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水粽是家乡独有的食品之一.doc_第1页
灰水粽是家乡独有的食品之一.doc_第2页
灰水粽是家乡独有的食品之一.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灰水粽是家乡独有的食品之一。制作灰水粽所用的灰,不是一般的草木灰,而是豆苗灰。曹植诗云:“煮豆燃豆萁”。古之豆萁即今豆苗。把本应该丢掉的豆苗灰漏水和糯米加工制作成具有特色的灰水粽,足见家乡人的聪明才智。灰水粽的制作是把豆苗灰盛在插箕里面,下面用大钵头盛着,加水在豆苗灰之上,过滤成灰水。之后,把糯米浸到灰水里面,直至米和水共一色成为黄黑色,然后将米去水,不加任何佐料,以尖竹叶包之,再用麻线缠紧,用火沤至米粒融合成一体,即成灰水粽子。人们常把灰水粽蘸着蜂蜜吃,没有蜂蜜就用红糖水代之,吃来也同样感到滑而不腻,既甜且香,的确别具风味。蜂蜜又名为“百草霜”,医药价值很高,有安神作用,有人夜不成眠,但在临睡前喝一杯蜂蜜水,就会“春眠不觉晓”。有人肚泻久治不愈,但吃了蜂蜜便霍然而愈。包粽子的尖竹叶也是一味清凉剂。灰水粽子确是在暑热的端午节中的一种最佳食品,既可饱口福,又有食疗作用,人们何不乐而为之?灰水粽子,又叫灰水粽,之所以把它也列为特产之一,不仅是因为它口味独特,不腻不粘,更主要的是家家户户可以制作的灰水粽。粽子,相传为民间纪念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大夫(人称三闾大夫)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江而裹,后乾隆皇帝食后称赞粽子曰: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长江流域一带九个粽子相连的一种粽子,在此不表。少年时,对于家乡的灰水粽或许无多大喜好,但长大后外出,食尽众多粽子,还是觉得家乡灰水粽好,口味对版。在深圳,每到端五、七月半,外卖粽子许多,就连平时,大商场也有从全国各地选来的真空粽子,这些粽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配料(或叫佐料)多,肉类(猪肉、鸡肉等)、花生、豆子,都有,有的还加有莲蓉、糖、板粟,甚至有些是难以叫出到底加了什么配料,简直就是糯米肉饭,食之粽味全无,从营养角度来说,加了这些配料,其营养无疑极高,食后半天不饿,但从粽子本身来说,配料越多,越偏离粽子本色。灰水粽传统做法:布惊树枝烧成的灰炭用水熬,盘出过滤,水沉淀,再盘出(不能搅动,要清灰水),让糯米浸泡24小时入味。捞起糯米滤干,用竹叶包裹成三角锥形(半干半湿的棕叶撕成小绳状用于缠绑),入锅慢火熬至米粒相黏。糍粑是需要放入水中煮上五分钟.或是蒸上十分钟,或是用油煎一煎才可食用,然后根据个人口味粘上白糖或是酱油食用,软软的,韧韧的,超好吃。灰水粑也叫“冲糍粑”、“过水糍”,灰水糍味脆嫩,性清凉,能解暑解毒,健胃消食,生津化淤,极富药膳功效。将它蘸糖食用甜脆可口,味美合胃,据说还有清肝明目的作用。老少咸宜,是人人喜爱的风味小吃。 做灰水粑,大都在农历七月半的中元节。这种糍粑的做法是:先将选好的瓷白糯米浸泡碾成粉,再把黄爽干净的糯禾秆烧成灰,用上等的山泉水将糯禾秆的灰冲泡,一两个时辰后用布将灰渣滤出,取灰水烧沸晾温与糯米粉搅拌做成面团(也有人用硼砂、食用碱化水和面的),捏成珠籽粑放入沸水中煮熟,将它们捞出来放在瓷钵或面盆里,用小木臼冲击成团,待这些糍粑冷却之后,然后再用纱线、山藤将之绞成块,用刀切成片儿,蘸上浓糖水或白糖末食用。也有人将灰水粑包上或甜或酸或咸或辣的糖馅菜馅食用,增加口感与效用。花样翻新,品位不同,味道各异,吃起来自然就会别有一番风味了。