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心情原】谓完全愿意。【甘心瞑目】犹言死而无怨。发【发上指冠】毛发竖起貌。形容极度愤怒。【发上冲冠】犹言发上指冠。语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发指眦裂】见“发指眦裂”。【发指眦裂】头发上竖,眼眶欲裂。为极度愤怒状。语本吕氏春秋必己:“孟贲瞋目而视船人,发植,目裂,鬓指。”【发指眦裂】见“发指眦裂”。【发怒冲冠】同“发上冲冠”。【发短心长】谓年虽老而计虑深长。语出左传昭公三年:“齐侯回於莒,卢浦嫳见,泣且请曰:余发如此种种,余奚能为?公曰:诺,吾告二子。归而告之。子尾欲复之,子雅不可,曰: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谓年华已逝而心未衰。【发踊冲冠】同“发上冲冠”。头(首)【头一无二】唯一,只有一个。【头上末下】谓从上到下,从最前头一个到最末尾一个。头一回,第一次。【头上安头】五灯会元夹山会禅师法嗣洛浦元安禅师:“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不是,即斩头求活。”意谓禅宗意旨应该顿悟,一切思量分辨犹如“头上安头”都是累赘重复,多此一举。后因以比喻累赘多余。【头上著头】犹言头上安头。【头出头没】语本五灯会元投子同禅师法嗣濠州思明禅师:“问:如何是清洁法身。师曰:屎里蛆兒,头出头没。”后用以比喻追随世俗。【头足异所】见“头足异处”。 【头足异处】谓被斩。【头角峥嵘】比喻青少年气概或才能不同寻常。形容激进、时兴、引人注目的样子。【头昏目眩】见“头昏目晕”。【头昏目晕】犹言头昏眼花。【头昏眼花】头脑昏晕,眼睛发花。【头昏眼暗】犹言头昏眼花。【头昏脑眩】见“头昏脑胀”。【头昏脑胀】头部昏晕,脑子发胀。【头昏脑闷】犹言头昏脑胀。【头面人物】指在社会上有较大势力和声望而又经常抛头露面的人物。【头重脚轻】形容因酒醉或犯病等原因而感到头脑发胀,脚下无力,身体失去平衡。形容事物上下或前后不协调,不均称,失去平衡。 【头破血出】同“头破血流”。【头破血流】形容受到严重打击或遭到惨败的样子。【头破血淋】见“头破血流”。【头眩目昏】同“头昏眼花”。【头疼脑热】指小的病痛。亦指小灾小难。【头梢自领】自己扯着头发。比喻自讨苦吃,自找麻烦。【头痒搔跟】头上发痒却抓脚跟。比喻抓不到问题的关键,于事无补。【头稍自领】见“头梢自领”。【头焦额烂】形容十分狼狈窘迫。【头痛灸头,脚痛灸脚】谓针对疼痛的部位治疗,不追究病根。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头痛治头,足痛治足】见“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头痛脑热】见“头疼脑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喻做事缺乏通盘计划,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在表面上忙于应付。【头痛额热】见“头疼脑热”。【头童齿豁】头秃齿缺。形容衰老。【头晕目眩】头脑晕乱,眼睛昏花。【头会箕赋】见“头会箕敛”。【头会箕敛】按人数征税,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谓赋税苛刻繁重。【头头是道】原为佛教语,指处处都存在着道。后用以形容说话或做事有条不紊。语本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方是道,法法本圆成。”【首下尻高】头向下,屁股翘起。跪拜磕头的样子。【首足异处】头和脚分开在不同的地方。谓受杀戮而死亡。【首尾相连】见“首尾相继”。【首尾相援】谓前后互相照应。【首尾相卫】喻互相援救。【首尾相应】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后以“首尾相应”指作战时军队各部分互相照应支援。指诗文前后关联,互相呼应,形容结构严谨。【首尾相继】前后连接不断。【首屈一指】屈指计数时首先弯下大拇指。因以“首屈一指”表示第一,居首位。【首施两端】见“首鼠两端”。【首善之地】指首都。最好的地方。【首善之区】见“首善之地”。【首当其冲】处在冲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首鼠两端】犹豫不决、动摇不定貌。手身【身不由己】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指行动不能由自己支配。【身不由主】见“身不由己”。【身不遇时】谓没有遇到好的时机。【身心交病】身体衰弱,精神不振。【身心交瘁】见“身心交病”。【身外之物】个人身体以外的东西,指名誉、地位、财产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政。【身在江湖,心悬魏阙】见“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身在林泉,心怀魏阙】见“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身在曹营心在汉】三国时刘备(后为蜀汉皇帝)部将关羽身陷曹操营,封侯赐爵,宴请赠金,恩礼非常,但关羽仍心怀故主。后挂印封金,回到刘备身边。