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1.《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作者热情
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2.《说和做》作者臧克家,著名的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闻一多,湖北潘水人,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等。作者热情歌颂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
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3.《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萧红,原名张迺莹,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代表作
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课文主要写了自己与鲁迅先生一家的生活中的小事,去怀念他
所做的那些智慧、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的事情。作者笔下的鲁迅:坦率、敏捷、
和善、幽默、爽朗、对青年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深切关爱生活;平凡随意,为人宽厚仁爱,待友真
诚悉心,意志坚定,伟大而平凡。
4.《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
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命名为《资治通鉴》。司
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
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
用。
5、《黄河颂》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人。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
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
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
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6.《老山界》的作者是陆定一。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
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藤良(1912—1996),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
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8.《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宋代郭茂倩编),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这
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赞美了本兰的勇敢、谨慎、机
敏。
9.《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
事新编》。《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对长妈妈
的深切的敬佩和怀念
10.《老王》的作者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是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夫
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翻译著作有世界
名著《堂吉诃德》。课文叙写了一个普通人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写出了他的苦与善。也表现
了作者对普通的穷苦人的关心、理解与尊重。
11、《台阶》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主要有《十八里营房》《金奎银奎》
《小学老师》《塌鼻大娘》。《台阶》以一个农民的儿子为叙述者,讲述了父亲为盖新房而拼命
苦干的一生,作品交织着对农民贫困现状的怜悯和对其勤劳向上、坚韧不拔品质的崇敬。
12.《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本文记述了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事,告诉人们一个
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培,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
(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教育家。课文通过对叶圣陶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高尚品德;同时也赞
扬了叶圣陶先生“写话”“简洁”的语文主张。
14、《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如
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卡瓦部落的火把》,后来的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
落的后代》《爱与恨的世界》《绿色的网》等。小说通过记叙哀牢山树林中一个小茅屋的建造、
照料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
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15.《最苦与最乐》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
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课文通过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证明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论点,
告诉我们不能躲避责任、苟且偷生,要勇于背负人生、社会的大责任,体会人生的快乐。
16.《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
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
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
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一文托物言志,以爱莲来表达自己对这洁身自好这种生活
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浊世风的鄙弃。
17、《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知音》
《红豆》等,散文集《丁香结》。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本文选自《铁
箫人语》。《紫藤萝瀑布》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以及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这样
一个道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不足以使人畏惧人生,要对生命的美好保持坚
定的信念,扬起生命的风帆,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让自己
的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18.《一棵小桃树》的作者是贾平凹,他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浮躁》《兵娃》
等。《一棵小桃树》作者叙写黄昏时分坐在窗前,看风雨中摇曳的小桃树的情景,采用插叙的方
式,回忆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借此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
19.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俄国(国籍)诗人普希金,其代表诗作有《自由颂》
《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诗人满怀生活热情,以劝告的口吻,热诚坦率地表达自己乐观坚
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未选择的路》作者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20、《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陈子昂登上幽州台,
面对悠悠天地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内心忧愤孤苦。
《望岳》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多角度望泰山,面对高大巍峨、神奇秀
丽的泰山发出要征服一切困难,勇于进取的豪迈气概。
《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游山西村》作者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诗人告诉我们只要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
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崭新境界。
《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诗中抒发了诗人积极向
上的人生态度,更是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21.《伟大的悲剧》作者是奥地利(国籍)著名作家茨威格,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
说创作方面。其中传记文学代表作有《罗曼•罗兰》《三位大师》等。《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
传记。通过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伍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描写,赞颂了
他们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他们,颂扬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为事业
献身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的崇高精神。
22、《太空一日》作者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他是中国进
入太空的第一人。课文通过叙写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赞扬了宇航员们敢于冒
险、不畏艰险、科学严谨的精神。
23、《带上她的眼睛》作者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
员。
24、《河中石兽》作者纪啊,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学问渊博,曾任任《四库
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等。《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不少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属于笔记体小说。课文通过叙述找寺庙石兽一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从实际出
发,遵循客观规律,实践出真知。
二、课内古诗词
(一)《登幽州台歌》
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感慨时空无限,人生有限,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试赏析“独”“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独:独自,写出了诗人登上幽州台时心中的感慨,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慨,
壮志难酬的孤独寂寞和对世界人生的思索。“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
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二)《望岳》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
样雄心和气概?
