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tml/2011-04/29/content_6977.htm?div=-1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27日南昌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南昌市人民政府2011年1月27日南昌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南昌市人民政府目录序言第一篇变革时代的南昌作为第一章南昌发展新的起点第一节新世纪以来的崛起态势第二节“十一五”发展的历史突破与启迪专栏一:“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指标完成情况评估第二章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第一节时代特征与我市发展阶段性特点第二节面向机遇和挑战的发展理念第三章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总体目标第一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两篇文章”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专栏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第二篇建设融入世界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强市第一章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突出装备制造,提高“南昌制造”的行业竞争能力第二节突出现代服务,提高“南昌服务”的区域领先能力第三节突出科技创新,提高“南昌创造”的引领影响能力专栏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任务和措施第四节突出市场份额,提高“南昌品牌”的市场拓展能力第五节突出产业集中,提高“南昌开放”的定向集聚能力专栏四:产业重点招商领域和方向第二章超常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专栏五:培育和发展五大千亿产业路线图第三章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第一节强化现代农业地位第二节改善现代农业条件第三节发展农村服务体系第四章拓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第一节产业总体布局第二节工业产业集群专栏六:工业园区重点产业错位发展第三节服务业集聚区专栏七:服务业集聚区空间引导第四节农业特色基地专栏八:农业特色基地建设布局第三篇建设示范性国家低碳生态名城第一章扎实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第一节强化低碳发展的能力建设专栏九:南昌市低碳发展行动计划第二节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调整策略第二章实施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第一节开创城乡发展新格局专栏十:城区空间发展重点与指引第二节分类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专栏十一:主体功能区的分类指导第三节整体推动城市新组团的开发第四节大力促进县城的城市化建设第三章强化生态品牌建设第一节不断优化城乡大生态格局第二节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第三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第四节加强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第五节合理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专栏十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第四篇建设引领江西崛起的现代省会都市第一章全力带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第一节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专栏十三: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六大体系建设要点第二节不失时机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第三节推动建设省会都市合作区第二章加快区域性功能中心建设第一节区域性交通中心第二节区域性金融中心第三节区域性文化中心专栏十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第四节区域性消费中心第五节区域性运营中心第三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推动城乡融合和共同繁荣第二节全面建设都市新农村专栏十五: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策略第三节繁荣看城区第四节实力看城郊第五节生态看湾里第六节推动开发区再创业第七节整合大昌北区域发展第四章加强城乡重大承载能力建设第一节适度超前建设市政设施第二节水系整治水城南昌第三节地铁建设地铁经济第四节森林城乡花园南昌第五节城运会项目及后续利用第六节智慧城市数字南昌第七节房地产开发保障性住房建设第五篇建设品质生活宜居健康城市专栏十六:创建“四个国家级城市称号”目标要点第一章让全体市民享有优质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务第一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专栏十七:民生优先的方向与要点第二节提高社会就业水平第三节发展大众现代教育第四节构建健康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五节完善社会福利和养老体系第二章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第一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第二节强化公共安全保障第三章加强和改善城市综合管理第一节改善城市管理专栏十八: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第二节统筹人口管理第三节完善社区管理第四节加强应急管理第五节创新社会管理第六篇开创现代美好南昌更加辉煌的未来第一章让创造的源泉涌流第一节全力打造“活力南昌”专栏十九:重点领域改革时间表第二节建设高效服务型法治政府第三节继续深化投融资改革第四节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节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第二章提升建设城市发展环境第一节自主创业环境第二节公平公正环境第三节生活便利环境第四节社会诚信环境第五节行政效能环境第六节国际交往环境第三章完善规划的保障和实施机制第一节强化规划保障机制专栏二十:规划的实施保障第二节创新规划实施机制专栏二十一: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名录专栏二十二:“十二五”主要建设项目(摘要)序言第一篇变革时代的南昌作为“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主动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攻坚时期。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南昌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按照“三规合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改革试点城市要求编制,主要阐明全市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编制各级各类规划和实施全市重大工程项目的主要依据,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上下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篇变革时代的南昌作为第一章南昌发展新的起点第一节新世纪以来的崛起态势进入21世纪,我市提出了建设以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为标志的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北看大连、南看深圳、中看南昌”的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两篇文章”的目标。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500万人民咬定目标,奋发进取,全面实施以“打牢基础、优化结构、增强后劲、绿色崛起”为主要内容的绿色追赶型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南昌特色的品质型发展路子,确立了现代花园生态城市形态,站上建国六十周年中国大城市代表竞相发展的历史舞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2000年全省的规模,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5年杭州等先发城市的水平。十年间,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前移一位。十年显著的变化是: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总量实现十年翻两番;突破传统发展思维制约,加速大开放的工业化进程;致力于大都市发展格局,城市的品牌价值持续提升;社会财富呈现加速积聚,人民生活得到历史性改善;坚守开发保护并重信念,独特的生态优势赢得尊重。令人欣慰的是,十年前确定的“两篇文章”,南昌人民已经历史性地交出了初步满意答卷。第二节“十一五”发展的历史突破与启迪“十一五”时期是南昌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大做强南昌和“六个走在全省前列”要求,克服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洪涝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发展平台更大,产业结构更优,集聚功能更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在发展规模上,主要指标竞攀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经济总量跨入2000亿元城市行列,实现“五年翻番”;财政总收入迈上300亿元台阶,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四年翻番”;工业销售收入向3000亿元迈进,保持连续“三年翻番”的强劲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翻了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接近2000亿元,五年累计投资6000亿元。