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县主要功能区.doc_第1页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doc_第2页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doc_第3页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doc_第4页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阳朔镇的主要功能区图1第四章 阳朔西街:小传统场域中的东西文化汇聚 闻名遐迩的阳朔西街以其“地球村”、“现代人的心灵港湾”等美妙的形象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许多大众媒体都以不同的方式描绘及宣传了不同视角的西街印象。同时,“西街现象”也引起了人类学、社会学、旅游学、美学等学术领域的广泛关注。虽然各种探究的角度千差万别,但它们却共同创造了意义丰富的文本,传达了各种文化力量对阳朔西街难以割舍的青睐。 部分境外学者与多数境外游客认为它是洋溢着东方情调的心灵港湾,蕴藏着本土文化读不完的历史;国内游客认为它是一个意义含混的公共领域,土洋结合,诞生了最大的“外语角”和最密集的跨国婚恋,极具猎奇的价值;在本地普通居民的眼里,西街只是一个具体而实在的地理空间,是他们祖辈繁衍生息的地方;在地方政府官员的眼里,它是发展休闲产业的福地,是欣欣向荣的文化新景观;媒体执著于描绘一种理想境界中的天人和谐状态;旅游学家和经济学家探究自由资本和文化意义构建相结合的各种可能性。这些探究的共同点就是,他们所审视的都不仅仅是“西街现象”包含的事实,而是这个事实背后的文化意义。由于不同文化间思考的差异,更由于西街本身一直在不断展现其新的魅力而使得人们对西街的解读呈现了广泛的联想空间。而笔者在田野调查和思考中不断的体悟到,西街作为阳朔区域文化乃至整个漓江流域文明的一个子系统,既有着厚实的古典精英文化的滋养,更深深扎根于乡土民间文化的土壤中,正是源于此,该区域才出现了各种文化形态多元共存、和谐共生的现象,而阳朔西街也正是在这样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下,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文化联合国”,因此对其文化形象的定位应该有更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而作者看到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于综合该区域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研究还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面,多数只是对某些民风民俗作轻描淡写的关注,即使有的研究成果初步意识到并利用到它所提供的真实的文化素材,却同样缺乏对其内在嬗变机制的深层思考和把握,这样将不利于综观该区域的全局文化,不利于为该区域文化在未来世纪中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所提出的与此相关联的“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和“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的概念在人类学领域中已被广泛接受,并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认为在较复杂的文明之中必然会存在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即所谓精英文化(refined culture)和由乡民和俗民所代表的大众生活文化,此两个传统是互动互补的,大传统引导文化变迁的方向,小传统提供真实文化的素材,两者都是构成整个文明的重要部分。这个观念在少数民族或边远区域的文化研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1在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笔者充分注意了阳朔浓郁的小传统文化氛围,将其和该区域之大传统文化一起作为特定的审美场境,在此大文化场境下考察阳朔西街的生态环境现状、小传统文化的构成与传承、嬗变和革新,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和谐共生的机制,调查的核心问题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及其对人类未来文明演化的启示。并希望能帮助阳朔找出一条较好的,既能保存本土文化特色又有新时代象征意义的发展路径。笔者从2000年6月开始进入工作阶段。在此期间,一直努力遵循人类学规范,以参与观察、多角度审视、多方位反思为方法论依托,尽量全面而深入地描绘其中深蕴的审美价值。曾先后7次亲自到阳朔镇进行实地田野调查作业,认真扎实的进行了材料的收集工作。其中包括1. 文字资料(含地方志、相关的历史资料、地方部门总结以及资讯网络上最新研究的动态资料)。2. 实地观察资料(含对当地生态环境、民众生活、文化教育、宗教信仰、人文品位以及良俗陋俗的多方位观察)。3. 访谈资料(查访了阳朔县政府、县志办、县统计局、县民政局、县侨办等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多个民间文化团体和各个层次的家庭、个人累计130人/次)。西街社区文化作为阳朔区域文化乃至整个漓江流域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既蕴涵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在时代发展浪潮中有着富于生命力的延续和革新,这些都具有宝贵的人类学研究价值。如果能很好把握其深层次的审美内涵,那么,对于探究整个漓江流域文明的文化内涵以及建构其未来发展蓝图都将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一、 阳朔镇的历史沿革与人文底蕴世间有一桃源,其甲天下山水,桂林之阳朔乎!得此隆誉的阳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西南面。位于县城的阳朔镇属丘陵地带,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大自然为其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2阳朔古镇以前是一个村落,名羊角村,秦时已有人定居。隋开皇十年(590年),县城由熙平迁来,取羊角的谐音定名阳朔。从此,阳朔镇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历代相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3阳朔古镇特色可用“四多”概括。