事见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后多以“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坚持节操,忠贞不二。【身先士卒】语本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后因以“身先士卒”谓作战时将帅冲在士兵前面,奋勇杀敌。【身先士众】见“身先士卒”。【身先朝露】谓身体比早晨露水消失还快。比喻很快死亡。【身名两泰】见“身名俱泰”。【身名俱泰】名誉、地位都安稳。形容生活舒泰。【身名俱败】犹言身名俱灭。【身名俱灭】谓身躯与名声一齐毁灭。【身非木石】谓自身并不是毫无感情的人。【身首异地】见“身首异处”。【身首异处】身体和头颅分在不同地方。指被杀头。【身退功成】谓功业成就,退隐家园。【身家性命】全家的生命和财产。【身败名裂】地位丧失,名声败坏。谓遭到彻底失败。【身败名隳】见“身败名裂”。【身做身当】谓自己做事自己承当。【身寄虎吻】谓把身子置于老虎嘴边。比喻处境极其危险。【身无寸缕】谓身上没有一寸线。形容极其穷困。【身无寸铁】身边没有武器。谓赤手空拳。【身无立锥】形容没有容身之地。【身无完肤】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死之日体无完皮。”后以“身无完肤”指被打得遍体鳞伤。比喻遭到攻击或破坏后难以自存的局面。【身无长物】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后以“身无长物”形容极其贫穷。【身无择行】谓一身行为遵循法则而无其他选择。【身强力壮】身体强壮,精力充沛。【身远心近】谓身体相隔虽远,但是双方的心却贴得很近。【身当矢石】形容亲自抵挡敌人进攻。【身当其境】见“身临其境”。【身微力薄】谓地位低下,财力不足。【身遥心迩】犹言身远心近。【身经百战】谓亲身经历过无数次战斗或斗争。【身轻言微】谓地位低下,言论主张不被重视。【身废名裂】见“身败名裂”。【身操井臼】语本后汉书冯衍传下:“衍娶北地任氏女为妻,悍忌,不得畜媵妾,兒女常自操井臼。”后因以“身操井臼”指亲自操持家务。【身历其境】见“身临其境”。【身临其境】谓亲身面临那种境地。【身怀六甲】六甲,传说为天帝造物之日。后因以“身怀六甲”谓妇女怀孕。【身体力行】淮南子氾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后以“身体力行”谓亲身体验,努力实行。【身体发肤】语出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本指身躯、四肢、须发、皮肤,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自身。【身显名扬】身世显赫,声名远扬。面【面不改色】见“面不改容”。【面不改容】谓脸色不改变。形容遇到危难时,镇定自若。【面引廷争】同“面折廷争”。【面北眉南】谓脸面相背,互不理睬。形容相处不合,各不照面。【面目一新】谓改变原样,呈现新貌。【面目可憎】形容人的容貌使人厌恶。【面目全非】面孔变得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形容事物变化很大。【面争庭论】同“面折庭争”。【面色如土】见“面如土色”。【面如土色】脸色如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恐惧。亦形容病态。【面如灰土】同“面如土色”。 【面如死灰】见“面若死灰”。【面如冠玉】史记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比喻男子徒有其表。后多以“面如冠玉”形容男子的美貌。【面如傅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脤。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后因以“面如傅粉”形容男子美貌。【面折廷争】谓在朝廷上犯颜直谏,据理力争。【面折廷诤】见“面折廷争”。【面折庭争】见“面折廷争”。【面若死灰】形容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 【面命耳提】同“耳提面命”。【面朋口友】谓非真诚相交的朋友。【面面皆到】见“面面俱到”。【面面相看】见“面面相觑”。【面面相睹】同“面面相觑”。【面面相窥】同“面面相觑”。【面面相觑】相视无言。形容因紧张或惊惧而束手无策之状。【面面俱到】谓各方面都照顾到,十分周全。亦指虽照顾到各方面,但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圆】同“面面俱到”。【面面圆到】见“面面俱到”。【面面厮觑】见“面面相觑”。【面是心非】谓表面上是一套,心底里又是一套,表里不一。【面是背非】当面赞成,背后反对。 【面红耳赤】语本朱子语类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后通作“面红耳赤”。形容因紧张、急躁、害羞等而脸上发红的样子。借指争吵。【面红耳热】见“面红耳赤”。【面红面赤】谓双方因争执而变脸。【面红面绿】见“面红面赤”。【面红颈赤】见“面红耳赤”。【面授机宜】谓当面布置应付局面的策略和办法。【面黄肌瘦】谓脸色发黄,身体瘦削。常形容病态。