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的预测和应急管理问题.doc_第1页
灾害的预测和应急管理问题.doc_第2页
灾害的预测和应急管理问题.doc_第3页
灾害的预测和应急管理问题.doc_第4页
灾害的预测和应急管理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和应急管理问题摘 要 本文以我国历年自然灾害的损失的实际情况为背景,分析并建立了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模型和应急物资调配模型。 首先,针对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现状,并结合傅里叶级数的相位特征,利用傅里叶级数时间序列模型给出自然灾害损失的变化趋势。根据1988-2010年间的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数据,在SPSS软件环境的拟合之下,并对未来三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经济的直接损失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傅里叶模型能够很好地符合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发生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损失预测模型在灾害经济损预测中误差大、稳定性差的缺陷,提高了预测精度;且得出未来3年我国灾害灾情仍然具有递增的趋势的结论。然后,针对我国自然灾害常常是多个事故同时发生的特点, 我们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偏好次序的效用函数, 用以刻画各事故得到救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将多事故物资调配问题描述为完全信息非合作博弈过程, 利用Gambit软件, 求解该博弈过程的纳什均衡, 得到物资分配方案。综合了考虑事故严重程度、响应时间、救援可靠性等多个优化目标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合理有效地解决多事故点的应急物资调配问题, 为应急辅助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最后,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方法,我们分析了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键词:傅里叶级数、拟合曲线、多事故、博弈理论、纳什均衡问 题 重 述 和 分 析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其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这些自然灾害在不同程度上都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预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对于国民经济和防灾减灾工作既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传统的预测模型往往在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究其原因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多种致灾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致灾因子对承灾体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致灾因子起着长期而稳定的作用,而有的致灾因子则周期性地起作用,从而使得灾情具有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因此,本文会同时结合以上致灾因子来建立精度更高的灾害预测模型。应急资源调配优化问题,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合理地分配有限的应急资源,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减少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考虑到多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发生时间间隔短、地理位置相对靠近的多个事故的应急响应,因涉及到共同救援物资和力量,则更加凸显资源调配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力量部署一定的条件下,各事故之间必然存在对稀缺资源的竞争。博弈论作为研究竞争与冲突条件下决策分析的科学,运用于各领域的资源调配或优化问题中,也为解决该应急资源调配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我国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的预测模型一、模型准备:基于一般的研究方法存在精确性不足,原因在于自然灾害的发生是由多种致灾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来源于长期而稳定的致灾因子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来源于周期性的波动影响。使得自然灾害的损失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鉴于此笔者建议运用傅里叶级数预测模型来预测自然灾害损失的情况:首先,我们可以把那些长期而稳定的致灾因子所造成的损失用单调线性关系来表示:f(t)=a+b*t.若b0,则表示递增,若b0,则表示递减。其次,我们把那种周期性波动的致灾因子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用周期函数来表示。最后,可以用如下这个时间序列来表示致灾因子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a,b表示长期发展趋势的参数,表示致灾因子周期性影响因素,反映周期函数的振幅和周期的相位。