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教育信息化2016-2018三年行动计划-1.doc_第1页
厦门市教育信息化2016-2018三年行动计划-1.doc_第2页
厦门市教育信息化2016-2018三年行动计划-1.doc_第3页
厦门市教育信息化2016-2018三年行动计划-1.doc_第4页
厦门市教育信息化2016-2018三年行动计划-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厦门市教育信息化2016-2018三年行动计划厦门市教育局2016年3月目 录一、指导思想3二、工作思路3三、工作目标4四、主要任务5(一)建设市教育基础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提升教育服务水平。5(二)构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教育治理能力。6(三)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促进教育公平。6(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规模化应用,促进教学方式变革。7(五)推进“三个课堂”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7(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8(七)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8(八)探索终身学习管理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9(九)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教育管理改革。9(十)构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保障系统正常运行。10五、保障措施10(一)领导与组织保障10(二)政策与制度保障11(三)人员保障11(四)经费保障1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根据教育部、福建省有关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发展信息经济、智慧城市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快厦门教育现代化步伐,特制订本行动计划。一、指导思想以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和要求为核心,以“构建网络化、智慧化、惠民化、终身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共享资源多样化、教学个性化、管理智能化、环境泛在化、发展可持续化的教育大数据”为发展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管理、教与学的深刻变革,促进教育领域的公共服务事项,为推进我市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多元化、全民化发展做出贡献。二、工作思路以厦门教育的“两个率先”为己任,围绕“智慧厦门”建设,以“i厦门”和市级共享协同平台为技术标准指导,打造“智慧教育”,增强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引领学校信息化建设向深度应用、融合创新方向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厦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重点抓好“五化”:资源多样化。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资源环境,构建形式多样、品质优秀、机制健全、主动推送、体验先进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师生提供优质资源服务,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学个性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4.0相关技术等构建智能教学系统,探索BYOD(自带设备)进校园进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与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管理智能化。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面向社会的教育管理服务事务的智能化,提升教育决策能力与服务水平。环境泛在化。采用云计算、无线网络等技术,突破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缔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环境,共享教育大数据。发展可持续化。规范数据标准和接口,注重共建共享和开放式机制设计,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三、工作目标(1) 到2018年,全市教育城域网总出口带宽达到10G;100%公办中小学(含中职学校)以不低于1G带宽接入教育城域网;基本实现公办中小学无线网络全覆盖。(2) 全市10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并开通个人网络空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3) 教育领域网络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标准规范逐步完善,防护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与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网络安全体系,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局面得以保障。(4) 第一批建设2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工业4.0相关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管理中的全面应用。(5) 建成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厦门教育大数据和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6) 网络在线学习方便学生利用名校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促进教育公平日益成熟,信息化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成效初步呈现,与智慧城市、学习型城市建设以及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厦门教育信息化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四、主要任务(一)建设市教育基础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在教育部统一建设的教育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建设覆盖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统一教育基础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提供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接口和统一数据中心等基础支持服务,建成覆盖全市教育部门的人口信息(含学生及教职工信息)、机构规划地理信息、经费资产信息等三大教育基础信息库,同时与“i厦门”市级共享协同平台互联互通,打通各系统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教育部门与公安、卫计、人社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提供“多走网络、少走马路”的教育便民服务。制定各类教育信息系统开发的数据标准、接口标准和安全标准,规范全市教育信息系统的有序发展。(二)构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以市教育基础数据交换共享平台为枢纽,借助建成的我市三大教育基础信息库,建设全市性的高效互联、协同共享、适应我市教育管理事务的公共服务平台,满足教育部门内外事务管理,共享教育大数据的需要,为智慧管理与服务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达到“五可”目标:可通过人口信息库为学校划片派位和增建校舍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可基于数据挖掘,为全体市民提供如精准资助等各类管理创新应用服务;可依照国际惯例,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可打造“i教育”便民智慧服务系统,为全体师生推送个性化、智慧化的服务;可实施量化性效能督察指标,提升教育事务的网上处理率和服务率,不断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共同缔造厦门信息化示范城市。(三)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厦门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以深化教育应用、促进教学改革为目标,通过自主建设、购买引进、挖掘整理等多种渠道,高度整合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统一标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结算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探索资源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建设覆盖中小学教材知识点的微视频课程和配套题库、课件、工具等资源,与名校名师合作建设系列特色教学资源与课程,引进社会企业部分优质教育资源。 开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校本研发创客空间,为广大教师提供各种先进研发工具,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校本化;建立教学服务评价系统,自动统计分析学生作业和测试数据,形成教学反馈报告并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学习资源。建立面向市民的终身学习平台,共享厦门市图书馆电子资源,构建“市民学校”,为“智慧厦门、智慧教育”打下基础。(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规模化应用,促进教学方式变革。以厦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规模化应用,对教师、学生、家长及市民开放,提供个性化的终身学习服务;形成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发展各类基于人人通空间的创新应用。开通名师课堂,成立跨校区、跨区域的网上教研圈,开展校际互助、网络教学、在线学习等多种应用。进一步动员广大教师及电教、教研人员参与,培育一批创新应用的优秀示范案例,逐步形成基础教育优质课例“研究、制作、评选、共享”的教学新模式应用推广机制。