【面无人色】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后以“面无人色”谓脸上没有血色。形容极度恐惧。形容因饥饿、病痛而十分虚弱的样子。 【面谀背毁】见“面誉背毁”。【面壁功深】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默坐静修。面壁静修,道行甚深。亦比喻人经长期钻研,而造诣精深。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初祖菩提达磨大师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面壁磨】景德传灯录南岳怀让禅师:“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乃取一,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麽?师曰:磨作镜。一曰:磨岂能成镜邪?(师曰):坐禅岂得作佛邪?”后因以“面壁磨”比喻事不能成功。 【面缚衔璧】两手反绑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请罪。【面缚舆榇】语本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经,士舆榇。”杜预注:“缚手于后,唯见其面榇,棺也。将受死,故衰绖。”后因以“面缚舆榇”谓双手反绑,车载空棺,表示投降并自请极刑。【面墙而立】指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比喻不学习。【面谩腹诽】谓当面欺诳,心怀毁谤。【面誉背非】见“面誉背毁”。【面誉背毁】谓当面称赞,背后诽谤。目【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目不邪视】眼睛不向旁边看。形容为人正派。 【目不交睫】上下眼毛没有交合,即没有合眼。多形容心情不安而长夜不眠。【目不见睫】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人无自知之明。语出韩非子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目不忍见】见“目不忍视”。【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悲惨。【目不苟视】眼睛不随便乱看。形容为人正派。【目不知书】见“目不识书”。【目不斜视】见“目不邪视”。【目不给赏】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目不暇给】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来不及看。 【目不窥园】汉书董仲舒传:“扞仲舒呴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后遂以“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的苦学精神。【目不转睛】眼珠一转不转。形容注意力集中,看得出神。【目不识丁】连丁字都不识。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语出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目不识书】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目中无人】眼里没有别人。形容狂妄自大,看不起人。馀子,其馀的人。【目牛无全】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因以“目牛无全”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 【目目相觑】同“面面相觑”。【目光如豆】眼光像豆子那样小。比喻眼光窄小,见识短浅。【目光如炬】眼光亮得像火炬。形容发怒时的神色。亦形容眼光明亮有神。后亦比喻见识高明。【目光如鼠】犹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目光像老鼠般地四处窥测,形容行为不正。【目交心通】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目别汇分】犹言分门别类。【目知眼见】亲眼所见。形容熟悉了解。 【目使颐令】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兔顾犬】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目注心凝】犹言全神贯注。【目注心营】谓竭尽心力以赴。【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目怔口呆】同“目瞪口呆”。【目定口呆】同“目瞪口呆”。【目空一切】见“目空一世”。【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目空馀子】见“目中无人”。【目挑心招】旧时形容女子诱惑人的情态。【目挑心悦】眉眼传情,两心相悦。