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昙花盛开的时节论文范文模板提纲大学毕业职称大专汉语言文学中文论文.doc_第1页
追忆昙花盛开的时节论文范文模板提纲大学毕业职称大专汉语言文学中文论文.doc_第2页
追忆昙花盛开的时节论文范文模板提纲大学毕业职称大专汉语言文学中文论文.doc_第3页
追忆昙花盛开的时节论文范文模板提纲大学毕业职称大专汉语言文学中文论文.doc_第4页
追忆昙花盛开的时节论文范文模板提纲大学毕业职称大专汉语言文学中文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档案编号: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追忆昙花盛开的时节 舒婷作品简析学生姓名:高媛指导教师:陈向春 教授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研究学 号:06095010608021学习中心: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08 年5月摘 要从文学地位、创造风格、艺术手法等角度评述女诗人舒婷的作品。认为其诗歌开创了一代诗风,具有强烈的个性意识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为中国当代文学写下了灿烂的一页。关键词:舒婷 朦胧诗 个性意识 艺术技巧目 录1 开创了一代诗风1 1.1 朦胧诗的主将1 1.2 承前启后的诗人 22强烈的个性意识3 2.1 人本主义思想3 2.2 女性意识的早醒者43高超的艺术技艺 53.1 隐喻手法 53.2 象征手法 6参考文献 7前 言少年时,也学着别人读诗歌,写诗歌。在亦真亦幻的世界里,走进了一位伟岸、坚强、美丽、圣洁的女人只记得那时,我把所有的赞美都给了她舒婷。远离了少年的纯情,在中国文学中徜徉几个轮回后,再次遇见她和她的作品时,心情竟然沉重起来,为那些诗歌,为那个忧伤的美女,也为那个浑沌的时代。时值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文革中后期从迷惘中觉醒而在地下写忠实于心灵的诗的年轻作者,借思想解放的飙风浮出了地表。经历了社会风云之后,时代的动乱在他们心灵上抹上特有的色彩-迷茫、矛盾、思索、徘徊、追求、选择及难言的心声。他们久蓄的情感在全民性的历史批判中经过了理性的过滤,上升为对“瞒”和“骗”文学的自觉的反叛,他们或愤怒、或哀鸣、或悲泣,用近于流血的心,喷吐出一首首深情的歌。今天,我们可以理清混乱的思绪,开始客观的思考,甚至可以旁观关于这股新诗潮的争论,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段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文学思潮,从而更深刻地通晓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呢?那么我们首先应研究的就是舒婷,她以其鲜明的个性意识,精湛的艺术技巧,向世人展示了朦胧的意境之美恰如烛光中盛开的昙花。1 开创了一代诗风1.1 朦胧诗的主将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政治原因,中国的诗歌曾一度处在低迷萧瑟中。七十年代末经过一场文革后,诗歌命运出现了转机,也可以说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以舒婷、北岛、顾城、江河、傅天琳、杨炼等青年诗人为代表的诗人开创了中国现代“朦胧诗”的先河,其诗风以意象为主体,这是中国前无古人的一场诗歌母语体系的大革命,文学失去了质感,主要以意象来捕捉感觉和意境,运用了意识流、蒙太奇、印象派超现实、唯美主义等艺术手法,将诗歌酣畅淋漓地展现在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匹脱缰的黑马,抛开了传统的诗歌语言体系的羁绊,以多晶体的情感,带着迷惘、伤感、宣泄的情调,柔中有刚,辐射在神州大地,形成了股新诗潮。“朦胧诗”冲击了传统审美习惯,重构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美理想,拓展了当代诗歌的艺术表现空间,形成如烟如梦的朦胧风格,为当代新诗的发展,也为诗歌发展留下不可磨灭的、鲜艳夺目的一页。我们知道,朦胧诗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1.1.1 动乱岁月中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以及真理被扼杀,谎言得畅行的复杂现实,给一代青年人造成迷惘、痛苦、怀疑和信仰危机,但也形成他们积极思索,反对盲从、迷信,勇于反叛的时代精神,这一切交织并存,曲折地反映在他们的诗作中,形成诗歌思想内容的“朦胧性”。1.1.2 这一代青年诗人经过历史的磨难,对假大空的文学作品极为反感,对标语口号式的宣传也不再相信,对以往诗歌中过于直露成显的主题及表现手法更带有自觉的抵制,于是企图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做出新的探索。