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康建设的困扰因素及对策刍议.doc_第1页
农村小康建设的困扰因素及对策刍议.doc_第2页
农村小康建设的困扰因素及对策刍议.doc_第3页
农村小康建设的困扰因素及对策刍议.doc_第4页
农村小康建设的困扰因素及对策刍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小康建设的困扰因素及对策刍议王有春湛江海洋大学海滨学院 524005摘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难点在农村,而当前在农村小康建设中面临的困扰因素确实很多,如教育师资和经费问题、党组织执政能力问题、宗族势力影响民主选举问题、干群素质问题、贫困人口问题等等,严重制约了广大农民实现小康的步伐。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存在的种种困扰因素,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和办法,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任务。关键词:农村小康建设 困扰因素 统筹城乡发展当前,全国人民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正在聚精会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在农村小康建设中却面临许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困扰因素。应该如何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消除这些困扰因素,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这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方面必须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的问题。 1 当前农村困扰因素面面观1.1 农村党组织执政能力不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村容村貌变化很大,广大农村党组织在领导农民发家致富、实现小康的进程中功不可没。但也要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民主政治建设的进展,许多农村党组织及党员干部患了“不适应症”。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对组织领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不适应。有些党组织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没有什么作为,甚至成了群众的尾巴;有些党支书、支委还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大包大揽的方式开展工作,而不是在制订规划、瞄准市场、提供信息、搞好服务上下功夫,因而即使有心让村民走出第一产业的束缚,也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佳,得不到乡亲们的拥护和支持。二是对农村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村民的民主要求不适应。突出的表现是,村党支部往往与民选的村委会发生矛盾,使“两委”难以形成领导合力。这实际上是个权力之争,村党支部过去长期实行“一元化”领导,如今要放手让村委会的成员有职有权干实事,有些村党支部书记很不情愿,他们怕别人政绩多、威望高而使自己说话不灵,不仅精神上受冷落,而且还有物质利益上的损失。因此,他们对于由村民民主选举村委会干部较为消极,甚至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抵触情绪。对于村民要求村务公开、民主决策、参政议政等,更是“不习惯”。在这样的思想状态支配下,一些农村党组织难免不陷入被动。三是党员干部素质和党员队伍不适应。在农村党员干部中,有很多人安于现状,缺乏创新进取意识,甚至畏难怕苦,患得患失,遇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党员队伍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农村党员人数少,发展壮大不快,在农民群众中起不到应有的模范作用。现在,农村青年要求入党的意识较为淡薄,加上乡、村党组织对发展党员的工作抓得不够有力,有些村子多年间都不曾发展党员,使党员队伍出现了断层,要选拔一些有朝气、有魄力的青年党员干部并不容易。这种状况怎么能适应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呢?1.2 农村政治生活中的宗族因素突出我国是一个宗法传统悠久的国家,宗法观念、家族意识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尤为突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改革、经济文化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曾给宗法观念和家族意识以很大冲击。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宗法观念和家族意识又有明显的反弹。农村家族的成员之间都有一种亲近感和亲和力,他们在平时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很重视强化“本族人”、“一家人”的意识,在政治生活中,亦能体现出“团结”的精神。比如在近几年的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中,家族势力通常都能一致支持本家族的人参与村委会干部的“竞选”,力争将本家族的代表推举到重要位置上。所以,在村委会选举时,那些大家族的能人都很活跃,他们使出浑身解数进行策划,以便击败对手,确保本人或本家族的人当选。可以说,宗族意识和家族势力往往影响甚至左右选举的结果。笔者回故乡时曾问及“村选”之事,一位少时的好友告诉说:这几年农村的村民选举表面上看好像风平浪静的,其实背后竞争的气氛相当紧张。比如在前不久的“村选”中,某大家族的人为了击败另一大家族的人选,便把几个中等家族的人联合起来,结果取得了竞选的胜利。这种现象在农村政治生活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家族势力的挤压,那些能力较强、公道正派但不属于大家族成员的人很难有当选的机会,这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是很不利的。1.3农村优质劳动力外流严重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城乡、工农差别还很突出,从事农业生产风险大,收入低,许多人认为在农村干没有前途,难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地位。于是,他们纷纷离土离乡,涌入城市,寻找挣钱和发展的门路。从“流失”的农村人口来看,常年在外的主要有四种人:(1)有较高文化或一技之长的人;(2)头脑灵活、会走门路的人;(3)年轻力壮肯吃苦的人;(4)年轻姑娘、漂亮少女。这些人在城市比较容易混得下去,他们不愿意回农村吃苦受穷。由于这些人的“流失”,造成农村的优质劳动力和能人严重缺乏,甚至也影响到村干部的选拔和基层政权的建设。如在中西部某些省区的贫困农村,近几年出现了村干部难选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是高素质的人才少,合适的人选难找:二是贫困村经济基础薄弱,要搞上去很不容易,当村干部压力大;三是当干部麻烦多,还时常得罪人;四是村干部待遇低,而且常因村里没有钱拿不到“工资”。所以,有本事的人不愿当村干部,认为还不如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实惠。当前很多农村的人力资源实在令人忧虑:那些体弱年迈的老年,那些负重劳累的中年,那些恍恍惚惚的青年,如何能够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何能够担当得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现实告诉我们,广大农村需要大批既爱农村又懂农民的带头人和实干家,假如那些贫困的农村不能留住这样的人才,那么,“希望的田野”就有可能变成没有希望的荒原。