【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 【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支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迷五色】老子:“五色令人目盲。”谓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后以“目迷五色”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目染耳濡】见“目擩耳染”。【目眐心骇】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目眩头昏】犹头昏眼花。【目眩头晕】见“目眩头昏”。【目眢心忳】犹言泪竭神伤。形容悲痛之甚。【目睁口呆】亦作“目瞪口呆”。【目动言肆】谓神色不安,语调失常。【目窕心与】眉目传情,内心相许。【目达耳通】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 【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目量意营】以目测量,用心经营。形容精心勘测设计。【目无三尺】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目无王法】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因以“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亦形容办事精明熟练。【目无法纪】见“目无王法”。【目无尊长】不把尊长放在眼里。形容狂妄无礼。 【目无馀子】见“目中无人”。【目睫之论】比喻肤浅的见解。【目乱睛迷】见“目乱精迷”。【目乱精迷】眼花缭乱,神情迷惑。形容所见情景复杂纷繁或怪异多变,令人惊异。【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形容处事精明狡猾。【目濡耳染】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影响。【目击耳闻】见“目见耳闻”。【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瞪口呆】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受气而发楞。【目瞪口歪】形容气极时的神情。【目瞪口张】同“目瞪口呆”。【目瞪口结】同“目瞪口呆”。 【目瞪口僵】同“目瞪口呆”。【目瞪心骇】见“目眐心骇”。【目瞪舌挢】同“目瞪口呆”。【目瞪舌彊】同“目瞪口呆”。眼、耳、扣鼻、【鼻孔朝天】见“鼻孔撩天”。【鼻孔撩天】仰起头来鼻孔朝天。形容高傲自大。【鼻孔辽天】见“鼻孔撩天”。【鼻青眼乌】同“鼻青眼肿”。【鼻青眼紫】同“鼻青眼肿”。【鼻青眼肿】鼻子发青,眼睛肿起。形容脸部伤势严重。【鼻青脸肿】同“鼻青眼肿”。【鼻青额肿】同“鼻青眼肿”。【鼻垩挥斤】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典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鼻塌脣青】见“鼻塌嘴歪”。【鼻塌嘴歪】形容脸部伤势严重。【鼻肿眼青】同“鼻青眼肿”。【鼻端生火】语本南史曹景宗传:“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后因以“鼻端生火”形容马行疾速。【鼻端出火】见“鼻头出火”。【鼻头出火】形容意气风发;情绪激昂。【鼻息如雷】熟睡时鼾声大作。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舌齿【齿牙春色】形容爽朗地大笑。宋陶彀清异录作用:“娄师德位贵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谓师德笑,为齿牙春色。” 【齿牙之猾】见“齿牙为祸”。【齿牙为猾】见“齿牙为祸”。【齿牙为祸】谓谗言造成灾祸。史记晋世家:“初,献公将伐骊戎,人曰:齿牙为祸。及破骊戎,获骊姬,爱之,竟以乱晋。”【齿牙余惠】谓帮人说好话。【齿牙余慧】见“齿牙余惠”。【齿牙余论】随口称誉的话。南史谢眺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余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欲烦先生不惜,使令弟弃刘备而事东吴。”【齿少心锐】年轻气盛,锐意进取。【齿少气锐】见“齿少心锐”。 【齿甘乘肥】食美味,骑骏马。形容生活豪奢。【齿白脣红】形容年轻美貌。明胡文焕琼琚记桑下戏妻:“只见唇红齿白,桃花脸,绿鬓朱颜柳叶眉,因此不忍而去。”明施耐庵水浒传:“那厮唤做小张三,生得眉清目秀,。”【齿危发秀】年高眉秀。【齿如含贝】同“齿若编贝”。【齿如齐贝】同“齿若编贝”。【齿如编贝】同“齿若编贝”。【齿若编贝】形容牙齿整齐洁白。贝,白色螺壳。汉书东方朔传:“目若玄珠,齿若编贝。”【齿过肩随】谓尊礼长者。【齿落舌钝】年老掉齿,说话不清楚。【齿弊舌存】见“齿亡舌存”。 【齿剑如归】犹言视死如归。【齿颊生香】嘴边觉有香气生出。形容谈及之事使人产生美感。【齿颊挂人】谓为人们所称道。【齿豁头童】齿缺发秃。指老态。【齿亡舌存】亡:脱落,不存在。