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冲突情绪困扰案例报告.doc_第1页
亲子关系冲突情绪困扰案例报告.doc_第2页
亲子关系冲突情绪困扰案例报告.doc_第3页
亲子关系冲突情绪困扰案例报告.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亲子关系冲突情绪困扰案例报告一、一般情况求助者姓名茹,女,小学二年级,出生于97年12月,独生女,父母亲是四川人现一家三口生活在顺德,由妈妈陪伴前来咨询,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外在表现紧张、敏感、羞怯、少言语。二、主诉与个人陈述近两个月来烦躁不安,常常发脾气,不想去上学。妈妈代述:女儿长期以来总是很爱发脾气,稍有不顺心就喜欢躺在地上打滚、哭闹或者是摔门不理人,大部分情况下讲道理没有用,到最后不是家长妥协顺从她的意愿就是狠狠打她一顿才肯罢休。最近,确切一点讲是在两个月前,她在班上因为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故拉尿并在地上打滚哭闹,自此强烈表示不愿去上学,现在只好由妈妈请假陪着在家里,平时好好的,只要提到让她去上学,就会又哭又闹的。三、个人成长史刚满一岁时,被妈妈从广东送到了四川外婆家,每隔半年妈妈会去看望,爸爸的工作较忙,基本上是每年春节才能见到。外公外婆非常疼爱自己,他们担心让她和农村的孩子一起玩会养成不讲卫生的习惯,不好给爸爸妈妈交代。所以,平时除了外公外婆是没有其他玩伴的。直到三岁那年,回到了广东父母身边,白天被送到了幼儿园,因为和小朋友发生争执,常受到老师的体罚和投诉,爸爸妈妈也会因此偶尔打骂自己。妈妈几乎每天都是匆匆照顾自己吃完晚饭再赶去加班,爸爸却吃完饭后可以扔下自己不管去外面打麻将。刚开始很怕,就哭,可还是没人管,时间长了,就习惯了,一个人不是看电视就是乱翻妈妈给买来的故事书,所以到了要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很多的汉字了,直到现在,每天还是这样度过。四、观察与搜集的资料来访者双手紧抓住妈妈衣角不放,大部分情况下躲在妈妈身后,偶尔会站在妈妈身旁,如果发现有人在注意她,就会即刻躲起来。面谈时能与咨询员正面交流,言语较为清晰,有想观察咨询员的愿望,但在眼光的接触上有回避现象。妈妈初中文化程度,外公外婆健在,有一个舅舅和妈妈关系良好,爸爸是孤儿。由于父母都是来到南方的打工人员无暇照看自己,刚一岁就被送回四川老家农村由外婆抚养,外婆极其疼爱,嫌农村的孩子不讲卫生不让出去玩,平日就是和外婆外公在一起,基本没有同龄伙伴。每年春节父母回去看她,三岁时被接回,在一起生活没多久,父母就觉得她同别的孩子在一些方面表现不同比如:不太依恋父母、不愿和同伴游戏、性格叛逆、倔强、自私、任性,因此常挨打也不被老师喜欢。妈妈有所察觉女儿之所以这样,可能与早期父母的分离有关系,就尽可能抽时间陪孩子,但女儿的表现使她更为困惑,因为她发现孩子跟她在一起时脾气变得更坏,和自己有身体接触时会大力咬或使劲掐拧。稍大些表现出明显的虚荣心和对经济不算宽裕的家庭的失望,常常说为什么同学们的爸爸妈妈都那么有钱文化又高,而自己却生在这样的家庭。大概在六、七岁左右做错事被批评时出现拧、掐自己或咬嘴唇等行为,偶尔还发现有手淫现象,家长的处理方式一般是呵斥甚至还会动手打,但一直不见有所改变。因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表现还较聪明,而且成绩一直还很优秀,家长就也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态度,也并未寻求其他帮助。直到半年前左右,有关系较亲密的朋友一再提醒说希望他们能带孩子去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爸爸持反对意见,妈妈感觉孩子的行为和一些表现的确解释不清,她也很想听听专家是怎样看待的,于是趁着暑假带孩子去了一家心理诊所,专家听完家长的报告,建议她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并开了一些儿童智力糖浆之类的药,女儿看见瓶子上的说明又听见爸爸开玩笑说她有了神经病,因此一再表示自己没有精神病并坚决不吃药。开学不久,也就是两个月前,因课堂纪律和同学关系问题被老师罚站和用某物敲头,于是出现躺在地上耍赖或小便在身上等失去理智控制的行为。自此表示不愿去上学,为此,妈妈带孩子前来咨询,她也感觉孩子的心理是出现了问题希望能给孩子帮助。躯体方面,没有重大生理疾病,来访者没有身体不舒适感,有探索外界的愿望,动作灵活协调。情绪虽显低落,但很愿意和人交流。思维清晰,能充分表白,内容具体。社会功能受损,与父母、老师、同伴关系相处不良。五、初步印象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亲子关系冲突所致情绪困扰诊断依据:1.按精神病诊断的三原则,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求助者主要症状是情绪稳定性稍差,即不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人际关系不和谐;害羞、紧张、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老师的当众批评使求助者有着痛苦的情绪体验,如悔恨、恼怒、情绪低落等。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遭受的刺激强度较大,反应强烈。有短暂的失去理智控制,如:哭闹、气愤;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都难以解脱;对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痛苦情绪被最初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映对象已被泛化。