(五)推进“三个课堂”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推动“专递课堂”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点开课率,提高教学点、薄弱校教学质量;推广“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大力推进“名师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以“名师工作室”等形式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师与一定数量的教师结成网络研修共同体,以名师带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继续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创新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建设,鼓励名校利用“名校网络课堂”带动一定数量的周边学校,使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共享,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步伐,充分利用计算机、物联网、无线射频识别与无线通信技术,加快基础应用建设,健全协同系统,推进校园一卡通建设,实现对学校行政办公、人事管理、财物管理、教务管理、学习管理、校园安保、透明食堂、校园支付、家校沟通、信息采集等多项功能的数字化集成管理,最优化地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生活质量,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成长环境。(七)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有关政策与精神,制定全市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规划,进一步完善市、区、校三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着重提升信息化队伍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中小学校长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制度,提升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帮助中小学校长树立现代教育意识,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理念,推动信息时代的教与学变革;通过营造信息氛围、培养信息道德,提高信息能力,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八)探索终身学习管理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终身学习需求为导向,加快汇聚以微课为代表的特色学习资源,搭建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终身教育在线学习系统,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开发闽南话学习的网络平台和手机APP学习软件,让广大市民随时、随地可以学说闽南话。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等高校,建成高校优课联盟,通过联盟逐步实现高校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共建、共享;探索实施网络学习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满足学习者多元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推广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大数据等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开放学习资源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厦门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九)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以网络全覆盖、服务全覆盖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实现市、区、校三级网络万兆带宽安全高速互联互通,促进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办公、学习区域并免费共享,普及校园安防监控、视频会议等信息化系统建设,推进智慧教室、实训室和录播教室、特色教室建设与应用。依托云计算技术,加大市、区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集中配置和优化云计算、云存储、云桌面资源,按需分配给各类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使用,逐步弱化学校数据中心建设。(十)构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急预案、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处置和报告办法,形成相对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分类制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网络与数据中心安全防护规范,按需配置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建立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对无线网络接入进行实名认证和行为审计,构建绿色、安全的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体系,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五、保障措施(一)领导与组织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教育信息化建设摆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领导,更新观念,明晰定位,重视宣传。1.市区校统筹联动。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分级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实现市、区、校三级联动,切实履行全市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职能。2.完善各级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各区、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要有行政主管专门负责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二)政策与制度保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教育文件精神,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教育信息化新政策和新机制的出台,制定相关制度,营造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1.完善管理制度。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和工作绩效评价制度,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目标管理和督导评估考核内容,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成为衡量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2.加强标准研究。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建立和完善厦门市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3.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建立教育信息化安全运行保障机制,完善应急预案,落实安全责任制,严格落实网络运行、数据管理等保障措施。4.完善激励制度。修订和完善考核和激励制度,表彰奖励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三)人员保障为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队伍成长提供政策支持,逐步实现人才队伍标准化配置。1.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培养具有信息化领导力的校长和中层干部;争取建立市级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团队,为信息技术优秀人才发展拓展空间,保持我市教育信息技术队伍的先进性。2.制定绩效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标准,规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制定和完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上岗、培训、工作量考核、工作效率考核等管理制度。3.研究制订新制度。保障学校信息技术人员的各项合理权益,调动信息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四)经费保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投入、多渠道筹措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1.争取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争取政府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2.加大民办学校扶持力度。利用财政专款或地方教育费附加等,加强民办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支持民办学校特色化办学和优质化发展。3.优化政策环境。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信息化企业参与,拓宽经费渠道,提升投资效益,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4.完善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市、区、校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统筹协调机制,杜绝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 15 附件:主要任务实施时间表(线路图)主要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实施和完成时间责任部门2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