一是山多,二是水多,三是桥多,四是井多。县城周围皆山,因此山多自不待言。水多,则是除了漓江之外,双月溪、桂花溪或环城而流或穿城而过,加上城内湖塘星罗棋布,倒映着青山古屋,其景妙不可言。因为水多所以桥也多。古朴的石桥、木桥给野趣的山水更添一分人文的雅致。古镇老井也很多,或方或圆,或大或小,或藏于幽 深之处,或现显于闹市之间。方便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丰富着老城的景观。古镇曾有“九井十八桥”之说。阳朔镇在整个漓江流域区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历史悠久的古镇,又是漓江边最美的城镇之一。另外,阳朔古镇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水道漓江,上溯桂林,下达梧州和广州,曾经是粤桂水陆交往的重要通道。现在,二级公路直通桂林,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公路网延伸各乡镇,中外商家游客每日来往数以千计。4阳朔的古镇宁静而古朴,有江南水乡之清秀,还有江南水乡不曾有的一种山水的雄浑,具有多种文化的人文审美情趣。“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沈彬便对住在碧莲峰里的居民羡慕不已。阳朔不仅田园风光如诗如画,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古建筑、古桥梁、名人遗迹、摩崖石刻等,点缀于山水间。除此之外,阳朔还是最早确定的“国家级风景旅游胜区”之一,足以媲美桂林,而且声名远播,游人如云。阳朔西街位于阳朔镇的中西部,长约800多米,道宽约6米,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是阳朔古镇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昔有对联“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耕种可为商”,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经1984年整体规划后,逐步改造成初具规模、古朴典雅的旅游文化街。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成为展现阳朔古镇新风貌的绝佳窗口。1999年初,当地政府投资1582万元对西街进行保护性整治,新铺和维修了石板路面2400平方米,135处公私房屋全部改建成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木门木窗的吊阳台建筑,形成了具备现代旅游设施及功能的南国小镇古街。5西街历史地段以碧莲峰为依托,东临漓江,漓江对岸为视野开阔的东岭秀色,北部孤峰直立。在更大的范围内,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中穿插着农田、阡陌、溪流、湖水和村庄。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自然山水空间的灵气和无比的秀丽。大范围的自然山水风光、西街周围的山体和水体、西街的老建筑、水面和街巷这些自然山水空间、步行街道空间、老宅院落空间,多层次的体现出小空间的变化,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可以说,西街作为阳朔县旧城区的代表,让人们看到了东方“小传统”人文历史在山水间延续的真情实貌。西街两侧富有历史特征的建筑数量比较大。这些富有历史特征的建筑积聚在一起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使得人们在其中能体会到一种特殊的环境氛围。现在的街道规划则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同时,通过西街和整治过的桂花街组成并行的步行道,辅以横向联系的县前街、城中路及其他南北向的巷道,共同组成本区域内的步行道网络,构成可通达旧城区各部分空间的步行道系统。该地段内由于国内和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使得当地居民与外界的交流也变得十分得频繁。西街的长住居民和流动人口的比例为1:3。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目前多元化的社区和独特的文化特色,每天在此逗留、游览的外国游客逾千人,有的甚至成为了当地的一员,融入到当地的社会和生活中去了。雷德菲尔德认为,由于“大传统”和“小传统”深层文化理念上的共同性,两者间的往来成为可能,同时大小传统在行为表现方式上的互相转化也就较容易达成,其转化的现象不但甚为频繁快速,而且十分巧妙。6笔者在阳朔深切体会了这种大小传统和谐共融、互动互补的文化意象。首先,阳朔在漓江流域文明中有着独特的地位,除了自然风光和交通要塞的重要地位外,其悠久历史文化的魅力同样是无以伦比的。漓江两岸的土地,2000年来哺育了一大批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等等。阳朔境内就有声名远播的曹邺、诸葛平、苏术等等。历代无数文人骚客的游历以及题诗作赋更为阳朔增添了风流文采,激扬了文化美名,使得古今一代一代的游客慕名而至。这无疑是大传统文化层面的“精英文化”、“士绅文化”,但是,在阳朔,这种精英文化从诞生之日起便深深扎根于当地乡土文化、俗民文化之中。阳朔区域并不广袤而地理环境独特,历史上大多数人家终年亦耕亦渔亦商,闲暇时亦多喜读诗书,又因民风朴素兼自然风光的催化,平日里交游者众,没有很严格的阶层等级制度。如上面提到的曹邺等当地精英,都是当地“半农半乡绅”人家的子弟,恰恰是他们,在两种文化形态中游弋自如,并在自觉不自觉中成为了两者的纽带和桥梁。这种良好的文化包容传统成了该区域重要的文化特质之一,并在历史的长河里一再延续。 其伴生的效应已经得到一种意念的升华,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都曾到阳朔演讲和授课。1949年前,何香凝、柳亚子、郭沫若、茅盾等一大批革命者及文化名人都到过阳朔,艺术大师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都在西街住过,创作了大批山水画。对于他们的来来去去,这片土地都报之以热情、友好的接纳,同时又宠辱不惊,以闲看花开花落的平和、包容的心态来对待,正是这样,才更加吸引这些文化精英们对其乡土文化眷恋不已。20世纪30年代,国画大师徐悲鸿在阳朔居住的时候,有好长一段时间跟漓江上的一家渔民同食同宿,并为自己刻了一方印章名为“阳朔天民”,希望能永远居住在此。而1998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阳朔参观的时候,对一位定居在西街的美国同乡这样说:“我很羡慕你,你很幸福”。