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講題荷花女案在法學方法上的研究死亡者人格權的保護一、前言(一)人格權法的發展1.民法通則(1)人身權(第98條至105條)(2)隱私未設規定2.司法解釋(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若干問題的解釋(1998.8.31)(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若干問題的解答(1993.8.7)(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12.26)(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2001.3.8)3.荷花女案、齊玉苓案(1)荷花女案:死亡者人格權(名譽、隱私)的保護(2)齊玉苓案:以侵害姓名權手段侵害憲法保護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糾紛(二)荷花女的案在人格權發展上的意義1.實體法上的意義2.法學方法上的意義(三)學說判例與民法發展二、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荷花女案與民法學說及判例研究(二)拙著八冊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1974-2003)1.持續二十年的民法學習2.記錄台灣民法理論和實務的變遷(三)著名法學家Rabel的名言1.判例是法律的筋骨2.學說是法律的神經(四)研究目的1.從教科書到判例研究2.結合理論與實務(五)研究方法1.法釋學(Rechtsdogmatik)與比較法(Rechtsvergleichung)2.就個別判決探尋法律原則及建構論証說理3.判例法(case law)及體系的構成(六)發展1.實務與理論的互動關係2.判決公布制度的建立(1)全面性,有系統的判決公布制度(2)判例與判決的區別(七)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在實務及立法的發展1.法條競合說及請求權競合說2.台灣民法第二二八條之一規定三、死亡人格權保護的三個指標案件(一)指標經典案件(leading cases)1.指標經典案件與法律發展(1)英美普通法(Common Law)英國法上的Donoghue v. Stevenson(1932)美國法上的Palsgsaf v. Long lsland Railway Co. (1928)(2)大陸法(Civil Law):德國法俾斯麥遺容偷拍案(RGZ 45, 170;1899)Marlene Dietrich (BGH NJW 2000 221)-Der blaue Engel2.法律發展的里程碑3.法律人學習的經驗與回憶(二)大陸:荷花女案1.案件事實及理由(參照附錄(一)2.要旨:最高人民法院人民函示(1988民他字第52號):對死人名譽權是否給予保護,目前我國尚無法律明確規定。但我們認為,公民死亡只是喪失了民事權利能力,其在生前已經取得的具體民事權利仍應受到法律保護。比如我們對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遭受迫害致死的人,通過適當方式為死者平反昭雪、恢復名譽即是對死者名譽權的保護,而被處決的死刑罪犯,刑法明確規定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公民死亡後其生前的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作者魏錫林以虛構事實、散布隱私等方式毀損死者吉文貞的人格,構成侵犯名譽權,故應承擔民事責任。當死人名譽權受到侵犯時,可參照文化部頒發的圖書、期刊版權保護試行條例第十一條關於作者死亡後,其署名等權利受到侵犯時,由作者的合法繼承人保護其不受侵犯的規定精神。(三)台灣:蔣孝嚴告陳水篇侵害蔣介石名譽案1.案件事實及理由(台灣台北地方法院年度訴字第2348號判決:參照附錄(二)2.判決要旨(1)不成立對死亡者的名譽權的侵害:人之權利始於出生,終於死亡,從而人於死亡時即喪失作為權利義務之主體,包括名譽權在內之人格權與人身攸關,原則上具有專屬性,縱經承認或已起訴,仍不得讓與或繼承(民法第一九五條第二項參照),故包括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等權利在內的人格應於死亡時消滅。