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体现诗人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
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从而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2.【炼字炼词】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阴阳割昏晓”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
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高峻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造化钟神秀”一个“钟”字,将大自然
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
3.赏析颈联
颈联写细望之所见,诗人抓住对云、鸟两个细节的描绘,表达了心胸的震荡和眼界的开
阔。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赏析尾联
(1)手法: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
(2)句意: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
(3)感情: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
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
(4)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三)《登飞来峰》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唐:韩柳宋: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赏析一二句
本句运用夸张,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句用“千寻”形容塔高,第二句“闻说”一词巧
妙地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为
之后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3.赏析后两句
(1)“浮云”暗喻奸佞小人,也指困难、挫折等。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
邪的勇气和信心。
(2)哲理:人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四)《游山西村》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2.本诗写出了农村情谊真、风景美、风俗淳。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
3.首联“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4.赏析颔联
(1)释句意:“疑无路”虚写,“又一村”实写,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写诗人正担心无
路可行时忽然见到农村明媚绚丽的自然风光的惊喜,先抑后扬。
(2)比喻义: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时,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
的天地。
(3)哲理:事物的发展总有曲折,只要努力,光明就在前方。
(4)常用义:比喻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绝处逢生。
5.《游山西村》这首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主要描绘农村春天(季
节)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农村风光和淳朴民风的赞美及对农村生活热爱之情。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
看法。
(1)艺术:采用对比和对偶句的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诵记。
(2)意境: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
庄的喜悦。
(3)寓意:它写出了人们有时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但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
希望,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这句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寓意着遇到困难、挫折切勿低头放弃,
爬起来勇敢地前行,就会看到前方闪烁着希望的曙光、成功的光芒,说明了在困境中仍然蕴
含着希望的哲理。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感受,具有激励人生的作用,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
泛引用。
(五)《己亥杂诗》
浩荡:广大无边。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形容愁思无穷无
吟鞭:指诗人马鞭。
吟鞭东指即天涯: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1.赏析前两句
(1)释句意:我满怀惆怅的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
向东一指,走向天涯。
(2)明意境:营造了孤寂冷清的意境
(3)析情感:表达了诗人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的情感。
2.赏析后两句
(1)释句意:离开枝头,飘零的花朵并非是无情之物,化作春天的泥土滋养出新的鲜花。
(2)点手法:诗人以落花自喻
(3)析情感: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要在退出官场后依然为国家奉献一切的情怀和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这两句
移情于物,是对新生命的赞歌。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诗人以落红自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
虽然辞官离京,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愿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4.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
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坚定信念。
三、课外古诗词背默
1、《竹里馆》作者: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
OO
2、《春夜洛城闻笛》作者:一________朝代:__________
OO
3、《逢入京使》作者:_______―朝代:__________
OO
4、《晚春》作者:__________一朝代:__________
OO
5、《泊秦淮》作者: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
OO
6、《贾生》作者:___________一朝代:__________
OO
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作者:__________朝代:
OO
8、《约客》作者:__________一朝代:__________
OO
四、课内古诗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6分)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
山野的矛盾心理。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
生哲理?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
难吓倒。(或按课堂笔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
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
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瞥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2、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
形象。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
抒发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答:“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
两句诗的理解。
答: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
孤独感。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
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或: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诗人想
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
答: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课内文言文
《孙权劝学》
一、全文讲解篇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
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
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一一吕蒙就学一一鲁肃赞学
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
才爱才)
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
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
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
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
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
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
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
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
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
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
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
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
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
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9、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
略眼光
二、重点复习篇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但当法情(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
刮目相痛(擦)
萧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亶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
豪乃始就享(乃,于是,就。就,靠近)
及鲁肃向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至U)
而更刮白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行儿事之晚手(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2.但当海猎(应当)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若: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之:1.大兑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乃:1.乃不知有汉7竟)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为:1.永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自,做)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③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永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及鲁萧迎寻阳(古义:至U。今义:经过。)
(三)高式积累
1.省略句:“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
何之晚乎”。②“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反问语气,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限止语气,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受!表感叹语气,啊
(五)解释成语
1吴下阿蒙:人没有学问,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
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
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六)问答题
1.鲁肃“大惊”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什么神态?
表现十分惊奇的神态与情不自禁的赞叹。
2.吕蒙的答话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显示出他怎样的神态?
