒日常生活理论形成的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主题的重要转向之一是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虽然哲学家关注生活世界的角度不同,但是重心却都是人的现实生存的生活领域。作为人的基本生存领域的日常生活,在以往哲学家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日常生活很少引起哲学家们的关注,是一个被忽视被遗忘的角落。自从马克思确立实践哲学的维度,人的生存的现实生活开始进入哲学家的视野。其后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起首,生活世界理论第一次将日常生活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哲学的视角从高高在上的理性的天国转到人的生活的基本层面。对这一主题的关注,不是某一个哲学家偶尔为之,而是一种普遍的趋向。正像衣俊卿在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一书所说:“我们发现,在20世纪的哲学王国中,不是某个哲学家零散地、偶尔地将目光投向了生活世界领域,而是许多哲学家或哲学流派不约而同地从不同的视角将注意力聚集到生活世界上,提出了关于生活世界的构想和批判理论。我们可以从胡塞尔的现象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哈贝马斯和列斐伏尔等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K科西克和A赫勒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重要的哲学流派的主要观点中,看到20纪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这一重要转向。” 衣俊卿. 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26. 这些生活世界理论的哲学家分析生活世界或者日常生活的视角不一样。胡塞尔看到19世纪后半叶实证主义对人的统治,排斥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造成深刻的文化危机,即人的生存方式的危机。胡塞尔认为要摆脱这场危机,就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胡塞尔试图在未损坏的日常生活中抓住生活世界的本质结构。然而,“自然的态度”极大地避免了进化,因为他认为生活世界的历史结构是永恒不变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维特根斯坦也转向日常生活世界理论,维特根斯坦提出了一个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基本相同的范畴:“生活形式”(Leben Form),目的是为了解决语言乃至实在的意义来源问题。他认为,语言的真正意义就呈现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形式之中,“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M. 陈嘉映译. 上海:上海世界出版集团,人民出版社,2005. 11. 。维特根斯坦向日常语言和生活形式的回归,实际上是在为陷入危机之中的人类“寻找家园”。海德格尔通过对人的在世,特别是通过人的日常共在的剖析,揭示了现代日常生活世界的深刻的和全面的异化。海德格尔通过对“常人”存在状态的分析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全面异化的日常共在的世界。海德格尔对日常生活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但是又认为这种日常是人的存在方式,在日常中无法超越这种“沉沦”,只有在艺术中,诗意地生活,面向死亡,才能获得一种人的存在的本真的可能性。略早于赫勒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明确地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这一主题。由于列斐伏尔主要是对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即工业文明条件下的日常生活的批判,所以他在基本点上与海德格尔一致,把日常生活世界当作一个全面异化的领域,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被控制的领域。然而,异化的日常生活并非不可救药,日常生活异化消除的动力来自日常生活本身。在他看来,日常生活虽然具有压抑的一面,却也隐含着否定、变革和颠覆的潜能,对日常生活压抑性和物化的反抗,就是对主体性的恢复,就是对创造性和想象性生活的塑造。面对日常生活的异化,他开出了文化革命和节日狂欢的处方。总之,生活世界的意义、人的存在状态以及异化状态的克服是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关注的焦点。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继承马克思的生活实践观,师承卢卡奇的日常生活本体理论,形成了独特价值取向的日常生活理论。她把日常生活世界看作是一个自在的和未分化的对象化领域加以批判和超越。她以传统的日常生活为模本,把传统日常生活的自在自发的文化模式视作人的生存的文化根基,主张对自在的日常生活进行剖析和变革,从而使人超越自在的日常存在状态,成为自由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个体。她认为这是社会变革的微观基础。赫勒理论的独创性在于,首先她具体分析了日常生活的文化模式,包括日常生活的结构、模式、活动特征。只有对日常生活个体的活动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解读,才能了解日常个体的存在状态以及为何呈现这样的文化模式。赫勒对日常生活结构和文化模式的解读,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具有独特的贡献,它是日常生活理论的深化。其次,赫勒认为,日常生活的自在性不是不可改变,改变的途径取决于日常生活主体的态度,即用自为自觉的对象化改变自在的对象化状态,即建立自由自觉的个体,把自己的特性和类的价值置于新的关联之中,从而建立起体现个体和类相统一的自为的价值等级结构。通过日常生活个性化个体的构建,从而使日常成为有意义的生活,成为人的精神家园。这也是赫勒对异化的日常生活开出的药方。日常主体意识的提升以至日常主体由特性向个性的提升,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的发达使得作为日常主体的个人处于一种几乎完全被动、自然的状态。即便是有了宏观的社会层面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生产方式的改变,以致日常生活的模式也在改变,但是日常生活中主体意识的提升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中国特有的超稳定的日常生活结构使得这种改变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一方面是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对日常生活模式的影响,当然这也是根本的,另一方面日常主体由特性向个性的主动提升对个体自己的日常生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赫勒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态度与建设态度,特别是对于个性化日常生活的构想,对当前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我选取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作为研究课题的出发点。