可以说,阳朔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离不开其浓郁而富有特色的地方小传统文化,而且这种小传统文化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显得滞后、僵化,而是不断地、自觉的吸收新的文化因素,自然而然地进行嬗变、更新和不断的完善。阳朔有各种民族风情浓郁、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大大小小的节日几十个。另外,在生活习俗方面同样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在物质文明相对较为发达的今天,阳朔镇的许多传统习俗仍保持完好,更重要的是其中某些陋俗已经得到基本消除,而良俗则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充分体现了其小传统文化自身的提升和完善,也吸引了更多的异文化国度中的游客。近年来,到阳朔过年已成了外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外国人普遍认为,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而这种文化沉淀在一些古镇乡村保存得更为完好。的确,阳朔西街这条拥有1410年历史的老街,仍然较为完好地保存着特有的南方风俗文化,而中国风俗的过年,更是地方风情大集会,很受国内外游人青睐。阳朔古镇的赶年会很有特色,耍起大头狗,舞起板凳龙,串起排灯,抬起故事棚,吹奏傩乐这都是本地特色,别说外国人耳目一新,就是国内很多游客都感到格外新鲜。而如今在阳朔西街过大年,既有中国特色,也因为那些肤色各异的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荷兰人、加拿大人、比利时人、澳大利亚人,还有以色列人、韩国人的到来而增添了新的亮色。这里有丰盛而寓意吉祥的阳朔年菜:烧起了炭火象征红红火火;煮上火锅意味一家团聚;蒸个扣肉表示相依相扣(靠);豆腐酿好了比喻团团圆圆;柚子皮酿金玉满汤(堂);还有金针蘑菇取吉语金针引线美姑来,预示来年缔结美姻缘这里也有富于异域风情的西餐、圣诞树,有在当地人和外国人中选出来的圣诞老人,有给大家派送外国的圣诞礼物和中国的红封包给每个异国他乡的人都有回家的感觉。加拿大犹太人劳尼说:“我们都是来自很多国家的人,在外面谁也不理谁,都是陌生人。可是,到咖啡店一坐,就被店里的气氛感染了,一见面认识不认识,都祝福过年好,新年发财。原来是几千年的文明传统留下来的。”劳尼还拿着他刚学写的毛笔红纸联“新年好”说:“我要把这几个字带回加拿大。这是东方的祝福,寄托很多企盼和希望,给人以运气去面对生活的困难。”中国文化的渊远与思想深邃,不仅仅体现在精英文化、上层文化之中,小传统文化中也同样深蕴文明之邦美德的灵魂。而在阳朔,正是这种浓郁的小传统文化氛围让这些异域的朋友们更好地感悟了中国的文化和情感,更好地促进了国际间文化的理解和交融。二、 从东方文明范本到全球化象征符号(一)、阳朔西街的源起与发展历程从尽量多的视角观察一个文化现象可以避免很多偏差。它不像一个视角的范式那样,为了简化而掩盖真实。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ens)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中,将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混杂排列称为“时空分延”(timespace distanciation),他认为这是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吉登斯不仅看到全球化是政治与经济两种影响合力推动的进程,而且认为全球化在建立国际间新秩序的力量对比的同时,正在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因而“全球化的内容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关于经济上的互相依赖,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时空巨变”。7那么,我们是否有理由推论:阳朔西街这一生活消费空间之所以受到各种力量的青睐,正是因为它向全球化敞开了文化意义上的通道。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距离存在再次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所有在场和不在场的因素纠缠在一起,并且与各种话语纠缠在一起,终于使得在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了一千个不同的西街意象。以下是几种视角中的西街意象1 文学的视角“西街位于阳朔古镇的中心,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是县城阳朔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500多米长,6米多宽的斑驳石板路,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数十家风格各异的酒吧和西式咖啡馆,面容淳朴的阳朔姑娘以温婉流利的英语与肤色各异的游客交谈那些从喧嚣的都市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走出来的西方人惊喜发现,碧莲峰下竟有这么一条古老而又时尚的街道。于是他们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在众多游客们的心中,阳朔西街已经成了候鸟的巢、水手的港、千里马的驿站、流浪者的家园。”82学术的视角“可以这样说,西街是桂林最早的一条旅游步行街。而且是最早专门面向入境游客开放的。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西街是南方城镇里几乎随处可见的一条小街,并没有什么个性。后来,随着游船的增多,西街东头成了入境游客的专用码头,光顾西街的客人日益增多,西街也渐渐成了洋人街,洋人也成了西街的组成部分。西街也在自身的不断完善中逐渐成为旅游者心目中的亮点,这是一种历史沉淀的过程。只凭长官意志,或者只凭投资热情,都不可能创造出西街现象。”93民众小传统的视角“西街?原名莲峰街,文革中还叫过向阳街。现归阳朔镇莲峰居委会(拟改称西街居委会)管辖。原住民?有渔业大队的。还有搬运公司的,还有一些做小买卖的。刚开始,摆些小摊点,有国营的,有私营的,自己有什么就卖什么。当地人的心态?不想太冒风险,就由供销社等单位组织业务员去进货。后来就自己去了,凡是有工艺品的地方,比如西藏、敦煌等地都有人去,经济效益的促使嘛。经营理念的改变?最早的对外餐饮经营有三家,现在仅存的只有Lisa酒吧一家了。对于西街明天的设想?觉得已经搞的比较完善了。听说政府准备美化环境,还要搞外市、 内市、美食街等。可我们老百姓认为不要搞成超级国际大排挡才好。还有西街边上那个有些年代的菜市场最好还是别拆,那才是真正的中国生活嘛,不用遮遮掩掩。老外到阳朔来,很多还不是到普通居民的家里去住。”