既显示了他颇为自得的神态,又巧妙地接应了鲁肃的赞叹,表现出一种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情:孙权劝学与鲁肃与蒙论议后赞叹非复吴下阿蒙两件
事。
4.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孙权终于成功地劝吕蒙学习。
5.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施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6.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
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其可行性。
7.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表现的?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的所见所语来写。
8.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人和事。
9.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
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0.本文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
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n.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概括本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开卷有益
12.文中的“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
吕蒙学习,而“蒙乃始就学”说明吕蒙是一个一点就破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是鲁肃赞美吕蒙学有成效的话,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
13.孙权劝吕蒙学习,为吕蒙确定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方法是什么?见往事耳但当涉猎
14.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过程给你什么启发?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木兰诗》
一、全文讲解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
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
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
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
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
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
“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一一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二、重点复习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机杼zhfi可k©汗hdn鞍鞫jidn辔p©i头溅jidn溅
啾jiU啾柝tu6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木兰当户织当:对着。(2)惟闻女叹息惟:只。(3)愿
为市鞍马市:买。(4)赏赐百千强强:有余。(5)出郭相扶将郭:外城。(6)著我
旧时裳著:穿。(7)双兔傍地走傍:靠近,贴近。(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
⑼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⑶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4)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
金柝,寒光照铁衣。
⑸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听不见爹
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点拨:重点理解“但”“闻”“溅溅”
等词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点拨:重点理解“戎
机”“度”等词语。(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
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安”等词语。(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可汗问木兰想
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做官。点拨:重点理解“问所欲”“不用”等词语。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通假字:“帖”通“贴”,“火”通“伙”
修辞手法:顶针、互文、对偶、反复
重点难点句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解析: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
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解析:反复写“无所思”、“无所
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
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
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
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解析: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
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
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
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解析: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
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
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解
析: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
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重点段落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解析: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
智聪慧,和伙伴们的惊讶;也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止匕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
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解析: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
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
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
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
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解析: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
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
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
和远离。
《木兰诗》(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
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
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
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
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
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木兰
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
死,壮士十年归。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
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
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
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还故乡。
《卖油翁》
一、《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二、1、重点字词:
自矜:自夸。矜,夸耀。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睨:斜着眼睛看。发矢:放箭。矢,
箭。但微颔之:只是微微地点点头。但,只是。颔,点头。但手熟尔:不过手法熟练罢了。
尔,罢了。忿然:恼怒的样子。尔安敢轻吾射: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尔,你。轻,轻视。
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就取来一个葫芦放
在地上。乃,就,于是。置,放。以钱覆其口: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以,用。覆,盖。
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徐,慢慢地。杓,现在
写作“勺,沥,注入。因:接着。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笑着将他(卖油翁)打发走了。
2、通假字:但手熟尔:同“耳”,罢了。
3、一词多义:「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之I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一“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
、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
J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代陈尧咨)以{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
其I以钱覆其口(代词,代葫芦)以钱覆其口(介词,用)
射]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但手熟尔{同“耳”,罢了
一‘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技艺)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
「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承)
而|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
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
4、%今异义:但手熟尔(古义:只,不过;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尔安敢轻吾射(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三、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陈尧咨与卖油翁间的问答小故事,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诫人们“尺
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有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文章结构:
「第一段开端:善射、以此自矜)但微颔之]
卖油M「发展:吾射不亦精乎?I但手熟尔I熟能
I第二留高潮:忿然I酌油知之|生巧
'I结局:笑而遣之J惟手熟尔J
四、思考与练习: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由“忿然”到“笑而遣之”。其变化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卖油翁的技术很纯熟,却并不“以
此自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技艺是无止境的。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分别指代什么?1、忽啼求之:指代书写工具。2、传一乡
秀才观之:指代方仲永写的诗。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指代陈尧咨射箭。4、康肃笑
而遣之:指代卖油翁。
五、简答题:
1、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卖油翁。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2、描述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这两段文字,哪一段写得比较详细,哪一段写得比较简
略,这是为什么?
答:写卖油翁沥油一段详细,为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服对方的形象;略
写陈尧咨的射技,只用“十中八九”略写,对他恃技骄横则较详,便于突出各自性格,突出
文章中心。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
以吗?为什么?
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
他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4、概括出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性格特点:尧咨因善射而自以为是,骄傲自大,不可一世;
卖油翁身怀绝技,但含而不露,而又谦虚谨慎。
5、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睨、颔
哪些词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尔安敢轻吾射。
6、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本文通过康肃公“善射”和卖油翁“酌油”两件小事,说明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
道理。
7、出现在本文中的成语是:熟能生巧
六、拓展题: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己有长处也不应该骄傲自满;他人有长处,应向其学习,
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
《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
《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
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l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ni)】
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chi)】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
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三、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显”的
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
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
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
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
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
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
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
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
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四、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
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
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
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
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斯莱斯魅影购车合同范本
- 为要使用合同范本
- pvc销售合同范本
- 代办旅游合同范本
- 兼职司机 合同范本
- 养生店合同范本
- 分期车辆协议合同范本
- 2024年上海健康医学院招聘考试真题
- 北京一对一合伙合同范本
- 下铺门店转让合同范本
- 2024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劳动法培训课件
- 2024-2025学年成都市成华区七年级上英语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 2024年05月青海青海省农商银行(农信社)系统招考专业人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限责任公司人才招聘71名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贵州黔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2025年江苏省环保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全文解读学习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课件
- 学校提高《规范书写水平、传承汉字文化》活动方案3篇
- 幕墙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