老人们传说,远古时有一年山里的人得了一种怪病,肚子发胀高凸如鼓,吞下的食物无法消化,高烧发热浑身起毒包,无论用什么样的药物来洗澡或服用皆不能治好。后来观音菩萨为了拯救患病的乡亲们,特意托梦给寨中的乡亲们,说这是中元节的一种恶鬼作祟,大家只要用糯米粉与灰水做成面团,煮熟用木臼冲成糍粑来食用,就能驱妖除病,消食健体,确保老少平安。乡亲们依照观音菩萨的吩咐,在中元节期间做灰水糍粑来吃,果然治好了自己的病,消掉了肚中的食物以及身上的毒包。自此,灰水粑便作为一种农家的风味小吃。【水糍】 水糍是惠东沿海一带较常食用的一种小吃。其做法是:将糯米浸透用饭甑蒸好后,放入舂臼里用木槌不断翻转槌打,直到将糯米捶打得完全稀烂均匀,然后捏成每个一斤左右的大饼,食用时切成小块,或煎或炒、咸甜随意,也可伴上鲜肉、鸡蛋、香菇、芹菜、葱蒜等佐料味道更佳。水糍因用糯米制成,干时易裂,所以保存时须放入清水中浸泡,几天换一次水,可保存数月。水糍煲糠水特别凉润。做“水糍”过大年。做“水糍”过大年是溪美村传统风俗。今年60多岁的村民方水新告诉记者,在他很小的时候,每逢年末,都会看到父亲为做“水糍”忙个不停。此后,除了“文革”时期,像其他村民一样,他家年年都做“水糍”。村民们还说,一般到了农历12月中旬,村里人就开始做“水糍”了,一直持续到年底。这种做“水糍”过大年的风俗到底始于那个年代?村里没有确凿的纪录,村民有的说始于清代,有的则说得更加久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解放前就有了。”方水新说。“水糍”制作有五道工序 在一户姓方的村民家里,记者有幸看到了水糍的制作全过程。据村民介绍,做“水糍”的原料是糯米和花生油,一般要经过五道工序完成:一是浸糯米。将洗净的糯米浸在水里,一般要浸一天一夜。二是蒸糯米。将浸好的糯米放到大锅里蒸,蒸一个多小时直至蒸熟。三是舂碓,这一步最重要而且最辛苦。糯米蒸熟后,要趁热放进石碓里舂。石碓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另一端装有一块圆形的石头(有的为木头),由两到三人在一端轮流踏木杠。随着圆形石头连续的起落,一个人在另一端便有节奏地用手一边抹花生油,一边翻动石头上热乎乎的糯米,直至将糯米舂烂、舂匀,这样连续舂10多分钟,将糯米舂成浆团后,再拿出来用手撮,然后分捏成团块,一般一团约0.5公斤重。至此,男女老少一家人一起上,将糯米团抹上花生油,拍匀、压扁,做成一个个圆盘形状,“水糍”便成型了。“抹花生油主要是防止水糍冷却后干裂。”50多岁的宋阿姨笑眯眯地说。进入第二碓“水糍”制作时,再周而复始。据村民介绍,在舂碓这一环节,踏碓者要连续用力,而另一端抹花生油和移动糯米糊的人则要弯着腰,并忍受着烫手的温度连续“作业”,往往很辛苦。第四道工序便是晾干。将舂碓成型的“水糍”放到一个干净的地方,晾上一周将其晾干。最后一道工序便是浸水,即将做好的“水糍”放到水里浸泡,待要吃时才捞起来。春节煎炒“水糍”招待客人 据了解,要吃“水糍”时,将“水糍”从水里捞起来,切成条块状,可煎可炒,味道极香。煎炒时,拌上瘦肉、虾、蛋和青菜等,味道更佳。据村民介绍,春节期间,有客人来时,他们便煎炒“水糍”招待;做客时,他们会捎上“水糍”作为礼品。因此,“水糍”往往被看作是亲近和尊敬的象征。特别是饥荒年代,“水糍”只会送给最亲、最尊敬的人。 据了解,在惠东县的巽寮、黄埠、稔山等沿海地区,都有做“水糍”过大年的风俗,近年来亲自动手做的人有所减少。“但溪美村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做得更多,因为有很多人都慕名前来购买,特别是用传统方法制作的更受欢迎。”方水新说,就在记者采访前,村里还卖出了一车“水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