1.1.3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打破了长期封闭与禁锢,闭锁狭隘的文化心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外国文学中的现代派艺术在青年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感染,一些表现手法和技巧被移植。所有这些,促成了以表现内心感受为主要特征的朦胧诗的诞生。而作为最早被正统文艺体系和普通公众所接纳的朦胧诗人,舒婷毫无疑问地成了朦胧派的代表性人物,成了写朦胧诗的主将。写于1997年的双桅船,是诗人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灯”相遇,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又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述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再读舒婷的枫叶从某一片山坡某一处林边由某一只柔软的手所拾起的这一颗叶形的心也许并无深的寄意只有霜打过的痕迹这使我想起某一个黄昏某一条林荫由某一朵欲言又止的小嘴从我肩上轻轻吹去的那一抹夕照而今又回到心里格外地沉重我可以否认这片枫叶否认它,如拒绝一种亲密但从此以后每逢风起,我总要感到你枝头上独立无依的颤栗第一节“叶形的心”由枫叶的火红联想到心,由叶上霜想到身世的坎坷。第二节回忆了“林荫”道上漫步时刻这不是普通的散步,而是“历史性”的谈话。可以想象当时双方感情纷乱,语无伦次,但诗人只选了两个细节:欲言又止的小嘴,和“轻”吹去的那一抹夕照那许许多多的话语,纷乱的思绪留给了读者去回味。最后一节:“你枝头上”续用了枫叶的变形延伸,表示了对她的殷殷关怀,深深的思念。散文似的诗句似乎讲了一个故事,但它是断裂的、跳跃的,而且用了变形的手法。所以这首诗很含蓄,回味绵长,充满了梦幻式的“朦胧美”。以上两首朦胧诗,可说是朦胧分寸掌握较好的范例,从她的作品中,无庸故疑,舒婷是当之无愧的“掌门人”,正如艾青老人家所说:“朦胧派有舒婷一个就够了”。1.2承前启后的诗人舒婷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是突出的,谢冕这样评价:“她是新诗潮最早的一位诗人,也是传统诗潮最后一位诗人,她是沟,她更是桥,她体现诗的时代分野,把诗从外部世界的随意泛滥凝聚到人的情感风暴的核心,舒婷可能是一个开始。舒婷创造了美丽的忧伤。她的声音代表了黑夜刚刚过去,曙光悄悄来临的蜕变期中国人复杂的心理和情结”这也就是说,我们单纯地把舒婷当作一个思潮的主将,当成一个旧文学的反叛者,是不全面的,著名学者基甫这样评论:舒婷的诗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的观点,显然是对舒婷诗歌最严重的误读,如果像最初的批评者那样,将“朦胧诗”定为文体上的“古怪”“朦胧”和难懂,以及思想内容上过分的“个人化”倾向的话,那么,舒婷显然就是一位被错划的“朦胧派”。正因为如此,她也就是最早获得了平反。至此,正统人士的紧张神经终于可以稍稍舒缓一下了。舒婷的努力当然没有白费,她很快就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新的国家意识形态体系内获得了合法性地位,进而成为国家美学的附庸、补充和装饰。舒婷的诗充分体现了“后毛时代”文艺的美学样板。舒婷也曾经说过:“我的诗已经被约定俗成地称为朦胧诗,但我并不完全这样认为,因为它是特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而朦胧诗的概念一直在不断地改变。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仅仅是用一支笔在纸上抒发自己的想法而已。”细读她的作品,总是会发现其诗歌中传统的或是与前期文学承接的因素。如写于1993年的致大海,在舒婷的笔下,不仅赞叹大海的雄壮博大,同时也沉思生活的险峻,“多少是令人窒息的压制,但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是扼杀不了的”。“还有贝壳”句写出了憧憬和理想。最后“有沉论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更是让人心生欣慰,从而细致刻画了对大海的情怀,让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了曹操笔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的大海。而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诗人抒发出儿女对祖国的挚爱,亲切自然,政治气氛相当浓厚,明显地超脱于前期的革命文学(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认识革命文学的历史价值),正是这样,该诗的发表,才在朦胧诗的肯定者和反对者之间引起了一致的共鸣,奠定了诗人最初的声名基础。至此,我们可以借用孙绍振先生的评价:“她代表着我们的未来,但是她的风格却来自我们的过去她把几十年前新诗的优良传统一下子带到我们面前她遵循着特殊的抒情个性,对自我,同时也是对生活现象和本质进行诚实的探索。”这段话客观地阐述了“五四”文学传统的断层中,舒婷诗歌产生的重要意义,其实这也正是新诗潮诗歌产生的重要意义。它们修复了我国“五四”以来的人本主义诗歌传统,并开启了我国新诗的健康运行。