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互联网+”时代下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docx_第1页
试析“互联网+”时代下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docx_第2页
试析“互联网+”时代下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docx_第3页
试析“互联网+”时代下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析“互联网+”时代下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互联网新时代的变化及“95后”大学生思想特征的特殊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互联网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挑战,同时也要把握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国家政策支持为思政教育提供的新机遇。在此基础上,创新利用互联网络工具、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以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 下载 关键词:互联网+;“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6-0-02 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和交流方式。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成为拥抱互联网新事物的爱好者,然而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丰富混杂、传播的即时高效对大学生尚不成熟的三观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从2010年“微博”的诞生,到手机“微信”成为大学生们的沟通工具,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下思政教育工作者们探讨的热门话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新背景 (一)互联网新时代现状分析 1.互联网新时代用户规模及结构 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占比96.3%。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从职业结构来看,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4.8%。总结来说,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手机网民成主力,其中青年学生占据相当一部分比例,与互联网的联系十分紧密。 2.个人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 从基础应用类来看。以微信、QQ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流量的核心入口,其用户渗透率超过九成。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成为社交应用的第一梯队,内容成为各社交平台体现价值的主要表现形式;从网络娱乐类应用来看。第一,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22亿,占整体网民的56.1%,手机网络游戏用户增长尤为迅速。第二,网络游戏直播和真人秀直播用户使用率明显增长,直播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青少年网民对网络娱乐类应用存在明显偏好,网络游戏使用率超出网民总体水平最多。 (二)“95后”大学生特征分析 2017年9月之后,“95后”已经完全占据高校大学生的主体。笔者认为,“95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普遍表现出两大特征: 第一,思想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可塑性。一方面,“95后”大学生能积极认识到世界上多种存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乐于拥抱新鲜事物,思想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大学生仍处于心智不成熟时期,辨识能力弱,极强的包容性在各种观念浪潮的冲击下容易滑向界限不明、无所适从的状态。 第二,自我中心意识强,具有功利化、现实化的趋向。“95后”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备受宠爱,自我中心意识尤为强烈,反感传统说教,强调个人感受。加之从小就耳濡目染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法则和实用经济的理念,“95后”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表现得更为务实和功利,而不再一味地将追求理想信仰置于前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用户的增长和模式的革新,全方位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也挑战着传统思政教育主体的权威。这种冲击和挑战因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而更为严峻。 首先,是信息传播的泛化和碎片化。互联网新时代下,传统媒体二元化的发布-接收结构被非线性模式取代,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接受者,传统主客体的界限日益模糊。如果说传播的泛化是扩容了信息的量级,那么信息的碎片化带来的则是信息影响力的倍增。大量同质化、碎片化信息汇聚成信息流,淹没有效信息与真相,裹挟后来参与者的意见,极易营造出群体偏见的氛围,引发疯狂极端的情绪和行为。 其次,是互联网络的匿名隐蔽性。一方面,海量的信息内容是由于互联网络的匿名隐蔽性刺激了人们的表达欲望;另一方面,浩瀚的信息又增加了这种隐蔽性。匿名性和无迹可寻大大折损了人们的责任观念,更是容易助长身心不成熟的“95后”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情感、道德、价值和法律失范行为。 最后,是内容的混杂性。当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时,信息内容的角度则变得更为多元、质量更为参差不齐;当信息发布和传播具有虚拟隐蔽性时,这种参差不齐波动的幅度就增加了,并且常常是向低俗、落后腐朽的一端倾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然而,辩证来看,笔者发现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也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新机遇。 第一,互联网新时代的发展为思政教育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便利。从教育工具来看,互联网兼具即时、高效的优点,且在“95后”大学生中拥有极高的普及率。从教育内容来看,互联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和时新性的特点,互相学习借鉴补充,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材料。从教育形式来看,互联网的视听兼备、扁平化、双向互动性等优势都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打破传统课堂单向说教的呆板,使得思政教育更加全方位、更加生动形象。 第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思政教育明确了方向。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及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社会、家庭、学校密切配合,坚持以德树人、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以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规范互联网的使用与传播。2017年5月发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6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都着力推进互联网实名制,以便于对不良信息发布者追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强调要“加?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些都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清障铺路。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一)创新利用互联网络工具 第一,接入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更新学生关注的热点,实现思政课堂的理论知识紧跟大学生们所关注时事动态,既增加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又在混杂中明确了思想立场。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其在网上发布的内容、消费行为等进行分析,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发展趋向,适时地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和思想疏导。 第二,抢占微信、微博等多平台,注重内容建设。目前,众多高校都已注册了本校各部门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但大学生对其使用率并不高。问题主要有三。其一,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浅薄、质量不佳。其二,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其三,各部门内容发布呈现分散化。笔者认为,只有紧跟互联网的趋势,实现平台功能和信息的聚合,才能增加学生对校园公众号的使用黏性,稳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第三,遵循传播规律,培养“意见领袖”。“95后”大学生思想开放,具有强烈的表达自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一味地封闭、禁堵学生的表达渠道,而是应该坦然开放、加以疏导,否则会激发学生更为强烈的反感情绪。我校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团学小微”曾开辟“微思辨”、“微Chat”等栏目,前者邀请学院精诚团校的骨干学生每周就一个主题进行思辨性分享,后者对同学们喜爱的辅导员教师进行专访,在同学中都取得了好口碑、宣扬了正能量。 (二)线上线下联动人文关怀 首先,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者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提高对高校思政教育者的培训,培训应该既要包括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策略,以适应时代的变革、跟上青年学生的步伐,又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形势政策等专业内容,以帮助育人者本身在互联网多元的思潮中站稳思想立场。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到,高校思政教育者队伍正呈现年轻化态势,“85后”“90后”的加入也对传统工作方式的变革提出了要求。一些高校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教条化、形式化的趋向,繁杂的工件加重了思政教育者的身心负担,降低了工作实效。对思政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再者,是建立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尊重个性发展。互联网提供了平台,使得一些内向腼腆的学生得以在这种“面对背”的模式下,倾诉自我,但问题发现以后的疏导解决环节还需依靠“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为思政教育者及时迅速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提供了可能,而线下的促膝长谈、课外活动参与则是深度了解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思想观的必要途径。线上线下联动才能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成长发展。 注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R/20160812393489128332. 刘东宇.95后大学生群体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方式转变J.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6). 艾文婧.微博平台的信息碎片化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