上述参数可以在后面的数据拟合里面求得。N表示致灾因子的数量,显然N数值越大,在拟合的过程中得到的结果会越精确。总的说来,该模型克服了一般方法的不足,考虑了周期性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模型假设:1,不包含在数据里面的直接经济损失不予考虑;2,致灾因子只有长期而稳定和周期性波动两种情况;3,周期函数所反映的致灾因子只考虑一种情况;4,致灾因子在长期方面的影响认为是单调的直线关系;5,忽略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把各年的数据不再予以折现;6,假设2010之后的三年不会发生像汶川大地震那样的特大自然灾害;三、模型建立:其中w表示弧度,a,b,a1,b1,W都为参数。四:模型求解:笔者采用的数据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规划财务司,1988年到2010年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救灾工作栏里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理论上应该要把每一年的数据都折现到2010年,但笔者在假设中把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去掉了,所以直接以1988年到2010年22年的数据进行求解,以下是1988年-2010年数据:时间直接经济损失(亿)1988525198961619911215199285419939931994187619951863199628821997197519982644.81999196220002045.320011942.220021717.420031884.320041602.320052042.120062528.120072363200811752.420092523.720105339.9数据来源:国家民政局网站:/article/tjbg/对数据进行拟合:运用SPSS软件进行拟合,确定各个回归系数的数值,然后再预测未来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步骤:1,根据已有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SPSS做出该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回归的图形,根据已知假设条件,对周期性的函数进行一次拟合。 2, 作出时间序列的曲线图之后,还要对该模型进行检验,看散落的点是否基本落于预测的图形之上,看可行系数是否接近于1.根据以上步骤在SPSS软件中拟合,为了方便,我们把时间定义为t=1,2,3,22.并设置成序列格式,在非线性回归对话框中将因变量即直接经济损失,和要拟合的函数模型:, 再设置变量a,b,a1,b1,w.将他们的初始值都设为0.最后确定后,可以得出拟合后的一些分析值,在拟合之后可以通过图形对话框将预测值和原来数据值都在图形中用折线图表示。笔者在此处注明:图中为了在SPSS中对非线性回归进行拟合,将横轴的变量由1988-2010转换成1-22.制作了两个图,第一个图,是包含有2008年数据的图,因为2008年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惊人的11752.4亿元。而第二个图不含有2008年数据,根据假设条件,假设2010后三年都不会发生类似于汶川大地震的重大自然灾害,显然这样分析起来是有道理的。 图一 图一方程式为: =0.412,可行系数只有0.412,远远小于1。 图二 图二方程式为: =0.742,可行系数接近于1,此拟合是比较接近的。尽管在统计方面看来,在图形中去掉一些关键的点是不可取的,正如上面所描述的,2008年是中国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一年,由于灾害造成4.7亿人受灾,死亡和失踪人数达到88928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1752.4亿元。根据模型的基本假设,为了使模型能够更好的预测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在利用时间序列的时候去掉了2008年的数据,得出预测的模型来预测未来三年自然灾害对经济造成的直接损失,相比将2008年数据涵括进来时的模型更加准确。在类似汶川大地震这样特大灾害发生的概率在中国是极低的,笔者认为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个别偏离太大的数据剔除是可取的。五、模型检验:根据得到的模型表达式:得到当t取13,17,18即当时间为2000年,2004年,2005年时的预测数据分别为:1689.229;2082.846;2181.339.与现实中的数据:2045.3;1602.3;2042.1.相对来说,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相差不是太大,在SPSS软件拟合该模型的时候,给出了此模型在剔除2008年数据的基础上可行系数达到了0.742,接近于1,说明该预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可以用它来预测不存在那种特大灾害是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值。六、预测结果:根据得到的模型表达式:可以得到2011到2013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2575.681;2664.358;2773.074.从整体上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未来三年是递增的。七、总结与结论:论述了傅里叶级数的建模思想和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来解决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预测问题。