2 强烈的个性意识2.1人本主义思想“文革”结束以后,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之一,进入了更为自觉也更为多产的创作阶段。她的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在意象的运用上超于明朗,贴近自然而很少刻意为之的痕迹。她还受到了同时期北岛等“今天”诗人的影响,更加注重对思想倾向的追求,表现在作品上便是有意识地突出了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精神,以及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挚爱。她的诗多用第一人称写成。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都通过“我”这一抒情形象表现出来,诗行中充满了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诗人明确地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改善人性的思想,并进一步突出了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怀和爱的呼吸。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的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而且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这些话,深刻地反映了人本主义理想已成为“朦胧诗”在这一时期的自觉要求。而舒婷的这种追求,在她的神女峰、会唱歌的鸢尾花、双桅船等大量诗篇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例如神女峰中的名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会唱歌的鸢尾花中的诗句:“我情感的三角梅啊/你宁可生生灭灭/回到你风风雨雨的山坡/不要在花瓶上摇曳/和鸽子一起找我吧/在早晨来找我/你会从人们的爱情里/找到我/找到你的/会唱歌的鸢尾花”。这些诗句表达了人性中美好的情感,在新诗潮诗歌及整个当代人本主义文学的发展中,这些诗篇都不失为一枝动人的花朵。在强烈的公众认同要求驱使下,舒婷写下了一大批歌颂国家、民族、大众的诗,舒婷与“大我”融为一体的愿望是如此的迫切,甚至不惜将个体自我贬低,以谦卑谋求妥协,以自我取消来获得外部世界的认同,如一代人的呼声我决不申诉我个人的遭遇为了百年后天真的孩子不用对我们留下的历史猜谜为了祖国的这份空白为了民族的这段崎岖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在这里,舒婷以“一代人”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诗中塞满了至高无上的事物,仿佛整个世界的命运都担负在他们的肩上,“一代人的呼声”是多么高亢。2.2 女性意识的早醒者作为女性,亲情和爱情尤为突出,与北岛笔下的对抗性的“父子”关系不同,舒婷塑造的是和睦恩爱的“母女”关系。她写下了大量的以“妈妈”为基本对象的诗作,如在诗歌的十字架上献给我的北方妈妈:可是我累了,妈妈把你的手搁在我燃烧的额上虽然我累了,妈妈帮助我立在阵线的最前方舒婷的致橡树显示了作为女性意识的早醒者的思考。在传统文学叙事中女性总是作为一个弱者、牺牲品、男人的玩物被言说。在少男少女甚至是中年人群中,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恐怕被认为是对爱情的崇高阐释,他肯定了为爱情牺牲个人幸福的价值观念,“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山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诗句以美丽低婉的笔调书写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像一个神话供奉在我们心底,这种崇高的爱情观念,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中传递,女人们更是情不自禁地向往着做河流中一条快乐的小鱼,做一只为大树歌唱的小鸟儿,做一条攀援的长春藤。而舒婷,在人妖颠倒的年代刚刚结束,便喊出了: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这宛如一个自我意识早醒的女性,高唱着叛逆的歌,震撼着沉睡的意识深处,激活着已麻木的女性自我意识。舒婷的诗从人的高度,关怀着女性、关怀着人,致橡树在两性和人这两个方面上阐述对人的理解,从心灵深处表达对人的关怀。首先,一反传统的思维模式打破了裴多菲爱情神话。她否定了在两性世界中依赖他人的女性意识,否定了攀龙附凤,以抬高自己,同时也丧失自己人格的人;也否定了像泉源、险峰、月光、春雨那样,给爱人带来温暖、慰藉的、缺乏独立的自我意识的人,否定了带有不平等色彩的爱情。