银行贷款连续突破2000亿元和3000亿元关口。城市建成区面积26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62万人,一个迈向大都市的南昌正崛起在长江中游、赣鄱大地。在发展质量上,结构调整孕育新跨越。三次产业结构积极变化,先进制造业主导的经济协调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工业化率42.5%,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4%,平均每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外包、总部经济、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新的经济形态大量涌现。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列中部省会城市前茅,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加速改变农村面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间资本进入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外向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扩大,外贸出口翻了近两番,实际利用外资平均每年增加2亿美元,城乡发展倍增新的动力、新的能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64%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研发经费(R&D)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经济结构的积极变化增强了我市的结构竞争力,促进全市宏观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的差距趋于收缩,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6%,比五年前提高2.1个百分点。在发展探索上,好中求快创造新优势。我市不断探索二线城市科学发展之路,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载体功能显著增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更为优良。快速拉开了以“三环十一射”为道路骨架的“一核五片,多中心、网络状、生态型”特大城市基础框架,一大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源交通、市政设施、信息通讯、水利保障、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现代人居工程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特别是4E级昌北国际机场扩建即将竣工、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工建设、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深入推进,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4吨标准煤/万元,主要污染物排放如期实现减排目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连续五年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城市绿化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达到42%以上。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南昌城市的第一品牌、最大竞争力和最为显著的后发优势。在发展形象上,绿色崛起树立新标志。我市科学发展的实践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在国内外的影响迅速扩大。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被国内外权威机构分别评为全国最具有竞争力的城市、中国城市投资环境城市、台商极力推荐城市、世界十大动感都会、福布斯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中国名城、60个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城市发展代表-大城市的发展“样本”、全球增长最快的城市、中国最具增长潜力的城市。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全国城市运动会等国内外大型活动赛事越来越多地选择南昌。在发展成效上,富民强市实现新突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程力度空前,人民群众得到了历史上最多的实惠。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普遍较快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第一次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幅度,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突破4000亿元。城市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了7个百分点达到35%,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了6个百分点达到46%。“学在南昌”蜚声全国,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功能齐全、反应敏捷、保障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区域性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城市独具特色的住房保障供给之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下。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平安南昌”建设卓有成效。经过五年发展建设,我市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大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给我们的重要启迪是: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自我超越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项目带动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群策群力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互惠多赢不动摇。过去五年所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南昌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上!第二章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第一节时代特征与我市发展阶段性特点全球经济在空前的创新振兴中逐步复苏。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革,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的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国际市场形成倒逼机制,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但对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带来一定的考验和压力。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布局新突破。扩内需时代,发展转型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但对各地创造性地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极大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实践。后世博时代,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形成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模式将对传统意义的城市发展与竞争产生全方位巨大冲击,绿色产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低碳生态等元素将极大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人性化指数,但防范和治理日渐明显的城市病刻不容缓。我省实施中部崛起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凸显后发优势。扩内需必然使中部成为市场中心和新一轮发展的重心,调结构必然更加重视绿色生态发展,尤其是鄱阳湖时代的到来,使江西的潜在优势将加快成为竞争优势,但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仍然面临发展不足等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从南昌自身发展阶段看,打基础、蓄势能、调结构、添后劲的潜力已经到了突破释放的最佳节点,应对挑战、集聚资源、加快发展的能力已经得到显著增强。“十二五”时期,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将从6000多美元迈上10000美元台阶,经济社会发展多数主要指标将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全市近3/4的居民将生活在城镇,城市人口突破300万人,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进京连沪的高铁通道和连通海西经济区的向莆铁路建成,开工建设通过合肥连接长三角、通过赣粤通道连接深港都市圈、通过武汉连接中部城市群的高铁,我市更成为国家布局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重要的城市。