1.4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偏低现在,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总体来看仍是很低的。在我国8亿多农村人口中,约有2亿以上属于文盲和半文盲,约占整个农村人口的23%。而在有文化的农民中,大多数是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具有高中文化的人在劳动力中占的比例很小,大专文化的农民更是少见,一百人甚至数百人中还找不到一个。虽然很多农民也懂得一些科学种田或养殖的知识,越来越意识到科学对农业的重要性,但由于文化水平、信息获取和经济条件的局限,严重制约了他们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和运用。不少农民也想学习科学知识,可是,他们往往求学无门,找不到科技人员指导,买不到急需的科技书籍;有些农民对科技推广半信半疑,患得患失,因怕造成经济损失而不敢轻易使用新技术;有些农民则是因为经济拮据,看准的事情也做不了。总之,广大农民的科学素养和科技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小康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多数农民还缺乏应有的经济眼光和市场意识。由于封闭的生活环境和薄弱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很多农民视野狭窄,缺乏经营现代农业的经济眼光,总是在第一产业的圈子里打转转,没有介入二三产业的迫切愿望和勇敢精神。农民虽然也懂得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他们还没有树立市场主体意识,还没有将市场纳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中。这样的精神状态势必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农民全面步入小康的进程。很多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不相适应。不可否认,农民的民主意识正在被唤醒,法制观念有所增强。但也要看到,农民对民主决策、参政议政的政治生活还有种种不适应,许多村干部和群众的民主素养、法制观念还相当差。如有的地方的村民对选举缺乏热情,村干部不是认真宣讲民主选举的重要意义,提高群众的政治意识,而是用钱去刺激村民投票的“积极性”;有的地方的村干部不是按规定组织召开村民选举大会,而是采取“个别”投票的办法,即由村民组长手持选票和票箱上门让村民投票,一些没文化的村民只好请组长代写选票,这种做法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农村民主选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表明农民对选举的严肃性、神圣性缺乏认识,更表明一些村干部对法律的漠视或无知。以这样的素质怎么能担当得起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重任呢?1.5农村基础教育师资与经费匮乏我国有8亿多农民,可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却举步维艰。近些年来农村公办义务教育问题很多,如经费不足,师资缺乏,学生辍学等,但最令人担忧的是教师流失。如湖北省蕲春县农村教师流失严重,据2003年的资料显示,全县流失农村教师800余名,很多乡村中小学缺人教课。该县有一所小学,老师竟然走光了,仅剩下校长一人,学校被迫停课。又如宁夏西海固贫困地区,由于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优秀教师留不住,一般师资也严重不足。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例,固原市教师已大量超编,而农村学校则缺2000多名教师。到2007年要完成“普九”任务,仅初中教师就缺4100多名。这里一方面是学校缺少办学经费,连教室维修、水电使用等都无法保证,另一方面是学生缴不起学费,有些家长为给孩子缴纳学费,被经济困难压得透不过气来,而在校苦读的学生则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 近几年农村很多地方出现了私人办学热,而私人办学的一个重要动机是想获得经济效益,如果廉价招生、赔钱办学,这样的“慈善”之举是不会有几个人愿意干的。一些农村私人学校虽然吸引了一部分师资和生源,但由于不能高收费(学生家长负担不起),教师待遇不高,管理不规范,加上地处偏远,很难招聘到高水平的教师,教学质量也上不去,这反过来又影响了生源。可以说,许多私人学校也是惨淡经营,甚至有的干脆关门大吉。农村学校教师缺失、经费不足的状况在全国带有普遍性,根本原因是国家教育投入体制上存在弊端。长期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城市义务教育投入较多,而对农村义务教育则拨款很少。几十年间实行的是“村办”机制,后又提倡“集资建校、收费办学”。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和中小学实行“一费制”之后,学校陷入了更大的困境。若不采取得力措施,根本解决农村教育的师资和经费问题,农村基础教育实在堪忧,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希望的。1.6农村贫困人口短时间难以消除在我国众多的人口中,贫困者至今仍是一个庞大的人群。上个世纪后期,我国政府曾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消除贫困人口的时间表。但是,当时间老人走进新世纪之后,人们发现我国的贫困人口还有几千万,它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有人甚至说它是“悬在我们上空的一把利剑”。在贫困人口中,农民占了大头,目前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000万左右,而这是以每年人均收入625元的标准计算的,若按825元计算(月收入不足70元!),农村贫困人口就会达到9000万。即使那些已经解决温饱的农民,其中很多人随时可能由于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而被抛到贫困队伍中去。换句话说,农民中很多人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稳定可靠的解决。应当看到,现在的农村贫困人口大多是属于脱贫难的人群,想在较短时间内使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是不现实的。大山的阻隔,恶劣的气候,文盲半文盲的智力状况,经济上的极度拮据等,使贫困地区的农民很难找到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门路。而那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则被种种特殊困难压得喘不过气来,如身体残疾、智力低下、不善于经营等等,这样的贫困人群要想改变现状,同样是极为不容易的。由此可见,贫困人口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面临的棘手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2 消除农村困扰因素的对策上述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小康建设中还存在诸多困扰因素。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了许多得民心、见成效的政策措施。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统筹城乡发展。这是根本解决农村存在的种种困扰因素的重大举措,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贯彻落实。