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者易遭摧折,而柔软者常获保全。汉刘向说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唇【唇不离腮】比喻关系亲近,经常待在一起。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六回:“你不去却怎样儿的,少不的,还在一处儿。”【脣敝舌腐】犹脣焦舌敝。【脣齿相须】犹脣齿相依。【脣齿相依】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三国志魏书鲍勋传:“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阴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唇齿之邦】嘴唇与牙齿互相依存。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与共。三国志魏志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脣辅相连】犹言脣齿相依。语本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脣亡齿寒。”【唇干口燥】见“口燥脣干”。【唇红齿白】嘴唇红,牙齿白。形容容貌俊美。明胡文焕琼琚记桑下戏妻:“只见唇红齿白,桃花脸,绿鬓朱颜柳叶眉,因此不忍而去。”【脣焦口燥】见“口燥脣干”。【脣焦舌敝】见“口燥脣干”。【脣焦舌敝】嘴干舌破。形容说话甚多、反复陈述而极度疲劳。语本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脣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脣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脣竭齿寒】见“脣亡齿寒”。【脣尖舌利】言词尖利。【脣揭齿寒】见“脣亡齿寒”。【脣枪舌剑】脣如枪,舌似剑。形容辩论激烈,言词锋利。金丘处机神光灿:“不在唇枪舌剑,人前斗,惺惺广学多知。”【脣亡齿寒】脣缺则齿露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语本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莼羹鲈脍】莼:莼菜;脍:切细的鱼肉。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因以“莼羹鲈脍”为辞官归隐的典故。宋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哉!”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心【心力交瘁】精神和体力都极为劳累。【心力衰竭】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心脏因疾病、过劳、排血功能减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要。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喘息、水肿等。 【心上心下】形容心神不安。【心口不一】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心口如一】想的和说的相同。形容为人诚实爽直。【心口相应】想的与说的相一致。【心不由意】谓不出于本意。【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形容思想不集中。【心不两用】谓一个人的心思一时只能专注于一事。【心不应口】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谓为人虚伪。【心中有数】谓对于事情心里有大概的了解或处理起来有一定的把握。【心手相忘】极言得心应手。【心手相应】谓技艺熟练,随心所欲。【心心念念】犹一心一意;念念不忘。【心心相印】佛教禅宗语。谓不依赖言语,以心互相印证。语本黄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自如来付法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谓心意非常投合。【心巧嘴乖】心思灵巧,能说会道。【心甘情原】非常愿意,没有丝毫勉强。【心平气和】心情不急躁,态度温和。谓身心安宁。【心平气定】心气平定,没有杂念。【心在魏阙】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谓臣民心在朝廷,关心国事。魏阙,古代天子和诸侯宫外的楼观,其下悬布法令,因以代称朝廷。 【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很想做,可是力量不够。【心有余悸】事过以后,心里还感到恐惧。【心有灵犀一点通】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以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旧说犀牛是一种灵兽,角中有白纹如线,贯通两端,感应灵异,故称。