(2)對死亡者親屬之其他人格權的侵害:所謂其他人格法益,係指一般人格權中未經明定為特別人格權(人格利益)的部分,此一概括部分將隨著人格自覺、社會進步、侵害的增加而擴大其保護範疇,故人格權之侵害,不限於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以吾國風尚,對於死者向極崇敬,若對已死之人妄加侮辱誹謗,非獨不能起死者於地下而辯白,亦使其遺族為之難堪,甚有痛楚憤怨之感,故而刑法第三一二條特規定侮辱誹謗死者罪,藉以保護遺族對其先人之孝思追念,並進而激勵善良風俗,自應將遺族對於故人敬愛追慕之情,視同人格上利益加以保護,始符憲法保障人性尊嚴之本旨。(3)言論自由及人格權保護在違法性上的利益衡量:判決理由認為:侵害人格權(人格利益)是否具有違法性,應斟酌整體法秩序之價值觀,言論自由權與名譽權之限制是否符合比例原則、行為人之手段與目的、行為時所處之時空環境背景等予以綜合評價,就行為人與被害人各項利益相互對照,依法益衡量加以認定。對此法益衡量,法院認為:依社會通常情形,咸認遺族對故人敬愛追慕之情於故人死亡當時最為深刻,經過時間的經過而逐漸成為歷史,則對歷史事實探求真相或表現之自由,即應優位考量。(四)德國法上的發展1.Mephisto案(BGHZ 50 153)著名作家Klaus Mann撰寫一部名為Mephisto的小說,影射德國著名演員Gustaf Grndgens生前為迎合納粹德國的當權者,而改變政治理念,拋卻人類及道理倫理拘束。Grndgens的養子且為唯一繼承人,依德國民法第八二三條第一項規定提起訴訟,以該書侵害Grndgens的人格權,請求法院禁止該書的複印、散佈及出版。德國聯邦法院肯定原告的請求權,認為:一般均承認,死者不僅遺留下可讓與之財產利益,精神利益亦超越死亡而繼續存在,其仍有受侵害之可能而值得在死後加以保護。在此種可受侵害而值得保護之利益仍存續之情況下,沒有理由在其結束生命而無法為自身辯護之時,使人格權之作為請求權歸於消滅。德國聯邦法院判決理由係以基本法第一條及第二條之人性尊嚴及人格自由發展為依據,並強調只有當個人可信賴其人格形象在死後不會遭到嚴重扭曲,而在此期待下生活,人性尊嚴及人格自由發展在個人生存時始能獲得充足的保護。2.Marlene Dietrich案(BGH NJW 2000, 2195附錄(三)Marlene Dietrich係德國知名的電影巨星,被告於其死亡擅自製作Marlene生平的音樂劇,並以Marlene的姓名、肖像推銷商品,原告係Marlene的獨生女及唯一繼承人,且為遺囑執行人,請求被告停止侵害行為並請求被告為損害賠償。德國聯邦法院判決原告勝訴,其判決要旨為:(1)一般人格以及其特殊表現形式,如肖像權及姓名權,不僅保護人格權的精神利益,亦保護人格權的商業利益。當人格權的財產價值成分,因肖像、姓名或其他表現個人的人格特徵遭無權使用而被侵害時,該人格權的權利主體均得請求損害賠償,此項損害賠償請求,不因侵害的強度而受影響。(2)只要在人格權的精神利益仍受保護的期間內,人格權的財產價值成分於人格權主體死亡後,仍繼續存在。人格權主體死亡後,與人格權的財產價值相關的權利轉由繼承人取得,且繼承人得按照死者明示或可得推測的意思,行使此類權利。四、分析討論(一)人格權的性質,法律政策和法律漏洞1.人格權的專屬性:因死亡而消滅?2.法律政策和法律漏洞(二)法律漏洞及其填補1.法律漏洞(1)法律漏洞的發生及類型(2)法律漏洞的肯定:政治社會及法價值的變遷德國台灣大陸2.法律漏洞的填補方法:人格尊嚴價值及平等原則(1)德國(2)台灣人格尊嚴價值類推適用:平等原則死者人格法益特別法相關規定(3)大陸(4)思考模式(三)保護的方式1.間接保護:(大陸、台灣)(1)受保護之人:死者的一定親屬(2)受保護的法益:對死者敬度感情的人格利益(3)保護期間(4)救濟方法:精神損害(慰撫金)死亡者代為行使權利之人:一定親屬2.直接保護(德國)(1)受保護之人(2)受保護法益:死亡者的人格法益(3)保護期間(4)救濟方法侵害防止及排除請求權無慰撫金(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3.間接保護與直接保護的比較(1)理論構造:人格權因死亡而消滅的問題(2)保護密度:期間及救濟方法(3)間接保護多數請求權人的問題(四)受保護人格上的利益1.問題:甲為名人,死亡後,乙利用其姓名、肖像、聲音作商品廣告,獲利甚鉅。甲的配偶,子女丙等得向乙主張何種權利?2.精神利益的保護3.財產利益的保護(五)死者的人格權與表見自由1.二個基本權利的衝突和調和2.人格權保護與言論自由(台灣,蔣孝嚴控告陳水扁案)3.人格權保護與藝術自由(德國法上的Mephisto案)(六)比較分析1.異同區別2.解釋說明五、結論(一)判例研究的重要意義(二)荷花女案對人格權發展的意義,其判決理由構造應受重視及肯定(三)比較法有助於更深刻認識死者人格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