同时统计了最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相关数据,通过傅里叶级数的方法,建立了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运用SPS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综上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1)傅里叶级数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尤其是能够比较理想地描述数据的周期性结构并同时考虑数据的单调性特征,且拟合误差和预测误差均较小,同时也为自然灾害的损失提供了一种新的预测方法。 2)根据建立的模型,再结合傅里叶级数模型,拟合出我国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预测模型,在未来三年的损失呈现上扬的趋势,相关部门要引起重视。重大自然灾害下应急物资调配的博弈模型一、 假设条件:1.信息更新方式和速度满足要求(如完备的应急信息平台) , 使得各事故点都能及时了解发生事故的数量、严重程度及可用物资状况等。2.该博弈的参与人为各事故点, 针对离散资源的情况, 资源调配方案是有限的。3.事故后果的灾难性使得各事故点都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应急物资, 以便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援行动。综合以上因素, 刻画该应急物资调配问题为完全信息非合作有限策略博弈。这里的“非合作”是指各事故点着眼于自己的效用, 即如何及时应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突发事件, 并非各事故点之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或恶意占用物资。二、模型的建立:1.模型变量的建立记为事故点, 也称为博弈的参与人, 为救援点,。事故点所需物资数为, 救援点 可用的物资数为。只考虑物资数量, 不计具体单位。定义事故点对应的偏好向量为.其中是该事故点对救援点的偏好程度。定义1, 2, 为事故点 的事故严重程度(类似于应急管理中的预警分级) , 数值越大表示该事故越严重。对于不同情况下的应急救援行动, 应急物资调配优化问题的目标可能有所不同。一般地, 要求应急响应时间最短。考虑到不同的救援点因人员经验或设备的可靠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别, 在实际中, 可能需要从更有经验和可靠的救援点分派人和物资, 到严重程度更高的事故点进行救援, 以保证应急救援的有效性。这里偏好程度高代表该救援点应急响应时间短、人员经验丰富或设备的可靠程度高。参与人的策略定义为事故点从各救援点获得的物资组合, 记 为事故点 对应的策略集, 即= ,.并且:.其中: 为策略集 中的策略个数, 即事故点对应的物资分配方案的个数; 表示事故点的第j 策略, 是该事故点从救援点分配到的物资数。当多个事故点都偏好于从同一救援点分配物资, 而该点的可用物资又无法满足所有事故点的需求时, 则形成多个事故对物资的竞争。事故点从偏好程度较低的救援点分配物资需要付出一定代价, 如应急响应时间延长, 事故损失加大。求解合理的物资调配方案即寻求该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即策略组合使得,。其中:。 i 定义为策略组合S下参与人 的期望效用函数。可以证明该有限策略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存在,为直观表述, 记为该博弈的第i 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解(Nash Equilibrium)。其中,是参与人的策略, 。2算法与效用函数步骤1确定救援点在多个事故发生后, 需要确定各事故的应急救援物资需求数, 并比较物资需求总和与救援点的可用物资总和。如物资短缺, 则需扩大救援区域, 增加救援点直至可用物资总和不小于求总和, 即步骤2生成策略集采用递归方法生成参与人的策略集, 一般地, 策略集包括满足该事故点需求的所有分配方案。为实现物资的有效利用, 策略需满足条件.即事故点获得的物资总数不超过应急响应实际所需资源数,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当救援点数量或物资数量较多时,过多的策略数会使得计算量过大而影响计算时间。考虑到最终调配方案对于每个参与人应是较优策略,可以对策略集进行简化,适当减少策g(i),Shetty在论文中运用了以策略代价为依据对策略集排序的方法。然而作为判断策略优劣的变量,对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和优化目标,策略代价的计算方法有所不同。在本文中定义策略代价为,即同时考虑救援点偏好程度和从同一救援点获得的物资数。步骤3确定支付矩阵定义参与人Ci 的支付矩阵为矩阵元素 表示在其他参与人选择策略组合时, 参与人选择策略所获得的效用。其中:表示除参与人 以外所有参与人的第k 策略组合, 策略组合总数由下式求得:某一特定物资分配方式下事故点获得的效用,可以理解为由于及时获得物资而减缓的事故损失。该效用函数是参与人竞争性决策互动的体现, 各参与人对策略的调整是为获得最大的效用。由于应急物资是稀缺的, 任何一个事故点获得救援物资和力量, 意味着其他事故点无法得到这一部分物资与力量的救援与支持。这种资源竞争关系的存在使得事故点的效用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严重程度和所需物资, 还与同时存在的事故数、严重程度和所需物资数量有关。不失一般性, 效用函数的设计满足以下原则:某一事故点获得的效用, 与得到的物资数以及它对该救援点的偏好程度成正比, 即,其中为刻画物资需求冲突的变量, 如果满足则, 否则。其中表示在除事故点以外的其他参与人选择策略组合时, 事故点从救援点分配到的物资数;为负值意味着此时该事故点的分配方案组合会使得某救援点的物资供不应求, 因而事故点得到负的效用。即必有事故点不能满足物资需求以及时开展救援行动, 事故超成的损失加大。考虑到现实中事故的严重程度可能不同, 严重程度高的事故点常常需要更加迅速有效的救援行动支持, 应具备一定的物资享有优先级。优先级可以通过效用函数的改进实现, 即其中的取值体现了与其他事故点相比, 事故点Ci的优先级。如果满足 且,使得; 那么,否则。其中是事故点的事故严重程度。步骤4求解纳什均衡解各事故点力求最大化其效用, 则纳什均衡为该非合作博弈的“解”的适合定义。纳什均衡的多重性使得针对某一调配问题同时得到多个可行优化方案成为可能。3算例验证下面讨论和对比比不同偏好序和事故严重程度条件下, 非合作博弈资源调配的结果。仿真计算通过面向对象的编程方式实现, 求解纳什均衡解时运用了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开发的计算程序Gambit。