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案例.doc_第1页
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案例.doc_第2页
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案例.doc_第3页
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案例.doc_第4页
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案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有所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误解,从而学会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关注“生活地理”的内容。它们包括: 正确使用指南针判断方向,运用地图识别方位,估算距离,了解地形。 初步学会观云识天气,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 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居住的区位,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 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识,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持的措施。 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运用地理常识看懂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 在休闲时,知道采取什么休闲方(如娱乐、健身、野营、旅游等),并知道怎样利用环境或选择路线来进行休闲活动。 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 熟悉地域文化(语言、艺术、体育、民俗)的特色,并能了解与理解异域文化,增强人际的交往和合作。 【案例】“我的家在哪里”教学设计片断 新课导入: 教师从介绍自己所在社区及任教的学校开始,然后设计一模仿性活动:“假如你的父母第一次到我们学校来开家长会,请你绘制幅图并标明你所在班级的位置,好吗? 过程探究: 1.学生自己绘制学校平面单图。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教师选取两位同:举绘制的学校平面草图进行展示,并抽问评议(提问探究、师生共同参与)。 你是怎样绘制这张平面草图的? 你绘制这张平面草图采用了哪些技巧和方法? 图上的符号分别代表了什么? 简单描述一下你所在学校的方位特点,等等。 2.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大家分小组观察(投影),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修改完善抽样展示的两位同学绘的平面草图,并初步掌握幅地图需具备的 “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3.引导学习进行知识拓展,了解地图上方向和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以及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相互换算,并设计几个实例进行实际运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看一看、描一描、记一记”的活动,熟悉常用的图例(为以后阅读常用地图打好基础)。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之一,掌握好阅读、绘制地图的方法是以后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生活中有用的技能,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的听、看、说、动手、动脑,不仅培养了学习者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合作意识,而且在活动中让学习者充分展示自主,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它应该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促进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 除了生活方面(应该说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必然是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对终身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 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地理学习,既能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又能获得观察观测技能、实验制作技能以及有关地理读图技能。这些知识技能与相邻学科有着紧密联系,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技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也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学会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基本思维形式与地理学科内在逻辑融合后,特有的、间接反映地理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在思考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地理思维严格遵循与地理学科特点相符合的逻辑规则。学会收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有助于正确审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学会地理思维,不仅能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扩展知识视野,而且能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 地理课程不仅提供地理科学知识,而且能学到地理科学的精神、态度、习惯与方法,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研究能力包括: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获取、处理与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领会地理信息的含义并表达出来的能力;把地理研究对象分解成若干部分,以理解其结构的能力;在新的情境下灵活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把部分结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能力;对有关决策进行评价,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判断、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佳选择的能力等。地理研究能力的培养,无论对今后从事与地理有关的科学研究,还是对将来进行的其他研究,均是终身受益的。 形成环境伦理观念。 地理是中学课程中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其功能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地理学习把树立境伦理观念视为崇高而神圣的使命,它可以使地理知识技能升华为现代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全球意识作为一种跨世纪的新思维跨世纪的新思维,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和接受。显然,地理学科为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提供了丰富而又生动的素材。地理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展现与其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家、本地区、本乡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 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地理学科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屹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发学习的崇高志向。 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地理使学生接触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领略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从而体验到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享受到人类丰富的精神养料,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赫特纳曾指出:“在理论的地理学以外,还有一种美学的地理学。”经过长期构建的地理学,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充满美学意义的课程,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感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案例】“来自巴西的启示”教学片段 1.关于“热带雨林开发”的开放性讨论。 学生A:我支持农民,并不是我支持砍伐,因为我认为对人类来说生存才是最重要的。巴西热带雨林的当地居民是为了生存才砍伐树木,我可以理解,但同时我也知道过多砍伐树木会对环境保护不利。 教师:这位同学山、感情上是同情农民,从理智上他是支持环保人员。同学们有这样的体会吗? (学生纷纷赞同) 学生B:我从电视上看到,人们总认为热带雨林的土壤定很肥沃,所以盲目地砍伐森林开辟耕地,其实这只是个误导(学生开始小声议论)。在热带雨林地区,因为植物生长太过茂盛,导致有机物还未渗透到土壤中就已被植物所吸收,实际上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并不如人们所想像的那样肥沃。 教师:所以当地农民在这里种了几年的作物,土壤就丧失了肥力,农民只好有去其它地方积极毁林开荒,同学们可以想像这是对森林多大的浪费!感谢这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个被忽略的事实,说明他很注意从课外汲取知识。(掌声鼓励) 学生C: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开发商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支持开发商的工作。但我也认为开发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如果把环保与开发结合在一起就好了(全班自发地热烈鼓掌) 教师(赞同):对,这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并没有采取以往的辩论赛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开发好”还是“保护好”的争论上,而设计开放性的讨论,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均予以肯定,这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2.知识拓展与本国国情的联系。 学生D:我认为要发展经济,不砍树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边砍树边种植。 学生E:我建议利用森林发展旅游业。 学生F:也可以多发展其它部门,比如巴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