10阳朔西街产生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到它的源起和发展既跟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跟各种“异文化”力量的介入和渗透息息相关,又跟自身的更新发展的要求息息相关。改用一首中国古诗来形容应该是从“无意插柳柳成荫”到“有心栽花花亦开”。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穷则变、变则通”的事物发展规律,又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有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深刻烙印。而且其中政治干预的成分相对较小,使得其外在的依赖性比其他旅游区域明显减少,而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自我的更新和历史沉淀的过程。不管阳朔西街是多少社会空间的重叠,也不管西街具有多少复杂的文化意义,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阳朔西街的内涵至今仍然是前后连贯的“一个整体”,是从一个历史沉淀过程中衍生而成的。西街现象也不会是稍纵即逝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意义的探究虽然艰辛,却能对揭示当下中国社会生活“遭遇”全球化的诸多复杂性有一定的启示。每一条文化街都是某种独特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其灵魂。在北京、上海和苏州,都拥有令人兴奋的文化街,它们既有丰富的历史,也在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中不断改进。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家也正在讨论如何在他们的城市或城镇建立令人深感兴趣的文化街,为现有的景点增添吸引力。当然,开放型的文化街模式需要不断的融合、不断的摸索,“文化街”的文化聚合不可能一夜间便创造起来,但它的建立和发展确实能增加地方文化的深度和扩大其层面,以及扩大本地生活的多元性。阳朔西街的深层次规划和开发,既着眼于时代的更新要求,又注重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使人们既能体验到独特的旅游景观,又能感受文脉的延续和跳动。由于其多元性及活跃的文化博览,西街成了洋人们眼中生动的民间博物馆。他们认为这里是一个可以看、可以听、可以体悟中国传统集镇生活的地方,不管是古老的还是现代的。这里的店铺既展示中国古董、传统手工艺品、民俗画,也有现代美术馆可以观赏中国现代摄影、油画作品;有几十个地方可以购买中国的丝绸制品和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也有近20家现代化的中西风情结合的咖啡馆。阳朔西街注册商标店家达120多家,其分类如下: 表1:西街商店类型表: 类型 数目 旅馆 6 餐饮场所 16 民族服装/书画工艺店 81 网吧、音像店 4英语培训、国际交友介绍所 4 街头零卖处 7 其他 8(照相馆4、信用社1、卫生院1、药店1、书店1)可以说,西街无疑是一个东方文化艺术品的展台。而支持西街发展的核心在于其蕴育化生的一套生机盎然的文化艺术行为和本土文化中优良的艺术文化传统,正应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西街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民族特色产品,但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仍独占鳌头,阳朔的画扇经过20多年来在营销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已形成为集诗书画刻为一体的综合工艺品;阳朔的仿古陶瓷,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那些龙鱼壶、蛇龟壶、凤凰壶等,都蕴涵着一个个动人的神话传说,有很高的文化含金量,迎合了外国游客崇尚中国古老神秘文化的心理需求;还有桂林地区包括阳朔县的傩文化和制傩工艺。傩戏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深远的宗教和历史文化意味。众多外国游客对它的青睐也推动了本土文化研究者中对重新挖掘整理傩戏资料的重视。西街上还有被誉为“中国功夫高人”的好手,招收了数以百计的洋弟子;有引得许多洋人慕名而来的针灸妙手;有根雕、竹雕的家传绝活西街给这些古老的东方民间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面向国际的舞台,而它们也让西街焕发出无以伦比的东方魅力。文化可以是传统的或是现代的,但它一定要是向前发展的才有生存的可能。每一条文化街都应在不断的改进中创造自己的文化特色,否则就谈不上发展。例如,有些专家已经担心马六甲的鸡场街(Jonget Street)存在变成另一个普通夜市的危险。11西街的形成和它目前良好的发展趋势起码说明一点,它是独特的和令人感兴趣的,而且有极大的发展潜能。它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底蕴,而满足现代口味的各种设施和场所则反映本地的文化生命进入了现代化过程;街道的整体景观更具吸引力,公共设施更容易通达、游客指引牌更清楚别致,让人游览其中感到更加舒适、安然;它开始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而年轻人的能量能为地方带进生命力。每年的寒暑假,许多在校的大学生到这里的咖啡馆当侍者,西街给他们新的体验和不菲的打工收入,他们给西街注入新的观念,添上新的风景线;拥有玩乐思想、玩乐器具、艺术和嗜好的一批年轻企业家,可以为文化街增添活力,西街“红星特快”餐馆的老板将这里变成了“快乐攀岩”的大本营,许多年轻的白领人士都以加入这个圈子为幸,周末的西街成了他们展现活力的天堂;在节庆活动方面曾一度出现没有规划、没有本土文化特色、纯粹模仿西方狂欢模式的失败例子,近两年逐渐意识到这类活动的举办应该是辅助性的,并应该舍繁取精,以最实在的本土文化资源为依托。比如2000年秋季河灯节、烟火节的成功举办,就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当地政府部门还将阳朔西街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了科研课题,召开西街文化发展研讨会,旨在融合各界力量,对阳朔西街在新世纪的发展作出科学的、规范的策划,并提升其深层次的审美内涵。(二)、全球化象征符号的形成与趋势中外文化交融在西街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新景观。在其后面,有着两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其一是阳朔本土文化中大传统文化和小传统文化间向来有良好的交流互补的文化氛围,由此形成了互动包容的文化特质,这样将大大减缓与其他异文化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使得该区域异文化甚至跨国文化之间的交融比其他区域更加的广泛。