【心存目想】谓凝目注视,用心思索。【心灰意冷】犹心灰意懒。【心灰意败】犹心灰意懒。【心灰意懒】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心回意转】改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心血来潮】旧谓神仙心中对某人或某事突然发生感应而有所知晓。后亦指突然产生某种念头。【心向往之】见“心乡往之”。 【心忙意急】犹心慌意乱。【心忙意乱】犹心慌意乱。【心安理得】谓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心如刀剉】犹心如刀割。【心如刀割】比喻伤心痛苦之极。【心如刀绞】犹心如刀割。【心如刀锯】犹心如刀割。【心如刀搅】犹心如刀割。【心如止水】心里平静得像不动的水一样。形容坚持信念,不受外界影响。【心如古井】形容心境十分平静或一点也不动情。语本唐孟郊烈女操诗:“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心如死灰】见“心若死灰”。【心如金石】犹心如铁石。【心如寒灰】见“心若死灰”。【心如槁木】犹心若死灰。 【心如铁石】形容意志坚定,忠贞不渝。【心花怒放】比喻心情极其舒暢、愉快。形容文思迸发。【心花怒发】犹心花怒放。【心低意沮】情绪消极低沉。【心长绠短】喻力不从心。【心长发短】左传昭公三年:“齐侯田於莒,卢蒲嫳见,泣且请曰:余发如此种种,余奚能为?公曰:诺。吾告二子。归而告之。子尾欲复之,子雅不可,曰: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本谓年虽老却工于心计;后亦谓因年老而力不从心。【心拙口夯】谓心思笨拙,不善言谈。夯,同“笨”。【心若死灰】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心直口快】形容性情直爽,有话就说。【心直嘴快】见“心直口快”。【心到神知】本谓诚心敬神不必多事繁琐之礼。后喻对人尊敬,重在心意,不必当面表示或在口头上说出。【心非巷议】心里不满,而在私下议论。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心明眼亮】头脑清醒,目光犀利。【心往神驰】谓一心向往。【心服口服】心口如一地信服。语本庄子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心服首肯】谓心里信服,并点头同意。 【心怡神旷】同“心旷神怡”。【心孤意怯】谓心虚而胆气不壮。【心狠手毒】犹言心狠手辣。【心狠手辣】心肠凶狠,手段毒辣。【心急火燎】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心情十分焦急。【心急如焚】形容极为焦急。【心神不定】精神状态不安定。【心神不宁】见“心神不定”。【心神恍惚】精神不安宁。【心高气傲】心气高傲,谓要强好胜而自视不凡。【心浮气盛】形容性格浮躁,态度傲慢。【心浮气粗】见“心粗气浮”。【心悦神怡】犹心旷神怡。【心悦诚服】真心诚意的服从或佩服。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心术不正】见“心术不端”。【心术不端】心地不正派;居心不良。【心逸日休】谓不费心机,反而越来越好。【心粗气浮】形容性情浮躁。【心贯白日】谓心地与太阳一般光明。极喻坦诚,磊落。【心乡往之】对某人或某些事物心里很仰慕。【心细如发】亦作“心细於发”。极言小心谨慎,考虑周密。【心细於发】见“心细如发”。【心雄万夫】形容极有抱负,气概不凡。【心无二用】见“心不两用”。【心乔意怯】谓心神不定,感到害怕。【心焦火燎】心里急得像火烧着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心焦如焚】心里焦躁,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心情焦灼难忍。【心劳日拙】谓费尽心机,反而越来越糟。多用作贬词。【心劳意冗】同“心劳意攘”。【心劳意攘】犹心慌意乱。【心慌意急】同“心慌意乱”。【心慌意乱】内心惊慌,思绪紊乱。【心慌撩乱】心里慌张忙乱,心绪混乱。【心寒胆落】同“心寒胆战”。【心寒胆战】形容十分惊恐。【心开目明】犹心明眼亮。【心驰神往】见“心往神驰”。【心驰魏阙】见“心在魏阙”。【心照不宣】心里明白,不说出来。【心照神交】谓彼此思想相通,情投意合。 【心照情交】见“心照神交”。【心乱如麻】心情烦乱,像乱麻似的没有头绪。【心腹大患】见“心腹重患”。【心腹之交】知心朋友。【心腹之病】同“心腹之疾”。【心腹之疾】指体内致命的疾病。比喻严重的隐患。【心腹之患】同“心腹之疾”。【心腹之忧】犹心腹之疾。【心腹重患】指严重隐患或要害部门的大患。【心猿意马】比喻人的心思流荡散乱,如猿马之难以控制。亦指这种流荡散乱难以控制的心神。【心慈手软】心怀恻隐而不忍下手。【心慈面软】心地慈和,拉不下脸面。【心烦意冗】同“心烦意乱”。【心烦意乱】心情烦躁,思绪杂乱。 【心烦虑乱】同“心烦意乱”。【心慕手追】心中仰慕而追随仿效。【心摹手追】用心揣摩,追随仿效。【心殒胆破】见“心殒胆落”。【心殒胆落】形容十分惊恐。【心领神悟】见“心领神会”。【心领神会】内心深刻地领会。【心领意会】见“心领神会”。【心广体胖】心中坦然,身体舒泰。【心广体胖】指心情舒暢安逸,因而身体发胖。