3. 1算例1针对n= 2、m = 3 的情况, 即同时存在2 个事故点, 共3 个救援点同时提供应急救援物资。物资供求关系见表1。其中:是事故点, i1, 2; 是救援点, j 1, 2, 3。Q 是事故点所需的物资数, A 是救援点可供的物资数, L 是事故严重程度。表1算例1: 事故/物资供求关系Q A L 9 2 6 1 5 4 7假设各事故点的偏好向量相同, 即= (1,2,3) , i1, 2。这种各事故点偏好序相同的情况可对应某些与无关的影响因素, 如救援点设备的可靠性和人员的经验等, 偏好程度越高表示越可靠或更具经验,救援行动更加及时有效。即在获得相同物资数的情况下, 事故点能从偏好程度更高的救援点获得更多的效用。通过仿真计算得到该博弈的纯策略纳什解为: = (0, 2, 7) , = (4, 2, 0).考虑只存在事故点或事故点的情况,则每一事故点的最优方案都是首先从偏好程度更高的处调派应急资源,但两个事故点的同时存在导致出现对物资的竞争。该调配方案中事故严重程度高的事故点得到偏好程度更高的应急救援资源的支持,从全局上便于更有效地开展多个事故的救援行动。并且考虑到设备组装与人员配合的默契程度, 前往某一事故参与救援的物资尽可能地来自于同一救援点。3. 2算例2再考虑n= 3、m = 4, 并且偏好序不同的情况。物资供求关系见表2, 相关参数的含义与表1 相同。表2算例2: 事故/物资供求关系Q A L 2 1 3 1 3 1 1 2 2 3各事故点的偏好向量= (1, 2, 3, 4) , =(4, 2, 3, 1) , = (3, 4, 1, 2)。各事故点的偏好序不一致可刻画某些与Ci 有关的影响因素, 如与之间的路程, 途经道路的交通状况, 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应急响应时间等。由于多个事故的存在与偏好序的不一致使得该物资调配问题复杂程度增加, 仅依靠决策者的经验和直观判断难以有效解决。该博弈存在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解, 通过仿真计算得到。分别为: = (0, 0, 0, 2) , = (0, 0, 2, 1) , = (1, 2, 0, 0) ; = (0, 0, 0, 2) , = (1, 0, 2, 0) , = (0, 2, 0, 1).由于多个事故的严重程度相当, 不存在某一个事故在物资的分配上享有优先级, 则对应急物资形成完全竞争的形式。分配结果表明, 各事故对物资的竞争和冲突得到解决的同时, 尽可能地满足了获得各自偏好程度较高的物资的要求。4结论及应用范围本文在Shetty对多危机事件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多事故的应急物资调配问题, 建立了基于偏好序的博弈模型, 并设计了相应的效用函数和算法。该方法通过偏好向量来刻画影响应急救援行动及时性和有效性的各种因素, 并通过设计策略代价和效用函数兼顾多个优化目标, 如应急响应时间, 救援可靠程度, 团队合作效率等仿真计算的结果表明, 该基于偏好序的方法能解决多事故存在时物资需求的冲突, 合理地分配应急物资, 同时得到多个事故点的物资调配方案, 为辅助应急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对本文提出的算法, 在计算效率上仍可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 针对更合理更实际的优化目标, 设计和改进效用函数, 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关键问题的一些观点和建议一、 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 各级政府快速决策机制效率低首先是民众应对冰雪灾害思想准备不足,防灾减灾知识缺乏。其次是预警机制差,对城市雪灾的风险评估不足。再次对复合型突发事件手足无措。目前,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或者是部门的各类应急预案,都只针对特定突发事件,而“复合性突发事件”很容易扩大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这是事先预料不到的。(二) 危机预警机制缺失我国预警机制缺失的主要表现是: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危机预警组织体系;没有建立起开放、灵敏、准确的危机预警监测系统;对可能是持续的危机征兆的信息,不能迅速进行分析和整理,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不能及时向群众发布危机警告。如果各省市,建立有预警机制,建立统一的紧急情况预警系统,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得预警信息,就能够赢得宝贵的预防时间,大部分的损失完全可以避免。(三) 应急预案建设缺位应急预案,即事前经过反复论证制定的对付危机的措施和办法。我国目前共有一个国家总体应急预案,18个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包括五件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九件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四件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57个国务院各部门应急预案;31个地方政府应急预案,共计107个应急预案。然而,据我们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专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情况统计,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只有12个省级政府备有专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9个省级政府都没有建立专门的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灾害应急的内容包含在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或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四) 缺乏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现阶段我国进入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制度系统不断发生变迁,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着重新分配,导致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出现。