另一方面,中外文化的融合在阳朔有着良好的历史渊源,大大推动了今日西街“文化联合国”的发展,使之成为多种文化交织的复合体: 农村人在这里看到都市的现代文明与繁华热闹,都市人在这里看到了乡村得古朴自然与和谐。外国人在阳朔县城看到了西街的东方情调,中国人在西街上看到了异国风情,外国游客到这里就像到了东方伊甸园,中国人到这就像到了美国西部牛仔城一样,各得其所。121949年前,国民政府军官外语补习班曾迁到阳朔,该班为国民政府培训驻外武官和军事代表及翻译人员而设,有英、法、德、俄四个语种,老师以中国人为主,也聘有部分“外教,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都曾到外语班演讲和授课。从20世纪年代至今,将近有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到西街参观游览,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还骑自行车在西街观光,对阳朔的风光和民风赞叹不已。1978年对外开放后,第一位来阳朔西街的外国人是法国油画家毕可斯。古老的西街和神奇美妙的山光水色吸引了这位画家,使他连续8次到阳朔,并在西街住了近一年的时间,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回国后,在法国巴黎举办画展引起轰动,他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告诉人们中国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一传十,十传百,使得众多的外国画家、摄影家、作家、考古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等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寻求古迹与创作灵感。外国人来了一批又一批,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去去,游客迅猛增长,来西街的外国人不再只局限于艺术家了。现在每年有150多万外国人来这里旅游。西街有众多的工艺品店、书画店、旅馆、咖啡厅、酒巴、中国功夫馆,其中外国人在此开店就有20多家。人们可在街上专门的商务外语学校学习,也可在酒吧、画店中交流。中国人教外国朋友学习中文、书法、太极、烹任、象棋等中国文化,外国朋友在与中国人交流中,也把其本国的语言、文化传给了中国朋友,从而彼此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了“留学”。有一位记者对阳朔西街东西文化的交融作了这样的描绘:西街是东西文化相遇的地方,也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共同打造出来的一个天堂中国式的神秘优雅和欧洲式悠闲舒适的完美结合,西方人成功地把阳朔农民“和平演变”成说英语的人,中国人也在推销山水的同时顺便把年文明的碎片普及推广了出去,很难说谁选择了谁,可能是因为有合适的温度、土壤和阳光,就在漓江畔长出这么一块飞地来了,让不管是谁置身于此都有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年之感。13这种小型文化联合国的氛围使得在阳朔西街居住的民众,即使是卖米粉的老太太都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使得这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小镇外语角”,也使得“心灵与山水同美”在这里日益形成一种本地人与游客都共同遵守和发扬的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很多地区,多种不同文化从碰撞到相互理解、促进有时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而在西街,类似“地球村”的客观环境使这种进程变得相对较为轻松和自然。有时候,其他文化中某些先进的方面就象一面明亮的镜子,很容易让人观照到自己文化形态中的某些不足。然后便会对这些不足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改进。政治是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地区、国家、和国际的层次上较大的制度中,政治逐步变得愈益清晰可见,正如权力显得越来越明显一样。然而除了权力之外,文化仍然扮演着一个地位突出,显而易见的角色。地球表面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构成世界各民族不同的生存空间。历史上各民族为了适应和改造他们所处的地理生态环境,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而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每一样式的文化,只有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吸收新质耗散旧质,才能获得向日臻完美的境界发展的高度可能性。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与外界割断了文化交流和联系的封闭型文化,势必会因缺乏新陈代谢的刺激性动力而渐趋死寂。因此,特定文化往往通过外来文化的“移入”而活跃,产生“革新”,最后达到新的“适应”境界。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14 在阳朔西街,这种文化整合通过大量跨文化旅游者的融入得到了实现。只有3万多人口的阳朔县城,1993年的境外游客数量是5.1万人次,1994年约6万人次,1995年近7万人次,而在1999年到阳朔的境外游客突破了40多万人次。15 近几年已有10多个西方家庭来这里长期居住,成为西街上的“洋居民”。其中,迈克雷生和妻子乔尔雷生一家是最典型的例子。迈克原是美国俄亥俄州英语教师,1981年夏天,来到武汉一所大学当英语教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应聘到中国工作的美国家庭之一。1996年,迈克应他在湖南培训的学生、后来是阳朔国际商务外语学校校长欧文的邀请,来到阳朔,并于1997年向美国的亚西集团公司提出建议,在阳朔成立了“亚西国际教育顾问公司”,迈克任公司总经理,并举家搬到了阳朔西街。而另一个洋人家庭,特里一家,更是完全融入了阳朔西街的普通民众生活。他们一家人清晨爱到漓江边或公园里散步,早餐后就走街串巷逛市场,或租个单车到附近农村游逛。见农民打谷子,一家人把鞋子一脱下田去帮忙。他们游漓江不坐旅游船,挤上沿江村民们赶圩的“闹子船”,一边看风景一边比划著和船上的大爷大嫂们聊天。船主要按外宾收他们的船费,特里从衣兜里掏出“临时居留证”说:“我们也是阳朔人。”