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文档.doc_第1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文档.doc_第2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文档.doc_第3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文档.doc_第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文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学习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法。 、 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 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个别语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对联激趣: 出示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请同学们从对联中找出相关的文学知识,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点拨学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外积累的积极性。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最为著名的有“三吏”“三别”,还有我们学过的春望等等。今天,我们就再次感受一下“诗圣”的魅力,一起走进他的“草堂”。 二、 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 听读 学生活动:仔细听录音,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 提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 自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联想理解课文。 、 审读 学生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示: 、秋风破屋的情景 、群童抱茅的感叹 、长夜沾湿的苦痛 、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围绕“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话题,结合课文、段,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读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骤学习诗文。 学生活动 第一、 二小组:感受秋天 提示: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将至、暗淡愁惨 想象:描写环境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第三、四小组:踏访茅屋 提示: 原文:“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公然抱茅入竹去”、“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特征:破烂不堪、不蔽风雨、千疮百孔、生活艰难 想象:重点表现茅屋的破烂,孩童的顽皮,可加入细节描写。 第五、六小组:走近杜甫 提示: 原文:“老无力”、“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特征:年老体弱、孤苦无助、焦灼痛苦、彻夜难眠 想象:可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进行描述 小结: 以上三段主要通过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为我们描述了狂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此时此刻,诗人想到了什么? 、探究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杜甫被称为“诗圣”,结合文章第四段,你能说说他的伟大之处吗? 学生活动:齐读最后一段,畅所欲言。 提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作者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四、总结拓展 本文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同学们,大家还知道哪些像杜甫一样的忧国忧民的文人,还记得他们的肺腑之言吗? 学生活动:积累 提示:柳宗元“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五、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狂风破屋 群童抱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 长夜沾湿 记叙、描写抒情 六、作业设计 、给加点字注音。 三重茅沉塘坳见此屋大庇布衾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佳,真是“,。”(用陋室铭中的名句填空)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我们瞻仰的圣地,多少文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相信你一定有兴趣积累几句。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注明作者) 。 、以小组为单位,将本文改写为课本剧。 备教手记:本节课我把它分为四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读感知,整体把握交流合作,解读探究总结拓展。让学生由开始的读,渐入佳境,初会情感,整体感知全文。然后按照“读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骤学习诗文,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尤其是想象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作者所处的环境,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最后是探究,整堂课由浅入深,以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为依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学习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法。 、 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 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个别语句的理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 唐代由盛转衰,一场有名的战乱是分水岭,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各地是田园荒芜,民不聊生,期间,有一位老人流落到了四川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草屋,暂时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场暴雨湿透了屋内的衣被,面对漫天狂飞的茅草和破败不堪的草屋,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一部不朽的诗篇就这样诞生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他自幼学习刻苦,七岁时便学会做诗,到了十四五岁,其诗已备受前辈诗人的称赞。他曾在洛阳住过三年,与李白成为好友。杜甫三十五岁来到长安,本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可是处处受到排挤、打击,就连小儿子也活活地饿死了,这苦难悲惨的遭遇,使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于是开始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痛苦,批判封建统治者。任左拾遗,因故被贬。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美称,杜甫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他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晚年他流浪在潭州、衡洲、耒阳一带,船成了他的家,长期在水上生活,使杜甫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五十九岁。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后抵达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解题: 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 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 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此诗为乐府诗,属于古体诗。 2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诗中的一类,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 歌。专指汉魏以后乐府中题名为“歌”“行”的诗歌。“行”是乐曲的意思。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歌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李白的长歌行秋浦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属于这一类。 3“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 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四、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同学们注意听清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3研读第一节: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秋风破屋) 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卷、飞、渡、洒、 挂、罥、飘转登动词,渲染出了风的威力) 指名朗读第一节,师生评议。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学生齐读第一节,想象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的情景,注 意读出诗人的心情。 4研读第二节: 指名朗读第二节。 这节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群童抱茅) 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烧火,铺床,游戏) “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示:“不为困穷宁有此?”又呈吴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 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读此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 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为了不值钱 的茅草而疾呼,足见诗人已是贫困交加。诗人尚且如此,寒士如何?黎民百 姓又如何呢?可想而知。) 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焦急而又无可奈何) 学生齐读第二节。小气吗?吝啬吗?都不是。 5研读第三节: 学生齐读第三节。 请概括这节内容。(长夜沾湿、长夜难眠)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读第三节,看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进 行赏析。(“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 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很硬,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 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 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读此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 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 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 学生齐读第三节,体会诗人不幸遭遇后沉重悲苦的心情。 6研读第四节: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 床湿,长夜难彻诗人的表现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我们一起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从眼前 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由眼前个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是杜甫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的原因。 7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 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饱含感情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五、感悟杜甫: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假如 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六、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 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