三、国内外关于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研究现状关于日常生活的研究,国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如,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赫勒的日常生活结构及现代性理论,许茨的生活世界意义理论,鲍德利亚的关于消费社会的理论,本海默尔的日常生活与文化的理论,鲁尔瓦格纳姆的日常生活的革命理论,等等。对日常生活的分析既有基本结构和模式的分析,也有对日常生活成为消费控制的领域的异化现状的分析,对于如何消除日常生活的异化以及模式化的路径,都有各自的探索。如列菲伏尔的总体性的文化革命,赫勒的构建日常主体的个性,瓦格纳姆增长创造生活的意识,等等。国外研究赫勒的主要著作有John Grumley2004年出版的Agnes Heller:A Moralist in the Vortex of History(赫勒:历史视域中的人道主义者)和西门托梅(Simon Tormey)2001年出版的Agnes Heller: socialism, autonomy and the postmodern(阿格妮丝赫勒:社会主义、自治与后现代。John Grumley认为赫勒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传统出色的思想家之一,是最著名的来自东欧共产主义阵营的哲学家,她在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被看做公众知识分子,她最有影响和有意义的是她的理论的多样性,日常生活理论奠定了她非人研究框架。西门托梅在阿格尼斯赫勒:社会主义、自治与后现代中对赫勒政治思想作了一个历史性评述。托梅认为,赫勒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赫勒在布达佩斯学派期间和学派的其他成员共同致力于对马克思早期思想进行批判,试图通过批判来复兴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在政治上试图通过改革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然而,1968年事件使这种政治理想在实践上归于失败,赫勒从此停止了以前那种“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批判,由一种宏大叙事转入了对个人伦理、道德、责任、价值的“个体思考”。她认为,革命不再是关于历史必然性或社会阶级的事情,而是关于以道德方式行为的个体的事情,并且试图通过对个体日常生活的思考来建立自己的政治理论立场。学者Richard Woiln在赫勒关于日常生活中评论说,赫勒在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方法进行正义的日常生活的追求。 国内关于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研究始于黑龙江大学的衣俊卿教授。他于1990年翻译出版了赫勒所著的日常生活,为日常生活理论研究做了奠基性的工作。1994年出版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是其借鉴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的最突出成果。主要是对传统日常生活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深刻独到的分析。1998年陈学明教授编著了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斐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指出,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作用。2005年出版的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对中国传统日常生活模式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文化阻滞因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2005年出版的李小娟教授主编的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综合了国内学者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研究成果,记录了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发展轨迹:有的学者展开对西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介绍和分析,有的学者对中国日常生活特点及与人的现代化建设关系进行分析,也有学者结合中国的当代现实具体分析日常交往、精神生活的构建等等,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分析日益具体化、深化。杨威的中国传统日常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对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层面和人情特征进行了历史的分析,并解读了人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的关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川大学任教的傅其林博士在2006年出版了研究赫勒审美现代性理论的专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这是国内研究赫勒现代性理论的第一本专著。他对赫勒的审美现代性理论进行了综合的系统的分析。傅其林分析了赫勒理论中的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艺术产生于日常生活,因为与日常生活的分化成为独立的“自为的”对象化领域。赫勒在为其写的前言中说,“无论我选择什么论题,我都无法回避体验、文化、艺术、生活形式以及美。” 傅其林. 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M.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前言第3页.李伟2007年写作的论文阿格妮丝赫勒的理论追求综合介绍了赫勒的日常生活、人的本能、需要理论、激进哲学等理论,她认为,寻求对现实进行超越的乌托邦主义精神是赫勒哲学思想的显著特征,在赫勒哲学发展的过程中,贯穿着一个主题,并且给予我们深刻而强烈的震撼,那就是始终的乌托邦追求。这些著作对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作了有价值的分析和研究。国内对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研究促进了对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结构特征和文化模式的深度解读,促进了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思考。