“十二五”是我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加快发展实现联动超越、显著改变欠发达地位接近中等偏高收入地区门槛、跨越式走向新兴大都市的重要时期。我市不仅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处在通过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实现更大作为的重要历史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崛起能力建设是提升我市实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方向,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提升我市实力和竞争力的主导力量,大力承接制造业规模转移是提升我市实力和竞争力的基本方式,可持续地增加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和扩大消费是提升我市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第二节面向机遇和挑战的发展理念未来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赶超意识,充分认识到:在发展转型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我市一直致力于转型发展,在转型中培育后发优势。在发展转型的倒逼机制下,我市更有能力拓展发展空间,降低发展成本,赢得发展主动。但是,我市仍然是一个发展不够、财富不足的城市,较薄的发展底子制约着在转型中迅速形成新的规模化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在扩大内需创造新契机的背景下,我市外贸依存度不高,“南昌制造”重在国内市场整体拓展,区域性品牌逐步形成,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大。但是,由于我市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强,整体活力还不够,产品特色还不鲜明,今后要更多地与沿海地区接受过国际市场锤炼的企业在国内市场同台竞争,其竞争力的成长压力将更为突出。在改革开放亟待再突破的背景下,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改革开放不仅制度空间还很大,而且先行先试的空间也很大。制度上的每一次创新和突破都必将给我市带来倍增效应和溢出效应。但是,无论深化改革还是提高开放水平,我市都面临着较为明显的观念、人才等方面的障碍。在城市竞合进入群时代的背景下,没有鄱阳湖城市群的崛起就没有江西区域竞争力的重大提升,鄱阳湖城市群的建设必将推动南昌发展成为超大城市。但是,南昌与国内其他大城市相比,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开发水平都还比较低,欠账补课的任务重,追赶发展的任务更重。在社会矛盾保持高发态势的背景下,我市十分注重把发展成果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人民群众思想上情感上的广泛认同,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更大程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同心同德促发展。但是,我市应对高发期的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战略对策在相当程度上不能不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总之,我们正处在变革的时代,充满战略机遇,面临严峻挑战。要树立“活力就是实力、结构就是速度、特色就是空间、创新就是未来、民生就是动力”新的发展理念,坚持转型发展,坚持跨越发展、坚持统筹发展、坚持包容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共享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第三章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总体目标第一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两篇文章”“十二五”时期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变革时代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新型城镇化基础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发展战略,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两翼支撑,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加快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在新的起点上朝着“更大更强更优更美”的目标,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两篇文章”:核心要求是加快经济发展。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主攻方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结构,积极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主导产业,加快由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的步伐。重要支撑是绿色生态发展。更加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生态经济,积极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强大动力是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和创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优势。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富民惠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五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跨越10000美元台阶,在全国省会城市排位前移;着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着力建设低碳生态名城,着力建设现代省会都市,着力建设宜居健康城市,并争取重大突破;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力争超过1/4,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3%;保持投资可持续增长,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8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大于20%;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超过130亿美元,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建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发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引领支撑作用。发展质量全面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3:43,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五年提高8-10个百分点;全市常住人口520万人,城镇化率70%;居民消费率提高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力争32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稳定在90%以上;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研发经费(R&D)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人口职居分布更为协调,组团推进和旧城改造成效明显,建成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30万人,大都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大都市发展内涵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元,平均工资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排位前移,中等收入群体加快扩大,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五年净增城镇就业人数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5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98%。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成本保持基本稳定,生活便利性大为增强,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大幅提升。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4.7万公顷;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累计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分别累计下降3%5%;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8%;森林覆盖率25%,森林蓄积量400万立方米;空气优良率稳定在93%以上;生态环境建设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新水平,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用于民生的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制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成效明显,城乡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大幅提高;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低碳生态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先行先试取得显著成效,财政支出管理、要素价格、投融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务环境显著完善。