【心广体胖】心中坦然,身体舒泰。【心广体胖】指心情舒暢安逸,因而身体发胖。【心辣手狠】见“心狠手辣”。【心满意足】称心如意,十分满足。【心满意得】心中满足,洋洋得意。 【心满原足】见“心满意足”。【心慵意懒】情思倦怠,精神萎靡。【心宽体胖】见“心广体胖”。【心绪如麻】犹心乱如麻。【心荡神怡】见“心荡神摇”。【心荡神迷】见“心荡神摇”。【心荡神摇】谓神魂颠倒,不能自持。亦谓情思被外物吸引而飘飘然。【心醉神迷】见“心醉魂迷”。【心醉魂迷】形容极其迷恋。【心头鹿撞】见“心头撞鹿”。【心头撞鹿】心里像有小鹿在撞击。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心凝形释】精神专注,达到忘形的境界。【心胆俱裂】形容极其悲愤或恐惧。【心胆俱碎】见“心胆俱裂”。【心谤腹非】口里不说,心里谴责。谓暗地里反对。语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 【心瞻魏阙】见“心在魏阙”。【心旷神怡】心境开旷,精神愉悦。【心旷神恬】同“心旷神怡”。【心旷神飞】犹言心境愉悦,飘飘欲仙。【心旷神愉】同“心旷神怡”。【心织笔耕】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九:“翰林盛事云:王勃所至,请讬为文,金帛丰积,人谓心织笔耕。”本谓为人撰文获得一定报酬,后亦以指卖文为生。参阅唐李肇翰林志。【心怀叵测】居心不可猜测;居心不良。【心怀鬼胎】心里藏着不可告人的事或坏主意。 【心惊肉跳】形容心神恐惧不安。【心惊肉战】见“心惊肉跳”。【心惊胆落】同“心惊胆战”。【心惊胆裂】同“心惊胆战”。【心惊胆寒】同“心惊胆战”。【心惊胆战】形容极度惊恐。【心惊胆颤】见“心惊胆战”。【心灵手巧】头脑灵活,双手灵巧。【心灵性巧】心思灵巧。心、口【口口相传】口头传布或传授。【口口声声】形容不住地陈说、表白或把某一说法经常挂在口头。谓不住地说话或歌唱。【口不二价】谓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口不择言】情急时说话不能选用恰当的言词。亦指说话随便。【口不应心】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口中雌黄】谓随口更改言论不当处,如用雌黄蘸笔,涂改错字。【口耳之学】语本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谓只是耳听口说的学习。后用以指道听途说的肤浅之学。【口耳相承】谓接受传闻。【口耳相传】口说耳听,递相传授。【口似悬河】见“口若悬河”。【口血未乾】古人歃血为盟,结盟者以牲血涂口以示诚信。因谓定盟未久为“口血未乾”。【口如悬河】见“口若悬河”。【口呆目钝】见“口呆目瞪”。【口呆目瞪】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口含天宪】谓言出即为法令。形容把持国政,有生杀予夺之权。天宪,指朝廷法令。【口角生风】比喻说话流利。【口角春风】谓言谈如春风吹拂万物,能助之生长。喻指为人美言,助成其事。形容能说会道。【口角风情】口头表示的情爱。【口快心直】有话就说,性情直爽。【口若悬河】亦作“口如悬河”。亦作“口似悬河”。说话象河水下泻,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口直心快】想什么便说什么。【口服心服】不仅口头表示信服,内心也信服。【口沸目赤】谓口沫横飞,眼睛发红。形容人情绪激动,声色俱厉的神态。【口是心苗】犹言为心声。【口是心非】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口干舌焦】见“口燥脣干”。【口干舌燥】见“口燥脣干”。【口无择言】谓出口皆合道理,无需选择。【口碑载道】形容群众到处称颂。【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诛笔伐】用言语或文字宣布、声讨敌对者的罪行。也用于谴责坏人坏事。【口轻舌薄】形容说话刻薄。【口衔天宪】见“口含天宪”。【口说无凭】单凭口说,不足为据。【口诵心惟】见“口诵心维”。【口诵心维】口里念诵,心里思考。【口蜜腹剑】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啗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后因以“口蜜腹剑”比喻嘴甜心毒。【口坠天花】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品载,佛祖说法,感动天神,“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於虚空中缤纷乱坠”,“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薰於大会”。后遂以“口坠天花”喻指以夸诞之词动人听闻或以甘言骗人。华,同“花”。【口谐辞给】谓言辞诙谐敏捷。【口壅若川】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口燥脣干】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过多。古乐府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亦作“唇焦口燥”。