但是,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特有的价值内涵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特别是关于她的理论的核心价值日常态度改变的意义还没有深入的研究。而我把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作为研究课题,目的就是要探讨其理论的价值意义。对于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价值学的分析,我采取了文本解读和比较分析的方法。首先是对赫勒日常生活基本结构和文化模式的理论进行问题式的解读和提炼,赫勒关于日常生活的异化的判断就包含在她对日常生活结构和模式的分析中。赫勒的价值分析贯穿整个的日常生活理论,是其理论的一条主线。其次对赫勒关于日常生活的批判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我认为对于不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价值取向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某一理论范式的价值内涵。我选取的比较对象是日常生活批判大师列菲伏尔和现象学社会学的创立人许茨。赫勒和列菲伏尔对日常生活的界定、内涵以及异化消除的路径的探索都有很大的不同。赫勒的研究对象是传统的日常生活,列菲伏尔的研究对象是现代的日常生活,但是他们都看到日常生活的非主体性、非个性化的异化状态。因为对异化状态的不同理解,对于异化消除的路径就有不同的探索。国内外关于列菲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国内的专著有刘怀玉的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吴宁的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还有大量研究文章。对于赫勒和列菲伏尔关于日常生活异化探索的两条路径的比较,只有个别的学者,如南京大学的周宪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对于赫勒与许茨,主要比较他们对日常生活的不同态度。他们研究的都是传统的日常生活,但是由于对日常生活的态度不一样,赫勒是批判的态度,也就是未来的向度,许茨是实用的态度,也就是存在的向度,因此产生了对日常生活的不同的价值要求。目前这种比较研究还没见到,而我认为,这种对比研究对于理解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的核心价值及在当下重新构建个性化的日常生活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总体来说,国内对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根据她的理论模式对传统的日常生活结构和模式的解读,以及传统的日常生活结构对当今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阻力的分析。正是因为从对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研究开始,我们开始构建自己的日常生活理论。国外对于赫勒理论的价值研究是对于赫勒理论的整体价值的分析。国内关于生活批判理论的研究成果已经有相当的成就,但是这一理论的奠基和深化工作还在继续。关于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的价值学的分析应该是这一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赫勒日常生活理论进行深层解读及价值分析,挖掘其日常生活理论对重构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意义,是我的论文所进行的工作。 第一章 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理论渊源赫勒在日常生活英文版前言说到:“日常生活如何能在人道主义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方向上得以改变是本书讨论的现实争端。”最后说到:“赞同对日常生活的(以及由此对社会生活)加以改变的可能性的推动力无疑来自马克思和卢卡奇。”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使赫勒看到革命并不能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然而日常生活并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在平静的外表下蕴藏着改变的潜能,赫勒认为这种潜能就是日常主体态度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的可能性的动力渊源,一是马克思的现实的历史的分析方法以及对现实的一种批判态度,二是卢卡奇的日常生活异化理论和对日常生活本体论地位的界定。第一节 马克思的现实分析及批判向度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有两个基本的内容,一是对传统的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的分析,二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批判态度的确立。对日常生活结构的分析是借鉴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分析方法,但是她对日常生活并不是一种“自然”的态度,而是蕴含着对日常生活的价值分析和批判向度。这是由赫勒日常生活分析的目的决定的,她的分析旨在使日常生活在人道的方向上得以改变。个性化日常生活的价值追求、批判的态度都可以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找到其理论的溯源。一、自由个性的实现是异化的消除马克思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是限于对历史以及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他的目的和宗旨是指向人个性的解放。所以对于人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处于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存的状况,他是一种批判的改造的态度。对现状的分析和批判是基础,人的个性的发展和解放才是马克思的根本宗旨。从最初的哲学批判到现实的具体制度的批判,从批判的过程中探索人的解放和发展之路。对于马克思来说,人的自由发展是他一生的价值追求。他对于人的发展的讨论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的人本分析到现实的路径探索的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异化劳动,人的本质以及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成为物的关系,只有通过私有财产的扬弃才能消除人的异化状态,而自我异化的扬弃就是人对人的本质的占有。他说,“私有财产不过是下述情况的感性表现:人变成对自己来说是对象性的,同时,确切地说,变成异己的和非人的对象;他的生命表现就是他的生命的外化,他的现实化就是他的非现实化,就是异己的现实。