不同的文化在阳朔西街由最初的相互抵触转向和谐的交融,它的影响和启发意义是深远的。笔者以为,地球上的生灵,都有向往和谐、自由的共同本性。所谓国家和民族的对立往往是军事、政治、宗教层面的对立,而小传统层面上,民众的心理永远是向往不同的族群、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友善。在新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改写人类历史并且也将改变人类未来命运的前所未有的人类大悲剧,这就是发生在美国的震惊世界的“911恐怖事件”。事件导致了某些国家之间的尖锐对立和接下来的激烈而残酷的军事冲突,但是,另一方面,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不分种族、不分国籍,都在同声谴责战争的暴行,都在为默默地为遭受苦难的民众祈祷,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911恐怖袭击事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给人类一个深刻的教训。人类在联合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现在,人类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要么进入全球恐怖时代,要么进入全球和谐时代。关键就在于人类的反省能否认识到在人类各种宗教和文化价值观之中寻找一个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类认同的基础,从而重建新的精神家园。16时至今日,先进通讯技术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快。迄今为止,在人类发展史上,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从未有过这样多的机会在信息公路上相遇、相冲击、相摩擦、相排斥、相适应、相渗透。正由于有了这样越来越快、越来越智能化的传播工具,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不同的文化信息量必然会越来越大。而作为文化载体的人,不必挪动地方,也无须见面,每天在小小荧光屏前就能体验不同寻常的经验。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因特网经常跟其他文化接触,地球上的各种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但是,全球文化的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在融合东西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另一种新的文化,东西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交会是一个事实,而融合则只是一种可能。17阳朔西街正日益成为一个民间意义上的小型文化联合国,但是,阳朔西街质朴真实的文化形象并没有因为纯粹的迎合而产生扭曲。它的浓郁的小传统文化在与其他类型文化的碰撞中,得到了较为完好的保留和完善,却又同时获得新的活力。它在与其他类型文化在相交融汇中,彼此贡献,彼此吸收消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双赢的局面。其实,西方文化在与中国文化交流之前,在其自身的发展中实际上已经过一次大的冲突激荡,即古罗马时期的古希腊文化在与基督教文化的撞击中,逐渐转变成一种融合,融合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近现代西方文化。它们冲突的结果初看起来是基督教文化的全面胜利,然而,古希腊文化中的理性主义,乐生主义又越过漫长的中世纪而显示出自己的力量。与这种冲突有关的教权与王权的斗争所造成的某种空隙,客观上也为思想文化、艺术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总之,两种文化相交,各自对对方形成挑战,实际上也就为各自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剌激,提出了新的课题,不管它们是不是会融合为一,它们实际上都是可以从这种对比和冲突中获益的,它们在这种相遇和冲撞中能得到借鉴和互补。18鉴于这些事实,有许多学者预测,不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小融合是必然的,大融合是可能的。当然,这并不妨碍保留各自的文化特色。没有各国、各民族所创造的不同文化,文化融合就无从谈起。换句话说,文化的融合应该是从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开始做起的。众多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文化实现融合的基础。没有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没有文化融合可言了。19联合国国环境规划署2001年1月29日发表的2001球环境展望报告称,日益加剧的全球化浪潮正在对传统文化和土著文化遗产构成巨大威胁。报告指出,全球化进程不仅涉及经济、金融和技术领域,而且也涉及人类文化和精神领域,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在新的千年中,全球化进程将加剧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日益危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破坏生物多样性以及土著民族的丰富遗产。20当然,联合国的报告仅仅是一个警钟,一个及时而极其必要的警钟,却不是对全球化的一个绝对否定。然而有人却因为全球化所带来的这些问题,而激烈的批判、否定全球化。以彻底否定全球化来消除全球化负面效应的药方显然是错误的。全世界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全部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都已经证明:封闭只会越来越穷困,开放才能提供生存条件。只有认清形势,积极进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争取主动。因噎废食只会导致裹足不前,坐失良机。只有克服全球化的弊端,规避全球化风险,又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有利条件发展壮大自己,才是文化发展和不同文化之间并等共存、自然融合的基本前提。三、 文化碰撞与阳朔西街跨国婚恋随着阳朔作为旅游名县地位的确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境外旅游者的到来,大量老外,尤其是背包老外云集一地。