故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六、原因分析1、生物方面的原因:无明显生物因素2、心理方面:A.存在明显认知错误:感觉不幸福是因为爸爸妈妈没有别的爸爸妈妈有文化;父母少时间看护自己是因为家里没有别人家有钱,需要拼命去挣。B.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与人发生冲突时常选择回避。C.自卑心理较为明显。D.社会关系不良,与伙伴相处不好,与人缺乏交流和沟通。E.个性特征:内向,自尊心强,追求完美,争强好胜。3、社会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如早期与父母的分离,缺乏父母关注,使得父母-儿童依恋关系缺乏。被老师当众罚责,在班里被孤立,家长又因此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而是再次的以简单粗暴形式对待;存在负性情绪记忆。七、咨询方案的制定茹的抑郁倾向人格缺陷是从幼年时代的家庭成员关系、爸爸妈妈的离开开始的,由此形成自卑、抑郁、极端等人格特征。家庭中“父”与“母”角色的错位,爸爸自幼失去父母,性格懦弱,安于现状,生活被动,家庭观念淡漠,下班后可不顾独自在家的仅三、五岁的女儿而去打牌,妈妈却要家里家外地忙,还长年累月加班无数,看到女儿得不到爸爸的照顾自己又没有多少时间来照顾,为此常有争吵。妈妈文化虽不高但较独立,肯吃苦,有生活目标和较强的家庭观念。在生活中的重压下求助者母亲常常会将对丈夫的不满在求助者做错事时对她赘述、埋怨。并将求助者所做的错事也归结到此类评价中。这样的家庭结构致使其从小缺少父亲的“男子”榜样,缺少异性的榜样,在她的记忆中也很少受到家长的肯定和表扬。这种功能不良的家庭较缺乏对个体的关注,是易造成退缩、防御、担忧、挫败、无助的极端人格特征。也表现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当中,她总是一味地只看见别人的不足,且拿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缺点相比,尤其不能够和男同学正常交往。咨询目标:1、短期目标:A.求助者的年龄较小,从生理发展的角度看且处于人生的中间反抗期,使父母正确认识求助者和家人和同学的冲突很有必要。B.提高求助者认知能力,理智分析与外界环境冲突的原因,确认在外界环境冲突中自己和扮演的角色及其角色失调。能够将“大家讨厌我、不喜欢我”、等不理性认知,调整为“关心我”、“希望我反省和更完善”等与现实相适应的理性认知。C.认识家庭功能,理智分析与父母关系不良的原因,诸如“爸爸妈妈不爱我”“爸爸妈妈因为没有文化没有钱所以我现在才不讨人喜欢”等不理性认知能得以调整。2、长期目标:1、协助求助者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重新树立对爸爸妈妈的认识。2、让其父母认识家庭冲突对目前生活质量的影响,保持愉快、开朗、自信的情绪,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拥有稳定的情绪;能客观评价求助者的是与非,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的问题,夫妻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彼此宽容地接纳对方。重建在压力环境下已经失去的温暖的亲子关系,学习新的沟通技巧,改善家庭互动模式。双方权利和义务:略咨询方法:认知行为游戏疗法(简称CBOT)以儿童为中心的治疗(简称CCPT);咨询步骤:1、首先使求助者父母认识到他们参与配合的重要性,并能主动学习新的沟通技巧,改善家庭互动模式。2、处理父母与孩子的不良情绪,通过辩论改变双方不正确的认知和行为,对他人能客观评价。咨询过程:(一)咨询阶段的划分:1、开始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孩子熟悉环境并安定下来之后,与我形成一种相互的关系。如果孩子对他人以及外部世界的信任已经受到破坏,这一阶段就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个开始阶段也是咨询工作的一部分,此时孩子的行为并不代表着他的“真实色彩”。2、探索性阶段:这一阶段应该是孩子自然的进入,咨询师不能迫使或推动,对孩子来说,暴露的冲突与问题,并相信我(咨询师)会接受她所暴露的内容而不予批判或批评,通常需要很大的勇气。3、巩固阶段:孩子在这一阶段形成一些持久性的成长,处理那些在过去曾经给她带来痛苦的事情,使其不再产生消极影响。4、结束阶段:这是帮助孩子脱离出咨询关系的一个过程,(二)具体咨询过程:1、求助者情绪处于自卑、抑郁、焦虑的情况下,建议参加一些专业的行为强化训练。2、制定心理咨询目标及计划第一阶段,共三周,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咨询师尽可能使求助者对不愉快的情境给与再次的回顾,以渲泄压抑的情绪。对于内向性格的人来说,这一阶段渲泄得越彻底越好,这不仅可以使求助者体验到久未获得的轻松感,也可以使咨询师从中找出来询者情绪和认知问题的症结。由于面对的是儿童初期主要是通过画画、玩游戏、讲故事的方法来进行初始访谈的。第一次咨询:(2005年11月5日)略第二次咨询:(2005年11月12日)略第三次咨询:(2005年11月19日)略第四、五、六次咨询:(2005年11月26日、12月3日、12月10日)咨询会谈摘要:略这是一个求助者自我理性思考和认识自己的过程,咨询师通过与求助者的一种交互性游戏和进行分析和辩论,让求助者自觉改变过去不理性的想法“他们根本不愿和我交流”,改变认知,要认识到主动地去寻找社会支持系统帮助的重要性。第四阶段为终止期,共两周,每周一次,一次一小时。咨询进行到第三阶段时,求助者的妈妈很高兴地告诉咨询师在这段时间感觉孩子不再那么钻牛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