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正确认识和对待“三农”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在认识和处理“三农”问题上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人们常说,城市和农村是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这个道理似乎每个人都懂,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却又都不懂了。其实,“三农”问题与各行各业密切相关,“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城市各方面都会受到拖累。应当看到,“三农”问题是当代中国总问题的一部分,是中国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历史”问题,决不能片面地归结为是当代中国农民造成的。“三农”问题的困难若让农民单独承担和解决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全国各方面都要更新观念,转变思维方式,站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考虑和对待“三农”问题,要把农村小康建设的事情作为自己的事情去关心,去实践,切实做到亲农、帮农、兴农,而不能为了本行业本部门甚至个人利益坑农、误农、伤农。其次,必须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具有远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工业化建设强化了这种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工业化使城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农村却长期处于慢牛踏步的状态。城乡二元结构拉大了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尤其是农村的医疗、教育、文化、交通、水电等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更显得滞后,与城市的差距十分突出。现在,党中央提出“城乡统筹”的要求,这就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有力的契机。当然,在我国要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面,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势必会遇到很大阻力和诸多困难。所以,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足够的勇气,克服困难,开拓创新,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第三,必须加快农村市场化的体制改革。我国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有十多年,但农村的市场化改革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从现实情况来看,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思维和做法,还时常通过政府的具体行为在“三农”工作中表现出来。现在人们都在议论农民增收不快,农业后劲不足,有的人甚至对中国农业的出路产生了悲观情绪。但是,人们却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市场化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回想改革开放之初,一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下子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困扰我国几十年的温饱问题迅速得到了解决。然而,目前广大农民要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却不能单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换言之,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近几年人们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谈得较多的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其实结构调整必须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农村市场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但最为重要的应是发育土地市场,进行土地流转的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在广大农民自愿的前提下,使土地逐步走向集中,形成规模经营,走现代农业之路,从而带动农村区域内其他行业的勃兴与发展,使广大农民的增收致富建立在不断拓展新领域的基础之上。第四,必须实行国民收入分配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的政策。我国财政政策的天平长期来是向工业和城市倾斜的,这一做法导致城乡之间在国民收入分配上的失衡,近些年来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仍处于下降的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资源对农业的支持是明显偏低的,即使与一些发展中国家比较也显得很不够。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财政政策,使国民收入分配由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变为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具体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增加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如农田水利工程,农村公共卫生工程,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改造工程等;向农民免费(或补贴)提供有关的农业技术及其服务,帮助农民提高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要逐步取消农业税种,建立统一的城乡税收制度;等等。应当看到,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增长较快,国家财政实力增强,这也为实行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的财政政策提供了条件。第五,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有效转移农村人口。我国农业人口过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沉重包袱。因此,我们应当在减少农业人口的绝对数量上采取有效措施。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要坚决改革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尽快建立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为那些可以在城市安家落户的农业人口提供制度支持。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建设小城镇。这也许是我国有效转移农业过剩人口的最佳选择,因为我国现有城市不可能承受巨量农业人口的涌入,但在广大农村区域建设众多的小城镇,则可以接纳大批的农业人口,而且还可以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使小城镇逐步变成现代城市。第六,必须集中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