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古诗鉴赏定势思维_送别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古诗鉴赏定势思维_送别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古诗鉴赏定势思维_送别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古诗鉴赏定势思维_送别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古诗鉴赏定势思维_送别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鉴赏定势思维-送别诗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年级适用区域全国通用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知识点送别诗、诗歌鉴赏知识点全覆盖。教学目标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教学重点教学定势思维法,掌握鉴赏送别诗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提高送别诗的综合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的一生注定充满了聚合离散,这也让送别成为古代诗词的重要主题之一。早在先秦诗经小雅采薇中便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到了唐这个诗风鼎盛的时代,更是一路送别一路歌。从古至今,送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送别诗,去感受诗歌优美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和蕴含的深沉魅力。二、复习预习请鉴赏下面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鉴赏提示: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含蓄、蕴藉、余味无穷。三、知识讲解考点1了解常见意象标志性意象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常见意象长亭古代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秋秋天萧瑟景物。 考点2主要情感1.伤感型。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2.豪迈型。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专门术语:离愁别绪、依依不舍、惜别、留恋、安慰、劝勉、嘱咐、祝愿、伤感、惆怅。 考点3 常用手法比喻、拟人、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乐景哀情、衬托。四、例题精析定势思维法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直奔情门法分析情感,直奔情门。情门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往往是最后的一两句。【例题1】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题干】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答案】BD 【解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题干】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例题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注】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题干】1. 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 女缠绵、气哭悲切。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答案】B【解析】“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 女缠绵、气哭悲切”表述错误,诗中并没有提到。【例题3】送魏万之京 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题干】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答案】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解析】定势思维:送别基因法就是从送别诗已知的特点和规律等基因中选择需要的因子,作为答案的元素。送别诗往往写秋景,以表达离愁别绪、凄凉之情等。【题干】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解析】定势思维:在送别诗的特色中检索,进而加以分析。送别诗常常直抒胸臆,常常劝勉对方。 五、课堂运用【基础】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虚实结合,“音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解析】颈联写韩十四即将踏上的道路,从成都出发去江东,当然坐船方便了,坐船,必然经过三峡、荆州。把沿途的行旅设想得很凄凉。这个章法在送别律诗里很普通,但抒情独到。2.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的担忧之情。【解析】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五微。对仗工稳,平仄规范。首联感叹时世发端,引领全篇。探望父母,本来是美事,送朋友探望父母,应当说些吉祥话才对。但是,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九死一生,谁也不知道家人是否幸存。出句说:因为连年战争,亲子和睦、亲慈子孝的家庭氛围看不见了。对句说:一切都不是正常状态了,怎么不令人叹息呢?颔联展开,诉说人们普遍流离失所:六七年了,我没有家了,得不到弟妹的音讯,你又到哪里去找父母呢?他们还在家吗?不会逃难去吗?悲哀之至。颈联写韩十四即将踏上的道路,从成都出发去江东,当然坐船方便了,坐船,必然经过三峡、荆州。把沿途的行旅设想得很凄凉。这个章法在送别律诗里很普通,但抒情独到。尾联出句写嘱咐,对句则依然对未来不抱多少希望。这说明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巩固】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答案】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解析】思路: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2.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答案】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解析】第三句从设问的角度分析,第四句从抒情的角度分析。【拔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江上别柳中庸李端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注释: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地)人,李端诗友。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1.“握手便沾衣”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答案】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两手相握,落泪沾湿衣裳,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解析】在解读诗句的基础上分析。2. 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答案】颔联: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作相知,以“相知少”和“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惜;颈联:“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心分别之情,“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来之情。【解析】从送别诗的角度思考分析。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想像。作者想像朋友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