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建设研究.docx_第1页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建设研究.docx_第2页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建设研究.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建设研究 摘 要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校园教育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为载体的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因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及融合性等特点,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在新时期对全面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和素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建设,提升网络文化品质等途径,可以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下载 关键词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德育建设 doi:10.3969/j.i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对各个领域的渗透,大学校园步入了网络信息化。高校管理者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建立起相应的网络硬件设施。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逐渐以网络为载体,因其呈现内容、形式的多样性,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相对于其他群体,大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能力更强,是互联网的最大用户。同时,他们又是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网络化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趋势,并与大学校园文化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大学校园文化高校网络文化。 1 国内外高校网络文化的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开始,国外对网络文化的研究对象转为在校大学生群体,此前网络文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群体。随后一些国际名牌大学,例如: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都纷纷创建了独特的高校网络文化,麻省理工学院更成功实施了“开放式课程网页计划(MITOCW)”。此举把网络文化和大学课本教育融合在一起,推动了全球知识共享化的发展,也吸引了世界上许多的高校都加入进来,此举产生的文化的时代感和辐射效应,也引发了高校管理者关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另外,?外高校对高校网络文化的研究仅仅停留这一文化本身,把高校文化与文化育人、高校德育建设结合在一起研究的比较少,有关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建设的研究更是没有具体谈及。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网络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涌现了一部分著作,如宋元林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孟建的网络文化论纲等,但这时期的著作都是从广义上来解释网络文化,仅研究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于网络文化的界定方面存在着争议。在此之后的一些学者,把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教育相联系,如吉韦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宋元林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这些著作在论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影响的同时提出了应对办法。2000年以后,一些学者如张卫平、蒋继红 等才把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来研究,他们提出高校管理者要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引领网络文化,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建设文明网络空间,用优秀的数字网络资源强化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2007年后,由于国家对高校网络文化理论的重视,这类研究成果飞速增长,以“高校网络文化”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仅2015年就有近700篇相关文章发表。高校网络文化研究已成为当下的热点,但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的建设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 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 与传统的以报刊为载体的高校校园文化相比,高校网络文化的涉猎面广、内容庞大,包含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内容更新、传播速度快。通过校园网络全球任何事件都可以第一时间呈现,不出校门而知天下事。不出宿舍门就可以跟世界任何角落的网友,实现实时传输,面对面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和互通信息。网络环境用户身份的虚拟化、匿名化。对于无需实名认证的网站,大学生可以随意设置自己的性别、年龄和身份,增加了网络的神秘感、吸引力。互动性强。例如: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软件上,大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留言等方式向学校管理者反映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对学生所反映的情况进行回复。网络监管难度增大。由于网络信息的内容庞杂、传播迅速,受众极广等特性,校园网络管理人员往往对高校网络中的不良、虚假信息的筛查能力不足,稍有疏忽,有害信息在校园网络一经流传,影响面极广。 2.2 高校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 网络文化侵权行为严重。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低成本,使一些大学生在写论文做研究时,不再用心的查看相关专著、文献,而是利用各类搜索引擎,拷贝他人的学术成果,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危害。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轻者影响生活作息学习成绩,重者旷课、留级、开除学籍,对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都造成了伤害。网络信息中混杂的低俗、色情、暴力的垃圾内容,对意志薄弱、辨识能力差,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高校网络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其主要表现在:高校网络建、管脱节,尚未形成完整的网络监管机制。同时,高校管理者对学校网络的管理经费投入相对较小, 相对海量、庞大、复杂的网络信息,学校信息采集监管人员不足,管理技术也相对也不成熟。 3 高校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建设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使师生的思想更活跃。网络的开放与自由,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宽松、平等、自由的虚拟环境。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信息多样化、知识多元化的网络,为大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了解前沿知识、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社交圈。大学生通过各种交社交软件接触到各类人物,其中包括一些学者或在某一领域持有独特见解的人,使社交面不再局限于校园,学到更多知识的同时提升了社交能力,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3.2 消极影响 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在面对各种与传统文化相背离的网络文化,大学生很容易迷茫,产生退缩、畏难情绪。影响大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网络社会“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很难确定网络用户的真实身份,更不用谈对其行为的有效监管。面对网络的无序,一些人打着“网络世界是平等、自由”的旗号,传播一些不良信息。对一些辨识力弱,思想不坚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抵制不住不良信息的诱惑,在思想行为上受到影响,从而使个人的思想观念发生扭曲,影响未来的工作和学习。 4 完善高校德育建设的途径 在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要通过多种途径完善高校的德育建设,将产生积极影响的网络文化融入高校文化中,剔除网络文化中的糟粕,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笔者认为可以先从以下几点着手。 4.1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教育 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大学生掌握对网络媒介健康的批评能力,让大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观念,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共同发展。高校教育者不能忘记的是,学生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网络的交互共享性影响下,学生们应该将网络媒介的优势全部发挥出来,能够独立地将网络中的资讯价值加以分析,将高校网络文化的正面影响积极发挥,减少负面影响。 4.2 对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加以弘扬 对校园文化中主旋律加以弘扬,也就是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和精神的弘扬;对有利于人民幸福、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精神和思想要大力提倡。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就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也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为大学日后的文化发展提供前进的方向。 4.3 不断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内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交流气氛 高校应该摒弃过去传统活动的固定形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比如:让学生在校园微博、个人空间、BBS等自媒体上进行社会问题的热点讨论,不局限于对外来文化的引入与学习,将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的整合,突出学校的校园特色,创立属于自己品牌的校园文化。 5 结 语 在现代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网络的加入是必然趋势,高校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既是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高校的教育者更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学术道德、生活道德的规范和教育,加强网络监管,构建积极、健康校园网络环境,提升网络文化品质,加大网络文化管理的投入,保障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引领大学生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