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亦作“焦唇干舌”。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二回:“菲亚又往各自村落,逢人说项,语不离宗,一连跑了一个来月。”【叩心泣血】形容悲痛之极。肝【肝心涂地】犹言肝脑涂地。【肝肠寸断】形容极度悲痛。语本战国策燕策三:“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肝脑涂地】亦作“肝胆涂地”。形容战乱中死亡惨烈。形容尽忠竭力,不惜一死。【肝胆披沥】犹言披肝沥胆。比喻极尽忠诚。【肝胆胡越】犹言肝胆楚越。胡地在北,越地在南,喻远隔。肝胆,喻近。【肝胆相照】比喻赤诚相见。【肝胆楚越】比喻虽近犹远,虽亲犹疏。肝胆同体,喻亲近;楚越敌国,喻对立或疏远。【肝胆照人】谓以赤诚之心待人。【肝胆涂地】见“肝脑涂地”。【剖心坼肝】见“剖心析肝”。【剖心析肝】亦作“剖心坼肝”。形容掬诚相示。【剖心析胆】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剖心泣血】见“剖肝泣血”。【剖玄析微】剖辨玄奥,分析细微。【剖肝泣血】亦作“剖心泣血”。形容心意至诚,复极悲苦。 【剖肝沥胆】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剖析肝胆】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胆【胆大心粗】谓做事胆子大,但粗疏鲁莽欠思考。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扑咚咚阶下升衙鼓,唬得我手忙脚乱,使不得胆大心粗。”【胆大心细】勇于任事而又缜密谨慎。参见“胆大心小”。 【胆大心雄】胆子大,有雄心,做事无所畏惧。【胆大心小】办事果断,考虑周全。旧唐书孙思邈传:“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包天】极言胆子很大,不知畏惧。【胆大妄为】形容无所忌惮地胡作非为。【胆大如斗】三国志蜀志姜维传“维妻子皆伏诛”裴松之注引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后因称胆量极大为“胆大如斗”。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有一个赵子龙胆大如斗。”亦省作“胆如斗”。宋黄庭坚再答明略诗之二:“廖侯言如不出口,铨量古今胆如斗。”一说,“如斗”应作“如升”。 【胆大於身】犹言胆大如斗。谓无所忌惮。语出旧唐书李昭德传载丘愔劾奏李昭德语:“臣观其胆,乃大於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胆大泼天】同“胆大包天”。【胆小如豆】极言胆子小。【胆小如鼠】语本魏书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后以“胆小如鼠”或“胆小如鼷”形容胆量极小。【胆小如鼷】见“胆小如鼠”。【胆壮心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园林公司面试试题及答案
- 知识产权对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理清思路的专利代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激光技术常识考题分析试题及答案
- 药物经济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试题及答案
- 激光器的种类与应用分析试题及答案
- 药剂学中的先进制药技术试题及答案
- 文献检索试题及答案超星
- 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深入分析试题及答案
- 牛奶厂前处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二十校联盟高三第二次预热演练语文试题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读
-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调研报告
- DB36 1993-2024 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玻璃通孔(TGV)工艺的激光设备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课件:混合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英语期中复习:Unit1~4+期中共5套学情调研检测试卷(含答案)
- 提升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方案
- 《房颤诊治指南解读》课件
- 中考化学主题复习(重庆)专题4综合实验的探究
- 2008年高考数学试卷(文)(全国卷Ⅱ)(解析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