其衣食住行都会融合到当地生活的某些层面去,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功利或非功利的感情,这种感情发生在未婚男女身上就成了恋情,有的恋情就发展成了婚姻。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阳朔跨国婚姻的登记逐年上升,且九成是女性外嫁他国。1984年,阳朔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对,1992年总数上升到23对,而1999年已达68对。21婚姻作为一种文化意象,既具有广泛普遍性,又具有文化的特殊性。研究某个族群或某个区域婚姻状况的历史和现状,可以更好的透视该区域的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阶段,由于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原因,跨国婚姻无疑是一种颇为特殊的文化现象。而到了今天,它在国人的眼里,已经变得自然而无可厚非。但是,当阳朔西街的跨国婚恋高度密集度,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这种现象本身和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则应引起关注。(一)、小传统场域中婚姻观念的解放与调适某个地区的婚姻观念往往与当地的时尚风习、社会价值观等相应互联,因此常被当作社会、文化变迁的晴雨表。随着社会的转型,各地的婚姻观念亦同样会烙上时代的印记。1949年前后,阳朔青年男女的婚姻观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更进了一步,自主性和选择面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从下面两个调查表格中可见一斑:表2: 阳朔镇居民不同年代的择偶网络 单位:%择偶的社会关系网结婚年代 49 5078 7990912000亲缘关系46129517775地缘关系362367302258业缘关系171225405562其他0、611311.610.5合计100100100100表3: 阳朔镇居民不同年代的婚姻自主权 单位:% 婚姻自主权结婚年代4950787990912000长辈做主,婚前不了解2521398238长辈做主,自己不满意13811410 40、9长辈做主,本人满意282367324386本人做主,父母满意141226371502本人做主,父母不满意或反对11 8110740 8本人作主,父母不管或早亡79443547中国传统的择偶方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社交网络极不发达,婚配多由媒人牵线和参谋,讲究门当户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在大城市中开始倡导自由恋爱。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把婚姻自由作为家庭制度固定了下来。但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乡镇以下的地区婚姻观念的变革无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22阳朔镇的传统婚姻观念是,既崇尚白头偕老,又倚重“家庭本位”,选择配偶不仅考虑当事人意愿,也注重家族的延续兴盛。“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攀高”心理比较普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束缚当事人自由择偶的社会、家庭因素日渐减少,市场经济和旅游开发所促进的社会流动也拓宽了人们的交往空间。消费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也使异性自由结识和自我选择的机遇趋增。青年男女选择谁与自己同舟共济、终身相伴,已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地缘、民族以及国籍等方面也不成其为缔结婚姻的拦路虎。在这种婚姻观念的调适作用下,当地众多跨国婚恋的产生也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二)、 小传统场域中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心态变革凡是对阳朔妇女有所接触有所了解的人,无不为她们那种既含蓄又开朗的美好性格而吸引,并为她们一生勤劳的精神而感动。可以说,在许多方面,阳朔区域文化的特征更多的体现于阳朔女性身上。她们基本上都能独立谋生,既能生产,又能经商。所以在阳朔的传统观念中,并没有很严重的男尊女卑的观念。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的妇女同样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但她们自主的意识相对较强。而在1949年以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间,阳朔妇女几乎参与了本地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说是真正撑起了阳朔的半边天。在阳朔改革发展的新的浪潮中,当地女性的地位和心态也逐渐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首先是阳朔女性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现在阳朔许多经营饮食、住宿和工艺品的生意,大多是由女性主持的。这促使了她们积极发挥女性天生的语言禀赋,积极学习英语、日语等外语,以便能够更好的跟外国游客进行商贸往来。另外,随着到阳朔的旅游散客的增多,对熟知阳朔地方本土文化而且比旅行社费用低廉的业余导游的需求便高涨了起来。阳朔的许多女性便开始披挂上阵,做起了本地人对无导游证导游所称的“野马”。而且随着观念的开放,这也不是年轻女性的专利了。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的一般农妇都有。这些都是促使跨国婚恋产生的催化剂。在越来越多的交往机会中促使友谊以及爱情的产生以及成熟。在阳朔跨国婚恋中,这类在交往中“自由恋爱”的,城镇居民占了80%以上。婚恋对象多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农村出身到城镇打工的青年女子也有“外嫁”的机会。一般是嫁给来本地投资的香港、台湾老板及其所给介绍的熟人,多以年龄差距较大的类型为主。有些女子嫁出去后,又介绍同村的姐妹嫁过去,有时一个村庄嫁十几个到台湾一个县的都有。这种类型的婚恋谈不上多少感情基础,更多的是一种“财貌”的简单结合,婚姻的基础很不牢固。但是从目前的趋势看,这种婚姻类型仍有较大的市场。(三)、文化碰撞:左右跨国婚恋的潜网从英国诗人吉普林(Rudyard Kipling)说东方和西方两者永不碰头开始,迄今已超过一个世纪。