大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大开放水平明显提升。第二篇建设融入世界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强市不断巩固和扩大我市从消费型城市到产业消费型城市的转型成果,加快从量的扩张转向更加注重质的提升,发展名业名企名品名牌,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第一章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按照建设融入世界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强市目标方向,把构建“南昌制造”、“南昌服务”、“南昌创造”、“南昌品牌”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摆在“十二五”发展的显著位置。继续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着力突破服务业,不断加强现代农业,超常规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增强我市可持续崛起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第一节突出装备制造,提高“南昌制造”的行业竞争能力抓住扩大内需和产业升级换代的机遇,适应工业化进程规律,在工业发展的战略构思、行业布局、园区推进、项目支持、择商选资等方面,加快提升装备制造业份额,把南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推向深入。2015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达到50%以上。(下转第4版)图一:十年跨越经济总量翻两番图二:十年跨越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两倍图三:6000亿元投资驱动发展图四: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图五: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幅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年均增幅专栏一:“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指标完成情况评估主要目标任务规划评估要点基本完成“两篇文章”,开始摆脱欠发达城市形象经济总量翻一番,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初步建成中部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特色明显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建设宜居城市主要规划指标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年均增幅(%)人均GDP(美元)财政总收入(亿元)年均增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年均增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年均增幅(%)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出口总额(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年均增幅(%)城市人口(万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三次产业结构科技进步贡献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累计转移农民人数(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城镇化率(%)高中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城镇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城市/农村恩格尔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绿化覆盖率(%)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GDP占全省比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化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旅游业收入与GDP的比值(%)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全民受教育年限(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集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的能力较快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265平方公里,拉开了大城市框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人心、成果丰硕;空气质量连续位列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城市绿化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达到42%以上;生态成为南昌标志性的城市品牌和战略竞争力,引起国内外关注。经济总量在2005年1000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1000多亿元,再造了一个南昌;经济结构发生积极的重大变化,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但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比重有所下降。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等一批优势产业形成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7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过千户(老口径);一批新兴产业迅速成长,极大地改变了我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形象,形成的一批产业基地成为南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工业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的比重与五年前相比有所下降。区域性金融、会展功能显著增强,结束了江西没有外资银行历史;职教规模在全国排在前列;商贸、物流业规模总量加速扩大,结构改善,一批国际性零售业巨头抢滩南昌;服务外包、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加快提升。但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五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73亿美元,引进境内资金累计超过2000亿元,新批(含增资)超千万美元外资项目超过200个,引进超亿元内资项目共275个,已有39家世界500强企业、37家国内200强企业落户,城市的国际化元素迅速增加。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城市和最具幸福感的城市,生态环境优势演变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开启大都市建设序幕,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和谐社会建设在全国有一定影响。2005年“十一五”2010年规划值预期完成情况100821002207-1414.4270051006450126254322-1520.658123146-1620.252014601953-23309.11520.112.42636.7308620765-1519.72092602622062662657.3:52.6:40.15:56:395.6:56.1:38.3424851103101585018300387957007193【29】【35】【47.1】【30】【30】【33.6】65808054.36064.3739090253031232828.2353845.842/5239/4635/46.5887.8418092384242.7-【20】【20】252823.4101102103.2374642.57.51085.564.8658056.7912107.598.5注1:主要规划指标37项,其中完成26项,基本完成2项,未完成9项。注2:未完成指标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约束性指标。专栏一:“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指标完成情况评估专栏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名称2010年2015年属性注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为当年价格,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6.8:1的汇率折算;【】为五年累计数;全市总人口指常住人口;城乡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注2:预期性指标是凝聚了人民群众意愿的政府战略意图,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引导社会资源配置,一旦发展实际偏离预期值过大,将积极进行调控。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社会的承诺和对下级政府及本级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要求,要纳入各地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政府将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目标实现。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