同样,对私有财产的积极地扬弃,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马克思.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5.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本身不是存在的目的,工人是作为手段,作为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只有作为工具和手段,工人的存在才有意义。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所导致的人的异化是一种必经的状态,但是他又认为这不应该是人的应有状态。这时,他是以理想的人的概念来批判人的现实的异化状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历史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人的发展和解放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现实的社会关系不断丰富的过程。他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9. 在阶级社会,个人是作为偶然性存在的,个性是与阶级性统一的,根本谈不上人的自由个性。“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87.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个人只是作为一般化的个人隶属于共同体,只有由于他们还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种共同体;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隶属于这种共同体。马克思认为,只有消除阶级存在的条件,无产阶级才有个性的发展。“而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即消灭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1.马克思指出了人的个性的解放是一个实践的历史的过程。他指出:“如果他们把人从这些词句的统治下而人从来没有受过这些词句的奴役解放出来,那么人的解放也并没有前进一步;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4-75.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分工的发展,但是,“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社会活动的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5.因此,异化的产生是人的实践的产物,同时,这种力量也是促进社会和人发展的因素,因此实践也创造出异化消除的路径,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正是在实践中人不断为自己创造着满足自己生活的物质条件,也在实践中发展完善着自己。同时,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的过程也是构建的过程。对于马克思来说,批判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思的态度,批判不是纯粹的否定,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构建现实的人的理想之途。“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就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5.“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7.这种批判和构建不是在纯粹思想领域中进行的,而是在对现实的社会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他指出,异化消除的最基本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普遍的交往才能建立起来,人的全面的丰富性才能建立起来,这是人的发展过程。为异化的消除创造着条件,也就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着条件。那么如何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首先,生产力的全面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为人的发展创造着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只有在生产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普遍的交往才能建立起来,人的全面的才能才能发展起来。“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2. 交往形式“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4.对于人的发展与生产力和社会交往的关系,马克思曾经论述了人的存在的三个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隘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供应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4.因此,自由个性的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人的普遍交往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第二个条件就是共同体的存在。只有在共同体的条件下,在全面占有生产力总和基础上,通过普遍的社会交往才能实现。“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9.这里所说的共同体是真正的共同体,是把每个人的发展作为目的并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的集体。以前的共同体中的个人只是作为一般化的个人隶属于这种共同体,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共同关系中。这种真正共同体的存在也就是联合的力量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这种共同体把保证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作为其存在的理由和条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3.这也就是共产主义的产生过程。再次,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主体是一无所有的现代无产者,因为他们失去的是整个的自主活动,所以当生产力总和的占有具有可能的时候,他们不再屈从于分工和自己的生产工具,财产和工具的多少不再是衡量个人发展的标尺,而是以个人的全面的才能的发挥作为目的,生产工具不会从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