这一个多世纪以来,东西方不但已经碰头了,而且进入到一个密切交流和互相对比的时代。23在人类发展史上,东西方文化从来没有这样多的机会在现实生活和信息公路上相遇、相冲击、相摩擦、相排斥、相适应、相渗透。成中英认为,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较量有不同的层次:政治、经济、伦理、艺术、哲学。前两者是容易走向冲突的,后两者则容易走向会通。关键在于伦理,可以选择冲突之路,也可以选择融合之路。24而这跟个体在对异文化适应中的心理反应和变化息息相关。归属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自然而然要受到其个人文化态度、信念、动机、民族归属意识、文化交流能力各方面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文化冲突、文化摩擦,也可能会是协调乃至和谐的融合。后一种情况便往往促使了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婚恋的产生。根据阳朔跨国婚恋的实际调查情况,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一般经历几个阶段:首先,对异文化的好奇导致对人的新鲜感;其次,优美的自然环境催生澄净的心灵交流;再次,对异文化采取积极适应的态度,进入婚恋阶段;接着,因不同文化在价值观、信仰方面的差异,同时在民族自尊心的驱使下,对异文化产生抵抗并强调本民族文化的优秀,婚恋危机出现;最后,情感和文化的再协调。处理得当与否决定跨国婚恋的存亡。有人对阳朔西街跨国婚姻现象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1、 婚恋的角色都是背包老外和当地人。2、 背包老外主动追求当地的姑娘小伙在先,当地人允诺在后。3、 一见钟情式的居多,甚至有一些是闪电式的。4、 女人不管洋的土的,都长得漂亮。男人不管洋的土的,都长得很壮实。5、 婚恋的当地小伙子都是因诚实憨厚的性格被洋妞看中。6、 老外嫁当地的小伙,受到人们羡慕,家庭赞许,社会认同。7、 老外娶当地的姑娘,难免招人闲话,家庭有阻力,社会有压力。8、 婚后,夫妻一般都做生意,或在当地或在国外,即使人在国外,也是心系中国。9、 恋爱故事的始发地点,总离不开两处:一是生意点,二是风景点。25现代婚姻和爱情的产生,基本上都要通过交流得以发生和发展。所谓交流,一般是指人们通过语言与非语言媒体以传达知、情、意的相互作用,以达到相互了解以及其他的目的。然而,它同时是一种可以根据情况的总体运动而经常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即使是同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个体,在长时间的交流中既可能出现日益心意互通、琴瑟和鸣的情形,也可能会产生种种不可预测的摩擦和冲突。由此导致的某种不稳定性在跨文化婚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双方在对不同文化再适应过程中的协调和互谅程度对跨文化婚恋的成功率和稳定性有着极大的影响。(四)、现状与启示阳朔跨国婚姻地域分布广,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国婚姻文化层次有较大差异。本地大学生、公务员等知识阶层多与同等学历或高于自身学历层次的外籍人士交往、恋爱,乃至缔结良缘。在桂林、深圳、北京等现代化大中城市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阳朔籍青年也有很多缔结了跨国良缘。这类跨国婚姻一般具有较高的感情基础、良好的经济状况,婚姻关系比较牢固。与此相对应的另一部分跨区域婚恋则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与商品经济相结合的现实产物。许多是到阳朔镇上来打工的农村青年以及部分镇上闲居人士,在合资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的打工过程中,被老板或当地一些媒介机构介绍与香港、台湾城镇乃至乡下人士结识,直至产生部分婚恋。双方的知识层次较低,且都以本地女子外嫁为主,其中的问题较多而且比较繁杂。跨国婚恋难以避免发生不同文化传统中婚恋价值观的碰撞、冲突以及融合,同时折射出不同文化间的新型关系以及新的发展趋向。笔者在实际调查中体会到阳朔的跨国婚恋既有个体的差异,也有一些比较鲜明的共性。1 感情的高满意度。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异性交往方式多注重理智、稳重和含蓄,而西方文化则崇扬炽热、潇洒和浪漫的爱。在阳朔跨国婚恋中,当事人双方一开始的感觉并不同步。认为其婚恋是“一见钟情”式的,老外占了80%。而大多数中方当事人认为在初次相会时只是对他方“有好感”甚至“印象一般”,通过日后的交往沟通才慢慢培养起感情,也就是“日久生情”。在阳朔的山光水色中,自然蔓生的情愫,彼此品貌、气质、修养的相互欣赏,加上不同文化之间的吸引力,熊熊的爱情烈焰自然应时而生。那么,婚恋双方在更深层次的私生活领域的亲密性、浪漫性又如何呢?调查显示,跨国婚恋中双方在感情方面的相互沟通、理解、契合有很稳定的表现,即关系较亲密、交流较浪漫,婚姻的满意度较高。中国传统注重婚后的忠诚、体贴、同甘共苦;西方文化比较重视双方情感交流,别具匠心的纪念活动和“于细微处见真情”的小礼物、温柔的亲吻都成为他们营造浪漫意境、增添婚姻新鲜感的保留节目。善于表达爱、传递爱以更新、升华夫妻感情是这类婚恋中保持感情高满意度的特点。2 较为牢固的经济基础。夫妻关系得以维系的关键在于双方的婚姻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自我感觉是否幸福。世界上许多不发达国家中夫妻的业余生活都较为单调,都跟自身经济条件不充裕、工作养家的担子较重、家务负担重等有关。“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现实影响了情感生活的质量,甚至导致了部分婚姻的解体。在大多数跨国婚姻结合体中,良好的经济基础保证了婚姻的基本稳定。当一方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人士,而另一方为中国受到过良好的知识教育,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异文化适应力的现代人士,这样的结合起码能保证婚姻需要的基本经济条件。调查显示,65%的组合选择其经济状况为良好以上,剩余的35%选择“一般”。良好的经济状况使得这些夫妇在日常生活之外,开拓了更开阔更有情趣的生活领域,提升了婚姻的质量和自身的生活质量。只是情况亦并非绝对乐观。阳朔的跨国婚姻中,大多数是本地女子随夫定居别国。而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女性家庭地位较高,除了自身素质外,主要得益于社会环境的优越,如国家用倾斜政策保障女性的升学、就业和参政,以福利形式保证其子女进幼托机构,并实行优惠的女职工劳保待遇。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