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课终结性评价的弊端与对策分析.docx_第1页
中小学思政课终结性评价的弊端与对策分析.docx_第2页
中小学思政课终结性评价的弊端与对策分析.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思政课终结性评价的弊端与对策分析 终结性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都可以说是终结性评价。它是教学评价的一种类型,通俗的讲,就是指大家耳熟能详的“考试”。终结性评价是几乎是所有课程学习评价的主体方式,也是国家选拔和甄别人才的关键环节。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德育学科,对于中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终结性评价必然会运用到思政课教学当中去,不可否认这种评价方式的确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积极作用。 下载 一、终结性评价存在的必要性 社会各界人士对终结性评价褒贬不一,争议由来已久。其实对于这种评价方式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防止一刀切看问题。在剖析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终结性评价存在的问题之前,笔者就这种评价的合理性做简要地分析。 首先,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由来已久。 自隋,唐开科考试,历经宋,元,明,清,至今,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千年。显然,根深蒂固的选拔制度已深入人心,并且已经非常成熟,一时间想改弦更张几乎是不太可能。以当今最热的“公考”为例,国家教育部门依然采取的是公开选拔制度,大政方针亦是如此,更何况地方教育部门,必然会上行下效。因此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主体,由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其次,终结性评价简便直观易操作。通过一套试题,可以检查学生的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令学生本人在考试解题过程中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而有针对性的再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通过阶段性测试,也可以让教师有横向的比较,在班级成绩的比较中找出差距,发现教学的盲点,从而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尤其是思政课作为一门隐性课程,教学评价本来就比较复杂,教学反馈信息更难以如实获取和把握,在这种情况下,终结性评价不失为一种比较直观、客观的教学评价方式,同时其极易操作性更显示出比其他教学评价方法更大的优势,因此也就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评价当中。 再次,终结性评价有利于甄别和选拔人才。不管人们对终结性评价的争议有多大,也不管人们对中考、高考制度的抨击有多激烈,终结性评价对促进中国教育公平与就业公平的实现有目共睹。不少寒门子弟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制度进入了大学,踏入了社会,最终摆脱了“穷二代”的命运;有不少有志之士、知识分子通过“公考”平台,进入了机关,成就一番伟业,实现了个人价值也许会有人说,考试也扼杀了太多人才。分数高只能代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强,并不能证明其他。其实,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是就现行的选拔制度、教学评价体系而言,还没有出现比考试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因此,终结性评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二、中小学思政课终结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随着应试教育逐步让位于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应看到终结性评价作为一种教学评价方法,其弊端日益凸显,尤其是思政课作为一门德育学科,不像数学课,直接通过分数可以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聪明”,也不像语文课,通过可以直观的反映一个学生是否“文艺”等。前文笔者也提到,思政课是一门隐性课程,不能简单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或者品质的好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分数高的学生不乏品德低的学生,分数低的学生不乏品德高的学生。以最近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复旦研究生投毒为例,以及重回公众视线的朱令铊中毒案件,这两起案例都出自国家一流高等学府,犯罪嫌疑人均是高学历,高智商人种。可是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不寒而栗,这也有力地反驳了分数高的学生一定就品德高尚。在终结性评价的导向下,以至于家长、教师只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德育的培养,使知、情、意、行相互脱离。学生也只是知识的“复读机”而已,并未将思想品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主观认识,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价值标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仍然不符合品德要求,这就直接限制了思政课的德育功能。因此终结性评价存在以下弊端: 一是这种评价不能如实的反映学生思想品行的实质。分数不能与学生品德成正比,而且这种分数作为量化指标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也不能说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到底如何。以社会上出现的个别“高分低能、高智低德”现象为例,也充分证实了分数与思想品质并非成绝对的正相关关系。 二是这种评价给学生错误的导向。学生在分数指挥棒下,一味地追求如何获取高分数,忽视能力培养,淡化做人方面的要求。特别是中小学学生,他们的思想还未成熟,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和教师的导向。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切以考试分数为重,必定会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为了避免受到教师、家长的批评,达到他们期望的分数,有时候会不择手段,甚至学会撒谎、作弊等。 三是这种评价给教师以错误的导向。教师为了取得高成绩,也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成绩,忽视学生能力和品德教育,甚至有意识地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分数上。 四是影响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这种评价方式的结果是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与新课程之间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教师为取得高分数,就不可能突破应试教育这个观念,一旦突破这个框框成绩就有危险,新课程改革中有些教师已经尝到了这个苦果。实践证明,中、高考中取得高成绩的都是实施应试教育的结果,而没有哪个学校或教师大张旗鼓地实施所谓的“新课改”。 三、中小学思政课终结性评价的优化策略 终结性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方式,不可或缺。我们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存在的问题。为了克服终结性评价的诸多弊端,充分发挥这种评价方式的正能量,笔者就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考试的内容要全面灵活。既要考查学生在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真实掌握情况,又要体现试题的开放性,体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性,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在试题的编制方面,以书本知识为主,但要减少记忆性内容的比重,防止考生死记硬背。灵活创设情境,以问题立意命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突出对重大现实问题解决过程和能力的考查。并且,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积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第二,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按考试成绩排名。采取等级评价制度。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发展性的改进意见。作为教师应该有博爱的胸怀,对于成绩好的同学固然应给予表扬,但是更应注重他们的综合素质,不能因为成绩优异而赋予他们更多的“特权”和给予更多的“溺爱”;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应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学会关注他们的进步,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而不是放弃他们,这样只会挫败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 第三,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生平常的行为表现、特长等),然后将考试成绩和平时综合素质相结合的方法替代一次性的升学考试的做法;将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