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千变万化,没有一个高效的、统一的应急指挥中枢系统和强大的、多元化的应急救援队伍,很难战胜突如其来的危机。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常设公共危机应急机构,全国性的公共危机应急系统也尚未形成。2008年,当冰雪灾害危机发生后,各省市才匆忙组建临时的救灾指挥部,这种指挥部不能保证应急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造成对冰雪灾害毫无认知、毫无研究、毫无准备、毫无防范,没有起到避免危机造成重大损失的作用。有的省市应急管理由应急办管,但各级政府下属的专门应急办公室只是一种协调性机构,还不能真正具有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各种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职能。因此,当务之急是组建常设性的危机管理机构。有了这种常设机构,危机爆发前的预防、预警和预控就有了主管机关,危机爆发时,就有了统一的、富有经验的指挥、协调机构,危机后就有了总结经验教训的责任机关。危机管理中的被动局面才能彻底扭转。(五) 灾害应急法律体系有待完善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和实施了防洪法、消防法、防震减灾法、气象法、军队抢险救灾条例等与灾害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30余部,在规范灾害管理活动和调整救灾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应对日趋复杂的灾害危机管理中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缺少灾害应急管理基本法律的设置,如“救灾基本法”;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较多。部门和地方各自立法,导致应急法律体系内部大量冲突;许多法律法规的管理色彩较浓,可操作性不强;中央立法以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居多,基本上属于“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范畴,法律效力等级偏低;有关救灾法规对政府可以采取的紧急措施规定得不够清晰,特别是一些必要的行政程序缺乏,很容易为政府随意扩大或不作为行政紧急权力留下法律上的漏洞;对公民的权利很容易在紧急状态时期遭受各方面的侵害而无法获得法律上的有效救济。如果不提高法制化程度, 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难以规范运作, 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凸显出自己的独特功能。二、对我国灾害应急管理的一些建议:(一)增强公共危机意识 要防止危机发生,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公共危机意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论断。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转变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行政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保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树立危机意识和风险观念。树立危机和风险意识应当贯彻到政府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中去,使其成为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一个行动坐标, 从过去重视已发生灾害的应对,向预防、处置和善后全过程管理的转变,培养各级政府的危机意识,提高风险意识。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在民众中广泛宣传应对危机的各种知识,对可能面临某种危机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展演练和培训,让广大群众学会与各种灾害共存,学会危机状态下的自救、互救以及如何配合公救。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上一切可供利用的公共危机防范资源,为应付突发危机事件提供服务。 (二)强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的作用在于实时监测潜在的危机,对即将发生危机和已经发生的危机提出警报和提供相关信息。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政府快速、有效地回应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起关键性作用。针对经常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 政府应当建立一整套相应的预警机制:建立高效、快速、灵活的危机预警组织体系;科学设定有关灾害的风险级别和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针对各种危机的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监测预测系统,收集分析各种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加强危机预警的理论研究,加快危机预测、预警设施、设备的科学研究和攻关,不断提高危机预警能力。 (三)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并加强专项预案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加快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尽快形成我国气象灾害管理的预案体系,并以法定形式把各级政府的灾害研究预案加以确认,真正把灾害应急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根据灾害的特点,划分不同灾害级别,建立以灾害预警信号等级为启动应急的标准,制定相应配套的预案和专项预案,使之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形成体系。要使应急预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必须做到:认真研究有关应急管理的先进理论,反复、深入地开展实证调查,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经过充分酝酿,制定出应急预案的草案;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和修改;为应急预案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实践中反复修改、不断完善。 (四)加速灾害监测现代化建设 监测是预警、应急的基础,加强公共危机监测是建立预警、应急机制的关键手段。在所有自然灾害中, 气象及相关灾害是可以预报的, 这就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提供了技术基础。各个地区、单位、部门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建立监测本地区公共危机的预测预警网络,形成上下结合、分工协作、效能统一的公共危机监测体系。目前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我国预报的时效还比较短,一般为几个小时。发达国家由于强对流天气监测系统的建设比较完善,时间也长,对强对流天气跟踪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较强,预报提前的时效明显高于我国。因此,需加快更新改造大气探测设备,提高监测密度,继续推进气象卫星探测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建设,加快发展特种观测业务,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在交通枢纽、重要高速公路等关键地区增加路面温度、积雪厚度等要素的观测以及路面结冰的监测,在南方冰冻天气易发地区增加电线积冰观测。发展定时、定点、定量,全程滚动修正的精细提前预报,为防灾减灾提供更加准确的监测和预警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空间卫星技术、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监测与预报水平将不断提升。 (五)建立危机决策和应急管理常设机构 随着危机事件的综合性和超地域属性日趋明显,应急管理中的处理事务涉及交通、通讯、消防、信息、医疗卫生救援到军事、能源等部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政府部门。国外许多国家都有危机决策和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如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在州、市、县设立了应急管理中心,担负着应对各种事关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与灾害的重任。常设机构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经验较多,便于协调管理。我国应组建常设性的应急管理机构,在国务院和省、市、县应设立以最高行政首长或分管行政首长为首的危机决策指挥中心并建立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这些机构平时总结应急管理经验教训,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制定和实施预防危机发生的各种措施。一旦危机爆发,这些机构立即成为应对危机的一元化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各种应急管理机构。在应急管理方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实行资源共享。同时,还必须建立政府与社会应对危机的合作机制。在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不能有应急管理的“脱节”和“盲区”。 (六)加强突发灾害应急管理相关法制建设 法律手段是政府在进行危机管理时的有力武器。规范应急管理法律和法规,就是把政府行为和公民的权利义务,用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制约,依法建立起一套在紧急状态下一切主体责权利高度分明的责任体系,确保政府应急机构依据宪法、法律授予的职权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启动适用于该危机状态的治理规则。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灾害危机的法律和法规,但从总体上看尚不完整。为了使政府灾害管理法治化,应加快灾害管理的立法,把灾害管理纳入到国家一般管理体制之中,把“非常态”的灾害事件纳入到“常态”的管理之中。在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快救灾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同时要加强对救灾立法工作的领导。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推进政府应急机制法制化进程,还必须明确三个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