对传统意识的背叛,意味着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舒婷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命名不是单纯的性别意识,而是从更广阔的社会意义上来阐述女性作为社会的一员,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女性观念,不是狭隘的女性性别意识,而是基于人性的意识,是活生生的,不是形而上学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女性和男性一样同是人类社会的一员,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庸,更不能被男性的意识所左右,女性具有和男性一样独立的观念意识,和男性一样,她担负着社会的责任,她思考的不是自我形象,更重要的是自我意识。致橡树从一个新的视觉角度揭开了女性这一命题。舒婷以她美丽的诗笔,描绘大海,歌咏橡树,勾勒“惠安女”,点染“神女峰”她的美丽,如一匹温柔可爱的小兽,缠你、噌你、舔你;又如一片朦胧轻柔的烟雨,濡染你、浸润你、溶化你,渐渐地渐渐地美丽你在称之为“诗人”的诗人中,舒婷绝对不以诗的数量取胜(数量能否取胜,暂且存疑)。但她几乎每一首面世的诗都让人喜欢,让人心动。在先锋派诗人大声喧哗的时候,舒婷悄然从诗坛淡出而倾情于散文随笔,与其说她对自我的尊重和珍爱,不如说是对诗的呵护和珍视,我想这才是女性的真爱,这样的诗人才是美丽的诗人。3 高超的艺术技巧3.1 隐喻手法“朦胧诗”在诗艺上最明显的特征首先还是独特的修辞手法,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舒婷的名篇会唱歌的鸢尾花它集中了“朦胧诗”的基本修辞手段。“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在一片丁当响的月光下”为什么是“鸢尾花”呢?这种并不常见的花卉,出现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革命文艺的大花圃里,多少显得一些突兀,令人惊讶。我不谙园艺,从前也不曾见过鸢尾花,最初在舒婷的诗中见到“鸢尾花”这个词的时候,一时间确实产生过许多飘渺的联想。也许,这正是朦胧诗人所需要的效果。后来,我在梵高的一幅著名的画中见到了它,花朵呈蓝色,看上去像张开的鸭子嘴巴,让人觉得它真的会突然开口唱起歌来。可是,为什么不是别的什么花呢?比如向日葵,那种永远朝向太阳的葵花是革命诗人的钟爱,曾经开遍了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在当时的革命花园里,常见的是青松翠柏和种属不详的光荣花,每一种植物都意味深长,非同一般。社会主义的“香花”和资本主义的“毒草”势不两立,你死我活。任何混淆和误植,都将带来灾祸。在舒婷的这首诗中,有一个奇妙的修辞,结构的转换:革命文学中最常见的向日葵与太阳之间的组合关系转变为鸢尾花与月亮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微妙的组合词变化,就是“朦胧诗”诗歌艺术上的一个秘密,也许可以这么说,“朦胧诗人”最勇敢的行动之一,就是在革命文艺的大花圃里移植栽培了一些当时的人们比较陌生的植物:除了鸢尾花外,出现较频繁的还有橡树、凌霄花、紫丁香、紫云英、鸢萝、三角梅、蒲公英很容易让糊涂的人误以为自己是看到了一份园林局的生产报表。这些陌生的屑小的事物,是构成“朦胧诗”的隐喻结构的基本成份。隐喻这一修辞是古典抒情的灵魂,也是朦胧诗的灵魂,故而,构成隐喻之基本成分的性质也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朦胧诗”在一定程度上对革命文艺的隐喻模式进行了一番改造和修补,也就是改造了革命文艺的词汇表,并生成了他们自己的词汇表。首先是词汇量增加了。除了上述花花草草之外,“朦胧诗”中经常出现的还有船、大海、贝壳、沙滩、星星,而提供新的事物最多的是舒婷。关于朦胧诗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围绕着诗歌“词汇表”的斗争。允许不允许这些花花草草进入诗歌的词汇表,被上升到关涉革命文学之前途的高度来加以对待。但朦胧诗却是这场斗争的最终胜利者。3.2 象征手法舒婷在诗歌里很少直抒胸臆,她常常用象征主义的感觉和暗示、意象的组合和跳跃来营造诗的艺术境界,这不仅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拓展,而且推动了诗歌语言的变化和发展。艾青说:“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之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喻。”舒婷在诗中常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以个性化的感觉,来凝聚意象,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致橡树里以“树”的意象,双桅船里以“船”和“岸”的意象,都在表达中留下阐述的空间,贴近于一种主观的个体生存经验。如路遇凤凰树突然倾斜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地球正飞速地倒转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夜总之,在舒婷的诗中,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